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工作总结

202X年度党员下乡脱贫攻坚工作总结(覆盖3县8村,惠及贫困人口1260人)

2025-10-20人已围观

202X年度党员下乡脱贫攻坚工作总结(覆盖3县8村,惠及贫困人口1260人)

202X年度党员下乡脱贫攻坚工作总结(一)——xx村定点帮扶实践(202X年9月15-17日)

根据X省委、省政府“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部署及XX所《关于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实施计划》要求,202X年9月15-17日,由所长张偲、党委书记黄良民带队,XX所扶贫工作组赴韶关乐昌市云岩镇xx村开展定点扶贫帮困工作。数据显示,xx村作为XX所长期定点扶贫村,自然条件恶劣,全村共326户、总人口1283人,其中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4000元的贫困户67户、贫困人口283人,贫困发生率达22.1%。

工作组抵达后,按计划分为4个专项小组,对67户贫困农户实施逐户慰问,其中大xx村贫困户占比达42%(28户),为本次帮扶重点区域。帮扶期间,工作组克服持续冬雨天气影响,累计完成28户贫困户走访,同步开展农业技术讲座3场,覆盖农户156人次,内容涵盖蔬菜高效种植、畜牧家禽疫病防控等实用技术。结果表明,本次帮扶行动不仅实现了物资慰问的全覆盖,更通过技术赋能推动农户生产认知提升,为后续产业帮扶奠定基础。

一、规划先行:构建“三步走”精准帮扶体系

在本次帮扶行动开展前,XX所已组织3轮专项调研,联合镇、村两级干部及农业专家形成《xx村综合扶贫方案》,严格遵循精准扶贫“六个精准”原则(注1),明确“短期见效、中期稳固、长期发展”的三阶行动路径:

1. 公益事业攻坚阶段:重点推进2公里通村水泥公路建设,解决3个自然村(大xx村、小xx村、岩下村)共586人的安全饮水问题,目前公路已完成路基铺设,预计202X年12月竣工;

2. 生产条件优化阶段:针对村内120亩蔬菜基地排涝问题,投入资金8.6万元修建排水渠1.2公里,经测算可使蔬菜亩产提升25%,农户年均增收3000元以上;

3. 长效产业培育阶段:结合当地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降水量1520mm,日照时长1860小时),规划金银花种植50亩、油茶种植80亩,采用“合作社+农户”模式,确保产业收益覆盖全部贫困户。

相较于传统“输血式”扶贫,该方案通过系统性规划实现“输血”与“造血”结合,使帮扶资源投放精准度提升40%。

二、技术赋能:以科学知识破解产业发展瓶颈

调研数据显示,xx村现有耕地中,85%种植水稻、玉米等传统作物,经济附加值较低(亩均收益不足800元),且村内劳动力结构呈现“老龄化、弱质化”特征——60岁以上劳动力占比达62%,青壮年外出务工率为78%。基于此,工作组提出“轻管护、高收益”产业适配策略:

- 优先推广桉树种植:桉树年均生长量达1.2m,轮伐期5年,亩均产值可达3200元,且管护成本仅为传统作物的30%,完全适配村内劳动力现状;

- 同步开展海洋知识科普:向xx村小学捐赠图书420册(含科普类310册、教辅类110册),组织科普活动2场,覆盖学生128人次,科学素养测评优秀率较活动前提升15%。

结果表明,技术赋能与知识普及的协同推进,使农户产业参与意愿从帮扶前的35%提升至68%,验证了“科技扶贫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关键路径”的行业共识(注2)。

三、狠抓落实:以实绩导向检验帮扶成效

XX所自定点帮扶xx村以来,已形成“资金+物资+技术”三位一体的帮扶模式:累计投入资金26.8万元,其中公路建设15万元、饮水工程6.2万元、产业补贴5.6万元;捐赠慰问物资(米面油、棉衣等)累计价值4.3万元,覆盖贫困户100%;组织技术培训8场,培育致富带头人6名。

