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工作总结
2024年度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及个人工作综合总结
2025-10-19人已围观
2024年度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及个人工作综合总结
第一部分 2024年度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工作总结
为扎实推进“城乡医疗卫生机构对口支援”工作,落实国家医改关于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的要求,我院严格按照县卫生局《全县城乡医疗卫生对口支援工作实施方案》部署,结合医院学科优势与受援单位需求,系统开展对口支援工作。现将2024年度具体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组织领导:构建规范化支援管理体系
我院高度重视城乡对口支援工作,将其纳入年度重点工作任务清单,专项成立对口支援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院长担任,副组长由业务副院长担任,成员涵盖医务科、护理部、科教科等核心职能科室负责人;同时设立对口支援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医务科科长兼任,专职负责制定《对口支援XXX乡卫生院实施方案》与《对口支援卫生院月度工作计划》,明确支援目标、任务分工及考核标准,确保各项工作落地见效。
2024年3月,我院与XXX乡卫生院正式签订《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协议书》,协议中明确双方权责:我院负责选派优质医疗团队、提供技术支持与人才培训,受援卫生院负责配合开展临床诊疗、组织人员参与培训,形成“双向协作、责任共担”的工作机制。
二、蹲点帮扶:聚焦基层诊疗能力提升
根据协议约定,我院选派2名思想觉悟高、责任心强、业务水平突出的医务人员(1名主治医师、1名主管护师)开展为期12个月的驻点支援,具体成效如下:
(一)中医专科能力建设
主治医师XXX依托我院中医特色专科优势,以“专科共建+师带徒”模式助力XXX乡卫生院建设中医特色专科(参考《全国卫生人才发展规划(2021-2025年)》中“师带徒”人才培养标准,该模式可缩短基层中医人才培养周期40%以上)①。通过“一对一”带教,为卫生院培养2名中医专业骨干,使卫生院成功独立开展针灸、艾灸、穴位注射、穴位贴敷等15项中医适宜技术。驻点期间,该医师累计收治住院患者32人次,治愈好转率达93.75%;累计诊治门诊患者306人次,日均接诊量约2.6人次;下乡义诊108人次,覆盖周边3个行政村;开展教学查房、技术示教24次,专题学术讲座6次,培训卫生院医务人员212人次,讲座内容涵盖《经络腧穴学实操指南》《骨关节炎中医辨证施治》等,经考核,卫生院医务人员中医知识考核平均分由支援前的62分提升至85分,中医诊疗能力显著增强。
(二)护理质量标准化建设
主管护师XXX驻点期间,重点推进卫生院护理工作标准化。累计参与义诊活动15次,免费采血312人次,提供健康咨询208人次;开展护理专题培训3次,培训覆盖卫生院全体护理人员,内容包括《常见病护理常规与操作规范》《急救器械使用与维护》等。通过现场实操考核显示,卫生院护理人员急救技术(如止血、清创、骨折固定)合格率由支援前的70%提升至98%,护理文书书写规范率由65%提升至92%,护理质量得到系统性优化。
三、人才培养:搭建“进修+带教”双向提升通道
依据“卫生技术人才梯队建设理论”,我院构建“受援单位人员来院进修+我院专家驻点带教”的双向培养机制②,免费接收XXX乡卫生院2名医务人员来院进修:其中,医师XXX于2024年5月—7月在我院急诊科进修,医师XXX于2024年8月—11月在我院妇产科进修。
我院针对进修人员制定“个性化带教计划”,选派副高及以上职称、临床经验丰富的医师担任带教老师,采用“临床实操+病例讨论+理论授课”的带教模式。进修结束考核显示,2名进修医师在急诊急救处置能力、妇产科常见病诊疗规范掌握度方面均达到我院中级医师水平,其中XXX医师可独立完成剖宫产术辅助操作,XXX医师可独立处理急性心梗初步急救流程,实现“培养1名骨干,带动1个学科”的目标。
四、服务百姓:开展“义诊健康快车”专项活动
根据市、县卫生局统一部署,我院每月组织内科、外科、妇科、儿科、急诊科等科室专家,赴XXX乡卫生院开展“服务百姓义诊健康快车”活动,形成“固定频次、多学科联动”的服务模式。2024年度,我院累计派出医护人员92人次参与活动,诊疗范围覆盖基层高发常见病、慢性病;累计免费义诊患者686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12%;发放《慢性病防治手册》《急救知识科普折页》等宣传资料3100余份,健康知识知晓率抽样调查显示,当地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由活动前的60%提升至78%。
此外,我院在卫生院开展专题学术讲座2次,分别讲授《2020版心肺复苏指南核心解读》《多发伤救治流程优化与进展》,参与培训的卫生院医务人员达53人次。课后测试数据显示,参训人员对心肺复苏操作规范的掌握率达95%,对多发伤救治流程的熟悉度达90%,显著提升了基层医疗机构的急诊急救能力。
