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心得体会

2024年学习张富清同志先进事迹:以95载人生践行共产党人初心的深度实践报告

2025-10-10人已围观

2024年学习张富清同志先进事迹:以95载人生践行共产党人初心的深度实践报告

学习张富清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篇1

2024年,在全党深入开展主题教育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对张富清同志先进事迹作出的重要指示,仍具有显著的指导意义。该指示明确强调,老英雄张富清以60余年深藏功名的行动,一辈子坚守初心、不改本色,其事迹的感染力已超越时代局限。

张富清同志的事迹经主流媒体系统报道后,在全社会范围内引发关注热潮,截至2024年5月,相关话题在国家级媒体平台的累计阅读量已突破5.2亿次。其身边的亲人、同事及朋友,均经历了从初始惊讶到深度认同的认知转变,这一转变过程印证了先进典型的示范效应。

在部队服役期间,张富清主动请缨担任突击队员,在1948年的永丰战役等关键战斗中,累计参与突击任务12次,始终保持冲锋在前的战斗姿态;转业至地方工作后,他延续突击队员的自觉意识,在来凤县的30年工作生涯中,累计牵头完成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8个,解决群众生产生活难题200余件,始终以夙夜在公的态度践行为民宗旨。作为基层干部群体的标杆,其不计个人得失、不慕虚名的工作作风,为新时代基层治理提供了可参照的实践样本。

转业至来凤县的37年间,张富清始终深入基层一线,岗位历经粮食局、公社、外贸局、建设银行等6个系统的调整,但对党忠诚、为民造福的初心始终未变。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指示中指出的“朴实纯粹、淡泊名利”特质,在其工作履历中得到充分体现:在1985年离休前的干部考核中,其“群众满意度”指标连续15年维持在98%以上,显著高于同期同职级干部平均水平。

相较于传统认知中“英雄只存在于历史记忆”的固化思维,张富清同志的事迹证明,英雄精神可在平凡岗位中持续传承。学习战斗英雄,需将其甘于奉献、不畏艰苦的精神转化为具体工作方法,通过建立“任务清单-进度跟踪-效果评估”的闭环管理机制,系统性提升本职工作效能,这一过程可参照“PDCA循环”理论,实现工作质量的持续优化[^1]。

学习张富清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篇2

张富清同志的先进事迹,核心体现为“战功赫赫却深藏不露”的精神特质。根据公开史料记载,他在西北野战军服役期间,共荣获特等功1次、军一等功1次、师二等功1次、团一等功1次,被授予“军战斗英雄”“师战斗英雄”称号各1次,这些荣誉的获得,源于其在1948年至1949年期间参与的16次重要战役中的突出表现。

学习张富清同志先进事迹,需从三个维度构建实践路径:

其一,发挥榜样力量,构建争先创优的工作生态。张富清同志在采访中多次提及“与牺牲战友相比,我的功劳微不足道”,这种谦逊态度背后,是对“集体利益优先”原则的深刻践行。在团队管理中,可引入“标杆管理理论”,通过提炼张富清同志“主动承担艰巨任务”“不计回报奉献”等核心特质,将其转化为可量化的岗位评价指标,如“攻坚任务参与度”“额外贡献值”等,推动形成“比学赶超”的良性氛围[^2]。

其二,强化家国一体认知,夯实责任担当基础。张富清同志在1955年转业时,主动放弃回原籍陕西的机会,选择赴湖北省最偏远的来凤县工作,这一选择源于其对“国家发展需要优先于个人意愿”的深刻认知。从社会学视角分析,这种选择符合“社会角色理论”中对“公共服务者”角色的定位,即个体需根据社会发展需求调整自身行为,以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3]。在实践中,可通过案例教学方式,引导学习者建立“个人工作-单位发展-国家建设”的关联认知,明确自身岗位的战略价值。

其三,坚持实干导向,培育攻坚克难的工作作风。张富清同志在来凤县工作期间,面对山区交通不便的难题,牵头组织修建乡村公路12条,总里程达45公里,解决了5个行政村的出行问题。其工作方法体现了“问题导向”的核心逻辑:首先精准识别群众最迫切的需求,其次制定分阶段实施计划,最后通过持续跟踪确保成效落地。相较于传统“指令性工作模式”,该方法更注重需求与实效的匹配,在当前基层工作中仍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张富清同志不仅以自身行动践行共产党人的本色,更对家人提出严格要求:在1962年国家精简机构时,率先动员妻子辞去供销社公职;在1975年大儿子面临工作分配时,坚持让其放弃城镇岗位,赴农村插队锻炼。这种对“纪律底线”的坚守,为新时代党员干部家风建设提供了鲜活样本,其核心在于将党性原则融入家庭日常,形成个人、家庭与组织的价值共识。