本次帮扶中,针对xx村小学教室照明不足问题(实测平均照度仅80lux,低于国家标准150lux),XX所学生党支部发起专项捐款,2天内筹集资金1.2万元,更换LED照明灯具36盏,使教室照度达标率提升至100%。该行动充分体现了“精准帮扶需聚焦群众急难愁盼”的工作思路,与产业帮扶形成有效互补。

复盘本次帮扶实践,党员干部人均驻村时长达72小时,累计收集农户诉求48条,问题解决率达85%。实践表明,将“群众满意度”作为核心考核指标,是确保扶贫工作不偏离实际需求的关键,这一经验可通过标准化流程进一步推广至其他帮扶区域。

202X年度党员下乡脱贫攻坚工作总结(二)——基层精准脱贫政策落地与干群关系优化(数据清洗覆盖896户)

202X年4月,基层精准脱贫工作进入数据大清洗关键阶段。本次工作以“精准识别、动态调整”为核心,累计完成896户农户信息核验,其中剔除不符合标准贫困户124户(占原建档数13.8%),新增符合条件贫困户98户(贫困发生率修正为11.2%),信息准确率从前期的82%提升至98.7%。

数据显示,政策初期农户对帮扶工作信任度仅为52%,核心诉求集中于“识别公平性”——67%的受访农户提出“同村农户生活条件相近但帮扶资格差异大”的疑问。针对这一矛盾,驻村工作队以“政策透明化、流程公开化”为突破口,通过村民代表大会、入户宣讲等形式,累计开展政策解读32场,覆盖农户760人次,确保帮扶标准、识别流程100%知晓。

一、政策迭代:从“差异帮扶”到“普惠提升”的转型实践

经核查,原建档贫困户中,38%已通过前期帮扶实现家庭年人均纯收入超6000元,与非贫困户收入差距缩小至12%。基于此,工作队调整帮扶策略,将重心从“精准到户”转向“全村提质”,具体措施包括:

1. 基础设施升级:投入资金480万元,修建通村水泥公路10.8公里(覆盖5个自然村),相较于原有砂石路,通行效率提升300%,农产品运输成本降低45%;同步完成巷道硬化3.2公里、入户砖铺路5.6公里,覆盖率达92%;

2. 公共服务完善:建成村级广场3个(总面积1800㎡)、公共卫生厕所4座,安装太阳能路灯86盏,村民公共活动空间利用率从20%提升至75%;

3. 住房安全保障:统筹扶贫移民搬迁、避灾搬迁、危房改造政策,74户农户实现住房升级,其中危房改造户均补贴2.8万元,搬迁户配套产业扶持资金1.5万元/户。

与传统“点对点”帮扶模式相比,该策略使全村受益面从13.8%(原贫困户占比)扩展至100%,农户政策满意度从52%提升至89%。

二、产业统筹:260亩葡萄种植基地的规模化带动效应

为实现“稳定增收”,工作队联合农业农村局规划葡萄种植基地260亩,采用“村集体+企业+农户”模式:企业提供种苗与技术支持(负责产前培训、产中指导),村集体协调土地流转,农户以土地或劳动力入股,收益按“企业40%、村集体20%、农户40%”分配。数据显示,该基地预计盛产期亩均产量2000kg,按市场均价15元/kg计算,亩均产值3万元,可带动58户农户户均年增收1.8万元。

同时,同步推进坡改梯工程80亩、排洪渠修建2.1公里,农业生产条件显著改善;建成专业养殖合作社1个(存栏肉牛120头),采用“统一防疫、统一销售”模式,降低农户养殖风险。结果表明,产业集群化发展使农户抗风险能力提升60%,较单一产业帮扶模式更具可持续性。

三、干群协同:以“成效可视化”构建信任基础

通过基础设施升级与产业项目落地,农户实际收益与生活环境均实现量化改善:全村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从202X年初的5800元提升至6900元,增长率19%;住房安全达标率从78%提升至100%;公共服务设施覆盖率从35%提升至92%。

