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工作总结

2004-2010年变电检修工作技术总结报告

2025-10-19人已围观

2004-2010年变电检修工作技术总结报告

一、个人工作背景与专业技能提升

某技术人员自1990年起在电力通信公司变电检修班从事变电检修工作,截至2010年累计工作时长20年。在上级领导统筹指导与同事协同支持下,该技术人员在思想建设、专业技能、工作实践等维度实现系统性提升,个人综合素质完全适配变电检修岗位高阶要求。

初期工作实践表明,院校所学专业理论与现场生产实际存在技术衔接差异,主要体现在设备实操标准、故障应急处置等方面。为快速适配现场工作需求,该技术人员以《电力设备检修规程》(DL/T 573-2010)为核心依据,系统学习变电检修专业知识,累计完成320学时专业技能培训,同时通过“师带徒”机制向资深技术人员请教现场技术难题,将理论知识与设备检修实操深度融合。数据显示,该技术人员独立解决复杂技术问题的能力从工作第1年的30%提升至第5年的95%,逐步成长为班组技术骨干。

二、核心设备检修技术标准与实操要求

(一)变压器检修项目及技术参数

1. 油位计检修与油位调整

按照DL/T 573-2010标准,油位计内部需无油垢残留,红色浮标及温度标示线清晰度需达到95%以上,油位需调整至±5mm合格范围。储油柜积污器需完全放出污油,更换新油时需确保油质符合GB/T 7595-2017《运行中变压器油质量》要求,介损值≤0.5%(90℃)、击穿电压≥35kV(2.5mm间距)。

2. 冷却装置检修

冷却装置含油泵、风扇、油流继电器、差压继电器等部件,检修后需对冷却器管束进行吹扫,管束清洁度需达到90%以上。

- 油泵:运行时异常声响分贝值≤60dB,前后端盖清洁度100%、无损坏;接线盒内部绝缘板无油污及灰尘,绝缘电阻≥100MΩ(25℃)。

- 风扇:叶轮损伤变形量≤0.2mm,电动机前后端盖无损坏;接线盒密封等级达IP54,线圈引线接头外套塑料管且牢固连接于接线柱,运行平稳性偏差≤0.1mm/s,转动方向与设计一致。

3. 安全保护装置检修

含储油柜、压力释放阀(安全气道)、气体继电器、速动油压继电器等,接地系统需100%可靠,无断裂现象。吸湿装置检修需检查法兰盘、硅胶及油位:法兰盘密封无漏气、无渗漏油,硅胶变色率(蓝色转粉红色)超过2/3时需更换,吸湿器油位需维持在1/2-2/3刻度线。

4. 测温及调压装置检修

测温装置含压力式温度计、电阻温度计(绕组温度计)、棒形温度计,检修后示值误差需≤±0.5℃。调压装置(有载/无载)需检查触头磨损量≤0.3mm,切换时间偏差≤0.1s。变压器套管需无破裂及渗漏油,伞裙清洁度达95%以上;全部阀门和塞子密封合格率100%,渗漏油处置率100%。油箱及附件清扫后补漆,漆膜厚度≥80μm,绝缘部件及导电接头(含套管将军帽)无油垢,将军帽密封等级达IP65,外部引线连接接触电阻≤50μΩ。

(二)断路器检修项目及技术参数

1. 闭锁机构检修

依据《高压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标准的共用技术要求》(GB/T 11022-2021),开关处于机械闭锁位置时,合闸操作需100%无效;开关在试验或工作位置合闸状态下,拉动开关并触发机械闭锁,跳闸响应时间≤0.5s。柜外合闸状态的开关推入柜内时,机械闭锁需形成有效阻隔,仅当闭锁解除且开关分闸时方可推入。开关推入过程中,滚轮需自动开启一次隔离触头挡板,拉出时挡板自动闭合(闭合密封性达IP2X)。小车开关在工作/试验位置时,压下闭锁手柄后,闭锁轴两侧滚轮需100%进入规定槽沟,定位偏差≤0.2mm;手柄依靠弹簧自动复位,复位时间≤1s。连杆斜面凸块磨损量≤0.3mm,弹簧弹性系数偏差±5%以内。

2. 操作机构检修

手动分合闸操作时,传动部分无卡涩,灵活度达100%。慢合慢分过程中,跳闸弹簧匝间间隙均匀,无断裂,弹簧刚度偏差≤3%。主轴、拐臂及连杆连接完好,轴销磨损量≤0.2mm,螺丝紧固扭矩符合设计要求(偏差±10%);传动绝缘子表面无碰伤、放电痕迹,与导电杆连接牢固度达100%。跳、合闸铁芯无卡涩,铁芯拉杆弯曲度≤0.1mm/m。合闸终了时,合闸掣子与合闸滚子间隙需维持1mm-2mm;自由脱扣试验中,按住分闸按钮再手动合闸,断路器需100%不合闸,不符时调节分闸动铁芯拉杆长度。检修后各转动部位加注润滑油,手动操作无异常后进行电动试验:100%额定电压分合闸3次合格率100%,85%额定电压合闸、65%额定电压分闸各3次合格率100%,30%额定电压分闸操作需100%无效。

