您的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工作总结
2018年度XXX市政基础设施项目施工管理工作总结(项目周期:2017.11-2018.12)
2025-10-07人已围观
2018年度XXX市政基础设施项目施工管理工作总结(项目周期:2017.11-2018.12)
编制单位:XXX项目部
编制人:XXX
日期:2018年XX月
2017年11月16日,本人正式加入XXX市政基础设施项目部,截至2018年12月,累计参与项目管理工作13个月。本总结基于项目实际施工数据与管理记录,对2018年度工作进行系统性复盘,梳理工作成果、分析管理短板,为后续施工管理优化提供依据。XXX项目属市政基础设施类工程,对本人而言为全新领域,相较于以往参建项目,其线性工程特征与多专业交叉属性更具挑战性。一年多的管理实践中,各项工作的推进既积累了经验,也暴露了不足,现将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一、2018年度工作开展及完成情况
2018年度本人主要负责征拆协调、关键节点施工管理及工区配合工作,各阶段任务均围绕项目整体进度推进,具体完成情况如下:
(一)征拆协调工作(2017.11.16-2018.7.1)
征拆工作为市政线性工程开工前提,直接决定施工区域进场效率。本阶段累计完成征拆面积8500㎡,涉及农户12户、商户5家,保障了项目60%施工区域的顺利进场,未对核心节点开工造成延误。
线性工程征拆涉及多方利益协调,过程中需应对产权复杂、诉求多样等问题。通过“嘴勤、腿勤、脑勤”的工作方法,实现信息对称与问题前置解决:“嘴勤”体现为日均沟通协调次数15次以上,涵盖街道办、产权方、农户等主体,确保政策解读与诉求传递准确;“腿勤”体现为每日现场踏勘里程不少于5km,对征拆边界、地上附着物位置进行精准记录,形成《征拆区域现状台账》;“脑勤”体现为每周开展征拆难点分析会,梳理问题优先级,制定针对性解决方案(如针对3户拒迁农户,通过政策宣讲与合理补偿协商,最终达成一致)。
本阶段工作的顺利推进,得益于项目部领导的指导与同事的配合,也验证了“征拆工作是持久战”的管理逻辑——过程中虽无即时可见成果,但前期的信息积累与关系维护,是后期突破难点的关键。
(二)浑河四街与开发18号路变线倒虹施工(2017.4.21-2018.5.30)
该节点为项目首个抢工任务,工期仅30天,需完成变线倒虹结构施工及周边管线迁改,是现场施工生产的“首战”。最终项目按期交付,节点完成率100%,具体成果包括:
1. 管线迁改:7日内完成热力管线(DN300,长度120m)、市政自来水管线(DN200,长度95m)、雨污水管线(DN400,长度150m)的迁改作业,迁改质量验收合格率100%;
2. 迎检与外部协调:期间完成2次市级部门迎检准备工作,针对交通监管部门实施的3天临时管制,通过调整施工时序(夜间完成土方外运、日间进行结构浇筑),确保施工进度不受影响;
3. 结构施工:累计完成混凝土浇筑量380m3,钢筋绑扎量45吨,均符合设计规范要求,未出现质量整改项。
(三)开发22号路土方开挖工程(2018.7.1-2018.9.15)
随着征拆工作收尾,本人转岗负责三工区开发22号路施工管理,本阶段累计完成土方开挖量1.2万立方米,开挖合格率98%。该区域施工条件存在显著差异,需针对性制定管理措施:
- 东部大桥区域:核心问题为降水、排水困难,通过增设井点降水系统(布设井点40个,间距5m),将地下水位稳定控制在开挖面以下1.5m,避免基坑积水导致的开挖延误,日均开挖量维持在200m3以上;
- 西部区域:受高压线杆(6根)、通信线杆(8根)影响,施工场地宽度仅8m,通过优先完成线杆迁改(协调电力、通信部门耗时15天),再实施分段开挖(每段长度20m),解决场地狭窄导致的机械作业受限问题。
(四)全线支廊施工(2018.9.16-2018.10.30)
因施工区域调整与分工优化,本人负责项目全线6处支廊施工管理,工期45天,最终按期完成所有任务,具体工作内容及成果如下:
| 工作类别 | 具体指标 | 完成情况 |
|----------------|---------------------------|-------------------------|
| 市政道路破除 | 总面积800㎡ | 破除平整度达标率100% |
| 土方开挖 | 总量3000m3 | 开挖标高偏差≤±5cm |
| 自来水管线改移 | DN150,长度200m | 打压试验合格率100% |
| 结构施工 | 混凝土浇筑500m3,钢筋30吨 | 结构尺寸验收合格率100% |
| 土方回填 | 总量2800m3 | 回填压实度≥95% |
| 道路恢复 | 总面积750㎡ | 路面平整度符合规范 |
| 变线倒虹路面恢复 | 面积300㎡ | 与原有道路衔接平顺 |
(五)三工区配合管理工作
除核心施工任务外,同步配合三工区完成辅助性工作:
1. 交叉口施工场地布置:完成1200㎡场地的材料堆放区、加工区划分,设置标识牌20块,保障场地有序使用;
2. 围挡拆除清理:累计拆除并清理围挡300m,回收率达85%,减少材料浪费;
3. 市政道路画线:完成开发22号路(1.8km)及浑河四街(0.7km)的道路画线工作,含车道线、斑马线、导向箭头等,画线准确率100%;
4. 管线统计倒运:统计现场各类管线材料(钢管、PE管等)共50吨,组织倒运至指定存储区,损耗率控制在2%以内。
二、2018年度工作不足及系统性反思
基于2018年度施工数据与管理记录,从施工计划、生产协调、机械管理、文明施工、责任落实五个维度,梳理管理短板如下:
(一)施工计划完成率未达预期,劳动力与执行效率存在短板
数据显示,2018年度各施工节点计划完成率为82%,低于项目设定目标(90%)。其中,劳动力配置不足导致的计划延误占比45%,执行后期效率衰减导致的延误占比30%:
1. 劳动力配置:各节点平均劳动力缺口率18%,且存在技能匹配度不足问题(如支廊结构施工阶段,熟练钢筋工缺口达25%);同时,现有劳动力未实现效能最大化,日均作业效率波动幅度达30%,缺乏有效的“激励-考核”机制;
2. 执行效率衰减:符合项目管理中“执行衰减曲线”特征(脚注1),计划执行前30日效率维持在90%以上,后30日降至65%,主要因管理人员对执行过程的动态监控不足,未及时干预班组懈怠现象。
(二)施工生产协调存在盲区,资源匹配与工序衔接不顺畅
项目共配置挖掘机12台、装载机8台、压路机5台,统一由项目部调度,但数据表明,机械闲置率最高达28%,主要问题集中在两方面:
1. 资源协调优先级模糊:土方开挖与支护施工交叉阶段,因未明确工序优先级,导致挖掘机等待支护作业完成,日均闲置时长2.5小时,与“精益施工”理论中“资源动态匹配”原则存在差距(脚注2);
2. 工序衔接缺乏闭环:土方开挖与支护分属不同班组,交叉施工阶段日均衔接延误1.5小时,因协调频次不足(日均协调2次,低于必要频次4次),导致下道工序等待。
(三)施工机械管理效能低,成本控制与效能利用不达标
2018年度项目机械包月费用共计XX万元,经统计,机械有效作业率仅为62%,低于行业平均水平(75%):
1. 效能利用不足:挖掘机日均有效作业时长4.2小时,未达到额定作业时长(8小时)的53%;压路机日均有效作业时长3.8小时,闲置主要集中在材料运输延误阶段;
2. 成本影响显著:机械有效作业率低直接导致单位工程量机械成本增加18%,不符合“机械效能最大化”的市政项目管理标准,反映出管理人员对机械使用计划的统筹能力不足。
(四)现场文明施工执行不力,标准化管理落实不到位
2018年度项目共接受各级检查12次,涉及文明施工的整改项达35项,占总整改项的60%:
1. 问题集中领域:材料堆放不规范(整改率70%)、围挡清洁度不达标(整改率65%)、施工扬尘控制不足(整改率55%);
2. 根源分析:对公司《市政项目标准化管理手册》执行力度不足,班组文明施工意识薄弱(培训覆盖率仅60%),且未建立“事前预防、过程管控”的管理机制,导致问题反复出现。
(五)工作责任心落实存在缺口,过程监督未形成闭环
