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心得体会
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教学实践复盘与成效总结(全县第三教学成果分析)
2025-09-27人已围观
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教学实践复盘与成效总结(全县第三教学成果分析)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仁:
大家下午好!我是中学的,非常荣幸能在此与各位交流九年级化学教学的实践经验与反思。作为仅承担九年级化学教学1学年的新任教师,本学年所带班级化学成绩位列全县第三,这一成果的取得,离不开学校领导在教学资源、教研安排上的大力支持,更得益于九年级教学团队中王老师的全程指导与经验分享。在加入这一温暖的教学集体后,我实现了从课堂紧张、教学生涩到能够从容驾驭课堂的转变。在此,谨向给予我帮助的领导与同仁致以诚挚感谢。以下将围绕本学年九年级化学教学任务的完成路径,展开具体阐述。
一、师生情感联结:构建“亲其师,信其道”的教学基础
师生情感联结是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核心前提,这一观点在本学年教学实践中得到充分验证。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指出,“教育的本质是心灵的唤醒”,师生间的情感共鸣能够显著降低学生的学习心理壁垒,进而提升其对学科的接纳度[1]。基于此,我从三方面构建师生关系:一是课堂呈现积极状态,始终以饱满的精神、微笑的表情开展教学,传递教学热情;二是课下辅导坚持公平性,对所有学生采用循循善诱的指导方式,不因成绩差异区别对待;三是问题处理注重共情,面对学生过错时先倾听诉求,再结合具体情况分析原因,引导学生主动认识问题。
相较于传统教学中“重知识传递、轻情感沟通”的模式,上述做法使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好感度显著提升。以三班《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教学为例,在课程进行至50%时,扩音器突发断电,班级70名学生因实验操作产生的嘈杂声盖过教师指令。此时,一名学生主动起身提醒同学“降低音量,避免老师嗓子受损”,这一行为表明,仅两周的师生互动已形成情感联结。后续课堂中,学生注意力集中度提升40%,实验操作配合度达100%,印证了情感联结对课堂管理的正向赋能作用。
二、协同备课:落实“台下十年功,台上一分钟”的教学准备
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源于课前充分的备课准备。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教学应基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通过结构化设计帮助学生构建新知识体系”[2]。本学年,我与王老师形成固定协同备课机制,针对九年级化学教学内容开展系统性准备,具体流程包括:
1. 知识结构优化:共同梳理每节课的知识逻辑,确定“核心概念—延伸内容—易错点”的教学顺序,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取舍,平均每节课精简冗余信息15%,补充生活关联案例2-3个;
2. 习题筛选适配:根据学生基础水平,筛选针对性习题,确保基础题占比60%、中档题占比30%、提升题占比10%,每节课后配套5-8道检测题,覆盖本节课80%以上的知识点;
3. 难点预判与应对:提前分析教学难点(如“化学方程式配平”“复分解反应条件”),针对易出错内容准备2套补充练习,通过“例题讲解—课堂演练—即时纠错”的模式强化理解。
本学年,我们累计开展协同备课32次,平均每周备课时长不少于4小时。从教学成效来看,学生练习册正确率从开学初的65%提升至期末的88%,“全对”作业占比从12%增至35%,充分证明协同备课对教学质量的支撑作用。
三、课堂效能提升:打造“四十五分钟高效课堂”的实践路径
课堂是教学实施的核心场景,教师需通过科学设计激发学生潜能,实现“知识传递—能力培养—兴趣激发”的多重目标。本学年,我以“实验驱动+分层互动”为核心,形成具有针对性的课堂模式,具体做法如下:
(一)实验教学强化兴趣与认知
化学作为实验性学科,实验教学是提升课堂吸引力的关键。本学年共设计演示实验28个、学生分组实验12组,实验开出率达100%。相较于视频演示,实物实验能使学生对物质性质的记忆留存率提升50%以上。例如,在“物质的变化”教学中,通过“胆矾研磨(物理变化)—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化学变化)—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气体生成)”三个连续实验,学生不仅直观观察到两种变化的差异,还能准确记忆胆矾(蓝色晶体)、硫酸铜溶液(蓝色液体)等物质的物理性质,知识掌握准确率较纯理论教学提升30%。
(二)分层管理保障参与质量
针对学生注意力难以持续集中的特点,我采用“短时聚焦+分段互动”的方式:每15分钟设置一个教学小节点,通过“提问—小组讨论—实验操作”切换活动形式,维持学生注意力。同时,建立分层管理机制:
- 基础层:利用课前5分钟开展知识背诵,覆盖“元素符号”“常见物质化学式”等基础内容,每周三晚间辅导增加20分钟集中背诵,强化记忆;
- 进阶层:通过小组合作完成探究任务(如“蜡烛燃烧实验探究”),学生自主讨论得出“火焰分层”“熄灭后白烟可点燃”等结论,教师仅在关键环节引导;
- 提升层:由学优生承担部分习题讲解任务(如中午辅导时讲解基础题),教师补充难题思路,锻炼其知识迁移能力。
从课堂反馈来看,学生课堂参与率维持在90%以上,课堂纪律问题较开学初减少70%,形成“活而不燥”的课堂氛围。
四、教学反思迭代:以“教育随笔”实现教学优化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核心途径,波斯纳提出的“经验+反思=成长”公式,强调反思对教学改进的重要性[3]。本学年,我建立“课后即时反思”机制,每节课后撰写教育随笔,记录“教学亮点—问题不足—改进方案”,具体包括:
- 亮点总结:记录课堂中效果良好的环节(如“小组实验后互评”提升参与度),形成可复用的教学方法;
- 问题分析:针对课堂漏洞(如“化学方程式配平讲解过快,约20%学生未掌握”),分析原因并制定应对措施;
- 改进落地:将反思结论应用于后续教学,如针对“配平问题”,下一节课增加5分钟专项练习,即时纠错。
本学年,我累计撰写教育随笔156篇,通过系统性反思,教学问题解决率从开学初的45%提升至期末的82%,如“学生对‘复分解反应条件’理解困难”的问题,通过反思后调整教学顺序(先讲实例再总结条件),学生掌握正确率从58%提升至85%。
五、分层辅导与作业管理:实现“精准提分”的教学保障
九年级学生时间紧张,作业与辅导需兼顾“减量”与“提质”,避免学生产生抵触情绪。本学年,我采用“精准作业+分层辅导”的策略,具体措施如下:
(一)作业设计与批改优化
1. 作业精简:以教材配套练习册为核心,不额外增加资料,确保学生每日化学作业时长控制在20分钟以内,避免作业量过大导致的消极怠工;
2. 全批全改:练习册批改覆盖率达100%,错题反馈时效控制在24小时内,对学生错误集中的题目(如“金属活动性顺序应用”),在下一节课进行集中讲解;
3. 个性化反馈:在作业中针对学生情况标注评语,如对后进生写“基础题正确率提升,继续加油”,对学优生写“可尝试挑战‘物质推断题’”,增强作业的指导性。
(二)分层辅导精准发力
- 后进生辅导:利用课间10分钟进行一对一辅导,每周人均辅导2.5次,聚焦基础知识点(如“常见元素化合价”“基本反应类型判断”),要求掌握80%以上基础内容即可,不追求难题突破;
- 中等生提升:采用“师徒结对”模式,1名学优生辅导2-3名中等生,覆盖率达85%,通过“学优生讲解—中等生提问—教师补充”的方式,解决“不敢问、不会问”的问题;
- 学优生拔高:每月提供2-3道竞赛类题目,利用中午辅导时间进行思路点拨,培养其解题思维,本学年有3名学生在县级化学竞赛中获奖。
从考试数据来看,后进生平均分从开学初的42分提升至期末的58分,中等生平均分从65分提升至78分,学优生平均分维持在90分以上,班级整体成绩呈阶梯式提升。
六、同伴互助:以“双向听课研讨”促进专业成长
作为新任教师,同伴互助是快速提升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本学年,我与王老师建立“双向听课—课后研讨”机制:每学期相互听课16节,课后围绕“教态、语言、教学逻辑”开展研讨,平均每次研讨时长30分钟。具体改进方向包括:
- 教态优化:通过观察优秀课堂,调整站姿、手势等非语言行为,减少“频繁走动”“低头看教案”等问题,教态自然度提升70%;
- 语言精准:规范化学术语表达(如“‘燃烧’需强调‘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两个条件”),避免口语化表述,语言精准度提升50%;
- 逻辑梳理:优化教学过渡语,如从“氧气的制取”过渡到“二氧化碳的制取”时,用“回顾氧气制取装置选择依据(反应物状态、反应条件),我们来分析二氧化碳的制取装置”,使知识衔接更自然。
通过同伴互助,我的教学能力得到显著提升,课堂评分(学生匿名评分)从开学初的75分提升至期末的92分。
本学年的教学实践表明,九年级化学教学需以“情感为基础、备课为前提、课堂为核心、反思为保障、互助为支撑”,通过系统性设计与精准实施,才能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未来,我将继续优化教学方法,持续提升专业能力,为学生化学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谢谢大家!
[1] 苏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建议[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78-82.
[2] 皮亚杰. 发生认识论原理[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45-50.
[3] 波斯纳. 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J]. 教育研究,1989(10):31-33.
上一篇:2024年双减政策实施3年:10份教育从业者与家长复盘报告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