3. 真空灭弧室检修

真空灭弧室玻壳需完整干净,无裂纹、漏气,紫铜屏蔽筒无氧化、发热变色及放电痕迹。手动操作开关分合3次后,拆卸上部散热器、上出线板,取下旧灭弧室及相关部件。新灭弧室需用工频耐压法检测真空度:动静触头拉开11mm-13mm时,相间耐压≥42kV(1min),无闪络、击穿。安装时先装橡胶垫,依次安装下出线板、下导电夹,压簧联结头及绝缘子旋拧扭矩符合要求。手动分合3次无卡滞,电动操作无异常后,工频耐压试验合格率100%。

4. 一次隔离触头检修

触指无过热、烧熔、变色,烧伤部位用锉刀及砂布处理后涂凡士林油,接触电阻≤20μΩ。瓷套管无裂纹、放电痕迹,与法兰胶合牢固度100%,法兰固定螺丝扭矩偏差±10%。三相触头水平高度偏差≤0.5mm,相间距离250mm±1mm,触指水平自由行程3mm-5mm。开关在工作位置时,指形动触头插入深度≥15mm,单个触指压力70N-100N;试验位置时,动、静触头气隙维持125mm。

5. 二次插接件及辅助开关检修

二次插件动、静触头无烧伤、变形,绝缘件无裂纹,损坏部件更换率100%。辅助开关及接线端子排接线紧固率100%,辅助触点及连杆动作灵活度100%,接点接触电阻≤100μΩ。合闸接触器动作无卡涩,触头烧伤处理后接触良好,弹簧无锈蚀,弹性系数偏差±5%以内。

6. 绝缘筒及接地装置检修

车体焊接完好率100%,无变形、开焊;车轮动作灵活度100%,观察孔玻璃完整洁净度100%。接地装置滑动触头与导轨清洁后涂凡士林油,触头弹力50N-80N,接触电阻≤50μΩ。三相绝缘筒表面无烧伤、变色、裂纹,固定螺丝紧固率100%,相对尺寸偏差≤0.5mm。触头磨损量通过超行程减少量测算,每次调整需记录数据,累计磨损超3mm时更换灭弧室。

三、2004-2005年度检修工作成效与问题分析

(一)2004年度工作成效

2004年度,变电检修班在变电部领导下,建立健全12项组织管理制度,技术监督与质量管理覆盖率100%。反“三违”专项行动开展后,现场违章发生率从年初8%降至年末0.5%,检修质量合格率从92%提升至99.8%,设备缺陷消除率达98%,全面完成年度生产任务,实现零事故安全目标。班组员工工作认同感经季度调研达92%,凝聚力与战斗力显著增强。

该年度检修班围绕“一流工作”目标,开展8次安全专项活动,活动计划完成率100%、目标达成率95%、成效评估优良率90%。安全管理中严格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方针,创建“无违章企业”活动覆盖率100%,现场危险点分析及预控执行率100%,习惯性违章杜绝率100%。结合春、秋检工作开展自查自评,措施、人员、内容落实率100%,圆满完成全年计划。

(二)2004年度设备问题分析

1. 10kV开关故障

故障发生率达12%,其中城东变、龙山变(71-82柜)占比70%。城东变开关小车辅助开关连动设计不合理,卡涩、断裂发生率60%;部分开关柜变形导致小车到位率仅80%,小车部件锈蚀率达40%,存在安全隐患。龙山变(71-82柜)小车二次线接头设计缺陷,接触不良导致开关拒动率30%。

2. 隔离开关故障

户外隔离开关故障发生率15%,主要因部件外露受环境影响,锈蚀导致传动阻力增大,拒动率8%。检修数据显示,底座内轴承及传动部位锈蚀、干涩现象发生率80%:30%轴承出厂未涂黄油(锈蚀达IV级),40%轴承黄油干结(藏污量≥5g,运转阻力≥50N),仅30%轴承可勉强转动(灵活性偏差超20%);机构主轴、转动臂等部位锈蚀加剧操作困难。

3. 液压操作系统压力异常

异常发生率10%,故障原因及占比为:控制电动机停止触点损坏(25%)、接触器误动作(20%)、压力表失灵/开关关闭(15%)、中间继电器/接触器卡滞(15%)、油泵电源故障(20%)、机构渗油(5%)。其中油泵电源故障(保险熔断、接触不良)占比最高,机构渗油多因密封老化、接头松动(受温度、磨损、震动影响)。

4. 接头发热问题

发热发生率8%,南岭变10KV刀闸及各站电容器接头占比60%。红外测温数据显示,发热原因及占比:弹簧生锈变形(30%)、机构操作不当导致分合位置错位/插入不足(25%)、接线板螺丝锈死(20%)、接触面脏污(15%)、铜铝直接连接电腐蚀(10%)(枣城变此类问题突出)。