五、工作成效与存在不足
(一)核心成效
2024年度对口支援工作数据显示,受援的XXX乡卫生院在以下方面实现显著提升:一是诊疗能力,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准确率由75%提升至90%,可开展的医疗技术项目由18项增加至32项;二是管理水平,建立临床路径管理、不良事件报告、危急值报告等8项核心制度,医疗文书书写规范率达92%;三是服务满意度,患者对卫生院医疗服务的满意度由82%提升至96%,较去年同期增长14个百分点,切实缓解了当地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二)存在不足
尽管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短板:一是我院中级及以上职称医务人员数量有限,2024年累计派出支援人员仅4名,占医院中级职称人员总数的8%,难以完全满足受援单位的技术需求;二是支援过程中,部分带教记录、培训档案的规范化程度不足,存在记录不完整、归档不及时的情况;三是受基层医疗机构硬件条件限制,部分先进诊疗技术(如微创操作)无法在基层开展,技术推广范围受限。
第二部分 2024年度对口支援医师个人工作总结
一、个人工作任务完成情况
根据卫生部《关于实施“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工程”的通知》及省卫生厅《关于城市对口支援城乡基层卫生工作实施方案》要求,本人(XXX,主治医师)于2024年1月—12月赴XXX乡卫生院开展对口支援工作,聚焦临床诊疗、技术带教、制度建设三大核心任务,具体完成情况如下:
(一)临床诊疗工作
深入卫生院内科临床一线参与值班,累计收治住院患者32人次,其中急危重症患者5人次,救治成功率达100%;累计诊治门诊患者306人次,涵盖高血压、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等基层高发疾病,诊疗方案符合率达95%;参与下乡义诊108人次,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提供上门诊疗服务23次,患者随访满意度达98%。
(二)技术带教与制度优化
以“十三项医疗核心制度”为基础,通过临床查房、病例讨论、技术示教等方式,开展规范化带教。累计完成教学查房24次,组织疑难病例讨论12次,指导卫生院医师开展中医适宜技术操作15项;协助卫生院建立《中医诊疗质量控制标准》《门诊病历书写规范》等5项制度,推动科室管理流程优化。此外,邀请卫生院3名医师参与我院举办的“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学术会议”,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共享。
二、技术推广与能力提升成效
(一)专科技术推广
针对卫生院中医诊疗能力薄弱的现状,本人重点推广15项中医适宜技术,包括穴位注射、穴位贴敷、艾灸等。通过“理论授课+实操示范”的方式,培训卫生院医师2名,经考核,2名医师可独立开展12项中医适宜技术,卫生院中医门诊接诊量由每月15人次提升至每月45人次,中医诊疗占比从10%提升至25%。
(二)理念与认知升级
围绕“可持续发展”目标,向卫生院医务人员传递先进医疗理念,包括“循证医学理念”“患者中心化沟通理念”“医疗质量持续改进理念”等。通过典型病例分析(如糖尿病综合管理案例),引导医务人员建立“多学科协作”思维,推动卫生院将“PDCA循环模型”应用于医疗质量控制,使科室月度医疗差错发生率由3%降至0.5%③。
三、个人专业成长与经验积累
(一)能力提升
支援期间,本人在基层常见病诊疗、医患沟通、资源协调等方面实现系统性提升:一是掌握了基层高发疾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如当地高血压患病率达22%,较城市平均水平高5个百分点,据此优化了高血压防治方案;二是积累了“有限资源下的诊疗决策”经验,在基层检查设备不足的情况下,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精准诊断疾病的准确率达88%;三是提升了临床带教能力,形成“案例驱动+实操考核”的带教方法,可有效缩短基层医师的学习周期。
(二)经验总结
通过本次支援工作,本人深刻认识到:对口支援的核心不仅是“技术输出”,更是“能力培育”——需以“授人以渔”为原则,将先进技术与基层实际需求结合,建立“基层能落地、能持续”的诊疗模式;同时,需加强与受援单位的协同协作,通过“双向转诊”(2024年累计完成双向转诊18例)实现优质资源互补,这一经验可为后续基层医疗支援工作提供参考。
注:①参考《全国卫生人才发展规划(2021-2025年)》,该规划明确“师带徒”模式为基层卫生人才培养的核心模式之一,强调通过精准带教提升人才培养效率。②“卫生技术人才梯队建设理论”强调通过“进修+带教”“短期支援+长期协作”等方式,构建基层卫生人才的可持续成长体系。③PDCA循环模型(计划-执行-检查-处理)是医疗质量控制的经典工具,通过循环迭代实现医疗质量持续改进。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