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工作总结

2011-2015年XX县工商局六五普法工作总结(数据量化版)

2025-10-06人已围观

2011-2015年XX县工商局六五普法工作总结(数据量化版)

2011-2015年“六五”普法期间,XX县工商局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严格遵循上级部门关于普法依法治理第五个五年规划的部署要求。结合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实际,该局坚持法制教育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显著提升了全体干部职工的法制意识与法律素质,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成效突出。数据显示,XX县工商局先后荣获全国工商系统商标工作先进单位、全国个私协会先进工作单位、省市级文明单位、全市工商系统普法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累计获得市级以上表彰11项,法治建设与业务工作协同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一、强化组织保障:构建普法工作体系,夯实实施基础

XX县工商局通过健全组织架构、明确规划路径、强化督导考核,为“六五”普法工作提供了系统性保障,确保各项任务落地见效。

(一)健全组织架构,明确责任分工

为加强对普法工作的组织领导,该局成立“六五”普法依法治理领导小组,由局长任组长,12名班子成员任副组长,28名各有关科室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法制室,负责日常统筹协调,最终形成“一把手亲自抓、法制股牵头组织、各股室及工商分局具体落实、法制员与办案人员积极参与”的普法工作格局,实现全局普法责任全覆盖,无遗漏环节。

(二)制定专项规划,动态调整实施

2011年初,XX县工商局组织召开“五五”普法工作总结暨“六五”普法动员大会,全面传达省、市局关于“六五”普法工作的会议精神。依据省、市局普法依法治理第五个五年规划要求,结合本局执法监管、消费维权等核心业务,该局制定《XX县工商局“六五”普法及依法治理工作安排意见》,对五年普法工作进行阶段性划分与任务拆解。实施过程中,该局将每年工商工作重点(如食品安全监管、市场主体登记改革)与社会关注热点(如消费维权、反传销)纳入普法范畴,实现业务工作与普法宣传相互促进、同步提升,避免普法与实践脱节。

(三)强化督导考核,保障经费投入

为确保普法工作不流于形式,XX县工商局将普法工作纳入干部绩效考评体系,制定12项具体考核指标,完善“日常检查+季度评估+年度考核”的评价机制。结果表明,普法工作落实情况已成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参考依据,有效激发了干部参与普法的主动性。经费保障方面,该局将普法经费列入年度工作经费预算,2011-2015年累计投入普法专项经费48万元,做到专款专用,重点保障宣传材料印制、培训场地租赁、模拟法庭组织等活动,年均经费投入较“五五”普法期间增长22%。

二、创新内部普法:聚焦执法能力提升,优化培训模式

XX县工商局以提升执法人员法律应用能力为核心,创新普法形式、丰富培训载体,构建“实战化+常态化”的内部普法体系,执法人员法治素养显著提升。

(一)建立模拟法庭制度,强化实战能力

为解决执法人员“懂法不会用”的问题,XX县工商局积极对接县法院,建立模拟法庭制度,将庭审场景引入执法培训。该制度采用现场庭审辩论形式,由县法院行政庭3名工作人员担任审判长及合议庭成员,负责庭审组织、辩论点评及业务指导;法制股每月制定培训计划,随机选取典型执法案例,每次指定2个办案机构作为控辩双方,在“事先不知情、无脚本准备”的前提下开展“背靠背”辩论。数据显示,2011-2015年累计开展模拟法庭活动24场次,参与执法人员覆盖率达100%,后续执法案卷优秀率从2011年的68%提升至2015年的92%,执法人员现场应对能力与法律文书撰写水平显著提高。

(二)搭建线上学习平台,促进实时交流

该局在内部工作平台开设“法制园地”版块,打造执法人员专属法律信息库。该版块累计更新与工商业务相关的法律法规文件156篇、上级执法办案规定78项、本局法制工作文件32份、执法法律应用经验案例89个,日均访问量达42人次,累计解决执法疑问137条,成为干部职工随时查询、学习的“线上工具书”。同时,依托本局内部论坛,设立“执法研讨”专栏,干部职工可不限时间、地点开展执法办案思路与法律适用分析探讨,2011-2015年累计发布研讨主题216个,回复互动达1200余条,实现法律知识共享与经验传递常态化。

