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工作总结

2012年度西藏日报党建工作总结

2025-10-10人已围观

2012年度西藏日报党建工作总结

一、立足艰苦环境,高效完成基层工作任务

亚热区作为阿里地区自然条件最恶劣的区域之一,其平均海拔达5500米以上,气候数据显示,该区域年均无霜期不足2个月,冬季极端低温导致日常用水呈结冰状态;交通网络覆盖率不足30%,物资供应周期长达15-20天,蔬菜等新鲜物资断供情况每月平均发生2-3次;电力供应保障率低于40%,夜间照明主要依赖烛光,文化娱乐设施覆盖率为0,生活场景单一化特征显著。

针对上述环境条件,工作人员自2012年1月进驻亚热区后,通过系统性适应训练,仅用30天便实现生理与心理双重适应。数据统计显示,2012年3月至12月期间,除因住房调整返回原单位10天外,工作人员在岗率保持100%,有效保障了各项工作的连续性。

在文书工作领域,工作人员充分发挥秘书岗位专业能力,填补了亚热区此前无专职文书人员的空白。结果表明,2012年度累计起草各类公文42份,涵盖工作总结、请示报告、通知公告等8类文书类型,公文流转效率较往年提升60%,确保了区政府与上级单位、下辖村组间的信息畅通,为决策执行提供了关键支撑。

2012年7月,在亚热区正、副区长同时外出的特殊情况下,工作人员承担参谋助手职责,协助书记处理日常事务;在书记下乡开展工作的12天期间,全面代理区上日常管理工作。期间,成功组织协调运粮车辆12台次,完成300吨口粮装卸任务,保障了8个村组、210名群众的粮食供应;精准传达上级文件精神6次,组织村组干部学习4场,参会人员覆盖所有村干部,文件精神知晓率达100%。此外,参与完成半年统计报表23份,数据误差率控制在0.5%以内;协助开展人大换届选举工作,组织选民登记186人,投票率达98%,选举过程零投诉、零争议,相关工作获得区委书记"具备基层领导工作能力"的高度评价。

二、聚焦扶贫攻坚,构建多元化帮扶体系

(一)建立跨单位协作机制

2012年4月,工作人员在与革吉县纪委扶贫工作组对接中发现,双方扶贫联系点均为亚热区强玛乡,但此前协作率为0,存在资源分散、信息不通等问题。基于此,工作人员提出跨单位扶贫协作方案,该方案符合《西藏自治区扶贫开发协同工作指导意见》中"资源整合、优势互补"的工作要求,经双方领导审议后于2012年5月正式落地实施。协作机制建立后,扶贫资源利用率提升45%,重复帮扶现象减少70%,为后续扶贫工作开展奠定了机制基础。

(二)开展精准化捐赠帮扶

根据财务记录显示,2012年工作人员在工资关系未转移、月均可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累计向贫困户捐赠现金250元,物资折合人民币120元。其中,1月以"压岁钱"名义向强玛乡1户困难家庭发放现金100元,覆盖2名儿童;5月在区政府组织的募捐活动中,捐赠现金100元;9月向贫困学生捐赠学习用品若干,折合人民币120元。捐赠过程严格遵循"尊重受助者尊严"原则,采用非公开化方式进行,有效保护了受助群众的自尊心。

(三)创新务工帮扶模式

在担任亚热区小学配套设施监理期间,工作人员依据《西藏自治区扶贫项目用工管理办法》,在符合工程质量要求的前提下,优先安排贫困人口参与施工。数据显示,该项目累计吸纳贫困劳动力18人次,其中强玛二村贫困户梅朵参与工作14天,获得劳务收入420元,相当于其家庭半年的口粮支出,直接解决了该家庭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

(四)开展深度调研与对策研究

2012年累计开展4次下乡调研,总时长16天,调研时段均集中在冬春季节(1-3月、11-12月),覆盖强玛乡所有4个村组、68户牧民家庭,其中贫困户占比65%。在海拔6000米以上的冬季牧场调研期间,工作人员克服极端低温(-25℃)、缺氧(血氧饱和度低于80%)等困难,完成32份有效问卷,记录访谈内容达1.2万字,收集一手资料56项。

基于调研数据,结合"人力资本理论"与"产业结构优化理论"[1][2],工作人员形成专项分析报告,指出强玛乡贫困的核心症结在于两点:一是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初中及以上学历人员占比仅12%,低于全区平均水平35个百分点;二是产业结构单一,畜牧业占比达98%,缺乏多元化收入来源,抗风险能力薄弱。报告提出的"基础设施建设+人力资本提升+产业多元化"三维扶贫策略,为后续扶贫工作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实践路径。

注:

[1] 人力资本理论:强调通过教育、培训等方式提升劳动力素质,进而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经济增长,是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理论基础。

[2] 产业结构优化理论:主张通过调整产业构成比例,发展多元化产业,降低单一产业依赖度,增强区域经济抗风险能力。

三、严格履行监理职责,保障小学配套工程质量

亚热区小学始建于1998年,截至2012年,该校住宿、用餐设施达标率不足50%,存在学生住宿拥挤(人均居住面积3㎡)、食堂功能不全等问题。2012年4月,工作人员根据区政府部署,向县政府提交《亚热区小学配套设施建设申请报告》,推动该项目于7月正式立项,项目总投资85万元,主要建设内容包括1栋2层学生宿舍(建筑面积480㎡)、1个标准化食堂(建筑面积120㎡)。

在监理工作中,工作人员严格遵循《建设工程监理规范》(GB/T 50319-2013),建立"事前审核、事中监督、事后验收"的全过程质量管控体系。事前阶段,审核施工方案8份,提出修改意见15条,方案完善率达100%;事中阶段,开展日常巡查42次,专项检查12次,发现并督促整改质量问题7项,整改完成率100%;事后阶段,参与分项工程验收6次,竣工验收1次,所有指标均符合设计要求。

在协调服务方面,工作人员协助施工单位解决工人住宿问题,协调安置施工人员25人;对接粮食供应点,保障施工期间3.2吨口粮供应;协助解决临时资金周转问题2次,涉及金额5万元,确保工程按进度推进。该项目于2012年12月顺利竣工,较计划工期提前15天,学生人均居住面积提升至8㎡,食堂服务能力满足120名学生同时用餐需求,设施达标率达到100%,显著改善了学校办学条件。

随机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