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工作总结
2024年XX镇中心小学“校园安全教育月”工作总结(参与师生1200人次,隐患整改率100%)
2025-10-09人已围观
2024年XX镇中心小学“校园安全教育月”工作总结(参与师生1200人次,隐患整改率100%)
为贯彻执行上级安全工作文件精神,严格落实县教育局、镇中心小学安全目标管理责任状要求,保障校园长期安全稳定,我校于2024年X月组织开展“校园安全教育月”活动。活动覆盖全校24个班级、1120名学生及80名教职工,通过体系化管理、多维化教育及全场景排查,实现安全知识知晓率提升35%、安全隐患整改率100%的目标,现将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一、构建三级管理体系,夯实安全工作基础
安全管理的有效性始于组织架构的完整性。我校以“责任闭环”为核心,搭建分层管理机制,确保安全工作落地见效。
1. 组建专项领导小组: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分管副校长及德育主任为副组长、24名班主任为核心成员的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构建“校长-行政-班主任”三级安全管理网络,明确各级岗位职责及响应流程,实现校园安全管理覆盖无死角,责任到人率100%。
2. 完善安全制度体系:基于PDCA安全管理循环理论①,优化《校园安全管理制度》《安全工作检查评比制度》《领导安全值日制度》等8项制度,新增《校园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细则》,使制度更贴合校园实际场景,可操作性提升40%。同时,组织全校教职工签订安全工作责任书,明确责任边界与考核标准,责任书签订率100%,考核结果与绩效直接挂钩。
3. 制定针对性宣传内容:活动初期,领导小组结合校园安全风险特点,确定五大宣传教育方向:一是以外地安全事故为案例的警示教育,强化师生对《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执行意识;二是聚焦走失、拐骗场景的自我保护教育,提升学生应急避险能力;三是围绕食品卫生安全的健康教育,防范“病从口入”风险;四是针对课外活动及课间活动的场景化安全教育,减少意外碰撞事故;五是结合交通法规的行路安全教有,通过警示片强化规则意识。
二、开展多维教育活动,提升师生安全素养
以“知信行统一”为目标,通过多样化活动载体,将安全知识转化为师生的自觉行为,结果表明,活动后师生安全行为达标率较活动前提升52%。
1. 专题会议强化认知:活动期间组织全校性安全专题会议4场、班级主题班会24次,覆盖师生1200人次。会议采用“案例分析+风险研判”模式,结合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理论②,解析8起典型校园安全事故的成因,使师生理解“人的不安全行为”对事故的影响,安全警惕性显著提升。
2. 多元载体扩大覆盖:利用校园广播每日播报安全知识(累计播报30次),内容涵盖防溺水、防触电、防火等12类常识;组织全校24个班级出刊“安全主题黑板报”,评选优秀作品6份并在校园展示;举办安全知识讲座2场,邀请镇派出所民警讲解交通安全及防拐骗知识,参与学生覆盖率100%。
3. 实战演练提升能力:开展“防震减灾”应急演练1次,制定详细演练方案,明确疏散路线、集合点位及责任人。数据显示,演练前学生平均疏散响应时间为2分15秒,演练后缩短至58秒,疏散有序率达100%,学生对“抱头、蹲低、快速疏散”等动作的掌握率从65%提升至98%,切实增强应急处置能力。
三、实施全场景安全排查,消除安全隐患
坚持“预防为主”原则,通过常态化、全覆盖排查,及时发现并整改安全隐患,实现活动期间“零安全事故”目标。
1. 分层分类排查隐患:采用“班级自查+学校抽查”模式,组织班主任对班级用电线路、门窗等设施进行全面检查(累计检查24间教室),重点排查窗户焊接点牢固性及玻璃边缘安全性;由领导小组对校园围墙、大门、厕所、校外用电线路等公共设施开展专项排查(累计排查12处关键点位),发现并整改安全隐患3处,整改率100%。
2. 强化食品卫生管理:通过主题班会、校园广播等渠道,教育学生不购买校外摊点零食、饮料,引导学生养成健康饮食习惯;联合校医对学生体质状况进行监测,排查传染病风险,活动期间未发生1例食品卫生事故或传染病案例。
3. 建立隐患通报机制:利用“学生常规管理通报”平台,对校园内外出现的安全责任事故或违规行为进行公示(累计通报2起),督促班主任强化日常管理;每周组织各部门开展安全联合检查1次,建立“隐患排查-整改-复查”闭环流程,确保隐患动态清零。
2024年XX幼儿园安全工作年度总结(全年安全事故发生率0%,教职工安全培训覆盖率100%)
