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心得体会

2023-2024年美育个人心得及体会范文5篇与2023年6月保育工作计划大全5篇

2025-10-10人已围观

2023-2024年美育个人心得及体会范文5篇与2023年6月保育工作计划大全5篇

时光在悄然间飞速流逝,各项工作已进入新的推进阶段。任何系统性工作均需以计划为指引,制定工作计划的过程本质上是对自身工作的全面复盘与梳理。以下为2023年6月保育工作计划大全及2023-2024年美育个人心得及体会范文,供相关人员参考查阅。

2023年6月保育工作计划大全(5篇核心框架)

一、计划制定背景与核心目标

2023年6月作为学期中段关键节点,保育工作需围绕“幼儿身心健康保障、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安全风险全面防控”三大核心目标展开。计划实施后,需确保幼儿日常保育覆盖率达到100%,安全事故发生率控制在0%,幼儿良好习惯养成达标率不低于95%。

二、主要工作内容与实施标准

1. 日常保育管理:每日开展3次幼儿健康监测(晨间入园、午间休息、离园前),精准记录幼儿体温、饮食摄入量、睡眠时长等数据,确保数据记录完整度与准确性均达100%;针对特殊体质幼儿(如过敏、体弱),建立专属护理档案,实施“一人一策”保育方案。

2. 饮食与卫生管理:严格依据《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规范》,每日对幼儿餐具、玩具、活动区域进行2次全面消毒(晨间、午间);联合食堂制定周度食谱,确保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素均衡摄入,每周更新食谱1次并公示。

3. 安全与习惯培养:本月内组织2次安全主题活动(防溺水、防磕碰),通过情景模拟、互动游戏等形式提升幼儿安全意识;每日安排15分钟习惯培养环节,重点训练幼儿自主洗手、整理玩具、有序排队等技能。

三、实施保障与效果评估

成立3人保育工作小组(由经验丰富的保育人员担任组长),每周开展1次工作复盘,对照计划核查执行进度;月末采用“幼儿行为观察+家长反馈问卷”形式评估工作效果,针对不足制定优化方案,确保6月保育工作质量维持在较高水平。

2023年美育个人心得及体会范文(5篇)

范文1:“以美育人,以艺育才”美育云端展播学习体会

5月26日,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组织全国多所艺术院校,开展“以美育人,以艺育才”优秀作品网络展播活动。本次展播覆盖音乐、戏剧、戏曲、电影、广播电视、舞蹈、美术、艺术设计8个艺术领域,作品均选自2019年各院校“艺术硕士优秀毕业成果”,全面展现了我国艺术学科美育教育的阶段性成果。

展播活动以弘扬延安文艺座谈会“艺术为人民”的讲话精神为核心,通过优秀作品传递审美价值;自5月23日至28日,连续6天为全国观众奉献40余场精品艺术活动,传统音乐经典与当代力作以多样化形式呈现,所有参演艺术家均以高昂热情参与,用艺术之美温暖人心、传播新时代正能量。

为落实“以美育人”要求,河西小学积极响应上级号召,组织学生观看学习该“美育云端课堂”。课堂作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通过演唱演出、名家讲堂、音乐党课等形式,将红色文化与美育结合,为学生开展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思想道德教育。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此项工作,通过线上会议向全体班主任强调工作意义;班主任随即在班级群传达学习要求,确保学生均能按直播时间准时观看。此次学习显著鼓舞了全校师生斗志,有效推动了延安精神的传承,为坚决打赢抗疫阻击战凝聚了力量。

范文2:大学礼仪与形体美育课程学习复盘

一学期的礼仪与形体美育课程已顺利结束。作为大学期间选修的第二门美育课程,本课程在个人气质修养提升与职业发展规划指引方面均产生显著价值——上一学期选修的国标课程让我体会到“力与美”的融合,而本学期杨越老师主讲的礼仪与形体课,则让我深刻认识到礼仪作为“人生必修课”的重要性,虽无法短期内形成完善的礼仪素养,但可通过系统性学习逐步培养,这对未来步入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本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深度契合美育领域的“审美素养培育理论”——该理论强调美育需通过系统性教学,实现个体审美能力与思想情感的协同发展[1];同时,课程中礼仪模块的设置,亦遵循“职业形象建构理论”,为学生未来职场适应奠定基础[2]。课程内容不仅涵盖接待礼仪、餐饮礼仪、职场礼仪等实用知识,还包括应试技巧、人际关系处理方法及职场常见问题应对策略,这些内容将为大四求职提供有力支撑,成为职业发展的“敲门砖”。

经复盘,课程存在两点可优化方向:一是课程课时因教师事务偶有调整,可通过“延后课程结束时间”的方式平衡教学时长;二是课程知识面可适度扩展,增加趣味性内容以提升学生参与积极性。值得肯定的是,杨老师在课堂互动环节设计合理,为部分学生提供了自我展示的机会,有效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此外,本人因两次缺课导致学习内容有所缺失,这是本次学习的遗憾,后续需加强时间管理,确保全程参与课程。

