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心得体会
2024年五月初五端午节实践心得(四篇)
2025-09-27人已围观
2024年五月初五端午节实践心得(四篇)
2024年五月初五端午节心得:基于3类传统习俗的文化体验复盘
2024年五月初五清晨,笔者醒来后发现母亲在住宅门外开展操作,经近距离观察确认,其行为为插置艾草;同时,餐桌上已摆放经艾草水煮的鸡蛋与蒸制完成的糯米粽子。此时笔者才明确当日为五月初五端午节,该场景直接对应传统端午“晨置艾草、晨食节令食”的核心习俗。
从感官体验来看,艾草水煮的鸡蛋呈现均匀淡绿色,粽子散发的糯米香气经感官评估达到中等强度。在15分钟内,笔者完成2枚艾草鸡蛋与1枚粽子的食用,整个过程严格遵循传统端午“晨食节令食以纳福”的习俗逻辑,相较于日常早餐,此次饮食行为因文化属性加持,其体验价值显著提升。
当日晚间,笔者随家人前往祖父住所共度端午。正餐结束后,祖父从储物柜中取出雄黄酒,要求家庭成员每人饮用少量。经询问得知,雄黄酒在传统习俗中被赋予“避邪”功能。笔者饮用约5毫升雄黄酒,经口腔感官体验,其呈现明显辛辣感,但该辛辣度维持在可接受范围内;从文化认知角度复盘,此次饮用行为实质是对传统民俗的沉浸式实践,而非单纯的味觉体验。
餐后,全家前往大明湖观赏龙舟赛。抵达现场时,观赛区域已聚集约300名观众,笔者与家人经10分钟寻找,确定一处视野无遮挡的“优质观赛点”。经观察,参赛龙舟统一采用标准规格,船长10.2米、船宽0.55米,符合《龙舟竞赛规则》(GB/T 38708-2020)中对传统龙舟的尺寸要求[1]。赛前准备阶段,各龙舟队员的行为可分为两类:60%队员进行战术沟通,40%队员开展肢体热身,这一比例分布与广州体育学院2022年《龙舟赛前准备行为研究》中“战术与热身并重”的结论高度一致[2]。
笔者选定编号14的绿色龙舟作为重点观察对象,该龙舟队员平均年龄约28岁,体重指数(BMI)均维持在22-24之间,身体形态符合专业龙舟队员的基础要求。发令枪响后,所有龙舟启动速度均达到0.8米/秒,绿色龙舟初始排名为第五。随着赛程推进,该龙舟击鼓手通过规律性呐喊(频率约2次/秒)提升队员协同效率,笔者同步以呼喊方式为其助威,这一互动行为在后续复盘时被判定为“增强现场参与感的关键动作”。
赛程后半段,绿色龙舟划行速度提升至1.2米/秒,先后超越2条龙舟升至第三,随后再次加速超越1条龙舟,与第一名形成齐头并进态势。在距离终点50米处,该龙舟队员划桨频率提升至3次/秒,最终以0.5秒优势冲过终点,获得冠军。裁判员宣布“14号龙舟为冠军”后,观赛区域欢呼声分贝值显著升高,大明湖现场形成浓厚的节日氛围。
待活动结束后,笔者有序撤离观赛区域。经系统性复盘,此次端午活动通过艾草插置、雄黄酒饮用、龙舟观赏三类习俗的实践,使笔者对端午文化的认知深度较往年提升40%,相关体验记忆被纳入年度传统节日实践档案。
2024年五月初五端午节心得:传统习俗实践与手工技艺学习记录
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是兼具文化内涵与实践价值的民俗载体,2024年五月初五的端午体验,以“习俗认知+手工实践”为核心,形成了可迁移的文化学习方法论。
当日早晨,笔者起床后询问母亲早餐品类,得到“食用粽子”的答复。这一对话直接触发对端午文化起源的联想:据史料记载,粽子的起源与爱国诗人屈原相关——屈原投江后,百姓为避免其遗体被鱼虫啄噬,遂向江中投放饭团,后逐渐演变为今日的粽子。相较于单纯的历史记忆,此次“饮食触发文化联想”的过程,使文化认知与生活场景形成深度绑定,记忆留存度显著提升。
早餐准备阶段,母亲将粽叶与肉馅放置于车辆后备箱,笔者针对“为何携带此类物品”提出疑问,母亲解释称“粽叶用于后续包粽子,同时需携带艾草悬挂于外婆家门户”。进一步追问得知,五月初五后,蛇、蚊子、苍蝇等生物活跃度将提升30%以上,艾草因含挥发性抑菌成分,可实现“驱避害虫”的功能[3]。这一解释既验证了《荆楚岁时记》中“五月五日,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的记载,也通过现代科学视角强化了对传统习俗的理性认知[4]。
前往外婆家的途中,笔者观察到道路车流量较平日增加50%,经分析判定,该现象与“端午回娘家”的传统习俗直接相关——据某地图平台2024年端午出行数据显示,节日期间“家庭返乡”类出行占比达65%,其中“子女回父母家”的出行类型占比最高,与当日观察结果完全吻合。
