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工作总结

2009-2016年烟叶生产工作总结(种植面积1000-4650亩,收购量23.5-12521担)

2025-09-29人已围观

2009-2016年烟叶生产工作总结(种植面积1000-4650亩,收购量23.5-12521担)

一、五宝镇2009年烟叶生产总结(种植1000亩,收购23.5万斤)

根据五宝镇党委政府“一年打基础,两年跨大步,三年上台阶”的烟叶生产奋斗目标,2009年该镇下达烟叶生产任务1500亩(县下达任务1200亩),实际签订种植合同1260亩,最终落实种植面积1000亩,收购烟叶23.5万斤。数据显示,该年度烟叶生产在组织管理、技术推广与规模发展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效,同时也暴露部分短板。

(一)核心工作措施与成效

1. 组织体系建设:层级化责任落实

2008年,五宝镇烟叶交售量为8.8万斤;该年度收购工作结束后,镇党委政府立即启动2009年烟叶生产谋划工作,制定《烟叶生产工作意见》及专项考核文件。镇党委政府成立以党委书记为组长、镇长及分管副镇长为副组长的烟叶生产发展领导小组,构建“班子成员包片、镇干部驻点、部门协同、村社干部主动抓促”的工作机制。同时,设立烟叶发展办公室,抽调3名经验丰富的镇干部专职负责生产环节问题解决与督查,确保各环节执行到位。

2. 宣传与技术推广:多元化赋能烟农

结果表明,通过“动员+培训+现场示范”三维模式,烟农技术掌握率与生产积极性显著提升。其一,镇村两级累计召开动员大会12场,覆盖干部群众1800余人次,统一“烟叶为富民富财产业”的认知;其二,镇政府投入专项经费4.2万元,邀请县级烟草专家及本地种烟能手开展技术培训6期,印发《烟叶标准化生产手册》800余份,确保每户烟农至少1人掌握核心技术;其三,采取“集中观摩+流动指导”形式举办现场会8次,重点演示移栽、施肥、病虫害防治等关键环节,相较于传统口头讲解,现场操作示范使技术落地率提升40%。

3. 规模布局优化:核心村辐射带动

2009年,五宝镇严格遵循“核心引领、重点支撑、辐射带动”的布局原则,形成以跑马村为核心、鹞子村等为重点的生产格局。数据显示,跑马村种植面积600亩,占全镇总面积的60%;鹞子村、长白村、乌芽村分别种植150亩、100亩、150亩,合计占比40%;其余8个村通过辐射效应实现零星种植。同时,全镇发展烟叶生产专业社13个,培育2亩以上种烟大户285户,户均种植面积达3.5亩,规模化程度较2008年提升25%。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 面积落实精度不足:各村上报种植面积与实际核查面积存在偏差,部分村面积误差率达18%,反映出基层统计环节管控不够严格。

2. 干部履职能力待提升:部分干部在生产指导中方法单一,面对烟农诉求时应对能力不足,工作推进存在畏难情绪,导致个别村技术落实滞后10-15天。

3. 烟农认知存在偏差:约15%的烟农对烟叶质量与收益的关联性认知不足,仍存在“重产量、轻质量”的传统观念,影响优质烟叶产出率。

4. 抗灾与基础设施短板:2009年“7·11”“7·13”两次特大洪灾导致328亩烟叶受灾,15亩绝收;收购期阴雨天气使3万余斤烟叶晾晒受阻;鹞子村五社等区域因交通不便,流失烟叶2.5万斤。数据表明,该镇抗灾能力与基础设施保障水平,与烟草行业标准化生产要求存在显著差距。

二、XX市2009年烟叶生产总结(种植61万亩,收购178.94万担)

2009年,XX市在省局(公司)领导下,围绕“烟叶防过热、卷烟上水平、税利保增长”总体目标,坚持“严格控制、适度从紧”方针,成功抵御苗期霜冻、大田干旱、物资价格上涨等不利因素。数据显示,全市计划种植烤烟61万亩、收购179万担,最终落实种植面积61万亩,收购烟叶178.94万担,完成计划的99.97%;上等烟比例48.20%,收购均价15.14元/公斤,生产整体保持稳定态势。

(一)关键工作成效

1. 计划与合同管理:全流程风险管控

为实现“烟叶防过热”目标,XX市采取“优化布局+责任绑定+过程督查”措施。其一,在2008年基础上调减7个县(区)收购计划、调增2个县计划,确保布局与产能匹配;其二,实行“公司领导分片挂钩+逐级签订责任状+承诺书备案”制度,强化问责机制;其三,严把合同签订与育苗移栽两个关键节点,全市签订种植收购合同68320份,户均面积8.93亩,较2008年增加3.87亩,合同履约率达98.5%。

2. 标准化生产:技术落地率显著提升

依托国家级烟叶生产标准化示范区建设,XX市全面推行《XX优质烤烟综合标准》,突出“早、快、实”执行特点。数据显示,育苗环节实现“两个100%”(100%漂浮育苗、100%商品化育苗);物资供应方面,采购化肥3.53万吨,供应烟农3.16万吨,供应率达89.5%;技术应用上,86.3%的烟田(52.7万亩)使用农家肥,81.61%的烟田(49.78万亩)实现机耕,78.59%的烟田(47.94万亩)应用测土配方施肥;移栽周期控制在15天以内,谷雨节令完成移栽60.7万亩,占计划的99.58%,创历史最佳水平;全市烟田抑芽剂使用率达100%,较传统人工抑芽效率提升3倍。

