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心得体会
2023-2024年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心得体会范文合集(基于全国粮食总产量1.39万亿斤数据视角)
2025-09-30人已围观
2023-2024年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心得体会范文合集(基于全国粮食总产量1.39万亿斤数据视角)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心得体会范文合集篇1:筑牢大国粮仓 确保1.39万亿斤产能下的“中国饭碗”安全
截至2024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其中2024年达到1.39万亿斤,创近5年新高。国无农不稳,民无粮不安,当前我国粮食供求紧平衡的格局未发生根本改变,未来一段时期粮食需求仍将持续增长。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新征程上,粮食安全领域的任何麻痹大意都可能引发连锁风险,必须始终坚持“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核心原则,以系统性行动保障粮食安全。
一、锚定底线思维,强化粮食安全战略认知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是维系人类生存的根本性议题。党中央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多次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这一论断与“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国家战略高度契合[脚注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各级部门与党员干部需切实提升政治站位,将粮食安全纳入核心工作清单:一方面,深入学习贯彻关于粮食安全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将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转化为具体执行举措;另一方面,通过基层调研、农田走访等方式,动态掌握粮食生产实际情况,确保政策部署与生产需求精准对接。
二、依托党建引领,激活粮食安全保障动能
粮食安全的保障成效,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基层党组织作为连接政策与农户的核心纽带,需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其一,建强基层党组织架构,围绕粮食安全、乡村振兴等核心任务优化“三会一课”、民主评议党员等组织生活内容,2024年全国农村基层党组织已建成粮食安全专项工作小组超20万个,有效提升组织生活与生产实践的结合度;其二,强化党组织组织力,通过政策宣讲、技能培训等方式,调动农民参与粮食生产的主动性,全国农业农村系统登记在册的“土专家”“田秀才”达120万人,其中80%以上直接参与粮食生产环节,成为基层粮食安全的重要力量;其三,推动党建与产业融合,引导党组织牵头建立“农户+合作社”的生产模式,解决小农户分散经营的效率问题。
三、突破种业瓶颈,提升粮食生产核心竞争力
种源安全是粮食安全的重中之重,直接关系农业发展根基。《“十四五”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建设规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农作物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6%以上,畜禽核心种源自给率超过78%”[脚注2:《“十四五”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建设规划》,农业农村部,2021年12月]。推进种业振兴需聚焦三大方向:一是强化种业科技创新,加快生物育种技术研发与应用,2024年转基因抗虫玉米、抗除草剂大豆推广面积达1500万亩,平均亩产分别提升15%、12%;二是完善种质资源体系,国家作物种质资源库已保存种质资源540万份,为品种培育提供基础支撑;三是建设种业创新平台,集聚科研人员与资金资源,全国已建成国家级种业创新平台20个,推动种业科技自立自强。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心得体会范文合集篇2:从“断食体验”复盘粮食节约——以实践认知强化粮食安全意识
2024年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显示,全球每年约有13亿吨粮食被浪费,我国餐饮行业年浪费粮食量约1700万至1800万吨,相当于3000万人一年的口粮。个人层面的粮食节约习惯,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微观基础。一次为期1天的“断食体验”,让笔者通过生理反馈与认知转变,系统性理解了粮食的不可替代性。
