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心得体会

2024年反暴恐教育学习深度复盘与实践心得

2025-10-10人已围观

2024年反暴恐教育学习深度复盘与实践心得

教职工反暴恐集中教育活动复盘(传媒艺术 佘春燕)

2024年8月21日至22日,本人全程参与学校组织的教职工反暴恐集中教育活动。通过系统性学习,对少数民族地区反分裂斗争的复杂形势、暴恐活动的最新动态及现状形成了更清晰的认知,同时对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再教育活动的重要性、必要性与长期性,构建了更为深刻的理解框架。

一、民族团结:新疆稳定发展的核心基石

维护并强化民族团结,是新疆实现长治久安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前提。新疆作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其历史归属具有不可动摇的合法性——即便在清王朝腐朽统治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时期,也从未从祖国版图中分裂出去。新疆各族人民在长期历史进程中,形成了深厚的民族团结传统。当前,在新疆从事民族分裂活动的仅为极少数极端分子,他们无法代表任何民族利益,而是全体各族人民的共同敌人。

“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三个离不开”原则,深刻揭示了民族团结对新疆的特殊意义——它是新疆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新疆半个多世纪以来形成的民族团结大好局面,是无数人共同努力的成果,来之不易;当前新疆社会稳定、经济增速保持在6.5%以上、各族群众和谐共处的态势,更需倍加珍惜与坚决维护。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将这一理念融入日常工作,自觉成为民族团结的践行者与推动者。

需清醒认识到,反分裂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是由新疆多民族、多宗教的地域特点决定的。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实践反复证明,民族团结在新疆始终是贯穿发展的永恒主题。作为维护国家安全的前沿阵地,确保新疆社会政治稳定,不仅是新疆各族群众的首要政治任务,更是一项需长期坚持的战略任务。

二、“三股势力”:新疆稳定的主要威胁与斗争实质

通过本次学习,明确了破坏新疆稳定的核心隐患是以“东突分子”为代表的“三股敌对势力”,即民族分裂势力、极端宗教势力与暴力恐怖势力。数据显示,2014年至2023年,新疆公安机关共破获暴恐案件1200余起,抓获涉案人员1.5万余人,这些数据直观反映出新疆反分裂斗争的严峻性。

新疆的民族分裂活动具有深刻的历史延续性,自新疆解放以来,分裂与反分裂斗争在不同历史阶段呈现出差异化表现形式,且始终与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紧密关联,凸显出特殊的复杂性。根据“风险治理理论”,这类长期存在的复合型风险,需构建多维度、多层次的应对体系方能有效管控[1]。严峻的对敌斗争形势,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迅速提升政治敏锐性与鉴别力,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牢固树立政权意识、大局意识、忧患意识与责任意识,准确认清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中国的真实图谋,明晰与“三股势力”斗争的本质是维护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的政治斗争,进而增强应对复杂政治局面的能力。

三、法治保障:打击暴恐的根本遵循

我国作为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法律的尊严不容践踏,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容侵害。无论涉案人员的民族、身份与动机如何,只要其行为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从事分裂国家或破坏民族团结活动,均需依法从严处理,绝不姑息。2021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明确规定,对暴力恐怖活动犯罪分子,应依法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直至死刑,这为打击暴恐行为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依据。

近年来,暴恐活动的频发进一步印证了与境内外“三股势力”斗争的长期性、尖锐性与复杂性。以2023年某起暴恐案件为例,涉案人员通过网络传播极端思想,策划实施袭击,造成5名群众受伤,最终12名涉案人员全部被依法严惩。此类案例充分表明,对暴恐活动的零容忍,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必要前提。

四、教育工作者的使命:筑牢反暴恐防线

作为高校教师,承担着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而增强学生法制观念、引导学生知法守法,是履行这一使命的核心环节。根据“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求,教育工作者需将反暴恐教育融入日常教学,将学校打造为“平安校园”建设的核心阵地[2]。具体实践中,应从三方面推进工作:

1. 强化思想引导:通过课堂教学、主题活动等形式,向学生普及反暴恐知识,帮助学生认清暴恐本质,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

2. 巩固稳定局面:以维护校园安定团结为目标,确保教学任务与各项工作有序推进,避免因外部干扰影响正常教学秩序;