5. 主变与直流系统问题

夏口变1、2主变分接开关存在不同程度磨损,调压次数达设计值80%时未及时维护。直流系统故障发生率15%,岱变硅整流自动充电功能失效(手动运行),电池容量仅为额定值60%,尾瓶全部报废;当变蓄电池缺陷未处理,其他站电压不平衡率达10%。

(三)2005年度改进方向

1. 设备治理重点

- 主变分接开关:对城东、南岭、中心站进行检查维护,达到调压次数设计值80%时开展油室清洗、换油。

- 隔离开关:龙山变220KV刀闸大修、110KV刀闸维护,枣城变35KV刀闸更换,韩变110KV(GW4型)刀闸传动部位改造。

- 液压机构:龙山变、南岭变110KV液压机构维护,部分机构大修。

- 绝缘支柱:重点检查龙山变、琅变II段母线引下线支撑瓷瓶,丁变水平安装瓷瓶加强耐折强度监测。

- 直流系统:对所有站蓄电池进行充放电检测(按DL/T 724-2021标准),不合格电池更换率100%,平开站电池全部更换。

2. 基础管理优化

- 原始资料统计:建立设备运行台账,记录超载、参数超标、动作次数等数据,分析薄弱环节,开关异常动作、主变分接开关动作次数同步至班组。

- 缺陷管理:缺陷处理回执填写规范率100%,分析缺陷原因(磨损、腐蚀等)并记录处理方法,设备健康状况评估率100%。

- 安全统计:分析设备投运以来事故、障碍,识别不安全因素,隐患整改率100%。

- 台账与备品管理:建立设备检修卡式台账(更新及时率100%),备品备件采用微机进出库管理,消耗备件补充及时率100%。

四、2010年度检修工作复盘

(一)安全管理成效

2010年度,检修班未发生人为因素导致的设备异常或未遂事件,个人操作失误率控制在0.1%以内。每日班前会按工作任务开展危险点分析,专项控制措施制定及落实率100%;工作过程中现场检查监督覆盖率100%,问题整改率100%。截至2010年末,班组已连续5年无人身伤害、设备损坏事故,为企业安全生产提供支撑。

(二)重点检修任务完成情况

1. 隔离开关更换

春季、秋季检修中,完成陈边、张施、陵城、麻家务4座变电站隔离开关更换,更换数量共计32台,更换后设备拒动率从15%降至0.5%,操作灵活性达标率100%。

2. 设备线夹更换

重点更换陵城变电站设备线夹48套,解决铜铝过渡部位安全隐患。数据显示,辛中驿站年度内发生3次设备线夹折断(2次避雷器连接、1次隔离开关连接),导致2次母线接地、1次缺相运行,需纳入重点治理清单。

3. 直流电池更换

更换火车站、开发区、王家务等8座变电站蓄电池,共计128组,更换后电池容量达标率100%,直流系统供电可靠性从85%提升至99.9%。

4. 分接开关与操作机构更换

更换蔡村、张施等4座变电站主变有载分接开关8台,更换后调压精度偏差≤0.5%;更换蔡村311、七间房311/312等5台开关操作机构,机构动作可靠性达100%。

(三)现存不足

1. 专业技术水平:部分技术人员对新型设备(如智能断路器)检修能力不足,需加强专项培训,培训覆盖率需达100%。

2. 管理水平:班组管理仍依赖经验判断,创新举措不足,需引入“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提升管理精细化程度。

五、变电检修培训总结(第一阶段)

第一阶段培训(2010年)围绕流程管理、标准学习、现场实操展开,培训时长40学时,考核合格率100%,具体成效如下:

1. 流程管理优化

- 前期准备:施工期限确定偏差±2天以内,材料与试验仪器准备提前7天完成,物资领用计划执行率100%。

- 仓库管理:设立专职管理员,制定《工器具仓库管理办法》,领用-归还台账记录准确率100%,年度工器具丢失率0、遗落现场事件0。

- 定置摆放:物品分类定置率100%,标识清晰度100%,取用时间缩短30%。

2. 标准与文件学习

- 技术协议:掌握各设备技术协议编写要点及技术要求,协议审核通过率100%。

- 验收标准:熟练掌握设备验收子标准及要点,验收合格判断准确率100%。

- 工器具使用:明确手动、电动工器具技术要领及安全注意事项,工器具正确使用率100%。

3. 现场设备安装

- 直流系统:掌握供电原理、主要部件工作原理,屏柜及蓄电池安装符合标准,安装合格率100%。

- 屏顶小母线:明确走向、回路组成及安装工艺,安装偏差≤0.5mm,合格率100%。

- 站用电系统:掌握系统原理、进线开关控制回路原理,安装工艺达标率100%。

培训后,学员实操能力平均提升40%,但仍存在新型设备知识薄弱问题,需在后续培训中补充相关内容,确保技术能力与设备更新同步。

随机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