在各级教育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我园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加强教育”原则,通过系统化管理、专业化教育及常态化排查,切实保障师生安全与园所财产安全。2024年度,全园累计服务幼儿320名、教职工45名,实现安全事故发生率0%、教职工安全培训覆盖率100%、幼儿自我防护能力测评合格率100%的目标,现将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强化组织领导,明确安全责任
园所安全管理的核心在于责任清晰、执行有力。我园以“层级负责”为基础,构建高效管理架构。
1. 成立专项领导小组:由园长担任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分管安全副园长、保教主任、后勤主任为副组长,各班班主任及后勤人员为成员,明确领导小组“决策、协调、监督”三大职能,全年召开安全工作专题会议12次,研究解决安全管理问题8项。
2. 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制定《幼儿园安全责任追究办法》,明确“谁主管、谁负责”原则,对因管理失职导致安全事故的教职工,实行绩效降级、评优一票否决等处罚措施,从制度层面强化责任意识。
3. 签订安全责任书:组织全园45名教职工签订《安全工作责任书》,覆盖班主任、保育员、炊事员、门卫等所有岗位,责任书明确各岗位安全职责(如班主任负责幼儿在园期间的活动安全、炊事员负责食品卫生安全),履约检查频次为每月1次,全年履约率100%。
二、完善制度体系,规范安全管理
以“有章可循、违章必究”为目标,优化安全管理制度,构建全流程管理体系。
1. 健全日常管理制度:修订《幼儿园门卫值班制度》《幼儿接送制度》《防火防灾制度》等10项规章制度,新增《幼儿园特种设备(如消毒柜、大型玩具)安全操作规范》,明确操作流程及检查标准。例如,门卫实行“双人双岗”值班制,幼儿接送需凭“接送卡”核实身份,全年未发生1例幼儿接送错漏事件。
2. 严禁高危活动行为:明确规定“禁止组织幼儿从事危险性活动”“禁止教职工私自带幼儿外出”,并将相关条款纳入《教职工行为准则》,通过岗前培训、月度考核等方式强化执行,全年未发现违规行为。
3. 制定应急处置预案:围绕火灾、地震、意外伤害、传染病等8类场景,制定《幼儿园安全意外事故处置预案》,明确应急响应流程、人员分工及物资储备(如配备灭火器30具、急救箱12个、应急照明设备20套),全年组织预案演练4次,演练参与率100%。
三、深化安全教育,提升自护能力
根据3-6岁幼儿认知特点,采用“情境化、游戏化”教育方式,将安全知识融入日常教学,结果表明,幼儿对“不玩火、不触摸电源”等安全常识的掌握率从年初的70%提升至98%。
1. 融入日常教学活动:在健康、社会等领域课程中渗透安全教育,例如通过绘本《安全过马路》讲解交通规则,通过游戏“火灾逃生模拟”练习疏散动作;利用晨间谈话、离园前5分钟,每日开展简短安全提示,全年累计开展日常安全教育300余次。
2. 开展专题教育活动:结合“安全教育日”“防灾减灾日”等节点,组织安全专题活动8次,如“防溺水安全绘画比赛”“食品安全小卫士”主题活动,通过幼儿喜闻乐见的形式,强化安全认知。
3. 联动家庭协同教育:通过家长开放日、家园联系栏、微信公众号等渠道,向家长宣传安全育儿知识,全年发放《家庭安全指南》320份,组织家长安全知识线上问卷1次,家长参与率95%,有效形成“园所-家庭”安全教育合力。
四、落实常态排查,及时整改隐患
坚持“定期排查+动态巡查”相结合,全面消除安全隐患,全年累计排查各类设施设备1200余件(次),整改隐患15处,整改率100%。
1. 开学初期全面排查:每学期开学前1周,组织后勤、保教、安全部门联合开展园舍安全大检查,重点排查教学楼、活动室、厨房、大型玩具等区域的设施安全,2024年春季开学排查发现“大型玩具螺丝松动”“厨房消毒柜线路老化”等隐患5处,均在开学前整改完毕。
2. 日常动态巡查:建立“每日巡查、每周汇总、每月通报”机制,班主任每日检查班级设施,后勤人员每日检查水电、消防设施,安全领导小组每周汇总排查情况,全年累计开展日常巡查200余次,及时发现并整改“活动室插座未加盖”“消防通道堆放杂物”等隐患10处。
3. 重点时段专项排查:在节假日、汛期、冬季防火期等重点时段,增加排查频次,如暑假前开展“防溺水+防火”专项排查,冬季开展“用电安全+消防安全”专项排查,确保特殊时段安全稳定。
2024年XX幼儿园学前教育宣传月安全及科学保教工作总结(覆盖家庭620户,“小学化”认知纠偏率92%)
为贯彻落实瓯海区教育局《学前教育宣传月活动实施方案》,构建“社区-家庭-幼儿园”三位一体教育共同体,我园于2024年X月开展学前教育宣传月活动,聚焦“安全防护”与“科学保教”两大核心,通过多元化宣传与实践性活动,覆盖社区家庭620户,推动家长科学育儿认知显著提升,现将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聚焦政策宣传,凝聚学前教育共识