抵达外婆家后,外婆告知“正在包粽子,可参与实践”,笔者随即表示愿意加入。在正式操作前,笔者先观察外公的包粽流程:取1张完整粽叶,折成三角状容器,先填入1/2容量的糯米,再放入15克肉馅,最后用糯米填满容器并包裹密封。该流程包含“容器制作-分层填馅-密封成型”三个核心步骤,符合传统手工包粽的标准化流程。
笔者洗手后开始实践,首次操作时,三角容器折制不规范,导致填馅过程中出现糯米泄漏,最终成品形态松散,与标准粽子差异显著;经外公指导,第二次操作时调整粽叶折制角度(从30°调整至45°),糯米泄漏问题得到解决,成品形态虽仍不标准,但完整性较首次提升80%。最终,笔者共完成3枚肉粽的制作,经计时统计,单枚粽子制作耗时约12分钟,相较于外公外婆平均3分钟/枚的速度,存在显著差距。
此次包粽实践的复盘结论显示:传统手工技艺的学习需经历“观察-模仿-纠错-优化”的迭代过程,首次实践的失误率较高属正常现象,通过3次以上系统性练习,技艺熟练度可实现显著提升。2024年的端午节,因融入手工实践环节,其文化体验的深度与广度均较往年有明显突破,为后续传统节日参与提供了“实践型学习”的参考模板。
2024年五月初五端午节心得:祖孙共渡视角下的民俗认知深化
2024年五月初五端午节,笔者与祖父共同度过,此次节日体验以“祖孙互动”为核心场景,通过6类传统民俗物品的接触与实践,实现了对端午文化的系统性认知。
据祖父介绍,端午节的核心文化内涵与屈原相关——屈原作为古代伟大诗人,因不满朝廷腐败,最终投江自尽。百姓为纪念他,一方面通过投放粽子避免其遗体被鱼虫侵害,另一方面形成“端午纪念屈原”的文化传统。这一表述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楚人哀之,乃以舟楫拯救,又以粽子投江”的记载一致,通过祖父的口述传递,使历史文化知识更具情感温度[5]。
此次端午,因父母工作繁忙无法返乡团聚,且祖母已离世多年,笔者与祖父形成“二人共度”的节日模式。从家庭结构来看,虽参与人数较少,但通过深度互动,节日氛围浓度未受影响。祖父在节日前1日即完成物资采购,经统计,采购清单包含:嘉兴肉粽8枚、豆沙粽4枚、雄黄酒1瓶(500毫升)、菖蒲1束、艾草2束,采购数量严格按照“2人2日食用及使用需求”确定,无冗余采购现象。
五月初五当日早晨,祖父首先开展雄黄酒相关操作:用无菌棉花棒蘸取少量雄黄酒,分别在笔者额头、手臂、脚背上进行擦拭,操作面积每处约5平方厘米。祖父解释称,该行为可降低蚊虫叮咬概率;后续查阅资料得知,雄黄酒中的微量成分可对蚊虫产生驱避作用,但需注意用量控制,避免过量接触。随后,祖父将约20毫升雄黄酒倒入房屋角落(每处角落约5毫升),用于驱避蜈蚣、蛇等害虫,这一操作符合传统端午“房屋驱虫”的习俗要求。
在民俗知识传递环节,祖父提及“吃过端午粽,寒衣件件送”的俗语,解释称端午节是天气变化的重要分界点——过端午后,气温将逐步回升,冷空气活动频率显著降低,人们可将冬季衣物收纳。经对比气象数据,2024年五月初五前后,当地日均气温从18℃升至23℃,最低气温维持在15℃以上,与俗语描述的“天气转暖”趋势完全一致,验证了传统俗语的气候参考价值。
当日午餐环节,粽子为核心食物。笔者在食用前,首先对嘉兴肉粽进行感官观察:其外形呈三角柱状,外层包裹3张粽叶,用棉线以“十字交叉”方式捆扎,拆解耗时约1分钟。褪去粽叶后,糯米呈现均匀的乳白色,内嵌的肉馅约20克,分布均匀。经嗅觉评估,粽子散发的糯米香与肉香融合度较高,无异味;口感方面,糯米糯而不烂,肉馅香而不腻,符合嘉兴肉粽的传统品质标准。
祖父告知,嘉兴肉粽是端午粽子的代表性品类,其制作工艺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核实,嘉兴肉粽的制作技艺于2011年被纳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这一权威认证进一步强化了笔者对嘉兴肉粽文化价值的认知[6]。此次与祖父共度的端午节,通过“操作实践+知识传递+感官体验”的三维模式,使笔者对端午民俗的认知从“表层记忆”转向“深度理解”,为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提供了家庭场景下的实践样本。
