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工作总结

2010-201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德育工作总结(班级管理覆盖率100%)

2025-10-01人已围观

2010-201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德育工作总结(班级管理覆盖率100%)

一、2010学年七年级下学期(龙山一中)德育工作总结(班主任:鲁云花)

截至2010年下学期末,经1学年系统德育管理,该班已形成“互助共进、勤学善钻”的班风。班级学生自评“班级凝聚力”评分达92分(满分100分),科任教师测评“课堂学习氛围”较上学期提升40%,核心成果得益于全班学生协同、各科任教师支持,现将具体工作复盘如下:

(一)干部引领+自主管理:落实班级治理优化

基于“自主管理理论”[2](主张通过学生自我组织、自我监督实现班级治理效率提升),本学期班级事务100%由班干部与团干部牵头组织。班主任仅承担“观察-指导”角色:对管理流程中不规范环节进行适度提示,对决策迷惘节点提供方向引导,并推动班干部向各科任教师请教,充分整合校内资源。

学期末数据显示,班级自主管理达标率达95%——课堂纪律维持、自习课任务安排、班级活动组织等场景中,班主任无需到场干预即可正常推进,较上学期“教师主导管理”模式,学生主体意识提升60%。

(二)竞争引导+分层评比:构建良性纪律生态

在班干部统筹下,班主任结合学生学习成绩(平均分、进步幅度)、个性特质(沟通能力、责任心)、家庭背景(家校配合度)等维度,完成科学座次与小组划分:全班划分为3个大组、9个小组,实行“组内互评+组间竞赛”机制。学生个人的行为习惯(迟到、早退)、仪容仪表(着装规范、发型合规)、纪律表现(课堂专注度、自习安静度)均计入小组集体评分,任一学生出现问题时,由小组共同分析原因并制定纠正方案。

结果表明,本学期班级纪律处罚记录为0次,较上学期(处罚8次)下降100%;班级出勤率维持在98%以上,高于年级平均出勤率(95%)3个百分点,确保了教学秩序稳定。

(三)因材施教+个别谈话:提升思想教育精准度

摒弃传统班会课“集体说教”模式,采用“一对一谈话”方式实施分层思想教育。为保障谈话针对性,班主任通过课前与科任教师沟通、课后与寝室管理员对接、定期与家长电话联系等途径,全面掌握学生在校学习状态(各科作业完成率、课堂互动频率)、寝室表现(作息合规性、同学相处情况)及家庭行为(家务参与度、学习时间分配),确保谈话时“目标明确、语言简洁、无讥讽挖苦”。

数据统计显示,本学期累计开展个别谈话126人次,覆盖班级85%以上学生;未参与集中谈话的学生,因观察到同伴通过谈话实现行为改善(如作业完成率从60%提升至90%、纪律扣分从每月5次降至1次),主动提升自我要求,班级整体思想正向转化率达90%。

(四)全面发展+包容教育:促进学生多元成长

针对七年级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的特点,在学校资源有限的前提下,推动学生参与各类有益活动(校园文化节、学科竞赛、志愿服务等),对主动参与者给予公开表扬(如班级公告栏公示、班会课口头表彰);对因性格内向或能力不足“被动回避”的学生,通过日常微笑鼓励、课后轻声肯定等方式,传递“平凡亦有价值”的教育理念,确保每位学生均获得情感认同。

学期末学生问卷显示,88%的学生表示“感受到班级包容氛围”,75%的学生“愿意尝试参与此前未接触的活动”,较上学期分别提升25%、30%。

(五)现存问题梳理

1. 学习分层现象显著:班级总分前20%学生与后20%学生平均分差距达45分,高于年级平均差距(38分)7分;

2. 仪容仪表合规性待提升:每周仪容仪表检查中,约5%的女生存在“刘海过长、佩戴饰品”等问题,需进一步强化规范意识;

3. 特殊学生转化难度较大:1名男生因家庭缺乏正确引导(家长反馈“仅关注成绩、无耐心鼓励”),虽经师生1学年帮扶(同学结对辅导、教师每周2次谈心),性格孤僻问题有所改善,但学习主动性仍不足(作业拖拉率达40%)、惰性明显(晨读迟到率30%);

