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工作总结
2016-2020年桐梓县林业局“十三五”工作复盘:生态建设与方竹产业双轨发展数据报告
2025-10-16人已围观
2016-2020年桐梓县林业局“十三五”工作复盘:生态建设与方竹产业双轨发展数据报告
一、2016-2020年“十三五”期间核心工作成果
“十三五”期间,桐梓县林业局围绕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两大核心任务,实施系统性工作部署。结果表明,截至2019年,全县森林覆盖率从2015年的51.32%增长至61.78%(上报数据,尚未发布);方竹资源面积从2015年的43万亩提升至2020年的97.2万亩(2020年计划新造19.2万亩,已完成16.4万亩),生态体系与产业基础均实现显著升级。
(一)生态体系完善:工程化营林推动森林覆盖率稳步提升
桐梓县林业局严格遵循《国家造林技术规程》(GB/T 15776-2016),将营林工程项目与产业结构调整深度结合,通过多维度绿化工程扩大森林面积。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具体成果如下:
1. 退耕还林工程累计完成32.5万亩,分年度实施规模为2016年10万亩、2017年10万亩、2019年12.5万亩;
2. 方竹林专项造林达542795亩,其中2016-2017年完成12.8万亩,2018年完成25万亩,2020年已完成16.4万亩(计划19.2万亩);
3. 通道绿化工程同步推进,完成2017年303省道造竹绿化2177亩、行道树绿化25.7公里,以及环城公路绿化2750亩。
相较于“十二五”末期,上述工程使全县森林资源总量实现跨越式增长,生态屏障功能进一步强化。
(二)森林资源管护:多机制协同强化生态保护力度
桐梓县林业局以“分级管控、执法保障、管护落地”为核心,构建森林资源保护体系,相关措施符合《全国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十三五”规划》中“属地负责、权责统一”的要求。具体实施路径及成果如下:
1. 森林采伐管理规范化:严格执行省林业局下达的采伐限额指标,采伐量持续控制在指标范围内;同时优化采伐证办理流程,将部分权限下放至乡镇(街道),显著提升群众办事效率。
2. 林业执法力度显著加强:按照省、市统一部署,开展“森林保护‘六个严禁’执法专项行动”,配合相关部门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共立刑事案件49件(办结24件)、行政案件199件(办结199件),执法办结率达100%,有效遏制违法活动。
3. 公益林与天然林保护深化:全县公益林面积占林地面积的70.92%,“十三五”期间顺利实施第二期天然林保护工程,为森林面积、蓄积“双增长”提供支撑;针对工程实施中突出的林权纠纷问题,通过公益林界定工作系统性推进,逐步完善制度以化解矛盾。
4. 管护责任全员覆盖:依托现有61名林管员与3100名生态护林员,落实林区分片责任制,将巡护责任明确至个人,乱砍滥伐、非法捕猎等行为发生率较“十二五”期间下降25%以上。
5. 自然保护地管理升级:严格遵循自然保护地建设要求,加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及凉风垭森林公园管理;完成黄莲柏箐市级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总体规划编制与勘界定标工作,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成效显著。
(三)森林防火防控:全流程管控实现零重大火灾
桐梓县林业局构建“预防-监测-处置”三位一体防控体系,严格执行《森林防火条例》相关规定,确保森林资源安全。具体措施及成果如下:
1. 组织领导责任落地:每年签订森林防火责任状,全面落实“六长”责任制,形成层级分明的责任体系;
2. 宣传教育全域覆盖:对全县25个乡镇(街道)开展森林防火检查,通过电视、微信平台、广场LED屏及宣传车等载体,深入林区发放宣传资料,全民防火意识较“十二五”末期提升40%;
3. 火源管理严格到位:加大野外用火查处力度,执行“有烟就查、有火就罚”原则,落实特殊人群监管;在火险高发期与重点节点,强化林区在建企业及农时用火管控;
4. 重点环节精准防控:重点时段(高火险天气)由乡镇主要领导部署、包村干部督导防火工作;重点地段(林区路口、坟头、林区边缘)实行“重点预防、重点安排、重点把守”;
5. 监测值班常态运行:坚持24小时值班制度,确保火情及时发现与处置。结果表明,“十三五”期间全县未发生重大森林火灾,森林火灾受害率长期维持在0.7‰以下。
(四)方竹产业发展:全产业链升级打造“一县一业”支柱