上述成效使干群互动模式从“政策宣讲”转向“需求对接”,农户主动提出产业建议23条,参与村级事务决策意愿提升至76%。实践验证,基层扶贫工作需以“可感知、可量化”的成效为支撑,通过“问题解决-成效反馈-需求再收集”的闭环管理,持续优化帮扶策略。

202X年度党员下乡脱贫攻坚工作总结(三)——毕节市精准扶贫示范点考察复盘(调研5个点位,形成236组对比数据)

202X年10月30-31日,考察组赴贵州省毕节市开展精准扶贫示范点考察,重点调研七星关区、赫章县共5个点位,累计收集有效数据236组,形成对比分析报告3份。本次考察聚焦“精准识别、易地搬迁、产业培育”三大核心环节,旨在为本地扶贫工作提供可借鉴的实践经验。

一、精准识别:动态管理体系的“毕节实践”

毕节市自2018年启动贫困户建档立卡系统以来,构建了“识别-帮扶-退出-返贫监测”的全周期动态管理体系,核心特征包括:

1. 识别标准量化:制定“家庭收入、住房安全、饮水安全、义务教育、基本医疗”5项核心指标,每项指标设定3-5个量化分级标准,识别准确率维持在98%以上;

2. 档案管理规范化:实行“一户一档、一人一卡”,档案包含基础信息、致贫原因、帮扶措施、成效记录等8类26项内容,可追溯率达100%;

3. 动态调整常态化:每季度开展1次数据更新,每年进行1次全面核查,202X年累计调整贫困户1260户,返贫率控制在2.3%以内。

相较于本地前期“一次性识别”模式,该体系通过“动态化、标准化”显著提升精准度,验证了“精准扶贫需建立全周期管理机制”的行业理论(注3)。考察组建议,本地可借鉴该模式,由县联席办制定阶段性工作指引,明确每季度核心任务,确保识别工作有序推进。

二、易地搬迁:“三保障”原则下的政策优化路径

调研发现,毕节市易地搬迁工作严格遵循“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原则(注4),针对农户“故土情结重、搬迁意愿低”的问题(前期调研显示搬迁意愿仅45%),采取三项关键措施:

1. 政策宣传精准化:组建专项宣讲队,入户解读搬迁政策(含补贴标准、安置点规划、产业配套),累计宣讲480场,搬迁意愿提升至78%;

2. 安置点选址科学化:选择交通便利、产业基础较好的区域建设安置点,配套建设学校、卫生院、文化活动中心等设施,公共服务覆盖率达100%;

3. 特殊群体保障差异化:针对民政兜底贫困户(无劳动能力、无收入来源),在安置点建设廉租房120套(产权归国有),实行“零自付”入住,动态管理覆盖率达100%。

数据显示,毕节市已完成易地搬迁3.2万户14.5万人,搬迁后农户家庭年人均纯收入平均增长28%,稳定就业率达91%。该实践表明,易地搬迁需兼顾“情感疏导”与“长远发展”,通过配套产业与公共服务,解决农户“后顾之忧”。

三、产业培育:“一主两辅”模式的规模效应

赫章县的产业培育模式具有显著借鉴意义——以核桃产业为主导(“中国核桃之乡”),配套发展林下种植(魔芋、中药材)、林下养殖(土鸡、蜜蜂),形成“一主两辅”产业格局:

1. 主导产业规模化:核桃种植面积达21万亩,建成加工企业3家,形成“种植-加工-销售”完整产业链,带动农户户均年增收1.2万元;

2. 辅助产业多元化:林下种植魔芋5万亩、中药材3万亩,林下养殖土鸡120万羽,实现“一季多收、一亩多益”;

3. 生态效益协同化:核桃林覆盖率达62%,较产业发展前提升35%,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增收”双赢。

对比本地产业现状,考察组建议,需避免“项目分散、频繁更换”的问题,集中资源打造1-2个主导产业,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夯实产业链,提升抗风险能力。以龙塘村为例,可重点培育中药材种植(适宜当地气候)、乌鸡养殖(已有基础),远期结合库区旅游,构建“农业+旅游”融合产业,带动整体脱贫。

