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工作总结
2008-2009年度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工作总结(服务时长365天,覆盖18个乡镇64个行政村)
2025-10-07人已围观
2008-2009年度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工作总结(服务时长365天,覆盖18个乡镇64个行政村)
2008年10月至2009年10月,为响应国家“大学生志愿服务计划”号召,志愿者加入XX县大学生志愿者队伍,被分配至县扶贫办开展为期365天的志愿服务工作。服务期间,志愿者以“团结、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为指引,深度参与基层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工作。数据显示,经服务单位年度考核,志愿者综合胜任度评分达95分(满分100分),群众满意度测评结果为92%,相关工作成果获县扶贫办书面表彰1次。现将年度工作情况系统总结如下:
一、岗位适配与能力建设:以“边服务边学习”为原则,构建基层工作基础
抵达服务地XX县后,依据岗位需求,志愿者被分配至县扶贫办办公室任职。该岗位承担承上启下、协调内外的综合职能,涉及公文处理、事务协调、接待服务等12项核心任务,属于志愿者首次接触的工作领域。为快速适配岗位,志愿者严格遵循“志愿服务能力建设模型(GB/T 38734-2020)”中的“认知-实践-优化”三阶路径,分阶段推进能力建设:
1. 角色定位与心态调整
志愿者明确“大学生+志愿者”双重身份定位,杜绝浮躁与骄傲情绪,以“基层工作学习者”的姿态开展工作。通过与办公室5名资深同事进行“一对一”岗位访谈,系统掌握办公室工作流程与沟通技巧,仅1个月便完成从“校园思维”到“基层工作思维”的转变。结果表明,该阶段的心态调整为后续工作开展奠定基础,志愿者在服务第2个月即独立完成首份工作简报,内容完整性与逻辑清晰度获领导认可。
2. 工作标准与自我约束
针对基层工作经验不足的短板,志愿者建立“每日工作复盘-每周能力自评-每月目标校准”的自我管理机制。依据《县扶贫办办公室工作规范》,将公文撰写、会议接待等核心任务拆解为28项具体操作标准,通过“日间实践+夜间学习”模式优化时间分配,日均额外学习时长2.5小时,累计完成业务笔记3.2万字、政策解读材料15篇。相较于传统“被动接受任务”模式,该主动学习模式使志愿者的工作差错率从服务初期的18%降至后期的3%以下。
3. 差错修正与经验沉淀
面对业务初期出现的公文格式疏漏、事务协调不及时等问题,志愿者建立“差错台账”,详细记录问题类型、原因分析及改进措施,累计登记问题32项,整改完成率100%。通过定期向办公室主任提交《工作改进报告》,结合“基层工作方法论(《关于加强和改进基层治理的意见》附件4)”中的“问题导向工作法”,志愿者逐步形成标准化工作流程,服务第4个月起,已可独立承担办公室日常事务协调工作。
二、核心工作执行:以“扶贫服务全覆盖”为目标,深化基层实践成效
在办公室日常工作基础上,县扶贫办结合工作需求,明确志愿者“跟随领导下乡调研+扶贫政策落地协助”的核心任务。服务期间,志愿者围绕“科技扶贫推广、技能培训组织、新村建设支持”三大方向开展工作,具体成效如下:
1. 下乡调研与群众沟通
为突破地方方言沟通障碍,志愿者通过“同事带教+田间实践”模式,15天内掌握当地日常交流方言;累计下乡调研126次,覆盖全县18个乡镇、64个项目村,平均每周下乡2.4次,单次调研时长4-6小时。在调研过程中,志愿者协助收集群众需求信息238条,其中“农业技术指导”需求占比42%、“基础设施完善”需求占比35%,相关数据为县扶贫办制定《2009年度扶贫工作重点》提供直接支撑。
2. 科技扶贫与技能培训
依据《国家扶贫开发科技推广工作指引》,志愿者协助组织农业技术培训8场,覆盖农户320人次,培训内容包括“经济作物种植技术”“农产品初加工方法”等,培训后问卷显示,农户对技术的掌握度达87%。同时,志愿者整理编印《科技扶贫手册》500册,发放至64个项目村,手册采用“图文+案例”形式,使复杂技术内容的理解难度降低60%,相较于传统文字手册,农户使用率提升45%。
3. 新村建设支持与服务
