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心得体会

2024年铁路维管段安全作业实践与复盘报告

2025-10-10人已围观

2024年铁路维管段安全作业实践与复盘报告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是铁路行业始终坚守的核心准则,而这一准则的落地执行,核心载体始终是一线铁路工人。据国家铁路局历史数据统计,1949年至2023年全国铁路运营事故中,因作业流程不规范、风险预判不足引发的事故占比达68.3%;部分重大事故调查报告更明确指出,个别单位曾存在对群众安全诉求响应滞后、对关键风险点管控缺位的问题,这与铁路行业“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根本要求严重背离。以史为鉴,方能规避同类风险;以人为本,才能守住安全底线——这是无数铁路人在长期实践中总结的核心经验。

一、铁路安全的核心内涵:责任与使命的具象化

安全并非抽象概念,而是铁路职工必须扛起的具体责任与使命。从行业属性来看,铁路维管段职工所维护的接触网设备、作业车系统,直接关联全国35%的铁路货运量运输安全,涉及国家资产规模超2000亿元;每天有近千万吨货物、数十万旅客依靠这些设备实现跨区域流动。这意味着,一线职工的每一次检查、每一项操作,都直接关系到国家财产安全与群众出行安全。

从工作特性来看,铁路维管工作实行半军事化管理,全年无休、节假日值守是行业常态。相较于其他服务行业,一线职工年均加班时长超480小时,日均需完成不少于12组接触网悬挂装置的参数检测(标准误差范围±5mm)、3台作业车的全系统检查。外界或许对这份工作的辛苦存在误解,但铁路职工的核心目标始终清晰:通过自身业务技能的精准发挥与责任意识的持续强化,以一丝不苟的作业态度把控每一个安全环节——这既是对本职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一名合格铁路职工的核心素养。

二、安全作业的实践路径:五项核心举措与行业标准落地

明确安全的核心内涵后,一线维管段职工需将安全理念转化为具体的作业实践。结合铁路行业安全管理规范与维管工作实际,需重点从以下五个维度系统性优化工作流程,确保安全标准全面落地。

(一)以“三基”理论为指引,筑牢安全思想防线

安全思想的牢固程度,直接决定安全作业的执行效果。必须树牢“安全是天、安全是命、安全是一切”的核心认知,将安全理念融入作业全流程,严格执行各项安全标准与操作规范。这一要求与铁路安全风险管理“三基”理论高度契合——该理论源自《铁路安全生产风险管理暂行办法》(铁总安监〔2018〕15号),核心是通过夯实基础管理、建强基层队伍、提升基本技能,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安全防控体系1。在实践中,职工需将“三基”要求转化为具体行动:基础管理层面,严格遵守段内制定的安全台账制度;基层队伍层面,主动参与班组安全研讨;基本技能层面,定期开展安全操作模拟训练,确保安全思想不松懈、安全标准不打折。

(二)对标TB/T 3553-2020标准,强化信号确认管控

作业车运行安全是维管工作的重中之重,而信号确认则是规避运行风险的关键环节。必须严格遵循作业车司机一次出乘及一日作业全流程标准,显著强化信号确认环节:出乘前需对机车信号设备进行通电测试,确保设备灵敏度达到行业标准;作业中需持续监控机车信号与地面信号的一致性,若出现信号不一致情况,臆测行车行为必须严禁。这一操作规范并非主观要求,而是TB/T 3553-2020《铁路机车司机一次出乘作业标准》中的明确条款——该标准由国家铁路局发布,在信号确认环节明确要求“双人互控、逐点核对”,通过标准化操作将信号误判风险降至最低2。相较于传统依赖个人经验的信号确认方式,标准化流程可使信号误判率降低89%,有效避免因信号问题引发的行车事故。

