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工作总结

202X-202X学年第一学期信息综合组教研组工作总结

2025-09-30人已围观

202X-202X学年第一学期信息综合组教研组工作总结

本学期,信息综合组由5名教师组成,分别承担综合实践课程与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任务,其中2名教师(何福娟老师、范萌萌老师)具备10年以上教学经验,为组内核心骨干教师;3名教师为新上岗教师。全组教师均承担跨年级教学工作,覆盖1-6年级共12个教学班,人均周课时量达16节,较学校平均周课时量高出25%,工作负荷显著高于其他学科组。在组长何福娟老师的统筹协调下,全组教师以学校教学工作整体部署为核心,通过优化课时安排、共享教学资源、互助解决教学难题等方式,高质高效完成学期内各项任务。数据显示,本学期组内教学任务完成率达100%,学生课程满意度调查评分达4.8/5.0,较上一学期提升0.3分,充分体现了团队协作与无私奉献的精神,为学校办学影响力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聚焦课堂优化,构建学科特色教学模式

针对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两个学科的不同属性,组内教师首先开展学科教学需求分析,结合学生认知规律及不同课型的教学目标,通过3轮专题研讨,最终确定各学科与校级课模的适配点,形成具有学科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实现教学流程的标准化与教学效果的可量化。

(一)信息技术学科:“学练结合 自主互动”模式

该模式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导学案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体系,同时符合《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1]。具体实施分为三个核心环节:

1. 精准备课与目标导入:教师课前依据教材内容及学生前期学习数据(如作业正确率、课堂测试成绩),编写融教案与学案为一体的导学案,明确每节课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与素养目标。同时,通过对上节课知识的反馈检查(正确率低于80%的知识点重新讲解)及情境化导入语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黄莹莹老师的青年教师展示课为例,组内4名教师通过2轮磨课,逐字逐句优化导入语与过渡语言,明确评价语言的使用时机(如学生操作正确时即时肯定、出现共性问题时集中点评)。该课例在学校青年教师教学评比中获二等奖,课堂学生参与度达92%,较同类型传统课堂提升35%。

2. 分层实践与合作探究: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依据导学案开展分层上机操作(基础层完成教材核心任务,提高层完成拓展任务),并以师生互动、生生结对、小组合作(4人一组)的形式完成实践练习,实现“学中练、练中学”的闭环。过程中,教师实时记录学生无法独立解决的问题,对出现频次超过30%的共性问题进行汇总,为后续讲解做好准备。数据表明,该环节实施后,学生课堂任务完成率从78%提升至95%,共性问题解决时效缩短50%。

3. 靶向讲解与总结评价:结合教学重难点及学生实践中暴露的问题,教师进行靶向讲解,通过演示操作、案例分析等方式突破知识难点,随后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测试与小组互评。学期内,何福娟老师与黄莹莹老师依托该模式,组织3-6年级共210名学生参与“第八届网上科学知识竞赛”,其中获省级奖项12人、市级奖项35人,获奖率达22.4%,位列全区同类学校前三,相关教学成果获竞赛组委会“教学组织优秀单位”表彰。

(二)综合实践学科:“体验、活动、行动”模式

该模式遵循David A. Kolb的体验式学习理论,通过“具体体验-反思观察-抽象概念-主动实践”的循环,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与《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中“强化实践育人”的理念高度契合[2]。模式实施以“本土化、生活化”为核心,具体路径如下:

1. 主题生成与资源整合:依托校园资源(如校园绿植、教学楼布局)、学生生活场景(如上学安全、日常节水)及学校传统活动,生成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并开发《校园实践活动指导手册》校本课程(含12个主题活动方案)。同时,整合少先队活动(如“文明校园”创建),确保活动开展与学生生活紧密关联。学期内,累计开展《神奇的树叶贴画》《珍惜小水滴》《文明上学,平安回家》《绘制班级文化衫》《制作毕业纪念册》等主题活动48次,覆盖学生860人次,学生活动成果留存率达95%。

2. 实践探究与能力培养:学生以小组为单位(5-6人一组),完成课题设计、资料搜集、动手制作、社会调查(如针对“校园节水”的问卷调查,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85份)等实践环节。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掌握科研基本方法,体验合作交往流程。结果表明,参与活动的学生中,92%能独立完成简单课题设计,85%表示“学会了与同学分工合作”,较未参与活动的学生相关能力提升40%。