3. 坚定政治立场:在思想层面构筑反分裂的“钢铁长城”,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民族分裂活动,积极推动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建设。

大一新生“反暴恐、反分裂、反渗透”集中教育学习总结

2024年9月26日至29日,学校组织大一新生开展为期四天的“反暴恐、反分裂、反渗透”集中教育学习。尽管新生刚结束为期两周的军训,身心处于疲惫状态,但全体学生均以饱满的精神面貌投入学习,无一人缺席。本次学习活动通过“理论学习+实践体验”的模式,构建了多元化的学习体系,具体包括文件学习、视频观看、心得交流、红歌学唱及展板制作等环节,累计覆盖新生2100余人,实现了教育全覆盖。

一、学习成效:构建系统化认知体系

1. 明确暴恐实质:通过对“反暴恐、反分裂、反渗透”相关政策文件的学习,新生准确掌握了暴恐活动的定义、特征与危害,纠正了此前对暴恐问题的模糊认知;

2. 把握发展方向:深入学习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会议精神提纲后,新生清晰认识到新疆当前经济增速保持在6%以上、民生改善成效显著的发展态势,进一步坚定了对新疆繁荣稳定的信心;

3. 坚定政治立场:观看暴恐事件纪实视频后,新生直观感受到暴恐分子的凶残本质,98%的学生在心得中表示,将坚决站在反暴恐斗争的前列,绝不被极端思想误导。

二、实践路径:从认知到行动的转化

相较于传统理论学习,本次活动更注重引导学生将认知转化为实际行动。针对不同场景的暴恐风险,明确了具体应对方法:

- 面对暴恐事件:掌握“规避危险、及时报警、协助他人”的基本流程,避免因恐慌导致次生伤害;

- 应对暴恐音视频:了解“不观看、不传播、及时举报”的处置原则,从源头切断极端思想传播链条;

- 防范分裂渗透:通过案例分析,学会识别分裂势力的渗透手段,增强自我保护与防范意识。

三、核心共识:团结是反暴恐的根本力量

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暴恐斗争,是一场无硝烟的“持久战”,其胜负直接关系到祖国统一、民族团结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学习过程中,新生形成了三点核心共识:

1. 越是面对宗教极端主义与恐怖势力的疯狂反扑,越需高举民族团结旗帜,凝聚各族人民的共同力量;

2. 越是在敌对势力妄图破坏新疆发展的关键时期,越需各族群众手拉手、心连心,以实际行动粉碎分裂图谋;

3. 反暴恐斗争不是个人行为,而是全体中国公民的共同责任,需通过“人人参与、人人尽责”形成强大合力。

“天山雪松根连根,各族人民心连心”,这句广为流传的话语,在本次学习中成为新生的共同信念。全体新生表示,将以当代大学生的担当,用实际行动维护民族团结,向社会展现青年学子的反暴恐决心。

反暴恐教育学习深度反思

一、反暴恐教育的长期性与必要性

通过本次学习,深刻认识到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暴恐再教育具有“常态化、连续性”特征,绝非一劳永逸的工作。根据“持续学习理论”,只有通过长期、系统的学习,才能不断提升对暴恐问题的认知水平,增强自身“免疫力”[3]。反暴力恐怖斗争的长期性,决定了必须始终保持高度警惕,从三方面强化认知:

1. 政治高度:将反暴恐工作纳入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框架,认识到其对维护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的重要意义;

2. 阵地意识:明确教育领域是反暴恐的重要阵地,需严防极端思想渗透;

3. 责任意识:将反暴恐作为自身的责任与义务,避免出现“事不关己”的消极态度。

二、暴恐活动的根源与本质剖析

近年来,暴力恐怖案件频发,其背后存在复杂的动因。从本质来看,暴恐分子制造事端的核心目的,是通过破坏社会稳定,阻碍新疆发展,最终实现分裂祖国的图谋。具体而言,其手段具有三大特征:

1. 思想渗透:借助宗教极端思想,扭曲宗教教义,煽动信教群众与政府对立,形成分裂势力的“思想基础”;

2. 制造对立:刻意挑拨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的关系,破坏民族团结,企图形成“对抗政府的现实力量”;

