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工作总结
2012-2015年多所中医医院等级创建与医疗质量持续改进工作总结
2025-10-06人已围观
2012-2015年多所中医医院等级创建与医疗质量持续改进工作总结
一、等级创建与核心发展成果
(一)张家界市中医医院三级中医医院创建成效
2012年10月,张家界市中医医院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中医医院评审,成为张家界地区首家三级中医医院。数据显示,该院创建周期内核心指标显著提升:2008年仲景楼投用后业务收入从3000万元增长至2012年的7000万元,增幅达133.3%;2012年9月华佗楼正式投用,进一步优化诊疗空间布局,为等级创建奠定硬件基础。
创建过程中,该院构建“领导小组-创建办公室-科室”三级责任体系:以院长为组长的创建领导小组实行例会制,每月收集整理创建进展;抽调4名骨干组成创建办公室,直接对接各职能科室与临床医技科室;将《三级中医医院评审标准与细则》分解为128项具体任务,明确科室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2012年7月攻坚阶段,全院取消双休日与节假日,通过“人人过关”式培训实现中西医操作考核合格率100%,优势病种诊疗方案掌握率100%,最终以全项达标成绩通过评审。
(二)县级中医医院二级等级巩固成果
1. 某县中医医院(2015年数据)
该院现有职工242人,其中县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人、中医研究生1人、在读中医研究生1人,副高职称4人、中级职称54人;开设内一科、内二科(儿科)等6个病区,脑病科、肺病科等特色临床科室,开放床位138张。中医妇科、骨伤科为自治区基层中医民族医重点专科,壮医科为第二批基层中医民族医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设备配置方面,拥有螺旋CT、彩超等10万元以上大型医疗设备30余台,中医诊疗设备涵盖11大类27个品种,可开展甲状腺次全切除术、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等32项中西医结合技术,其中无痛胃肠镜检查、镇痛分娩术为全县率先开展项目。
2. 富源县中医医院学科建设进展
该院2015年完成市级中医特色专科扩容,在原有骨伤科、针灸理疗科、肛肠科、心脑血管科基础上,新增针灸科为省级暨市级重点中医专科建设单位;全院设立10个非药物中医适宜技术治疗区,推广使用23项特色服务项目,非药物中医技术治疗人次占门诊总人次比例达15.2%,超出≥10%的标准要求。
二、医疗质量持续改进实施体系
(一)制度框架与监控机制
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以病人为中心,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高中医临床疗效”为主题的持续改进活动方案实施细则》,多所医院构建“全面质量管理+全程质量控制”体系,严格执行12项医疗核心制度(首诊负责制度、三级查房制度等)。以某县中医医院2015年方案为例,其监控体系遵循PDCA循环理论(计划-执行-检查-处理),分为四层管控:
- 月度监控:由医务科、护理部等5个职能科室联合开展,重点抽查病案质量(甲级病历率目标95%)、抗生素使用(门诊使用率≤20%)、手术安全核查等,2015年抽查住院病历480份,整改率100%;
- 季度监控:由院长或分管院长牵头,结合院病案质量管理委员会评级结果,对全院医疗质量进行综合评价,2015年共出具4份整改意见书,问题解决率92%;
- 环节监控:对危重患者抢救、围手术期管理等关键环节动态跟踪,2015年危重患者抢救成功率达89.6%;
- 终末监控:实现患者诊疗活动完毕后质量总评覆盖率100%,并与科室绩效直接挂钩。
(二)重点领域整改措施
1. 临床输血管理规范化
严格依据《献血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某县中医医院2015年实现以下目标:24小时供血服务响应率100%,成分输血使用率98%,一次用血2000毫升以上会诊执行率100%;输血前安全检验、核对制度落实率100%,全年无输血感染事件。同时,定期开展冰箱消毒(每月1次)与细菌培养(每季度1次),血液出入库双签名符合率100%。
2. 病历书写质量提升
对照《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医务科与病案室联合实施“三查三改”机制:查及时性(术后记录24小时内完成率100%)、查完整性(死亡记录24小时内完成率100%)、查规范性(上级医师签名率100%)。2015年某县中医医院甲级病历率达96.3%,较2014年提升3.2个百分点,消灭丙级病历;危重患者抢救记录补记(抢救结束2小时内)规范率100%,书面告知书归档率100%。
3. 抗菌药物专项整治