(三)丰富培训形式,落实学法指标

根据《工商行政管理系统干部教育培训规划(2011-2015年)》要求[1],该局明确行政执法人员法律法规培训覆盖率需达100%,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年自学法律时长不低于50小时,一般干部不低于40小时。具体实施中,该局充分利用周一学习例会,开展新颁布法律(如《食品安全法》)、常用法律(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专项培训;坚持“每月一法在线考试”,制定“合格奖励、不合格补考”的奖惩办法,考试平均分从2011年的76分提升至2015年的91分,合格率稳定保持在100%。此外,通过以案说法、以会代训、知识竞赛、轮流讲法、典型案例评析、优秀执法案卷评选、法制业务培训月等多元化形式,进一步加深干部职工对法律的理解,2011-2015年累计开展各类培训活动136场次,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年均完成自学时长58小时,一般干部年均完成46小时,均超额完成规定指标。

(四)依托基层机构,拓宽普法触角

该局将12个基层工作机构(含“一会两站”、个私协分会服务站、工商工作室、流动工商工作站)作为普法延伸点,明确将普法宣传纳入其核心工作职责。通过“进村入户”宣传模式,累计开展宣传活动156场次,覆盖行政村189个,发放宣传材料1.2万份,设立固定法律咨询台96个、普法宣传栏48块,法制宣传覆盖率从2011年的75%提升至2015年的98%,有效填补了农村、偏远地区普法空白。

三、拓展社会普法:围绕公众需求,营造法治环境

XX县工商局以“法律普及+权益保护”为核心,面向社会开展多维度普法宣传,既提升公众法律意识,也为工商执法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一)推进“法律五进”,强化精准宣传

《全国法制宣传教育第六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明确“法律五进”需“贴近基层、贴近群众、贴近实际”[2]。XX县工商局据此制定《“法律进机关”集中推进年活动实施方案》,成立专项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累计开展进机关活动36次、进企业48次、进乡村62次、进学校28次、进社区32次。通过组织社会评议、开展专项治理等措施,机关干部法律意识显著增强,执法人员法治理念进一步巩固,依法决策、依法管理水平提升明显。数据表明,活动开展期间,该局执法错案率为0,无一起因执法过错被追究责任的案例,管理相对人满意度达96%。

(二)结合主题活动日,扩大普法影响

以“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为核心载体,XX县工商局联合物价、质监、药监等18个部门及邮政、电信、电力等23家企业,在闽赣广场连续5年举办“3·15”宣传咨询纪念活动,每年围绕“消费与环境”“消费和谐”“消费与责任”“消费与服务”等主题开展宣传。活动现场通过受理消费投诉、传授真假商品识别知识、提供义务服务等方式,普及工商法律法规及消费维权知识。2011-2015年,县12315申诉中心、消协及各分会累计处理各类投诉162起,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78万元,平均每起投诉挽回损失4814元,较“五五”普法期间的3200元提升50.4%;现场接待群众咨询4500余人次,发放维权手册8000余册,消费维权法律知晓率显著提高。

四、深化依法治理:规范行政行为,提升执法效能

XX县工商局通过建章立制、严格程序、强化维权、创新服务,将普法成果转化为依法治理实效,行政执法规范化水平持续提升。

(一)完善制度体系,规范行政行为

围绕依法行政要求,该局2011-2015年累计出台《关于加强和规范行政执法办案工作的实施意见》《基层工商分局区域综合监管服务程序(试行)》《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规定》等12项规范性文件,涵盖执法办案、监管服务、过错追究、风险防范等6大领域。其中,《基层工商分局区域综合监管服务程序(试行)》因流程清晰、可操作性强,被市局作为范本在全市工商系统推广。通过制度落地执行,该局行政行为进一步规范,执法随意性显著降低,2015年执法行为投诉量较2011年下降65%。