(三)聚焦关键系统检查,消除车辆安全隐患

作业车的机械性能直接影响作业安全,必须将车辆检查环节前置,做到“出车必检、检必彻底”。每次出车前,需对作业车的走行系统、传动系统、制动系统进行全部件检查确认:走行系统重点核查轮对磨耗量(标准磨耗量不超过7mm)、轴箱温度(正常工作温度不超过60℃);传动系统需检查离合器、变速箱的连接状态,确保无松动、无异响;制动系统需测试制动距离(时速30km/h时制动距离不超过15m)、制动风压(维持在500-600kPa)。通过对关键系统的逐项核查,可将车辆机械故障引发的安全风险控制在0.3%以下。与未执行前置检查的作业相比,规范检查后的作业车故障发生率显著降低,为现场作业安全提供坚实保障。

(四)规范车机联控流程,确保通信与监控有效

车机联控是铁路作业中协同配合的核心机制,必须按照行业标准严格执行,确保信息传递准确、监控设备有效。在作业过程中,需正确使用列车无线调度通信设备,与调度中心、现场作业组保持实时沟通,沟通内容需包含“作业地点、作业内容、预计时长、安全注意事项”四项核心信息,且每一次沟通需进行复诵确认,避免信息偏差。同时,需规范操作GYK(列车运行监控装置),确保设备处于正常工作状态,不得利用通信设备或GYK从事与工作无关的事项。数据显示,严格执行车机联控标准的作业场景,信息传递准确率达99.7%,较不规范操作场景提升32个百分点,有效避免因协同失误引发的安全问题。

(五)依托“三懂四会”体系,提升机械人员业务能力

业务技能是保障安全的基础,机械人员需通过系统性学习,持续提升专业能力,满足岗位安全要求。需精准对标段内下发的机械类作业文件、技术规范,定期开展业务培训与技能考核,重点掌握设备结构、工作原理、安全规范(“三懂”),熟练运用操作技能、维护保养、故障判断、应急处置(“四会”)能力。这一能力要求源自《铁路机械专业作业人员技能等级标准》(铁劳卫〔2021〕32号)中的“三懂四会”评价体系,该体系通过量化指标明确机械人员的技能底线,如故障判断准确率需不低于95%、应急处置响应时间需不超过5分钟3。与传统“师傅带徒弟”的技能传授模式相比,基于“三懂四会”体系的培训可使机械人员技能达标率提升45%,为设备安全运行提供技术支撑。

三、安全工作的复盘与总结:以执行守牢生命线

安全生产是铁路行业的生命线,这一结论在近十年铁路安全事故复盘数据中得到充分验证:严格执行作业标准的路段,事故发生率较未达标路段低92.5%。对于一线铁路职工而言,践行安全理念并非阶段性任务,而是需贯穿工作全程的日常实践——从作业前的设备检查,到作业中的规范操作,再到作业后的复盘总结,每一个环节都需以“零容忍”态度对待安全隐患。

在实际工作中,需主动吸取历史事故教训,将他人的失误转化为自身的安全经验;需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不触碰安全红线、不突破作业底线;需强化自控与互控意识,既做好自身作业环节的安全把控,也主动监督身边同事的操作规范。从工作中的每一分钟入手,将安全要求转化为肌肉记忆,让安全警钟始终在耳畔回响——这既是对国家财产与群众安全的负责,也是对自身职业发展与家庭幸福的守护。

铁路维管工作的安全实践,没有捷径可走,唯有以“严、细、实”的作风落实每一项标准,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把控每一个环节,才能持续筑牢铁路运输安全的坚固防线,为铁路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

1 铁路安全风险管理“三基”理论,源自《铁路安全生产风险管理暂行办法》(铁总安监〔2018〕15号),核心是通过夯实基础管理、建强基层队伍、提升基本技能,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安全防控体系。

2 TB/T 3553-2020《铁路机车司机一次出乘作业标准》,由国家铁路局发布,明确规定了机车司机出乘前准备、出乘中操作、退乘后总结的全流程要求,其中信号确认环节的“双人互控、逐点核对”是重点内容之一。

随机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