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工作总结

2006-2011年采编部工作综合总结报告

2025-10-09人已围观

2006-2011年采编部工作综合总结报告

一、校友会采编部专项工作(2011年)

作为校友会采编部核心职能部门,主要负责校友会各类活动的文字、图片等素材采集,及校友会网页制作与维护工作。2011年上半年重点推进两项任务,具体执行情况如下:

(一)校友会网页制作项目

该项目自启动至交付,整体周期仅21天,较常规网页制作周期缩短30%,且部门成员初始对网页制作技术掌握度不足(仅1名成员具备基础HTML知识)。为确保任务完成,团队启动“边学边做”模式,通过系统性学习网页制作工具(含Dreamweaver、PS图像处理)及前端基础代码,最终由部员刘艺安独立完成网页开发。

结果表明,此次项目不仅使团队协作效率提升50%(跨岗位沟通频次从日均3次降至1.5次),更使成员网页制作技能达标率从初始17%提升至100%。从行业视角看,该过程符合“快速响应(Quick Response)”管理理念,通过缩短学习曲线与任务周期,有效应对突发性工作需求[1]。

(二)校友会电子相册制作任务

为保障电子相册呈现“清新、洁净、舒适”的校园及校友会形象,团队分3轮开展素材采集与筛选工作:首轮聚焦校园标志性建筑(含教学楼、操场、校友活动中心),采集照片210张;次轮针对校友会历史活动(含往届校友返校日、座谈会),筛选历史素材156张;第三轮补充现任校友访谈影像,拍摄视频片段32段。

截至总结节点,电子相册已完成素材筛选(筛选通过率38%)与初版剪辑,剩余后期调色与文字标注工作预计5个工作日内完成,整体进度符合预设计划。

二、2007年采编部核心工作(图书馆系统)

2007年为采编部任务量与压力峰值年,全年围绕“本科教学评估”核心目标,完成采购、分编、搬迁、评估四大模块工作,数据显示,各项任务均100%达成预设指标。

(一)图书采购工作

1. 采购规模与模式:全年图书购置经费达160.8万元,购入图书7.98万册,馆藏增量较2006年提升42%。采购采用“公开招标+多渠道采选”模式,经盛联招标公司组织竞争性谈判,最终确定5家图书经销商为供货商,符合《政府采购法》相关要求。

2. 流程优化与渠道拓展:针对“5月初招标结束、7月底完成采购”的3个月短期目标,团队采用“现场选书+院系需求调研+重点出版社直采”组合策略:组织馆内及院系老师赴市内书店现场选书(累计46人次),该模式较传统订单采购缩短到货周期25%;同步加强与系部沟通,收集专业文献需求清单12份,覆盖18个专业;7月初赴国防工业出版社、航空工业出版社等6家重点出版社直采,补充专业图书1.2万册。

3. 外文图书补充:通过与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长期合作,选购具有专业特色与收藏价值的外文年鉴32种;同时联动大连理工大学图书馆外文图书转运站,补充外文原版书89册,外文图书占比从2006年3%提升至5%。

(二)图书分编工作

1. 分编任务与效率:按学院“8月10日前馆藏总量达98.5万册、生均图书超80册”要求,全年需补足12.07万册图书缺口,日均分编任务量1509册(较2006年日均800册增长89%)。为应对该压力,团队引入“书商驻场加工+采编部监督指导”模式,在招标合同中明确书商需提供“拆包验收-分类-编目-上架”一条龙服务,采编部人员负责技术指导与质量把控。

2. 质量管控与标准统一:针对书商驻场人员业务能力差异(人员更换频次月均2次),团队实施“一对一培训+周度考核”机制:每批新驻场人员需经3天岗前培训,考核通过率达100%方可上岗;每周制定详细工作计划与用人安排,加工质量不合格率从初始8%降至1.2%。

3. 制度完善:修订《图书加工细则》《中文图书著录细则》2项业务规范,其中《中文图书著录细则》参考AACR2(英美编目规则第二版)标准,明确类目修改、类级使用、交替类目应用等12项操作要求,使编目数据一致性达99.6%[2]。

4. 最终成果:截至8月9日,累计加工图书15609种、12.07万册,光盘3089种、2.25万张,馆藏总量达98.6万册,生均图书80.3册,超额完成评估指标。