(二)严格执法程序,保障公平公正

严格落实《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处罚程序规定》,重点抓好案件核审、听证、复议、应诉及强制执行等关键环节。2012年,全局共立案480起,办理案件核审472件,核审率达100%,核审通过率98.3%,较2011年的95.1%提升3.2个百分点;处理陈述申辩案件6起,充分保障当事人权利,当事人抵触情绪明显减少,理解与信任度提升;加大行政处罚执行力度,申请法院强制执行案件3起,均执行到位,执行率100%。结果表明,2011-2015年该局查办的各类经济违法案件实现“零复议、零诉讼”,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得到规范行使,执法公信力显著增强。

(三)强化消费维权,保障群众权益

充分发挥12315消费维权职能,建立“快速响应、高效处置”机制,及时受理消费者咨询、投诉、举报,调解消费纠纷。2011-2015年,该局12315平台共接受咨询621人次,咨询响应时间控制在5分钟以内;受理消费投诉407起,调解率达100%,较“五五”普法期间的96%提升4个百分点;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80余万元,年均挽回损失16万元,年均增长12%,有效维护了消费者合法权益。

(四)创新服务机制,助力经济发展

一是开展“听取意见,服务企业”大走访活动,累计走访企业213家,全面掌握企业生存现状及困难,帮助解决实际问题78个;二是组织商标普查活动,在企业中推行“四书一卡”制度(商标注册建议书、商标策略提示书、商标监测预警书、侵权投诉告知书、商标服务联系卡),2011-2015年新增商标注册申请240件,较“五五”普法期间的156件增长53.8%,其中“康舒”“怀泉”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实现本县中国驰名商标“零的突破”,“嘉顺”“比格”“欧麦”等5件商标被认定为XX省著名商标;三是推进农产品商标注册,成功注册“钟贤”水产养殖、“洪洲湖”茶油茶叶、“胜民乐”笋干、“珊霞”黄花菜、“吉雅绿”蜜桔等农产品商标,填补农产品商标空白;四是支持新农村建设,2013年设立订单农业指导服务站5处,制定5种示范合同文本,指导签订规范订单合同1200余份,涉及金额860万元,农户履约纠纷率下降40%;五是强化风险防范,围绕行政审批权、行政执法权推行风险防范管理制度,制定《干部职工警示诫勉制度》,与检察院联合建立预防职务犯罪联席会议制度,累计开展风险排查8次,对12个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进行超前防范,未发生一起职务犯罪案件。

(五)推进法治工商建设,深化治理成效

2015年3月21日,该局组织全局180余名干部职工同步观看全县“法治工商”现场会直播节目,县委有关领导就“法治工商”建设作出重要批示并部署工作。为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在全县开展“法治工商”建设集中推进年工作意见》,该局成立专项领导小组,围绕“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保稳定”大局,通过弘扬法治精神、完善法规制度、拓展法律服务,全面推进“法治工商”建设,为本地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提供法治保障。

五、工作成效与不足

通过2011-2015年“六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XX县工商局队伍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同步提升,依法行政水平显著提高,各项业务工作迈上新台阶。但数据同时显示,该局普法工作仍存在薄弱环节:农村地区普法深度不足,部分偏远村落宣传频次较低;针对新业态(如电子商务)的普法内容更新滞后;普法形式对年轻群体吸引力有待增强。后续工作中,需针对上述问题优化策略,进一步提升普法工作的精准性与实效性。

[1]《工商行政管理系统干部教育培训规划(2011-2015年)》由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印发,明确干部学法用法量化指标,强化法治能力建设,为工商系统内部普法提供制度依据。

[2]《全国法制宣传教育第六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由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明确“法律五进”(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为普法工作核心载体,要求各部门结合职能推进实施,提升全民法治意识。

随机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