以“政策知晓-理念认同”为目标,通过多渠道宣传学前教育发展政策,数据显示,活动后社区群众对学前教育政策的知晓率从45%提升至88%。
1. 多样化宣传载体:在幼儿园门口、社区公告栏悬挂“推进学前教育普惠发展,保障幼儿健康成长”等主题横幅6条;向社区居民、入园家长发放《学前教育政策解读手册》800余份,手册涵盖国家及浙江省关于学前教育的普惠政策、资助政策等内容;利用社区广播每日播报政策要点(累计播报15次),扩大宣传覆盖面。
2. 政策解读专题活动:组织“学前教育政策宣讲会”2场,邀请瓯海区教育局学前教育科工作人员解读政策,重点讲解“学前教育公益普惠属性”“幼儿园办园标准”等内容,参与家长达320人次,现场答疑120余个,进一步强化家长对政策的理解。
二、强化规范引导,推动科学办园
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③为依据,向家长、社区传递规范办园理念,提升园所办园透明度与社会认可度。
1. 宣传学前教育管理规定:通过幼儿园公告栏、家园联系栏、微信公众号等平台,持续推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幼儿园一日活动行为细则》等规章制度,全年累计推送相关内容24篇;组织“幼儿园开放日”3次,邀请家长观摩幼儿一日活动(包括游戏、生活、学习环节),直观了解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办园模式,参与家长达480人次。
2. 公开办园信息:在幼儿园门口公示《办学许可证》《食品经营许可证》等资质文件,每月公示幼儿食谱、安全检查记录,接受家长与社会监督,全年收到家长监督反馈18条,均及时响应并整改,家长满意度达96%。
三、纠正“小学化”倾向,普及科学育儿理念
针对部分家长存在的“超前教育”误区,通过精准宣传与互动指导,纠偏育儿观念,结果表明,家长对“小学化”危害的认知率从活动前的45%提升至92%。
1. 多形式宣传“小学化”危害:发放《拒绝“小学化”,守护幼儿健康成长》宣传单620份,内容包括“小学化”对幼儿注意力、学习兴趣的负面影响;组织“科学育儿专题讲座”3场,邀请学前教育专家结合案例讲解“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强调“游戏是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参与家长达540人次;通过微信公众号推送“小学化”危害科普视频8条,累计播放量达3000余次。
2. 提供科学育儿指导:开展“家长咨询日”活动2次,组织幼儿园骨干教师为家长解答“如何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如何通过游戏发展幼儿认知能力”等问题,累计接待家长210人次;发放《3-6岁幼儿家庭游戏指南》320份,推荐“拼图游戏”“角色扮演游戏”等适宜家庭开展的活动,帮助家长将科学育儿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
脚注
①PDCA安全管理循环:即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处理(Act),是国际通用的安全管理模型,通过持续循环实现安全管理流程优化与水平提升。
②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理论:由美国安全工程师海因里希提出,该理论指出88%的事故由人的不安全行为导致,10%由物的不安全状态导致,2%为不可控因素,强调安全教育对减少人为事故的核心作用。
③《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由教育部2012年发布,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5个领域明确幼儿学习与发展目标,为学前教育科学保教提供权威指导依据。
上一篇:2023年度工程管理岗位工作总结:项目执行与技术创新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 2024年XX镇中心小学“校园安全教育月”工作总结(参与师生1200人次,隐患整改率
- 2023年度工程管理岗位工作总结:项目执行与技术创新
- 2006-2011年采编部工作综合总结报告
- 202X年度XX医院药局工作总结
- 2023年度公司年终工作总结大会发言稿(核心数据:产值17506万元,销售收入17945万
- 202X年度财务月度工作总结与核心工作举措(9月-11月)
- 2023年度文明校园创建工程实施报告
- 2013-2010年多场景入学相关工作总结(含教育、社区服务、校园管理类)
- 202X年钟祥农商银行“内控合规管理深化年”工作总结(全年开展专项活动7项,整
- 2020年XX市统计局统计工作与人才建设总结报告(含三大专项工作实践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