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心得体会

2025年学习民法典心得:以法典之力,筑法治之基

2025-10-01人已围观

2025年学习民法典心得:以法典之力,筑法治之基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作为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这部法典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和意愿,其内容完全源自人民的生活和实践,对社会生活中的诸多问题,如高空抛物、“套路贷”“校园贷”“高利贷”等,都给出了明确的法律解答,全面展示了与人民利益息息相关的各个方面。

民法典的编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也是一个汇集众智、集思广益的过程。自2018年8月民法典各分编草案提请常委会审议至特定时间,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共7次公布各分编及民法典草案,累计收到410人提出的951607条意见建议,充分体现了民主立法、科学立法的原则。

民法典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切实了解民情、集中民智,从而更好地体现人民的需求、利益和意志。它能够真正用于解决和调解现实生活中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回应社会关切,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从立法技术层面来看,民法典开创了我国法典编纂立法的先河,是立法技术的一次重大提升。通过体系化、科学化的整合,消除了立法中的矛盾,使现行民法制度成为体例科学、结构严谨、规范合理、内容协调一致的法律系统。正如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孙宪忠所说,体系化和科学化的法律制度可以把治国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规范,借助立法将这些理念变为具体的法律条文,便于公民遵守和司法者运用,从而实现国家治理。

以规范内容而言,民法典可谓包罗万象。它将绿色原则确立为基本原则,强化了对胎儿利益的保护;把法人分为营利法人、非营利法人和特别法人3类,并新增非法人组织为民事主体;增设了个人信息保护条款,加大了对网络虚拟财产的保护力度;人格权独立成编,强调维护公民人格尊严;增加了物业服务合同、保理合同等;明确禁止高利放贷,解决了高空抛物难题,保护人民“头顶上的安全”等。几乎所有的民事活动都能在民法典中找到相应的法律依据,它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真实写照。

民法典的颁布实施,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强大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切实实施民法典,将其作为“十四五”时期普法工作的重点,并提出要将民法典实施水平和效果作为衡量各级党政机关履行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重要尺度,以及考量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的标准。

切实推动民法典实施,关键在于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首先,重在学法。领导干部作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决定者、带领者和执行者,其法治思维的宽窄、执政能力的高低,与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息息相关。学习民法典有助于领导干部提升综合素质能力和依法执政能力,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实现人民福祉。为此,要增强领导个人学习意识,以学习的热情带动全体干部形成学法、讲法、普法的风气,发挥率先垂范作用,增强全体干部依法决策、依法行政的自觉性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的坚定性。同时,要主动扩大学习范围,以民法典为中心,全面辐射其他法域,学懂行政法、经济法、刑法等实体法,弄通行政诉讼法、行政程序法、民事诉讼法等程序法,用好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规章制度,夯实法律基础,妥善化解社会矛盾,保护群众合法利益。此外,各地司法、组织等部门要完善干部学法用法考核制度,加大法律知识考察力度,将法律素质和依法执政能力纳入领导干部考核内容,倒逼领导干部自觉学法。

其次,难在说法。大部分群众在面对冲突和处理纠纷时,往往不会主动寻求法律途径解决,“不诉主义”“厌诉情节”较为普遍。因此,提倡领导干部说法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借助领导干部的群体优势,在工作中贯彻落实普法释法活动,提升社会大众的法律意识,鼓励群众运用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要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作用,自上而下传导普法任务,压实释法主体责任,严格执行“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指导各部门结合法制宣传日、党员主题日等,统筹做好普法实践,引导群众利用法律援助、司法救助制度,发挥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作用。同时,要抓实法律教育,打造“党员普法大使”,引导党员干部主动开展普法宣传,借助现代传媒技术,创新普法形式,创造喜闻乐见的大众读本,推动民法典走进群众心中。

最后,成在用法。用法是民法典落地成效的直接体现,只有领导干部在执政过程中牵头做实、带头抓好法律适用问题,坚守法律准绳,不超越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权限,对涉及人民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人格尊严等行政行为严格审批,敢于维护受害群众的权益,才能切实保障百姓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要完善重大事项决策法律咨询制度,各单位建立法律顾问制度,领导干部在重大事项决策前进行法律咨询和论证,依法依规审批办理,充分发挥法律专家的参谋作用,保障各项工作在法治轨道上运行。要强化过程监督,探索民意调查、引入群众评判等机制,定期开展领导干部工作满意度测评活动,开通多元化举报渠道,监察领导干部的公职行为,提高国家机关的公信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要畅通行政救济和司法救济渠道,支持各机关部门创新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做到有案速接快接、有案应办尽办,督促有关部门落实行政复议、国家赔偿等制度,确保违权必究、违法必赔。

民法典的条条框框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事关百姓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只有各级领导干部做好学习、遵守、维护民法典的表率,提高运用民法典维护人民权益、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和水平,才能进一步保障人民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推进国家法治体系建设。我们要深刻认识民法典的重要意义,不断加强学习和实践,让民法典在法治中国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随机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