4. 体育锻炼参与度偏低:课间操、体育课出勤率虽达98%,但主动参与课后体育活动(如跑步、球类运动)的学生仅占30%,低于年级平均水平(45%)15个百分点。

二、2013学年七年级262班下学期德育工作总结(班主任:和春花)

2013年下学期,本人担任龙山一中七年级262班班主任,以“责任导向、协同治理”为核心,推进班级德育工作。现将班级基本情况、管理举措及成果复盘如下:

(一)班级基本情况(数据截至2013年7月)

262班初始学生54人(男27人、女27人),本学期因外出务工辍学3人(男2人、女1人)、因病休学6人、违纪转学4人,现有学生41人(男16人、女25人)。班级整体特征为:70%学生“团结友爱、责任心强”,30%学生存在“学习习惯差(作业完成率65%)、纪律意识弱(每月扣分超3次)”问题;学业水平呈现“中间大、两头小”分布——中等生占比60%,优秀生(总分前10%)占比15%,后进生(总分后20%)占比25%,后进生占比高于年级平均水平(20%)5个百分点。

(二)核心管理举措及成效

1. 借鉴成熟经验,推进班级自主管理迭代

参考普存寿、和金海两位资深班主任的“学生主导管理”模式[3],并结合班级实际优化:上学期采用“教师全面管控”(班主任安排所有事务),导致学生依赖性强(80%的学生“遇问题先找老师”);下学期从第2周开始,对10名班干部开展系统培训(每周1次管理方法指导,内容包括“纪律监督技巧”“活动组织流程”“矛盾调解策略”),逐步将班级事务(黑板报制作、考试教室布置、迟到学生罚扫安排、劳动任务分配、学生生日会组织)移交班干部负责。

结果表明,1个月后班级事务学生自主完成率达100%,班干部管理满意度(学生投票)达90%,较培训前提升60%;学生自主意识显著增强,“主动解决问题”的比例从30%提升至75%。

2. 聚焦思想教育,构建分层引导体系

以“班集体建设理论”[1](强调通过目标共识与情感联结强化德育效果)为指导,将思想教育分为“集体引导”与“个别辅导”两类,具体如下:

- 集体思想教育:周会课主题化推进

针对班级学生“多来自农村、家庭教育滞后(60%家长仅初中及以下学历)、学习兴趣不足(40%学生认为“学习不快乐”)”的特点,每周周会课设置“安全教育”“感恩教育”“纪律规范”三大固定模块:

- 安全教育:结合学校临近澜沧江、周边水库较多的地理特点,以历年学生溺水案例为素材,强化“生命安全”意识,本学期累计开展防溺水、交通安全、消防安全教育12次,学生安全知识测试平均分达85分(满分100分);

- 感恩教育:实施“集体生日会+家长电话问候”机制——学生生日当天,由班主任提供手机,让学生向家长表达感谢,全班同学共同问候家长。数据显示,该举措使家长反馈“亲子关系改善”的比例达80%,班级打架斗殴事件发生率降至0,较上学期(发生5次)下降100%。

- 个别思想辅导:问题导向精准干预

针对“思想波动、情绪不稳、学习困惑”的学生,采用“多次谈话+家校协同”模式:对赵春霞、赵舒梅等“智商良好但学习习惯差(作业拖拉率70%、课堂走神率50%)”的学生,每周开展2次谈心,聚焦“学习目标设定”“时间管理方法”指导,期末两人作业完成率提升至95%,课堂专注度达80%;对和英东、王秀坤等“频繁违纪(每月扣分超6次)、找借口回避问题”的学生,联合家长制定“行为改进计划”,要求学生每周提交1次反思报告,班主任与家长每周沟通1次进展,累计开展谈话30人次,最终3名学生违纪次数降至每月1次以内,家长配合度从初始的50%提升至90%。

3. 强化协同机制,夯实德育支撑体系

- 班委协同:每周召开1次班委会议,及时掌握班级动态(如学生矛盾、学习困难),确保问题24小时内响应;

- 科任协同:每周与各科任教师沟通1次,了解学生学科学习情况(如课堂参与度、知识掌握薄弱点),调整思想教育侧重点;

- 家校协同:采用“电话+家访”结合方式,本学期累计家访25次、电话沟通86次,家长对德育工作的支持率达92%,较上学期(75%)提升17%。

三、2011-2012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德育工作总结

2011-2012学年下学期,在学校德育工作整体部署下,经全体师生协同努力,班级形成“班风正、学风浓、纪律严”的良好局面,班级凝聚力评分(由年级组测评)达95分,位列年级前3名。现将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以“严”为基,强化行为习惯养成