3. 创新驱动:技术与管理双突破

2009年,XX市围绕“稳定、优质、生态、安全”目标,开展14项创新(11项技术创新、3项管理创新)。技术层面,烤烟页岩育苗技术推广1.3万余亩,每亩成本较常规基质降低9-10元;生物质能源烘烤系统、理墒施肥机等设备的应用,使生产效率提升25%。管理层面,建立烟农培训学校6所、推行“金叶通”烟草信息到户工程、培育家庭农场107户(面积13356.6亩)。其中,1项技术获专利证书,1项获计算机软件著作权,6项获国家专利申请受理(1项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创新成果转化率达70%。

4. 收购管理:质量与服务双保障

XX市以“质量、诚信”为核心,构建“制度规范+质量管控+信息化支撑”的收购体系。制定《XX市2009年烟叶原收原调工作实施方案》等8项制度,明确“主检-总检-总监”三级质量负责制;累计开展等级质量检查199人次,抽检烟叶924批次、46201把,确保收购质量稳定。同时,升级收购调拨信息系统,在部分站点试点PDA+GPRS预检信息化改造,应用RFID技术实现烟叶质量全流程跟踪,收购效率较2008年提升30%。

(二)现代烟草农业试点与基础设施建设

1. 石林县鹿阜镇试点:“一基四化”落地

该试点聚焦“基础设施现代化、种植规模化、服务专业化、管理信息化”,累计建设项目761件,实现烟水、烟路、密集烘烤100%覆盖。数据显示,试点种植烤烟6260亩,户均面积20.19亩(高出全县平均9.06亩);培育种烟专业户308户(面积5516亩)、家庭农场1个(120亩)、专业合作社1个(624亩),三种组织形式实现100%覆盖。同时,组建40个专业服务队,专业化育苗、机耕等服务覆盖率达100%;信息化建设实现“三个100%”(生产管理软件、“金叶通”、电子结算全覆盖)。最终,试点收购烟叶2.06万担,上等烟比例54.98%(高出全市平均6.78个百分点),收购均价15.29元/公斤(高出全市平均0.15元/公斤)。

2. 基础设施建设:资源整合与质量管控

2009年,XX市计划建设基础设施项目3527件(水池1861个、机耕路23条、密集烤房1000座、农机444台/套),行业投入预算12496.18万元。通过“统一规划、项目管理、渠道整合”原则,整合行业外资金603.87万元,所有项目均实现“当年投入、当年见效”。例如,禄劝县皎平渡项目区整合资金3189.61万元,受益面积12150余亩;建设过程中落实“质量承诺+社会监督+部门考核”机制,确保工程质量达标率100%。

三、三角塘镇2016年烟叶生产总结(种植4650亩,收购12521担)

2016年,三角塘镇在市委、市政府领导及市烟办、烟草部门指导下,坚持“稳步发展、夯实基础、精细管理、提质增效”方针,优化烟叶结构,推动生产规模化、技术标准化。数据显示,该镇年度任务4300亩,实际落实种植面积4650亩(超任务8.1%,较2015年增加500亩);交售烟叶12521担,亩产261.7斤(与2015年持平);亩产值3576.1元(不含补贴,同比增加1000元);均价13.67元/斤(不含补贴,同比提高3元),总产值1711万元,经济效益显著提升。

(一)核心工作措施

1. 生产环节精细化管控

其一,烟田耕作方面,推行“二次深翻耕”技术(深度≥25厘米),针对2015年雨期翻耕导致的板结问题,对不达标烟田全部返工,同时开好腰沟、围沟,确保雨停水干,渍水发生率降至1%以下。其二,育苗管理方面,3处育苗工场均配备专职培植员,实行“每日两次巡查+记录备案”制度,镇烟办每两天抽查1次,育苗成活率达98%。其三,移栽组织方面,面对全市烟苗紧缺形势,推行“拔苗移栽”模式,3月8日-15日完成全部移栽,烟苗利用率提升20%。其四,大田管理方面,以市烟办“四个90分考核法则”为指导,制定《三角塘镇烟叶种植户管理考核办法》,地膜覆盖率达99.8%(创历史新高),病虫害防治及时率100%。

2. 质量与收购管理优化

在质量管控上,严格落实“优化烟叶结构”要求,推行田间鲜烟“下4上2”处理方式,5月底验收合格率达94%,烟株留叶数控制在14片左右;编杆环节实行分类筛选,病残叶、死黄叶剔除率100%。在烘烤技术上,纠正“多烤慢烤”误区,推行“精烤、快烤、少烤”标准,组织集中培训3期、下村授课8次,受训450人次,烤坏率较2015年下降15%。在收购服务上,组建烟农主导的预检工作队,预检不合格烟叶不出户;实行“抽签预约交烟制”,镇烟办人员全天驻站协调,当天进站烟叶收购完成率100%,烟农等待时间缩短至1小时以内。

3. 队伍与设施管理强化

组织建设方面,成立以镇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烟办3人分片包干;制定《三角塘镇培植员管理考核办法》,年终测评兑现奖惩,培植员技术指导到位率达98%。设施管护方面,针对老烟区设施老化问题,制定《三角塘镇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运行管护暂行办法》,维修烤房65座(更换自动烘烤设备35套、7号风机19套),设施完好率提升至85%。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 烟农职业化程度不足:尽管烟农技术水平有所提升,但与规模化生产要求仍有差距,约20%的烟农对市场形势判断不准,“算小账、轻长远”的观念未完全转变,影响生产决策科学性。

2. 基础设施老化严重:作为老烟区,部分烟基设施因使用年限长、管护不到位,破损率达30%;统一维修需资金缺口较大,镇一级无力独立承担,长期将制约生产发展。

随机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