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工作总结

2020年民法典学习工作总结

2025-10-18人已围观

2020年民法典学习工作总结

2020年5月28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民法典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一部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基础性法律。

一、深刻认识民法典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充分认识颁布实施民法典重大意义,依法更好保障人民合法权益》一文中强调,民法典对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巩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依法维护人民权益、推动我国人权事业发展,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都具有重大意义。

民法典将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作为首要立法宗旨规定在第1条之中,单独设立人格权编,用以保护自然人的生命权、名誉权和隐私权等基本民事权利,增设居住权以满足特殊情况下人们对生活居住的需要等,这些都体现了民法典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立法定位,夯实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法治根基。

二、积极开展民法典学习活动

2020年,面对突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全国上下万众一心共克时艰。在此背景下,民法典的出台为人民群众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济南一中队党支部全体党员积极响应号召,认真学习民法典。

支部组织党员深入领悟编纂民法典的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全面探讨并了解民法典的主要内容,特别是针对性地学习了第三编《合同》、第七编《侵权责任》的相关内容。通过学习,党员们深刻认识到民法典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实需要,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客观需求,是增进人民福祉、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

三、强化民法典宣传教育

法律的灵魂在于实施,强化法律宣传是法律实施的重要手段之一。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要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健全普法宣传教育机制。

在民法典宣传教育过程中,注重模式创新和常态化机制的建立。一方面,通过线下集中宣讲,让民法典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等,实现线下宣传的广泛覆盖。另一方面,借助新媒体新技术开展线上普法,利用网络平台的优势,保证普法的精准性,让民法典真正走到群众身边、走进人民心里。通过线上和线下两个渠道双管齐下,因人施策,有针对性地开发宣传教育项目,以多样化的方式使民众学习到民法典的价值理念、规则内容和实务操作等知识。

例如,在某社区开展的民法典宣传活动中,通过举办法律讲座、发放宣传资料、设置咨询台等方式,为社区居民详细讲解了民法典中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如婚姻家庭、财产继承、侵权责任等,现场解答居民的法律疑问,受到了居民的广泛好评。据统计,此次活动共吸引了社区居民200余人参与,发放宣传资料500余份,解答法律疑问50余条。

四、推动民法典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济南一中队党支部将逐步结合实际工作,对民法典中涉及执勤业务的部分着重研讨,并形成执勤规范,为未来工作扎实稳步推进筑桥铺路。

各级党和国家机关在履行职责、行使职权、开展工作时,充分考虑民法典的规定,加强同民法典相关联、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制度建设。司法机关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提高司法公信力,以保证民法典的有效实施,及时回应社会关切,让老百姓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从实践来看,中国经济发展行稳致远,社会生活风清气正,都离不开民法制度的夯实基础和与时俱进。民法典的诞生,宣告中国迈入“民法典时代”,它是中国法律传统和法治信仰的生动写照,映射出中华民族在法治道路上的不懈奋进。

总之,2020年在学习、宣传和贯彻民法典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民法典的学习宣传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更是一项长期任务。未来,需不断完善法律宣传的长效机制、常态机制,把讲清楚阐释好民法典作为“十四五”时期普法工作的重点来抓,把民法典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确保全社会缘法而行,实现法盛人和。

随机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