此次体验源于家庭餐桌的剩饭争议:中餐后因笔者剩余部分米饭,家人提出“断食至次日晚”的约定,以强化粮食节约意识。次日早餐时段,笔者已出现明显饥饿感,仅能通过饮水暂时缓解;午餐前撰写作业时,因能量供给不足出现误啃语文书的应激反应,此时才深刻感知粮食对人体机能的基础支撑作用。最终笔者放弃约定,主动食用未完全煮熟的米饭,生理与心理的双重反馈,让“浪费粮食”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具象认知。
复盘此次体验,可提炼出粮食节约的实践方法论:其一,以生理体验强化认知,人体在断食12小时后会出现能量供给不足、注意力分散等问题,这种直接感受比单纯说教更易形成深刻记忆;其二,建立可执行的节约规则,体验后笔者制定“按需盛饭、剩余冷藏”的个人饮食标准,相较于体验前,月均剩饭量减少1.2公斤;其三,推动认知传递,通过分享体验过程,带动家庭其他成员优化用餐习惯,实现节约行为的扩散。这一过程表明,个人粮食安全意识的培养需经历“体验—认知—规则—实践”的闭环,才能从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行动。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心得体会范文合集篇3:家庭餐桌的粮食教育——以“光盘”实践践行粮食安全责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传统认知,需结合当代粮食生产数据形成更具说服力的教育逻辑。2024年全国餐饮行业浪费量较2013年“光盘行动”启动时下降约30%,但家庭场景中的粮食浪费仍占总浪费量的25%,强化家庭层面的粮食教育,是减少浪费、夯实粮食安全基础的关键环节。
笔者曾在一次家庭聚餐中出现典型浪费行为:酷暑周日,家人共同享用母亲烹饪的鱼肉、鸡肉、排骨等菜品(菜品风味与营养搭配均达较高水平),笔者因专注品尝菜品,过量盛取米饭,餐后剩余半碗时试图悄悄倒入垃圾桶,被父亲及时发现。父亲并未简单批评,而是以具体数据开展教育:“农民种植一亩水稻需经历育秧、插秧、除草、收割等12个环节,每亩产量约500公斤,需投入200小时以上劳动,你浪费的半碗饭,相当于农民1小时的劳动成果。”同时引用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每9人中就有1人面临饥饿”的数据,让笔者直观认识到浪费行为的不合理性。
此次事件后,家庭建立了系统化的粮食管理机制:餐前通过预估用餐人数确定煮饭量,避免过量烹饪;餐中推行“按需添饭”,不强制要求“光盘”但禁止随意剩余;餐后对剩余粮食进行分类利用(如剩余米饭制作饭团、剩余蔬菜用于煲汤)。通过机制优化,家庭月均粮食浪费量从3公斤降至0.8公斤,粮食消费效率显著提升。这一实践表明,家庭粮食教育需避免空洞说教,应结合粮食生产的劳动成本、全球粮食供需现状等数据,将“节约粮食”转化为可感知的责任,才能形成长效效果。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心得体会范文合集篇4:守牢耕地红线与优化利用——三大举措夯实粮食生产基础
截至2024年底,全国耕地面积稳定在18.65亿亩,高于18亿亩耕地红线,其中高标准农田累计建成面积达10亿亩,占耕地总面积的55%以上。耕地作为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其数量保护、质量提升与效率优化,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核心支柱,需通过三大举措系统性推进。
一、严守耕地红线,坚决遏制“非粮化”
《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2021-2035年)》明确要求“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坚决遏制耕地‘非粮化’、防止‘非粮化’”[脚注3:《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2021-2035年)》,自然资源部,2023年7月]。党员干部需从两方面落实要求:一方面,强化法规执行能力,熟练掌握《土地管理法》《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2024年全国已开展耕地“非粮化”专项整治行动1.2万次,整改违规占用耕地问题3.5万个,确保耕地数量稳定;另一方面,提升政策宣传实效,通过村级宣传栏、线上讲座、田间讲解等形式,2024年农村耕地保护政策知晓率达92%,较2023年提升8个百分点,有效消除农户“政策盲区”,引导农户自觉保护耕地。
二、推进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耕地质量产能
科学数据显示,耕地质量每提升1个等级,粮食产能平均提高10%;提升2个等级,产能提高20%。相较于传统农田,高标准农田的抗旱能力提升30%、抗涝能力提升25%,2024年全国高标准农田平均亩产达580公斤,较非高标准农田高出120公斤。基层党员干部需联合农业技术人员开展“一地一策”改造:在华北地区推广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设施,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在南方地区完善排涝沟渠与农田防护网,提升抗灾能力;在东北黑土区推行秸秆还田、有机肥施用等措施,保护黑土资源。通过针对性改造,让“望天田”切实转变为“稳产田”“高产田”。
三、规范土地流转,提升耕地利用效率
