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心得体会
2025年落实乡村振兴责任制心得体会五篇
2025-10-11人已围观
2025年落实乡村振兴责任制心得体会五篇
第一篇:以党建引领奏响乡村振兴“进行曲”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环。近年来,我区坚持将学习贯彻相关精神与谋划乡村振兴工作紧密结合,以党建引领为核心,全面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
党建示范带动,激发红色动能
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制,是确保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生根的重要保障。我区建立乡村振兴联系点制度,区领导班子成员带头挂钩联系街道、社区,将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实绩纳入7个街道党工委书记抓党建述职评议和54个涉农社区党组织书记星级评定的重要考核内容。这一举措显著增强了各级书记的责任意识,使他们切实把乡村振兴责任扛在肩上,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
按照分级分类、梯次打造、同步推进的原则,我区重点打造滨海街道为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示范街道,创建了涵盖党建引领、产旅融合等多种类型的示范社区。同时,开展“全域创建、典型选树、示范提升”党建品牌行动,先后打造了“我是党员作表率”“星级家庭”等59个党建品牌。通过串点成线,打造了涵盖多类型党组织的党建示范走廊,以点带面,整体提升了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工作水平。
聚力强基赋能,筑牢红色堡垒
对标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示范社区创建标准,我区突出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推行“堡垒指数”星级评定和党员“先锋指数”考评制度。列出正负面清单进行年度综合评定,并将评先评优、经费倾斜与评定结果相结合,形成了促进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的正向引导机制。
在筑牢乡村振兴主阵地方面,我区推动61个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全覆盖提档升级。结合雪亮工程、事权下放、网格化管理等整合资源,建强党群服务中心,搭建智慧化党群服务平台,推进党建、治理、服务网络“多网合一”。同时,健全完善村级权力事务“五张清单”,通过“流程再造”精细服务内容、精简办事流程,实现了农机购置补贴产品、专项职业能力证书查询等155项民生业务在社区自助办理,有效推动了社区和群众的“双减负”。
建强“三支队伍”,厚培红色力量
开展社区党组织书记政治业务能力“双提升”行动,是我区加强乡村振兴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通过组织围绕“如何做好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乡村振兴”等主题的“擂台比武”,将课堂变为“赛场”,把讲台变为“擂台”,激发了社区党组织书记的干事创业热情。
根据社区“两委”干部及工作人员的工作实绩和服务年限,我区实行社区工作者“五岗十八级”薪酬差别待遇,树牢了实绩实干的良好导向。同时,落实青年人才“先锋培优”计划,梯次培养、择优选拔纳管“两委”后备干部231名,打造了乡村振兴后备干部“蓄水池”。此外,整合资源建成“乡村振兴人才驿站”,充分挖掘“达濠鱼丸”“丹樱花卉”“澳士兰乳业”等农业专技人才,组织、推动认定“广东省农村乡土专家”39名,为乡村振兴厚培了红色力量。
第二篇:修炼“山海情”,落实乡村振兴责任制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乡村振兴责任制实施办法》,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制度保障。广大党员干部需将责任扛在肩上、记在心中、落在实处,在田间地头修炼振兴“山海情”。
志在千里,做追梦人
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看,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过去,无数前辈毕生致力于打造美好新时代,如黄文秀、席世明、张桂梅等,他们都是志在千里的追梦人。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我们首先要有梦,这个梦可以是修建一条新路,也可以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不啻微芒,造炬成阳”,当无数的梦汇聚在一起,就能形成强大的力量,推动乡村振兴事业不断前进。
久久为功,做奋斗者
知不足而奋进,望远山而力行。逐梦并不是口头说说就能实现的,而是要在田间地头久久为功、坚持不懈。在乡村振兴中,我们要有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的坚持,要有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韧劲,还要有四时相催迫的紧迫意识。“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只有保持抓铁有痕的精神面貌,激发勇往直前的拼搏力量,才能以奋斗之姿书写乡村振兴的壮美篇章。
脚踏实地,做实干家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广大党员干部要牢记,到基层一线不是去“镀金”,而是“炼金”。只有脚踏实地、一锤一响,才能炼就真金白银般的本领。我们要学好、用好党的科学理论,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使命;掌握农业技术知识,将技术和知识推广到农村中去,向实处着力、以实干开路,以真才实学有力推动乡村振兴进程。
第三篇: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制的思考
《乡村振兴责任制实施办法》提出,实行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的乡村振兴工作机制,构建职责清晰、各负其责、合力推进的乡村振兴责任体系。这一机制的建立,对于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明确“谁来振兴”
坚持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是乡村振兴的根本保证。五级书记要落实乡村振兴的政治责任,把实施乡村振兴作为“三农”工作总抓手,落实好“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方针。在实际工作中,各级书记要自觉同党中央的方针政策对标对表,确保乡村振兴工作不偏向、不变通、不走样。