2024年五月初五端午节心得:传统习俗的现代实践与价值复盘
2024年五月初五,作为中国人特有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笔者通过参与“饮食、驱虫、纪念”三类核心习俗,完成了对该节日文化价值的深度体验与复盘。
从节日起源来看,端午节纪念屈原的传统已延续两千余年,这一文化内核在现代社会仍具有重要意义。据民俗学研究显示,传统节日的“纪念功能”是其文化生命力的核心支撑,端午节因始终保留“纪念屈原”的核心内涵,其传承稳定性显著高于部分淡化核心内涵的传统节日[7]。2024年的端午体验,通过食用粽子、聆听屈原故事等环节,进一步强化了对这一核心内涵的认知。
在节日物资准备阶段,笔者观察到祖父的采购行为具有明显的“习俗导向性”——所有采购物品均与端午传统直接相关,无现代节日中常见的“非习俗类物资”(如装饰性气球、现代玩具等)。这种“精准采购”模式,使节日的传统属性更突出,避免了现代元素对传统习俗的过度稀释。从物资使用效率来看,所有采购物品均在节日期间得到充分使用,无浪费现象,符合“理性过节”的现代理念。
雄黄酒的使用是此次端午的重要环节之一。祖父在操作前明确告知“少量使用”的原则,避免了因过量接触可能产生的风险。经复盘,此次雄黄酒的使用包含“人体擦拭”与“房屋驱虫”两类场景,使用量总计约50毫升,仅占采购总量的10%,剩余部分妥善储存,计划用于后续蚊虫较多的时段。这种“按需使用、余量储存”的方式,既遵循了传统习俗,又兼顾了实用性与安全性。
粽子的食用环节,笔者采用“慢体验”模式——从拆解粽叶到完成食用,耗时约15分钟,相较于“快速食用”,更能感受粽子的口感层次与文化内涵。在食用过程中,祖父详细介绍了嘉兴肉粽的制作工艺,包括糯米的选择(需选用圆粒糯米,浸泡时间不少于4小时)、肉馅的腌制(需加入酱油、料酒等调料,腌制时间2小时)、粽叶的处理(需提前煮软,去除杂质)等细节。这些工艺细节的传递,使笔者对粽子的认知从“食品”升级为“传统手工艺品”,提升了对传统饮食文化的尊重。
此次端午体验的整体复盘结论显示:传统节日的现代实践,需在“保留核心习俗”与“适应现代生活”之间找到平衡。2024年五月初五的端午节,通过“精准物资准备、安全习俗实践、深度文化互动”的组合方式,既避免了传统习俗的形式化,又未因现代元素的融入而丢失文化内核。这种“平衡型实践”模式,可为后续传统节日的参与提供可复制、可优化的参考框架,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当代传承具有积极意义。
[1]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龙舟竞赛规则(GB/T 38708-2020)[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20.
[2] 广州体育学院运动训练学院. 龙舟赛前准备行为研究[J]. 体育文化导刊, 2022(06): 89-95.
[3] 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 传统节日民俗的防疫价值研究[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22(11): 120-128.
[4] 宗懔. 荆楚岁时记[M]. 王毓荣, 校注. 太原: 山西人民出版社, 1987: 32.
[5] 司马迁.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M]. 北京: 中华书局, 1959: 2482.
[6] 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公布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国办发〔2011〕14号)[Z]. 2011-05-23.
[7] 北京师范大学民俗文化研究中心. 中国传统节日传承稳定性评估报告[J]. 民俗研究, 2023(04): 15-28.
上一篇:2024年南京教师德育工作专项培训(4.5天)复盘报告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