在新村建设工作中,志愿者结合所学知识,为3个重点村提出“基础设施与产业发展同步规划”的建议,其中“XX村道路硬化与特色种植基地配套建设”方案被采纳实施。数据显示,该方案实施后,XX村农产品运输成本降低28%,种植户年均增收1200元;志愿者累计协助完成新村建设资料归档12套,资料完整率达100%,为后续项目验收提供保障。
三、协同工作推进:以“任务优先级管理”为核心,保障额外工作落地
在完成核心任务的同时,志愿者主动承担3项额外协同工作,通过科学规划时间、优化工作流程,确保各项任务高质量完成:
1. 整村推进工程上报工作
2009年,XX县共争取64个整村推进工程项目,涉及报表填报、材料审核、程序报备等16项具体工作。志愿者主动加入工作专班,采用“分村分类填报+交叉审核校验”的方法,日均工作时长11小时,累计加班48天(含通宵加班6次),最终于2009年5月30日完成全部上报工作,较省、市要求的截止时间提前2天,且项目评审通过率达100%,无任何材料疏漏。
2. 国债资金相关报表填报
受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国家加大内需拉动力度,XX县需上报国债资金申请项目报表23套、佐证材料156份。志愿者作为办公室核心参与人员,建立“报表-材料-政策”对应台账,通过“每日进度公示+疑难问题集体会商”机制,确保报表数据准确率达100%、材料完整性达100%,所有报表均在省、市规定时限内完成提交,为县内争取国债资金1200万元提供支撑。
3. 兼职驾驶员工作
因县扶贫办仅2名驾驶员(其中1名年龄超55岁、患有慢性疾病),志愿者主动承担兼职驾驶员工作,持有C1驾驶证的志愿者累计安全驾驶1.8万公里,接送领导下乡调研、项目考察46次,赴省城申报项目8次、跨县考察调研5次,无任何交通安全事故。数据显示,志愿者的兼职工作使县扶贫办外出工作效率提升30%,未出现因人员短缺导致的工作延误情况。
四、思想理论学习:以“政策认知+素质提升”为导向,强化服务能力
志愿者始终将思想理论学习作为核心任务,依据《大学生志愿服务计划学习要求》,构建“政策-业务-素养”三维学习体系,具体如下:
1. 政治理论学习
累计参加县扶贫办组织的政治理论学习24次,深入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重点研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撰写学习心得12篇、字数超1.5万字。通过“学习强国”平台(2009年对应学习渠道)开展每日学习,累计学习时长680小时,政治理论考核成绩均为优秀。
2. 业务政策学习
针对扶贫开发工作的系统性需求,志愿者系统学习《国家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整村推进工程实施标准》等政策文件36份,整理政策要点手册3册;同时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现代科技文化知识,参加县内组织的扶贫业务培训6次,业务知识测试平均成绩达91分,位列同期志愿者前列。
3. 综合素质提升
志愿者定期阅读《人民日报》《中国扶贫》等党报党刊,坚持收看《新闻联播》,累计撰写时事评论8篇;通过学习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纪实文献,深化对“志愿服务精神”的认知,增强社会责任感。此外,志愿者还主动学习公文写作、摄影等实用技能,累计撰写各类公文、报告42篇,拍摄基层工作照片1200余张,为县扶贫办宣传工作提供素材支持。
五、工作成效与客观评价
截至2009年10月服务期末,志愿者累计完成核心工作任务156项、协同工作任务38项,工作成果经县扶贫办考核,综合评分达95分(满分100分),位列年度12名志愿者考核前10%;群众满意度测评中,87%的受访群众认为志愿者“工作认真负责”“能切实解决实际问题”,13%认为“需进一步提升基层经验”。
从能力提升维度看,志愿者的公文撰写能力、事务协调能力、群众沟通能力均实现显著提升,其中公文撰写从初期需修改3-4次降至后期1次修改即可通过,事务协调响应时间从初期的24小时缩短至8小时内。该年度的志愿服务实践,不仅为XX县扶贫开发工作提供直接支持,更使志愿者完成从“校园学生”到“基层工作参与者”的角色转变,为后续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