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心得体会
铭记历史伟力:2024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深度思考与实践启示
2025-10-03人已围观
铭记历史伟力:2024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深度思考与实践启示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的心得体会篇1:筑牢国防根基,传承爱国薪火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一镌刻于民族精神深处的箴言,不仅激励着千万先辈投身救国图存的伟大斗争,更以鲜血为墨,为当代中国铺就了安宁幸福的发展基石。国防建设之于国家,恰似万里长城之于华夏疆域,世世代代抵御外侮;又如深根大树之于大地,在风雨侵袭中始终挺立,守护民族存续。
唐太宗“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的论断,为后世审视历史、谋划未来提供了核心方法论。回溯中华历史长河,秦朝修筑的万里长城,成为古代国防工程的典范;唐宋时期,国防体系进一步完善,军事技术与战略思想达到鼎盛。然而,清朝末年,受限于经济衰退与政治腐败,国家综合实力显著下滑,国防体系逐渐瓦解。1840年,英国以武力打开中国国门,此后列强接踵而至,千年古国陷入深重灾难,百姓流离失所,文明遭受重创。
抗日战争的历史,以惨痛事实印证了国防建设的极端重要性。1937年至1945年的八年抗战中,中国军民伤亡总数超过3500万人,其中南京大屠杀事件中,35万无辜同胞惨遭杀害,这一数字成为镌刻在民族记忆中的永恒伤痛。这段历史清晰表明,一个国防薄弱、实力落后的国家,在侵略者面前只能被动挨打,毫无还手之力。
相较于近代的屈辱,如今中国的综合实力已实现质的飞跃。截至2024年,中国国防现代化建设成果显著:国产航母辽宁舰、山东舰正式服役,第三艘航母福建舰完成海试;歼-20隐身战斗机列装数量突破200架,舰载机在航母上实现常态化起降;新型驱逐舰、核潜艇下水数量年均保持在3-5艘。这些数据充分证明,中国国防力量正以系统性、高质量的态势稳步提升,国际地位也随之显著提高。
作为新时代青少年,传承爱国精神、助力国防建设无需惊天动地的壮举,而应落实在具体行动中。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相关要求,青少年可通过以下路径贡献力量:一是系统学习抗战历史,参与反抗外敌斗争历史的宣传活动,深入理解中华民族遭受侵略奴役的惨痛教训;二是主动了解社会组织与公民的国防义务,宣扬情系国防的先进典型,营造关心支持国防建设的社会氛围;三是强化忧患意识与国防意识,从“知我中华”深化至“爱我中华”,真正践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的心得体会篇2:铭记战争创伤,践行时代使命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标志着中日战争全面打响。日军以武力入侵中国,在卢沟桥上雄狮的凝视下,向北京城发起进攻。面对侵略者的攻势,华北军民奋起反抗,以“保卫国土、绝不退缩”的信念,打响了抗日斗争的第一枪。此后,“为保卫国土流血!”“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的呐喊响彻全国,华夏儿女的爱国热情被彻底点燃。
战争的残酷性,体现在无数家庭的破碎与文明的消逝中。据不完全统计,抗战期间,中国有超过1000万个家庭因战争离散,大量历史古迹、文化典籍遭到破坏。多少母亲日夜期盼参军的儿子归来,多少妻子苦苦等待奔赴前线的丈夫,最终却只等来无尽的噩耗。这种创伤,不仅是个体与家庭的悲剧,更是整个民族难以磨灭的记忆。
经过八年浴血奋战,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终于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这场胜利,是中国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背后是无数革命先烈的牺牲与奉献。据史料记载,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等武装力量伤亡超过60万人,国民党军队伤亡超过320万人,正是这些英雄的付出,换来了如今的和平与荣耀。
对于当代青年而言,铭记历史不是停留在情感层面的缅怀,更应转化为具体的行动。在学习中,需以先烈们大无畏的精神为指引,克服学业中的困难,追求知识与真理;在生活中,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环境,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在未来的工作中,需立足岗位,以专业能力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唯有如此,才能不负先烈期望,让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的心得体会篇3:坚守中流砥柱,凝聚人民伟力(2024年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9周年专述)
2024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9周年。79年前的今天,中国人民经过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彻底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赢得了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为中华民族从深重危机走向伟大复兴奠定了关键基础。
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核心关键。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中共中央立即向全国发出通电,号召“不让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中国寸土!为保卫国土流最后一点血!”这一主张,迅速凝聚起全国人民的抗日共识。在14年抗战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以坚定的意志和模范行动,成为全民族救亡图存的核心力量。毛泽东同志在《论持久战》中提出的抗战战略,为全国抗战指明了正确方向,这一理论至今仍是研究战争策略与战略规划的重要参考1。
人民群众的支持与拥护,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保障。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理论在抗日战争中得到了充分印证2。1937年10月,中共中央在晋察冀三省边界创建华北地区第一个抗日民主根据地,短短数月内,根据地武装力量从2000人扩大至4万人,这一数据的增长,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对抗日事业的支持。“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个娃送去上战场”的民谣,正是当时人民群众支援抗战的真实写照。这种全民参与的斗争模式,形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为抗战胜利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力量。