具体来看,省委书记要对全省乡村振兴工作负总责,做好顶层设计,解决目标确定、政策供给、区域统筹等问题;市委书记要履行好主体责任,解决市域层面的统筹规划、要素保障等问题;县委书记要发挥“一线总指挥”的作用,抓好县域层面乡村振兴的谋划推进;乡镇党委书记要发挥基层基础的关键作用,抓好乡镇域层面工作任务的落地落实;村党组织书记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领导本村党组织团结、组织、动员群众,抓好各项任务落实。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明确“为谁振兴”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站稳人民立场,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这是该发展思想在乡村振兴领域的具体化。“五级书记一起抓”乡村振兴,要求各级书记坚持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的工作理念,既要落实中央的顶层设计,也要鼓励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的发展道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
在“五级书记一起抓”的工作机制中,乡村两级党组织及书记与农民联系最直接、最广泛,他们的带头作用对于激发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至关重要。对于土地集体流转、村庄建设、厕所改造等与农民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团结动员广大农民群众投身乡村振兴伟大实践。
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明确“怎样振兴”
推进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党全社会总动员、部门地方齐发力。要借鉴脱贫攻坚经验,围绕“五级书记一起抓”工作机制,健全完善责任落实、组织推动、社会动员、要素保障、考核评价等一揽子推进机制。
在领导机制上,要充分发挥各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在工作机制上,要落实“五级书记一起抓”的工作要求;在投入机制上,要由脱贫攻坚财政投入体系转向乡村振兴财政投入体系;在规划衔接上,要遵循乡村建设规律,科学规划,形成城乡融合、区域一体、多规合一的规划体系;在政策衔接上,要保持脱贫攻坚中行之有效的成熟经验、政策措施向长效性、常态性、普惠性政策转变;在考核机制上,要完善督查、考核和评估制度,强化结果运用,压紧压实各方各级各部门落实乡村振兴的政治责任。
第四篇:汇聚合力,落实乡村振兴责任制
乡村振兴是应对全球化挑战的压舱石,是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安全发展的基础,也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主要抓手。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乡村振兴责任制实施办法》,为汇聚各方合力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制度遵循。
明确责任体系,凝聚“九牛爬坡”新合力
乡村振兴涉及多个方面,以一域之力、一部门之力难以高质量实现。因此,需要进一步强化从中央到地方、从部门到行业的责任,发挥各级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牵头抓总、统筹协调的作用,把分散在多部门、多领域的乡村振兴工作统筹起来,形成政策合力、工作合力。
在干部配备、要素配置、资金投入、公共服务等方面,要优先保障乡村振兴。同时,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发挥东西部协作、军民共建等作用,把帮扶重点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吸引公益慈善资金支持参与乡村振兴。
发挥考核监督作用,激发“争先创优”新动能
围绕责任落实,我国已构建了一整套全方位考核监督机制。要把考核监督的结果转化为上下同欲、争先创优的强大动力,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考准考实乡村振兴成效,要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定量与定性相结合、以定量指标为主,采取第三方评估、暗访抽查、群众认可度调查等方式进行科学全面评估评价。
考核工作要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防止频繁报数据材料、过度留痕等问题,切实减轻基层负担。要用好主动报告制度,主动找准问题、找出差距、找到方法,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激发各级干部扛责上肩、落实见效的内在动力。
坚持“人民至上”原则,绘就“幸福美丽”新画卷
治国之道,富民为始。扎实推进、早日实现共同富裕,重在乡村,也难在乡村。要聚焦基层党组织振兴,建设一支政治过硬、能力过硬、群众公认的乡村振兴“领头雁”队伍,带领群众攻难关、干事业。
立足本地优势特色资源发展乡村产业,一村一策加强精准服务指导,抓好专项资金落地,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拓宽增收致富渠道,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加大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改善人居环境,让“乡愁”有寄托、村民能留住。经常性深入农民群众,主动倾听民声、汇集民智,把各项工作落到为农民办实事、解难题上,让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第五篇:年轻干部在乡村振兴中育“土”人才
《乡村振兴责任制实施办法》鼓励和引导各类人才投身乡村振兴,选派优秀干部到乡村振兴一线岗位。当前,乡村正是干事创业的广阔天地,年轻干部应积极投身其中,从知民情、悟民事、解民忧中育出乡村振兴的“土”人才。
放下“花架子”,扎实振兴之“根”
“树高千尺,其根必深;江河万里,其源必长”。年轻干部要放下“花架子”,不做表面文章,真正“倾身”基层,走进群众。心里装着人民,感知百姓冷暖,实实在在融入群众,与群众拉家常、谈生活,将自己作为人民群众的一员。做到“饮水”便知群众甘苦、“摸被”便知乡亲冷暖、“掀盖”便知人民饥饱,用心体会群众的喜怒哀乐,用行动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在乡村热土上扎实振兴之“根”。
甘当“小学生”,培好振兴之“苗”
基层是本“无字天书”,年轻干部要始终以“小学生”的姿态,努力向群众学习、向生活学习、向实际学习。学习方言、劳动技能、吃苦精神,真正读懂中国农村这本“无字之书”。
用好到村任职、蹲点调研、驻村帮扶等舞台,抓住与群众相处的机会,拜人民为师,甘当“小学生”。保持静下心来、耐下性子的态度,善学善思、善谋善成,多练就“几把刷子”,学会用“十八般武器”,把农家话语记在心中、把农业技能学到手、把农民情谊根植于心,在乡村热土上培好振兴之“苗”。
争做“孺子牛”,绽放“振兴之花”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年轻干部要与民同乐同忧,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地深入乡村,主动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了解群众的期待和需求,用“趾间”丈量民意,用“指尖”记录民生,用“真心”解决民忧。
从衣食住行的温饱问题到农林牧渔的产业发展,从家长里短的邻里纠纷到携手共创的文明乡风,年轻干部都要如“孺子牛”一般无私耕耘。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忧群众所忧,做好每一件小事,解决每一个难题,在乡村热土上绽放振兴之“花”。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