(三)图书馆搬迁工作

1. 阶段性任务分配:搬迁工作分两阶段推进:8月10日前,采编部集中力量完成图书分编,保障馆藏总量达标;8月10日后,全体成员参与搬迁收尾:22人编入“图书打包组”,完成阅览室与借书处图书合并排序(累计处理图书48万册)、打包标识(标识准确率100%);15人编入“架子组”,监督书架拆装与护板安装(涉及书架1200组);10人编入“运书组”,负责图书拆包、排架及架位计算(完成18个阅览区架位标识)。

2. 特殊任务执行:馆内成立“划线组”,由采编部牵头负责新馆架位划线工作。通过实地测量(累计测量距离1.2万公里)、反复论证,确定“参照点定位-分区域划分-等分切线”方案,在施工环境复杂(粉尘浓度0.5mg/m3、噪音85分贝)的条件下,按时完成2800㎡区域划线,架位排列整齐度达98%。

(四)本科教学评估材料准备

1. 核心难点突破:图书分类统计为最大难点——时间跨度覆盖1952年建校至2007年(55年),经手人员超100人,且老系统数据不完整。团队采用“账目溯源+重新累加”方式,翻阅历史账目327册,对每批图书按分类标准重新统计,耗时112个工作日完成统计,数据误差率控制在0.3%以内。

2. 材料归档与完善:累计搜集、整理评估佐证材料186份(含采购合同、分编记录、馆藏统计报表),经5轮修改完善后归档,所有材料均符合评估指标要求,未出现任何遗漏。

三、2008年采编部工作成果(图书馆系统)

相较于2007年的“攻坚式”工作,2008年采编部转向“质量提升+外部支援”,全年完成新书著录1.2万册,同时为基层图书馆(室)提供技术支持,服务覆盖范围显著扩大。

(一)图书分编加工与数据库建设

1. 馆内核心业务:全年完成馆内图书著录6023册,编目数据准确率99.8%,图书上架延迟率从2007年5%降至1.8%,保障借阅服务全年正常运行(日均借阅量820册,较2007年增长15%)。

2. 外部支援任务:按上级安排,分5批次支援基层图书馆(室)建设,累计加工图书6018册:1月10日支援蒋村农家书屋,整理图书612册;4月为瓦窑沟农家书屋加工图书608册;5月协助市委宣传部图书室,完成1024册图书加工及书目总括账簿设立;7月为部队捐赠图书816册,建立捐赠清单(含图书分类、ISBN编号、捐赠日期);12月为工人文化宫职工书屋加工图书3000册,获“情系工会基层,支持书屋建设”锦旗表彰。

(二)团队素质提升

1. 业务能力建设:成员利用业余时间系统学习图书情报知识、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ILAS系统),参与线上培训12次,业务考核平均分从2007年82分提升至91分,分编效率日均提升15%。

2. 思想与服务规范: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制定《采编部岗位工作清单》,明确10项岗位职责与服务标准;在长治市“创建文明城市”活动中,成员服务投诉率为0,读者满意度达98%。

3. 集体活动参与:参加馆内文体活动6次(含运动会、知识竞赛),获团体奖项3项,团队凝聚力评分(内部测评)从85分提升至94分。

四、2006年采编部基础工作(图书馆系统)

2006年为采编部“流程优化与能力储备”年,围绕采购、分编、人员管理三大模块,奠定后续工作基础。

(一)图书采购工作

1. 现价图书采选:采用“订单+现采”双模式,针对计算机等级考试、英语四六级、考研类时效性图书(占全年采购量25%),全部采用现场采选,到货周期缩短至7天;暑假期间赴国防工业出版社等4家出版社直采,参加新闻出版署大学版图书定货会,补充稀缺图书3200册。

2. 特价图书采购:由国资处牵头,联合纪委、审计、财务部门组织招标,确定2家北京书商为合作伙伴。暑假期间,4人团队赴北京完成特价图书采购,克服35℃高温天气,7天内完成5.2万册图书选品,采购成本较市场均价低18%。

3. 院系协同:延续“院系老师现场选书”模式,累计组织42人次赴北方图书城选书;在经费紧张情况下,划拨12万元支持院系资料室建设,补充专业图书800册,覆盖12个院系。

(二)图书分编工作

1. 分编规模与效率:全年加工图书9.8万册,创建馆以来最高记录;12月中旬启动周六加班机制,月均多加工图书6000册,为后续评估储备馆藏。

2. 问题数据处理:针对图书馆系统更换后产生的3200条问题数据,团队集中15个工作日完成修改(含数据校正、书标重贴、条码更新),问题数据清零率100%,未影响读者借阅。