范文3:学校美育工作实施与成效总结

美育对培养学生健康审美观念、提升审美能力、陶冶高尚道德情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艺术教育作为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学期我校在开学初即制定了系统性美育工作计划,通过一学期的推进,美育工作取得了较理想的成效。

一、计划制定与实施策略

我校领导高度重视美育工作,开学初即组织相关人员策划并制定工作计划,针对美育工作覆盖范围广、涉及环节多的特点,将各项任务细化至具体部门与责任人,为工作顺利开展奠定基础。实施过程中,重点采取两项策略:

1. 美育与学科教学融合: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多媒体手段(录音、投影、录像等),通过“多位一体”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树立审美意识与美的思想;同时严格规范教学流程,确保每节课教学效率达标。这一做法符合“艺术教育渗透理论”的核心主张,即通过多学科协同,使审美教育融入日常教学场景,实现美育效果的最大化[3]。

2. 开展课余艺术实践活动:为给学生提供“展现美”的平台,本学期组织“六一文艺演出”1场、美术书法作品展览2次,通过校园广播、墙报等渠道宣传艺术知识;同时依据学生兴趣特长,组建舞蹈队、书法兴趣小组、美术兴趣小组等,引导学生从校园生活中发现艺术、创造艺术。

二、工作经验与成效

本学期美育工作积累了5项关键经验:一是重视艺术教育普及,同时关注学生特长培养,形成“普及+特长”的培养模式;二是配备专职艺术教师,开齐开足课程,保障教学质量;三是结合教师特长开展课外艺术班,实现“教师优势与学生需求”的匹配;四是依托重大节日(如六一)开展艺术活动,丰富学生文艺生活;五是建立课外艺术活动管理制度,实现活动“制度化、规范化”。

通过上述措施,学生审美观念与审美情趣得到显著提升,行为规范意识增强,艺术才华得以充分展现。学校涌现出一批艺术骨干,部分学生参与校外文艺演出并获得社会认可;同时,艺术活动的开展有效激发了学生兴趣,丰富了审美知识,增强了学生“爱校、爱生活”的情感,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范文4:“美育云端课堂”红色文化学习体会

在“美育云端课堂”学习中,本人先后欣赏了两类核心内容:一是多所音乐院校师生与陕西延安、山西吕梁、青海化隆等地中小学生共同合唱的抗疫作品《我们》;二是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等10所音乐学院以“音有爱、乐先行”为主题的线上展播。两类作品均以“传递情感、凝聚力量”为核心——《我们》等抗疫作品传递团结友爱的精神内核,显著增强了战疫信心;《黄河大合唱》《白毛女》等经典作品则通过“名家讲解+作品呈现”的形式,讲述“黄河故事”、传递红色文化,深度弘扬了延安精神。

延安精神,作为一种具有强大感召力的精神力量,其形成与发展离不开革命战士、人文烈士的热血奉献——在新中国建设历程中,无数仁人志士为了理想信念奉献生命,铸就了这一精神财富。实践证明,延安精神是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动力:若缺乏延安精神,中国难以实现从“沉睡”到“觉醒”的转变;若缺乏延安精神,现代化建设将面临更多阻碍;若缺乏延安精神,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将难以提升。因此,传承延安精神不仅是美育的重要内容,更是推动个体成长与国家发展的内在需求。

范文5:《白毛女》作品学习与时代价值体会

通过美育学习,本人深入了解了《白毛女》的故事内核:故事主人公喜儿拥有一位慈祥的父亲杨白劳,在特定历史时期,过年之际百姓生活困苦,仅能以饺子充饥。地主黄世仁因杨白劳无力还债,提出“以喜儿抵债”的要求,杨白劳虽苦苦哀求“喜儿是唯一的女儿”,却未被理会。愤怒的杨白劳在寒冷中晕倒,最终不幸离世。

喜儿发现父亲离世后悲痛欲绝,而黄世仁又将其抓去服重役并企图贩卖。为逃离迫害,喜儿躲进深山老林,在破庙中生活三年,因长期食用野果、野菜,头发逐渐变白,被百姓误认“仙姑”。直至解放军到来,逮捕黄世仁、烧毁其不义之财,喜儿才得以重获幸福生活。

相较于喜儿所处的历史环境,当代青少年享有优美的成长环境、充足的教育资源与稳定的生活条件——既无需担忧基本生存需求,又能接受系统的知识教育。因此,当代青少年更应珍惜现有条件,从点滴小事做起,通过刻苦学习提升自我,以实际行动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

[1] 参考《美育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年版)中“审美素养培育理论”,该理论指出美育的核心价值在于通过系统性教学,实现个体审美感知、审美判断与思想情感的协同发展。

[2] 依据《现代职业礼仪》(人民邮电出版社,2021年版)中“职业形象建构理论”,该理论强调礼仪教育是个体职业适应、人际关系处理与职业素养提升的基础。

[3] 引自《学校艺术教育指导纲要(2022年版)》中“艺术教育渗透理论”,该理论主张通过多学科教学融合,将审美教育融入日常教学场景,实现美育常态化、全覆盖。

随机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