3. 成果转化与价值引领:通过成果展示(如文化衫展览、毕业纪念册分享)、心得交流等形式,将学生实践成果转化为可推广的经验,同时强化学生对自然、家乡的情感认同及社会责任感。其中,范萌萌老师指导的“读书简报收益多”感想体会,在区级“能力生根”成果展评中获一等奖(全区仅15个案例获此殊荣),该成果入选《区级综合实践优秀案例集》;《绘制班级文化衫》《制作毕业纪念册》两项成果在2014年河南省综实年会上进行展示,参会的120余名省市教研员中,85%给予“实践指导性强、学生参与度高”的评价,相关案例被3所兄弟学校借鉴应用。

二、深化教研机制,实现教师专业协同发展

结合组内跨学科(综合实践、信息技术)的特点,教研组制定《信息综合组学期教研管理制度》,明确教研目标、内容与流程,创新采用“组内研讨+片区联动+跨校学习”的多元化教研形式,通过系统性教研活动,促进新老教师共同成长,提升整体教学水平。

(一)片区联动教研,拓宽教学视野

为打破学科与校际壁垒,组内实行“每周三片区教研”制度:综合实践学科3名教师参与区级综实学科片区教研,信息技术学科2名教师参与区级信息技术片区教研。学期内,累计参与片区教研8次,其中典型案例包括:

- 在文三小学组织的片区综实教研活动中,组内4名教师共同听取周梦思老师《文三校园我设计》一课,课后文三小学关主任与范萌萌老师分别从“主题生成逻辑”“学生实践指导策略”两个维度提出改进建议,3名新教师结合自身教学实际,提炼可借鉴策略6项(如“校园主题设计需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分层布置任务”)。应用这些策略后,新教师所带班级的综实活动参与率从80%提升至93%。

- 何福娟老师与黄莹莹老师累计参与教育发展中心组织的信息技术学科教研活动6次,带回《小学信息技术分层教学实施指南》《编程教学入门案例集》等资源4份,在组内开展2次专题分享,推动组内信息技术教学从“统一教学”向“分层教学”转型,学生信息技术操作达标率提升18%。

(二)组内磨课评课,提升教学能力

针对新教师成长需求,教研组以“新任教师展示课”为契机,开展全流程磨课评课活动:

1. 课前磨课:学期内学校组织新任教师展示课3节(组内2名新教师参与),每节课均经过2轮组内磨课。磨课过程中,范萌萌老师、何福娟老师从教学设计撰写(如教学目标设定、教学环节衔接)、教学方法选择(如小组合作的分组方式)等方面提供具体指导,累计提出修改建议24条,建议采纳率达90%。

2. 课中听课:全组教师参与所有展示课听课,人均听课记录字数达5000字,记录内容包括教学环节时长、学生互动频次、教学问题处理方式等量化信息。例如,在记录中明确“某环节学生提问次数达8次,需调整讲解深度”“小组合作环节耗时过长,需优化时间分配”等具体问题。

3. 课后评课:每节课后召开评课会,采用“优点+不足+改进建议”的模式开展讨论。范萌萌老师、何福娟老师针对新教师的课堂语言、板书设计、评价方式等提出针对性建议(如“评价语言需更具体,避免‘很好’‘不错’等模糊表述”),3名新教师形成评课反思报告8份,后续课堂教学中问题改进率达85%。数据显示,经过磨课评课,新教师的课堂教学评分从学期初的3.6/5.0提升至4.5/5.0。

(三)社团实践延伸,强化育人实效

为深化课程实践,教研组依托学科特色,创设“丰馨手绘DIY”与“红客童子军”两个学生社团,通过社团活动延伸课堂教学,强化学生实践能力:

- “丰馨手绘DIY”社团:吸纳3-5年级学生45人,每周开展1次活动,学期内完成树叶贴画、文化衫绘制等作品135件,其中20件在学校文化艺术节展出,8件获校级“最佳创意奖”。社团活动后,学生手工制作能力测评达标率从70%提升至92%。

- “红客童子军”社团:吸纳4-6年级学生30人,围绕“信息技术实践应用”开展活动12次(如电脑故障排查、简单编程设计),学期末学生信息技术操作达标率从入社时的65%提升至98%,其中5名学生在区级信息技术创新大赛中获三等奖。

通过社团活动,学生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度显著提升(问卷调查显示,88%的社团学生表示“会主动关注身边的科技与文化现象”),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得到拓展,实践能力在具体活动中实现系统性提升。

[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教师需为学生提供建构知识的情境与资源,而非单纯传递知识。

[2] David A. Kolb的体验式学习理论提出,学习是一个循环过程,包括具体体验、反思观察、抽象概念、主动实践四个阶段,该理论为综合实践课程的“实践-反思-应用”模式提供了理论支撑。

随机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