方竹作为大娄山脉特有竹种,是桐梓县核心林业资源(原生方竹林20万亩)。“十三五”期间,桐梓县以方竹为“一县一业”重点产业,遵循“三产融合”理论(参考《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中“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要求),实现从资源培育到品牌销售的全链条优化。具体成果如下:
1. 基地建设突破规模瓶颈:
- 资源总量持续扩大:2017年将方竹确立为“一县一业”后,当年新增造竹12.8万亩,2018年新增25万亩,2020年已完成16.4万亩(计划19.2万亩),资源面积从43万亩增至97.2万亩(目标2020年底达100万亩);
- 组织保障专项化:成立桐梓县方竹产业发展中心(解决技术问题)与大娄山林业开发有限公司(实施主体),确保基地建设标准化推进;
- 产量产值同步提升:通过每年改造10万亩方竹低产林,2016-2019年方竹笋产量从1.6万吨增至3.8万吨(增幅137%),直接产值从1.2亿元提升至5亿元。
2. 发展模式创新利益联结:
突破传统工程造林模式,依托“三变”改革推广“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组织方式。农民以土地入股,合作社参与基地建设,龙头企业投入资金并统购统销,利润用于二次分红与基础设施建设。该模式有效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避免“富了老板、穷了老乡”现象,带动竹农稳定增收。
3. 加工技术突破附加值瓶颈:
- 本土企业技改升级:推动康利绿色食品有限公司“退城进园”,建成清水方竹笋、干笋、即食食品三条生产线,年加工能力达3000吨;
- 引进外部先进企业:引入贵州菌竹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布置清水笋、18L水煮笋、干笋生产线;
- 技术创新实现质效提升:以娄山产投集团为平台,建设桐之味食品加工厂,引进无硫烘干、鲜笋速冻、冷链物流等技术,无硫笋干获质量认证并投放市场,彻底告别“硫磺笋”,加工产品附加值较初级干笋提升3倍以上。
4. 品牌销售拓展市场空间:
- 活动推广提升知名度:邀请客商参与“中国农民丰收节”“方竹产业发展论坛”,组织企业参加上海竹博会、北京中国国际食品安全与创新技术展览会等,强化“中国方竹笋之乡”“中国大娄山方竹之乡”品牌认知;
- 统购统销保障质量销路:由大娄山林业开发公司转型实体,注册方竹笋LOGO,对全县鲜笋实行统购统销;
- 线上线下打通销售渠道:依托沪遵消费扶贫联盟,与盒马生鲜、淘菜猫等电商平台合作;在上海市商委、遵义市商务局支持下,拓展东部批发市场、超市等线下渠道。2019年向上海及周边市场供货2000吨,填补东部秋笋市场空白,实现“菜园子”到“菜篮子”的跨越。
二、2016-2020年“十三五”期间主要问题梳理
(一)方竹产业附加值与资金供给双重不足
1. 资金支撑乏力:方竹产业建设周期长(通常5-8年进入盛产期)、单亩投入高,“十三五”期间缺乏专项产业政策与项目支撑,后续投入能力不足,制约基地提质与加工升级;
2. 附加值提升受限:产业以鲜笋销售与初级干笋加工为主,竹材利用率不足5%;缺乏专门科研机构,未形成精加工产品研发体系,无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科技含量较低,产品增值率较行业先进水平低20-30%。
(二)林地保护与利用需求矛盾突出
1. 建设用地与林地保护冲突:桐梓县处于经济发展关键期,建设项目对林地需求逐年增大,多数项目涉及林地征收占用,林地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给资源管理带来显著压力;
2. 公益林管控限制发展空间:公益林占林地面积的70.92%,其使用条件严格,在强化生态保护的同时,也限制了林业产业多元化发展;
3. 林种结构单一导致效率偏低:经济林、用材林仅占林地面积的28.78%,树种、林种多样性不足,林地综合利用效率较全省平均水平低12%。
桐梓县林业局
2020年10月10日
相关文章
- 2016-2020年桐梓县林业局“十三五”工作复盘:生态建设与方竹产业双轨发展数
- 2024年XX乡包村干部上半年工作总结(数据截至2024年6月30日)
- 2011-2012年XX公司技术安全部工作复盘与制度体系(核心数据:新门站输气46.7万
- 2024年办公效率与职场管理综合指南:从Excel实操到党建与医疗工作总结
- 2020年上半年XX区委巡察办工作总结(含8项核心任务落地、61人次培训覆盖)
- 20XX年度财务工作年终总结汇总(含多领域实操数据)
- 2025年xx小学扫黑除恶工作总结
- 2012-2024年XX省民政厅党建与业务融合发展工作总结
- 2023年XX区河湖长制上半年工作成效(3770人次巡河、62项问题全整改)及重点任务
- 20XX年度多岗位工作总结报告(含话务员、财务、教育等7类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