在当前国际格局深刻调整、国内发展环境复杂变化的背景下,重温抗战历史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我们需从抗战胜利中汲取经验:一是坚持党的领导,确保国家发展方向不偏离;二是凝聚人民力量,发挥全体人民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三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以科技实力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唯有如此,才能在复杂形势下战胜困难,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不断前进。
注:
1《论持久战》是毛泽东于1938年发表的重要著作,科学预见了抗日战争的三个阶段,为全国抗战提供了正确的战略指导。
2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的心得体会篇4:以史为鉴知兴替,珍爱和平向未来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开始局部侵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在这场持续14年的战争中,日本侵略者在中国土地上实施烧杀抢掠的“三光”政策,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据统计,抗战期间,中国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0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超过5000亿美元(按1945年美元汇率计算),这一数据充分反映了战争对中国经济的毁灭性打击。
1937年12月,南京大屠杀事件成为抗战史上最黑暗的一页。在短短6周内,35万手无寸铁的平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惨遭杀害,南京城沦为人间地狱。这段历史,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无数个体的悲剧,是中华民族必须永远铭记的伤痛。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签署投降书,标志着中国抗日战争正式胜利。这场胜利,是中国人民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据史料记载,中国军民在抗战中伤亡总数超过3500万人,占第二次世界大战全球伤亡总人数的五分之一。相较于其他反法西斯国家,中国抗战持续时间最长、付出牺牲最大,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如今,79年过去,曾经的战争创伤逐渐愈合,但历史的记忆不能磨灭。我们纪念抗战胜利,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以史为鉴,珍惜当下的和平。在和平年代,我们需以实际行动守护和平:在国际交往中,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内发展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在个人层面,树立和平意识,主动维护社会和谐。唯有如此,才能让和平之花永远绽放,让战争悲剧不再重演。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的心得体会篇5:知耻后勇担使命,居安思危谋发展
历史是映照现实的明镜,更是培育爱国主义精神的教科书。国耻,作为民族悲惨命运的真实记录,不仅是对过去的警示,更是推动未来发展的动力。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军民以伤亡3500万人的巨大牺牲,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一历史事实,是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知耻而后勇”,这一源自《礼记·中庸》的思想,为当代中国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引3。牢记抗日战争的历史,不是要沉浸于过去的苦难,而是要从苦难中汲取力量。对于广大青少年而言,首先需牢固树立国耻意识,通过系统学习抗战历史,了解日本侵略者的残暴行径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深刻认识国家富强对民族存续的重要性;其次要增强忧患意识,即便在和平年代,也需清醒认识到国际竞争的复杂性与潜在风险,避免陷入安逸享乐;最后要将爱国情怀转化为实际行动,以学业为基础,以能力为支撑,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
在当前阶段,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从国际来看,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地区冲突不断;从国内来看,经济转型升级、科技自主创新等任务艰巨。在此背景下,居安思危的意识尤为重要。我们需以抗战精神为指引,在发展中保持警惕,在进步中不忘风险,以坚定的信念、务实的行动,推动国家持续健康发展,确保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注:
3“知耻而后勇”出自《礼记·中庸》,原句为“知耻近乎勇”,指知道羞耻就接近勇敢了,后引申为在遭受耻辱后,通过努力奋斗实现自我超越。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的心得体会篇6:弘扬抗战精神,争做新时代青年(基于14年抗战历史维度)
1931年至1945年,中国人民经历了14年的抗日战争,这段历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阶段,也是中华民族精神成长的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伟大的抗战精神包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这一论述,为新时代弘扬抗战精神提供了根本遵循。
从抗战精神中汲取爱国情怀,是新时代青年的首要任务。抗战期间,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表现出广泛性、强烈性与持久性的特点。据统计,抗战期间,全国有超过2000万青年参军入伍,无数知识分子、工人、农民投身抗日救亡运动。这种全民参与的爱国行动,是抗战胜利的重要保障。新时代青年应传承这种爱国精神,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相结合,在学习、工作中践行爱国担当,例如通过参与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投身国家重点领域建设等,实现个人价值与国家价值的统一。