过程监督数据显示,关键部位(如支廊结构浇筑、管线接口焊接)旁站监督覆盖率为78%,22%的关键工序未实现全程监督,导致后期整改成本增加5%:
1. 监督频次不足:日均关键部位巡查次数4次,未达到“每2小时1次”的要求;
2. 责任闭环缺失:未建立“发现问题-整改-复核”的责任机制,部分整改项复核延迟率达40%,反映出管理人员在“过程管控责任闭环”落实上存在不足。
三、后续工作优化路径(基于2018年度复盘)
(一)强化施工生产管理,以制度刚性保障计划落地
1. 劳动力管理:建立“劳动力动态台账”,实现每日劳动力数量、技能匹配度的实时更新,确保劳动力配置误差控制在5%以内;同步推行“计件考核+质量挂钩”机制,将劳动力日均作业效率提升至85%以上;
2. 计划执行监控:采用“每日进度复盘会”制度,对执行效率低于80%的节点即时分析原因,干预措施响应时间控制在2小时内,缓解“执行衰减”现象。
(二)优化施工协调机制,实现资源与工序的精准匹配
1. 资源协调标准化:制定《机械调度优先级手册》,明确土方开挖、支护、结构施工等工序的机械使用优先级,将机械闲置率降至15%以下;
2. 工序衔接闭环化:建立“工序衔接确认单”制度,上道工序完成后1小时内完成交接确认,协调频次提升至日均4次,确保工序衔接零延误。
(三)提升机械管理效能,降低成本并优化资源利用
1. 效能监控精细化:为每台机械配备“作业时长记录仪”,实时监控有效作业率,目标将有效作业率提升至75%以上;
2. 调度计划前置化:提前24小时制定机械使用计划,结合材料运输、工序进度动态调整,减少等待时间,将单位工程量机械成本降低10%。
(四)规范现场文明施工,强化标准化与意识提升
1. 标准化落地:严格执行《市政项目标准化管理手册》,每周开展文明施工专项检查,整改项闭环率要求达100%;
2. 意识强化:每月组织班组文明施工培训,覆盖率提升至100%,并将文明施工纳入班组考核,考核权重占比15%。
(五)压实工作责任,构建过程监督闭环
1. 监督频次提升:关键部位巡查频次增至每2小时1次,旁站监督覆盖率达100%;
2. 责任闭环管理:建立“问题整改台账”,明确整改责任人与时限,复核延迟率控制在5%以内,确保过程管控无盲区。
基于2018年度工作复盘,后续将聚焦上述管理短板,通过针对性措施提升施工管理效能,严格遵循项目部整体部署,确保各项工作符合市政基础设施项目的质量、进度与成本要求。
脚注1:执行衰减曲线:指项目计划执行过程中,受人员倦怠、资源波动等因素影响,执行效率随时间推移呈现下降趋势的管理现象,常见于周期超过30天的施工计划中。
脚注2:精益施工:源于精益生产理论,核心是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减少浪费,实现施工过程的高效、低成本,其中“资源动态匹配”强调根据施工工序进度实时调整机械、人力等资源。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 2018年度XXX市政基础设施项目施工管理工作总结(项目周期:2017.11-2018.12)
- 2021年局党组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要点
- 2001-2024年银行会计专业技术工作总结(累计服务3家企业,获7项行业荣誉)
- 202X年东城区共青团党建带团建工作总结——以“三维带建”机制推动团建覆盖
- 2023年中国联通财务人员工作总结(篇1)——制度执行与风险防控双驱动
- 2017-2018学年五年级班级管理工作总结(全班45人,优良学风达标率92%)
- 2008-2009年度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工作总结(服务时长365天,覆盖18个乡镇64个行政
- 2024年XX县畜牧局上半年党建与业务融合工作总结
- 2023-2024学年大学安全工作综合总结(班级与学院层面)
- XX年度公司社会保险管理工作年度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