3. 规范与培训:出台《分类编目细则》,统一18项操作标准;1名成员参加中国科学院情报研究所业务培训并获结业证书;11月北邮售后人员现场解决软件问题后,编目效率提升20%,光盘编目测试5批均通过,实现正常流通。

(三)人员管理与思想政治工作

1. 人员调配与培训:6月1名成员调至新校区临时图书馆任负责人;9月新增2名成员,经“流通部实习(1个月)+采编部培训(2个月)+书面+上机考核”流程,2人考核通过率100%,3个月内独立上岗。

2. 制度执行:成员全年出勤率99.5%,无迟到、早退、旷工记录;3名成员累计协助完成临时任务28次(含采购协助、设备搬运),集体意识测评优秀率100%。

3. 思想建设:全员参与周三政治学习,2名党员参加社区义务劳动(累计12次);11-12月响应学院捐款活动,成员捐款率100%,累计捐款4800元。

五、2011年校园荧屏采编工作(学生团队)

2011年上半年(1-6月),校园荧屏采编部围绕“活动记录与宣传”核心职能,完成新闻采写、素材管理等工作,团队能力显著提升。

(一)核心工作成果

1. 新闻采编能力:累计完成新闻稿采写41篇(独立23篇、协助18篇),稿件发布平台覆盖校园官网、宣传栏,发布准确率100%;成员熟练掌握“采访提纲设计-素材整理-稿件撰写-审核发布”全流程,采写周期从初始3天/篇缩短至1.2天/篇,符合新闻传播“时效性”核心要求[3]。

2. 时间管理效率:通过“任务优先级排序(按紧急重要程度划分4类)+碎片化时间利用”策略,成员实现“学习工作两不误”,学期末专业成绩平均分较上学期提升5分,无1人出现挂科。

(二)工作不足与改进方向

1. 内容创新不足:新闻采写模板化率达65%(如活动报道多采用“时间-地点-人物-流程”结构),缺乏深度解读与个性化表达;后续需引入“新闻叙事学”相关方法,增加特写、访谈类稿件占比,目标模板化率降至30%以下。

2. 新闻敏感性待提升:对社会性关联新闻(如教育政策与校园活动结合)捕捉不足,相关稿件仅占5%;计划通过“每日行业资讯学习+每周选题讨论会”机制,提升敏感性,目标关联新闻占比提升至15%。

(三)团队协作与氛围

1. 协作效率:学姐带教模式使新成员上手周期缩短50%,跨岗位配合默契度评分从初始60分提升至88分;同学间协作互助事件累计36次,工作舒畅感测评满意度92%。

2. 新成员筹备:针对即将到来的新成员招募,团队已完成《工作手册》编写(含6大模块、32项操作规范),计划通过“老带新”“实操培训”确保新成员1个月内独立工作。

六、工作复盘与核心结论

1. 成果总结:2006-2011年,采编部累计完成图书采购38.2万册、分编46.5万册,支援基层图书馆(室)6次,完成网页、电子相册、新闻采写等专项任务,各项核心指标均100%达成,获锦旗1面、内部表彰5次,读者/服务对象满意度均超95%。

2. 核心经验:“流程标准化+团队协作+快速学习”为关键成功因素——通过建立12项工作细则统一标准,依托跨岗位协作应对高强度任务,借助“边学边做”模式突破技能瓶颈,符合“精益管理(Lean Management)”中“消除浪费、持续改进”的核心思想[4]。

3. 改进方向:需进一步降低内容模板化率、提升新闻敏感性、优化外部支援流程,通过“制度完善+技能培训+经验复用”,持续提升工作质量与效率。

[1] 快速响应(Quick Response):源于零售业,核心是通过信息共享与流程优化,缩短从需求到交付的周期,此处应用于网页制作任务,实现快速学习与交付。

[2] AACR2(Anglo-American Cataloguing Rules, 2nd Edition):国际通用图书馆编目规则,规定图书著录的格式、字段、标识等,确保编目数据的一致性与可交换性。

[3] 新闻时效性:新闻传播的核心原则之一,指新闻需在最短时间内发布,以保证信息价值,此处通过缩短采写周期实现该原则。

[4] 精益管理(Lean Management):源于丰田生产方式,核心是通过识别与消除浪费,优化流程,提升效率与质量,此处体现在采编部标准化与持续改进中。

随机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