3. 暴力破坏:通过实施暴恐活动制造社会恐慌,干扰正常社会秩序,阻碍经济社会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暴恐分子常以“穆斯林”自居,但伊斯兰教圣书《古兰经》明确提出“凡枉杀一人,如杀众人;凡救活一人,如救众人”,且反对异端邪说。这一教义与暴恐分子的行为形成鲜明对比,充分证明暴恐分子是在利用宗教作幌子,其本质是破坏民族团结、分裂国家的极端势力。

三、大学生的反暴恐责任与行动方向

作为大学生,在反暴恐斗争中需承担“先行者、传播者、守护者”的三重角色,具体应从四方面开展行动:

1. 坚定立场:在涉及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问题上,始终保持清醒,坚决反对暴力恐怖主义,自觉维护社会稳定;

2. 增强认知:学习《国家安全法》等法律法规,掌握反暴恐相关知识,树立“维护国家安全人人有责”的意识;

3. 抵制渗透:对网络上的极端思想、暴恐音视频保持警惕,做到不传播、不扩散,及时向有关部门举报;

4. 参与实践:通过参与校园反暴恐宣传活动、社区志愿服务等,向身边人普及反暴恐知识,形成“全民反暴恐”的氛围。

从国际视角来看,反暴恐是全人类的共同事业。尽管个别国家对中国反暴恐工作采取“双重标准”,但90%以上的国家及国际组织均明确表示支持中国的反暴恐行动,认为暴恐势力是全人类的公敌。这一国际共识表明,中国的反暴恐工作符合人类共同利益,具有正义性与合法性。

打击暴恐工作实践心得

一、以先进典型为引领,强化责任担当

通过观看《焦裕禄》《杨善洲》等群众路线专题片,深刻认识到先进共产党员“忠、诚、勤、俭、信”的优秀品格,这为打击暴恐工作提供了精神指引。具体实践中,需从三方面学习先进经验:

1. 坚守忠诚品格:将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融入反暴恐工作,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

2. 弘扬奉献精神:甘于清贫、廉洁自律,避免因个人利益影响反暴恐工作推进,始终以大局为重;

3. 践行务实作风:对待反暴恐工作中的每一项任务,均需脚踏实地、精益求精,确保工作落到实处。

二、基层教育工作者的反暴恐实践路径

作为基层教育工作者,需将反暴恐工作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根据“三全育人”理念,构建全方位的反暴恐教育体系[4]:

1. 创新教学模式:从教学内容、方法、理念等方面入手,将反暴恐知识融入学科教学,如在思政课中讲解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2. 关注学生需求:通过课间交流、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学生对反暴恐知识的掌握情况及需求,针对性调整教学策略;

3. 强化能力提升:定期参加反暴恐培训,掌握最新的反暴恐政策与方法,提升自身的教育引导能力;

4. 凝聚家校合力:通过家长会、告家长书等形式,向家长普及反暴恐知识,形成“学校+家庭”的协同教育机制。

三、依法打击暴恐的关键原则

打击暴恐工作必须以法律为根本遵循,严格遵循“保护合法、制止非法、遏制极端、抵御渗透、打击犯罪”的原则。具体实践中,需把握三个关键点:

1. 精准打击:聚焦“三股势力”核心成员,避免扩大化,确保打击行动合法合规;

2. 源头治理:加强对暴恐思想传播渠道的管控,如严查非法宗教出版物、打击网络暴恐音视频传播;

3. 群众路线:充分发动群众参与反暴恐工作,建立“群众举报-快速响应”机制,形成全民反恐的良好氛围。

数据显示,2020年至2023年,全国通过群众举报破获的暴恐案件占比达35%,这一数据充分证明,群众是反暴恐斗争的重要力量。只有始终坚持依靠群众、发动群众,才能构建起反暴恐的“铜墙铁壁”。

[1] 风险治理理论:强调通过风险识别、评估、应对等环节,构建多主体参与的风险管控体系,适用于长期、复杂的社会风险应对。

[2] 立德树人根本任务: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明确提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需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全过程。

[3] 持续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需通过不断更新知识体系,适应外部环境变化。

[4] 三全育人理念:指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的重要育人模式。

随机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