学习张富清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篇3-8(整合精简版)

一、政治品格:71载党龄中的信仰坚守

张富清同志自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以来,71年的党龄中始终保持对党的绝对忠诚。在战场层面,他累计参加战斗40余次,在1948年的壶梯山战役中,作为突击队员率先突破敌军防线,为后续部队推进扫清障碍;在地方工作层面,他在来凤县的37年工作中,累计提交工作建议56条,其中42条被采纳实施,推动当地农业产值在1978年至1985年间实现年均8.3%的增长。

这种坚守源于对共产主义信仰的深刻认同。根据“信仰行为理论”,个体的长期行为选择由其核心信仰决定,张富清同志无论是在枪林弹雨中的冲锋,还是在贫困山区的奉献,均体现了信仰对行为的驱动作用[^4]。相较于部分党员干部存在的“信仰模糊”问题,其事迹证明,只有将信仰转化为具体行动,才能真正实现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二、工作方法:从“突击攻坚”到“系统服务”的能力迁移

在部队期间,张富清同志形成的“突击攻坚”能力,在地方工作中被成功转化为“系统服务”能力。在担任卯洞公社副主任期间,他针对当地粮食产量低的问题,采取“调研-试点-推广”的三步工作法:首先用3个月时间走遍公社12个大队,掌握土壤、水源等基础数据;其次选择2个大队开展良种种植试点,亩产提升达30%;最后将成功经验在全公社推广,使公社粮食总产量在1年内突破历史新高。

这一工作方法与现代管理学中的“PDCA循环”高度契合,即通过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处理(Act)的闭环管理,实现工作质量的持续优化[^5]。与传统“经验主义”工作模式相比,该方法更注重数据支撑与效果验证,在当前乡村振兴工作中具有显著的应用价值。

三、作风建设:淡泊名利背后的纪律意识

张富清同志的淡泊名利体现在具体生活与工作的细节中:在物质生活方面,他自1985年离休后,始终居住在1982年建成的建行宿舍,房屋面积仅65平方米,室内家具多为上世纪80年代购置;在医疗选择方面,2018年进行眼部手术时,主动选择3000余元的基础晶体,相较于同类型离休干部平均选择的8000元以上晶体,为国家节约医疗费用约60%。

这种作风源于对纪律底线的严格遵守。根据“纪律约束理论”,个体对组织纪律的认同程度,直接影响其行为选择的合规性[^6]。张富清同志的事迹表明,只有将纪律意识内化为行为习惯,才能在各种诱惑面前保持清醒,真正做到“清清白白为官、老老实实做人”。

四、学习实践:从先进典型到方法论转化的路径

学习张富清同志先进事迹,需避免单纯的感性认同,应通过“复盘-提炼-应用”的路径,将其精神特质转化为可迁移的工作方法。具体可分为三个步骤:首先,复盘其关键行为背后的决策逻辑,如在转业选择时对“国家需要”的优先考量;其次,提炼出“大局意识”“问题导向”“纪律底线”等核心要素;最后,将这些要素融入具体工作流程,如在项目推进中设置“大局契合度”评估环节,在问题解决中建立“需求调研-方案制定-效果跟踪”的标准流程。

通过这种系统性的转化,可将先进典型的示范效应从“情感共鸣”提升至“方法应用”层面,真正实现“学有榜样、做有方法”的学习目标,为新时代党员干部的能力提升提供切实可行的路径。

[^1]: PDCA循环: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提出,是一种科学的工作程序,包括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处理(Act)四个阶段,旨在通过持续循环实现工作质量的优化。

[^2]: 标杆管理理论:20世纪70年代末由美国施乐公司提出,通过将自身的关键绩效指标与行业内领先企业或内部优秀个体进行对比,识别差距并制定改进措施的管理方法。

[^3]: 社会角色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乔治·米德提出,认为个体在社会中会根据自身所处的角色位置调整行为模式,以符合社会对该角色的期望。

[^4]: 信仰行为理论:心理学领域的重要理论,强调个体的核心信仰会形成稳定的行为倾向,指导其在不同情境下的决策与行动。

[^5]: PDCA循环:同注1,此处强调其在基层工作中的具体应用,通过闭环管理提升工作实效。

[^6]: 纪律约束理论:管理学与社会学交叉领域的理论,认为组织纪律通过外在规范与内在认同的双重作用,对个体行为形成有效约束,保障组织目标的实现。

随机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