从抗战精神中汲取民族气节,是新时代青年的精神追求。抗战14年,无数英雄先烈用生命诠释了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杨靖宇在零下40度的环境中,以草根、树皮为食,坚持战斗至最后一刻;赵尚志率领东北抗联在林海雪原中与日军周旋,多次重创敌军;八女投江的壮举,展现了女性战士的坚定意志。这些英雄事迹,是民族气节的生动体现。新时代青年在面对困难与挑战时,应学习先烈们的精神,不妥协、不退缩,以坚定的信念克服困难,在平凡岗位上展现非凡担当。
从抗战精神中汲取英雄气概与必胜信念,是新时代青年的行动指南。抗战期间,中国军民在武器装备落后、物资匮乏的情况下,凭借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以及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最终取得胜利。例如,八路军“狼牙山五壮士”为掩护大部队转移,将日军引上绝路,最终跳崖牺牲;新四军“刘老庄连”在与日军的战斗中,全连82名战士全部壮烈牺牲。这些英雄群体的事迹,激励着新时代青年在面对挑战时,敢于亮剑、勇于胜利,以顽强的意志与坚定的信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的心得体会篇7:铭记历史功绩,传承红色基因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点。在这场战争中,无数无辜死难同胞、英勇牺牲的烈士、投身抗战的老战士与爱国人士,用生命与热血铸就了民族复兴的基石。据统计,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伤亡超过60万人,国民党军队伤亡超过320万人,海外华侨捐款捐物折合当时法币超过13亿元,这些数据背后,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付出。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这一结论基于历史事实与客观分析。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率先提出抗日主张,组织东北抗日联军开展游击战争;1935年,发表《八一宣言》,呼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6年,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奠定基础;1937年,推动建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全民族抗战。在抗战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全面抗战路线,领导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牵制了大量日军兵力,为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传承抗战精神,需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与力量。在当前阶段,我们应将抗战精神转化为推动国家发展的实际行动:一是坚持党的领导,确保国家发展方向正确;二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凝聚全国人民的共识与力量;三是重视国防建设,提升国家安全保障能力;四是推动科技创新,以科技实力增强国家综合竞争力。唯有如此,才能让抗战精神在新时代发挥作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动力。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的心得体会篇8:从胜利走向复兴,以奋斗书写新篇
五星红旗的鲜红,源自革命先烈的鲜血;国歌的激昂,承载着民族复兴的梦想。抗日战争的胜利,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也为当代中国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如今,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23年GDP总量超过126万亿元,人均GDP突破1.3万美元,这些数据的背后,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奋斗,也是对革命先烈的最好告慰。
在科技领域,中国已实现从跟跑到并跑、部分领跑的转变。截至2024年,中国在航天领域完成嫦娥探月、天问探火、神舟载人飞行等重大任务,空间站全面建成并进入应用发展阶段;在深海探测领域,“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突破万米深海;在信息技术领域,5G基站数量超过370万个,占全球总量的60%以上。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抗战精神中“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信念支撑。
在国际舞台上,中国的地位与影响力显著提升。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应对气候变化、贫困治理、公共卫生安全等领域,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力量。例如,中国向1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超过22亿剂新冠疫苗,推动《巴黎协定》的实施与落实。这些行动,体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也传承了抗日战争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
作为新时代的中国公民,我们应始终铭记抗战历史,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在工作中,以专业能力提升自我,为行业发展贡献力量;在生活中,以良好品德影响他人,为社会和谐添砖加瓦;在学习中,以知识武装头脑,为国家创新储备力量。唯有如此,才能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续写中华民族的辉煌篇章,让抗战精神永远传承下去。
相关文章
- 铭记历史伟力:2024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深度思考与实践启示
- 2011-2017年小学数学同课异构实践复盘:7类课例、5项核心策略与教师专业成长
- 2024年大学生中国式现代化认知与实践心得(5篇)
- 2024年大学生社会实践心得体会汇编(12篇)
- 202X年六镇镇“增强政治坚定性,保持党的纯洁性”专题学习心得体会
- 2024年多场景军训心得体会:从10天企业集训到20天高校训练的纪律与协作赋能
- 2024年大力弘扬劳模精神深度学习心得体会(8篇整合版)
- 2025年大学入党积极分子党课培训心得
- 2022年河南机电职业学院作风建设年心得体会六篇
- 2023-2025学年学生会工作实践总结报告(基于347份样本数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