依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 ,多所医院实现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率≤20%、住院抗菌药物使用率≤60%、Ⅰ类切口预防抗菌药物使用率≤30%,使用强度(DDD)控制在40以下。其中,某县中医医院2015年处方点评1200张,抗菌药物处方合格率98.5%,较2014年提升2.1个百分点。
三、中医药特色优势建设关键举措
(一)人才队伍与学科建设
1. 人才引育成效
- 某县中医医院2014年引进全日制针灸专业硕士研究生1名,2014-2015年选派3名中医骨干参加自治区中医骨干培训,学成后成为脑病科、脾胃病科学科带头人;
- 武威市中医医院中医药人员占专业技术人员比例82.1%,拥有甘肃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2名、甘肃省名中医2名,2015年开展五级中医师承教育,1名省级学员顺利毕业;
- 富源县中医医院2015年组织全体医护人员中医“三基”考核,合格率100%,非中医类别医师中医药知识专项培训覆盖率100%。
2. 重点专科建设
某县中医医院2014年将骨伤科从外科独立,配备骨科床、肢体康复训练器等专用设备,中医综合治疗室使用率达90%,县域外患者占比提升至15%;壮医科在中期评估中获“良好”等次,开展壮医刺血、药物竹罐等特色技术12项,年服务患者3200人次。
(二)中医诊疗能力提升
1. 临床路径与诊疗方案推广
某县中医医院2015年全院10个临床科室共开展13个病种临床路径、18个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纳入临床路径管理患者占比达35%;内一科探索信息化系统管理临床路径,路径完成率从82%提升至91%。张家界市中医医院各科室严格执行中医诊疗方案,首次病程记录理法方药一致率100%,三级查房中医内容覆盖率100%。
2. 中医适宜技术与治未病服务
某县中医医院2014-2015年每月组织1-2次中医壮医药“三进”活动(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覆盖全县12个乡镇;成立适宜技术推广领导小组,2015年培训乡镇卫生院专业人员、村医180人次,带教示范针灸、刮痧等技术8项。同时,制定糖尿病、高血压高危人群中医治未病服务技术方案,2015年完成中医体检4800人次,提供干预服务3200人次。
3. 中医护理特色实践
多所医院实现“一科室一特色护理”:某县中医医院10个住院科室共开展20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每科室中医护理操作技术≥5项,辨证施护落实率95%;武威市中医医院康复科开展针灸配合中药熏药护理,2015年脑卒中患者肌力改善有效率达87%。
四、自查发现的问题与改进方向
(一)共性问题梳理
1. 学科与人才短板
数据显示,某县中医医院学科发展不平衡,脑病科、骨伤科等重点专科与普通科室技术差距达30%;武威市中医医院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占比60.2%,虽达标但高级职称人员仅占中医药人员的12%,人才梯队断层明显。
2. 中医药服务能力不足
富源县中医医院无本院中药制剂,与《中医医院建设标准》中“鼓励开发特色中药制剂”的要求不符;某县中医医院未开通远程中医技术指导业务,基层中医药服务延伸能力薄弱。
3. 管理与质控漏洞
武威市中医医院部分规章制度落实不到位,院感监测数据上报延迟率达8%;富源县中医医院信息系统缺失LIS系统(检验信息系统)、PAS系统(病理信息系统),影响诊疗效率。
(二)针对性改进路径
1. 人才与学科优化
制定“3年人才引育计划”,明确每年引进中医类研究生2-3名,选派5名骨干参加省级以上培训;重点扶持2-3个薄弱科室,通过“上级医院帮扶+院内师带徒”提升技术水平,目标2016年实现各科室技术差距缩小至15%以内。
2. 中医药服务延伸
富源县中医医院计划2016年启动中药制剂研发,首批开发3个特色制剂品种;某县中医医院申请远程中医技术指导平台建设,2016年实现与3家乡镇卫生院远程对接,覆盖率达30%。
3. 管理体系完善
武威市中医医院修订院感监测上报制度,将延迟率纳入科室绩效考核,目标控制在2%以内;富源县中医医院2016年投入150万元建设LIS、PAS系统,实现检验、病理数据与电子病历无缝对接。
五、总结
2012-2015年,多所中医医院通过等级创建与持续改进,实现医疗质量、中医药特色、服务能力三维提升。某县中医医院2015年门诊中药处方占比66.8%、非药物中医技术治疗占比15.52%,张家界市中医医院三级评审全项达标,均体现“以中医药特色为核心、以质量安全为底线”的发展路径。未来需聚焦学科均衡、人才梯队、服务延伸等问题,通过制度化、信息化手段,推动中医医院高质量发展。
(注:文中未标注具体名称的“某县中医医院”,均指代原文中未明确名称的县级中医医院,核心数据与原文保持一致。)
上一篇:2024年上半年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与企业运营工作总结(数据版)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