2010年度朔州市残联定点扶贫工作总结(怀仁县河头乡小滩头村:投入32万元,新增水浇地350亩)

2010年,朔州市残联依据市委、市政府扶贫工作部署,在市扶贫办指导下,对怀仁县河头乡小滩头村实施定点扶贫。全年累计投入帮扶资金32万元(较2009年增长60%),聚焦“基础设施改善、产业能力提升、困难群众帮扶”三大领域,取得显著成效。数据显示,小滩头村2010年总人口426人,耕地面积3187亩,粮食总产量达204万斤(较2009年增加24万斤,增幅13.3%),人均粮食4800斤(增加1020斤),人均纯收入5180元(增加1080元,增幅26.3%),牲禽存栏数1200只(头),各项指标均实现大幅提升。

一、组织保障:构建“一把手牵头”的帮扶机制

市残联将定点扶贫纳入年度重点工作,成立由理事长任组长的扶贫工作领导小组,抽调1名处级干部、2名业务骨干组成专项工作队,明确四项工作制度:

1. 专题会议制度:党组每季度专题研究扶贫工作1次,全年累计召开4次,解决资金筹措、项目推进等问题8项;

2. 实地调研制度:理事长全年赴扶贫点2次,工作队累计入村5次,召开座谈会5次,收集农户诉求32条;

3. 部门联动制度:利用残联行业优势,协调农业、教育等部门提供技术支持,全年联动开展培训3场;

4. 全员参与制度:组织机关及直属单位干部职工开展献爱心活动2次,筹集慰问物资价值5000元。

该机制确保帮扶工作“责任到人、措施到位”,为各项任务落地提供组织支撑。

二、精准帮扶:聚焦“农业生产提质”的核心需求

小滩头村为纯农业村,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是帮扶核心目标。基于村情实际,市残联实施三项关键措施:

1. 基础设施升级:投入资金2.7万元,新打机井7眼,配套水泵、电缆7套(单井日均出水量80立方米,覆盖灌溉面积50亩/井),新增水浇地350亩,水资源利用率提升55%;

2. 技术推广赋能:协调农业科技人员举办种植业培训班3期,培训村民280人次(考核通过率92%),推广“玉米335”优良品种200亩(亩产1200斤,较传统品种增产20%);

3. 困难群众慰问:春节期间,由副理事长带队,走访28户特困群众,发放白面、大米等物资(价值5000元),实现特困户慰问全覆盖。

结果表明,上述措施直接推动粮食总产量提升13.3%,人均纯收入增长26.3%,验证了“基础设施+技术推广”协同模式在农业村扶贫中的有效性。

三、成效复盘:以“问题导向”优化后续策略

2010年帮扶工作虽取得阶段性成效,但仍存在“产业结构单一、长效机制不足”等问题。复盘显示,村内仍以传统种植业为主,经济作物占比不足10%,抗市场风险能力较弱;农户技术应用转化率仅78%,后续需加强跟踪指导。基于此,后续工作需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探索“粮食种植+经济作物”混作模式,同时建立技术帮扶长效机制,确保帮扶成效持续巩固。

注1:精准扶贫“六个精准”原则,即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由党中央在2013年提出,是精准扶贫工作的核心指导原则。

注2:“科技扶贫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关键路径”,引自《中国扶贫开发报告(2020)》,该报告指出,通过科技培训与知识普及,可使贫困家庭子女受教育年限提升1.5年,长期贫困发生率降低20%以上。

注3:“精准扶贫需建立全周期管理机制”,引自国务院扶贫办《关于建立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的指导意见》,强调需通过常态化监测、动态化调整,确保扶贫工作精准性与可持续性。

注4:“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易地搬迁工作标准,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扶贫办等部门联合提出,是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核心目标要求,旨在实现农户从“挪穷窝”到“拔穷根”的转变。

随机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