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心得体会

2023年基于追问8例落马干部案例的个人深度反思(3篇)

2025-10-01人已围观

2023年基于《追问》8例落马干部案例的个人深度反思(3篇)

《追问》个人心得体会篇1

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追问》,作者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丁捷——其已著有《依偎》《亢奋》等十多部长篇小说,同时担任江苏省属某文化单位纪委书记。该书通过落马官员的口述纪实,系统描摹他们从破纪到破法的渐进轨迹,深刻揭示腐败分子矛盾复杂的内心世界,清晰刻画出其灵魂衰落的完整过程。

从案例来源看,作者在书中明确提及:中纪委和省纪委共提供633个违纪违法案例,据此遴选出28个地厅级及以上省管干部典型案例;通过与其中13人进行面对面长时间交谈,获取了数十万字关于其人生道路、心灵历程及灵魂独白的第一手材料;最终从中筛选8位典型人物,展开深度记述。

书中所涉的1名正部级领导干部,便是这8位典型人物之一。作为因严重违纪违法被查处的犯罪分子,其案例已被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北方多个大城市列为全体党员领导干部,尤其是高级领导干部开展反腐倡廉学习的核心案例。

2017年3月23日晚间,在中央党校大有书局领导干部读书会暨《追问》新书发布会上,中国作协创作研究部研究员李朝全明确表示,作为普通党员领导干部,阅读该书后深受教育,并向广大读者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推荐——此书阅读价值显著,读后必能有所收获。

从社会学视角看,该书描摹的“破纪到破法”过程,与“破窗效应”高度契合:当干部首次出现轻微违纪行为而未被及时纠正时,此类行为便可能逐渐升级,最终演变为严重违法。这一规律也印证了反腐倡廉工作中“抓早抓小、防微杜渐”的必要性,即通过及时遏制“第一扇破窗”,避免腐败行为的扩散与恶化。

《追问》个人心得体会篇2

读完《追问》中剩余的5个案例,深刻体会到“悲剧就是把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一表述的重量。该书所涉8位典型人物,从能力维度均非平庸之辈,其中多人曾为国家发展作出显著贡献;复盘其逐步堕落的过程,内心易产生显著的郁结感——若身处同等权力环境而缺乏有效约束,个体陷入同类困境的风险将显著提升。

作家余华曾指出,真正的作家写作时能让人看清自身真实内心,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追问》作者丁捷也提及,撰写该书期间险些崩溃,因搜集的材料包含大量人性负面信息。即便仅作为读者阅读,也需通过适当方式调节情绪,足见案例本身所承载的冲击力。

从堕落诱因分类看,8位典型人物的情况可分为两类:其一为6位干部(占比75%),其堕落与社会关系(兄弟、夫妻、朋友)直接相关,诱因包括感情创伤、怀才不遇、沉浸爱好、追求浪漫、晋升失败、顾及家庭等;其二为2位干部(占比25%),分别为某大学校长与某国有企业董事长,二者均通过打造独裁组织谋取私利,却始终以清廉勤劳的假象示人。

对于前一类6位干部,需结合“路径依赖理论”进行分析:我国社会注重人伦关系,干部在处理家庭、朋友等关系时,易因情感羁绊陷入“不合理妥协”,而这种妥协一旦成为行为惯性,便会逐步突破纪律与法律底线。正如《人民的名义》中李达康面临的困境,干部在“顾家”与“守纪”的平衡中,若缺乏系统性制度约束,仅靠个人“精神对抗”难以持续——即便是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也未必能完全处理好家事,普通干部更需外部机制的支撑。

对于后一类2位干部,其行为暴露了权力缺乏制衡的严重后果。其中,某大学校长的做事原则明确为“对我无名无利的事不做,有名无利的事委托给别人做,有利无名的事亲自参与做,有名有利的事发动资源号召做”;某国有企业董事长的权力争夺手段,甚至可被视为企业管理层的“厚黑指南”。二者均坦言,身处高位后“想怎么样就可以怎么样”,且“无人能管”,即便单位设有纪委岗位,相关人员也因权力压制而“自顾不暇”。这一现象印证了“权力制衡理论”的核心观点:缺乏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滥用,唯有构建科学的权力制约机制,才能避免此类独裁行为的产生。

此外,该书还引发对“干部价值评价”的深度思考:相较于这些“有功但贪腐”的干部,官场中还存在一批“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乡愿”干部——他们不犯错却也不干事,对国家发展的贡献度极低。以某涉事铁路系统领导为例,其虽因贪腐落马,但曾为我国铁路事业(当前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作出重要贡献;对比此类干部与“乡愿”干部,需从“制度破坏成本”与“职责履行效益”双重维度评估,二者对国家治理的负面影响虽表现形式不同,却同样需通过制度完善加以规避。

《追问》个人心得体会篇3

《追问》一书中,作者丁捷(兼具纪委书记与作家双重身份)提出核心观点:“如果你没有走对路,你走得越远,离魔鬼就越近。魔鬼,总是在各种邪路、错路前面守株待兔。”作为一部记录中管及省管高级领导干部真实经历的长篇纪实文学,该书所涉人物均曾是耀眼的成功人士,却因反腐风暴受到党纪处分,部分人甚至沦为阶下囚。阅读这部口语化、纪实性的作品,如同直面一个个被魔鬼诱惑、内心饱受折磨的灵魂,倾听其迟来的忏悔与反思。

从《追问》所录落马干部的忏悔实录可见,思想理念偏差是腐败滋生的首要诱因。这些曾为社会中坚、国家栋梁的“弄潮儿”,其“变形记”的诱因可归纳为三类:一是部分干部因年轻时的感情遗憾,中年后沉溺女色,从细小的道德缺口逐步腐坏;二是部分干部因工作中遭遇细节刁难,产生“百无一用是书生”的认知偏差,进而形成对权力滥用的病态渴望;三是部分干部选择“甩手掌柜”式管理,对分管工作放任不管,最终因无法控制局面而身不由己走上腐败道路。

“内无妄思,外无妄动”,这一传统智慧在干部廉洁自律中具有重要意义。从党性修养理论来看,干部的觉悟并非自然产生,也无法永久保持新鲜,必须通过持续的党性修养、严格的党内生活锻炼不断提升,通过复杂的工作实践、严峻的斗争磨砺不断坚定。这一过程本质上是与自身欲望、内心“恶”的赛跑——唯有思想根基牢固,才能在面对外界诱因时明确行为准则,避免陷入“妄思”引发“妄动”。

标本兼治是党管党治党的一贯要求,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必须坚持这一原则。除了干部自身的思想建设,外部环境的诱惑防控同样关键。在部分权钱交易、利益同盟案例中,不法分子的刻意腐蚀往往是“导火索”:他们通过持续渗透吞噬干部理性,不断放大其欲望阈值,甚至使部分干部对数百万元人民币的非法利益“习以为常”。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提出的“上帝欲使之灭亡,必先使之疯狂”,恰是此类案例的生动注脚——当干部将声色犬马视为“常态”,将清正廉洁视为“傻瓜行为”时,其堕落已进入不可逆阶段。从这一角度看,干部抗拒不法分子腐蚀的过程,也是与外界诱惑、他人“恶”的赛跑。

人生并非追求短期利益的短跑冲刺,而是注重长期价值的马拉松。对于党和人民的干部而言,更需在这场“马拉松”中持续追问理想信念,不断校对行进方向:既要通过自我革新胜过内心欲望,也要通过制度敬畏跑得过外界诱惑,始终铭记“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唯有如此,才能避免在“邪路、错路”上越走越远,真正实现个人价值与公共利益的统一。

随机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