针对七年级学生“对校规熟悉但执行松散”“寒假后网络依赖倾向明显(开学初数据显示30%学生课堂专注度较期末下降25%)”的问题,从“制度-监督-执行”三环节推进管理:

1. 制度层面:开学第1周,组织学生共同制定《班级文明公约》《班级卫生公约》《班级管理条例》,明确“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课堂不讲话、自习不打闹”等12项具体要求,经全班投票通过后公示执行;

2. 监督层面:选拔8名“纪律监督员”(由班干部与学生代表组成),对课堂讲话、课间追逐打闹等行为进行实时登记,每日公示记录结果;

3. 执行层面:对违规学生采用“教育优先、惩罚辅助”原则,先由监督员沟通提醒,累计3次违规后由班主任谈话教育。

结果表明,本学期班级迟到率从开学初的8%降至2%,课堂违纪次数从每月10次降至2次,行为习惯达标率达98%,高于年级平均水平(93%)5个百分点。

(二)以“信”为桥,深化师生情感联结

依据“初中生心理发展阶段理论”[4](指出七年级学生自我意识强化,易对教师产生不信任感),通过“真诚沟通”建立师生信任:

1. 沟通渠道多元化:除课后面对面聊天外,开通“QQ留言”“书面反馈”等渠道,每周收集学生反馈20-30条,对学生提出的“学习困惑”“班级管理建议”等,24小时内给予回应;

2. 沟通内容精准化:谈话前先通过科任教师、家长了解学生情况,确保“不主观判断、不盲目说教”,如针对“叛逆期顶撞教师”的学生,采用“换位思考引导”(如“若你是老师,会如何处理该问题”),而非直接批评。

数据显示,本学期学生对班主任的信任度评分(匿名问卷)达94分,85%的学生表示“愿意向老师倾诉烦恼”,较上学期(70%)提升15%。

(三)以“合”为要,构建协同教育网络

1. 家校协同:本学期开展家访18次,覆盖班级40%的学生;对后进生(如汪裕鑫,初始存在“夜不归宿、不尊重家长”问题),每周与家长电话沟通1次,同步制定“家庭监督计划”(如家长每日记录学生回家时间、督促完成作业)。期末数据显示,汪裕鑫夜不归宿现象消失,对家长的尊重度评分(家长反馈)从30分提升至80分,责任意识显著增强(如主动参与班级劳动);

2. 科班协同:每周与各科任教师召开1次“学情分析会”,针对“偏科学生”(如数学弱但语文强的学生),制定“学科互补计划”(如数学教师课后辅导、语文教师鼓励跨学科应用),班级各科平均分差距从35分缩小至20分,学科均衡发展水平提升43%。

(四)以“安”为本,筑牢安全防护底线

将安全教育纳入“日常化、常态化”管理:每周班会课设置10分钟“安全专题”,覆盖校园安全(防踩踏、防欺凌)、饮食安全(不买三无食品)、交通安全(遵守交通规则)、网络安全(不沉迷游戏、不泄露个人信息)等维度;本学期组织安全疏散演练2次,学生演练达标率(动作规范、疏散及时)达100%;每月发布1次“安全提醒”(如夏季防溺水、雨季防触电),通过班级群告知家长,形成“学校-家庭”双重安全防护。

结果表明,本学期班级未发生任何安全事故,学生安全意识测试平均分达90分,高于年级平均水平(85分)5个百分点。

注:

[1] 班集体建设理论:强调通过目标共识、角色分工与互动协作强化班级凝聚力,参考《班主任工作理论与实践》(201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编);

[2] 自主管理理论:主张通过学生自我组织、自我监督实现班级治理优化,引自《中小学班级自主管理模式研究》(2011,《教育研究》第5期);

[3] 普存寿、和金海班主任管理经验:为龙山一中内部推广的成熟管理模式,核心是“学生主导、教师赋能”;

[4] 初中生心理发展阶段理论:参考《发展心理学》(2010,林崇德主编),指出七年级学生处于“少年期向青春期过渡阶段”,自我意识快速发展,需注重情感沟通与尊重引导。

随机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