城镇化进程加快推动农村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同时农业生产资料成本持续上涨,双重因素叠加导致部分农村地区出现土地撂荒现象,土地利用效率显著降低。基于“三权分置”理论(土地所有权归集体、承包权归农户、经营权可流转),2024年全国农村土地流转率达36%,较2020年提升10个百分点。党员干部需重点做好三项工作:一是建设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合同签订、纠纷调解等一站式服务;二是建立利益保障机制,为流转农户提供“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的回报模式,2024年全国通过流转获得收益的农户超5000万户;三是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引导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承接流转土地,2024年全国盘活撂荒土地2800万亩,有效提升耕地利用效率。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心得体会范文合集篇5:科技赋能粮食生产——以65.8%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筑牢安全屏障
2024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5.8%,较2020年提升4.2个百分点,远超全球平均水平(45%)。“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科技已成为提升粮食单产、抵御生产风险、保障供给稳定的核心驱动力,需从三个维度深化科技赋能。
一、以种业科技创新突破产能瓶颈
种业是农业的“芯片”,直接决定粮食生产的核心竞争力。我国已构建“种质资源保护—品种培育—推广应用”的全链条种业创新体系:在种质资源保护方面,国家作物种质资源库保存种质资源540万份,覆盖主要粮食作物的核心基因资源;在品种培育方面,生物育种技术快速迭代,2024年转基因抗虫玉米推广面积达800万亩,减少农药使用量20%,同时降低病虫害导致的减产风险;在推广应用方面,建立“科研单位+种子企业+农户”的推广模式,2024年农作物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6.5%,确保优质品种快速落地。
二、以智慧农业提升生产管理效率
智慧农业通过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实现粮食生产的精准化、智能化管理。全国已建成农业物联网示范基地超5000个,技术应用成效显著:在东北玉米主产区,物联网设备实时监测土壤墒情、病虫害情况,根据数据自动调控灌溉量与施肥量,使灌溉用水量减少25%,病虫害防治准确率提升30%;在华北小麦产区,无人机植保效率达人工的30倍,作业成本降低15%,同时减少农药残留;在南方水稻产区,大数据平台整合气象、土壤、产量等数据,为农户提供“播种—施肥—收割”的全程决策建议,2024年应用区域的水稻亩产平均提升8%。
三、以农机装备升级破解“谁来种地”难题
农机装备是实现粮食生产规模化、高效化的基础支撑。2024年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8%,其中小麦、玉米、水稻三大主粮机械化率超95%,较2020年提升6个百分点。农机装备升级呈现两大趋势:一是大型化、智能化装备推广,大型联合收割机、无人播种机等设备的应用,使每亩粮食生产人工投入从5小时降至1.5小时,生产成本降低20%;二是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全国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达15万个,为小农户提供“代耕、代种、代收”服务,解决小农户“无机可用”“不会用机”的问题,2024年农机社会化服务覆盖农户超1.2亿户,有效保障了分散地块的生产效率。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心得体会范文合集篇6:全球粮食安全视角下的个人行动——以微观实践助力宏观安全
2024年全球粮食库存消费比维持在28%左右,接近20%的安全警戒线;世界粮食计划署报告显示,全球约8.28亿人面临饥饿,粮食安全已成为全球性挑战。我国作为人口大国,粮食安全不仅关乎国内经济社会稳定,还对全球粮食格局具有重要影响,个人层面的节约与科学消费,是宏观安全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微观支撑。
笔者对粮食安全的认知经历了三个阶段:幼儿园时期,通过“节约粮食”儿歌形成初步印象;小学阶段,以“我们要珍惜农民伯伯种的来之不易的粮食”完成造句,开始理解粮食生产的劳动属性;成年后,结合全球粮食数据与国内生产现状,形成系统性认知——个人节约行为虽微小,但汇聚起来可产生显著成效。
基于这一认知,笔者在家庭与个人层面建立了粮食消费优化机制:在家庭层面,推行“按需备餐”,通过预估用餐人数确定食材采购量,避免过量烹饪;对剩余粮食进行分类利用,如剩余米饭制作饭团、剩余蔬菜用于煲汤,2024年家庭月均粮食浪费量控制在0.5公斤以内;在外出就餐层面,采用“N-1”点餐法(即人数减1道菜),若有剩余则主动打包,年减少外出就餐浪费量约4.8公斤。
从数据视角看,个人行动的累积效应显著:若全国14亿人每人每天节约1粒米(约0.02克),全年可节约2.8万吨粮食,相当于5.6万人一年的口粮。这一数据表明,宏观粮食安全需通过“宏观政策调控+中观产业管理+微观个人实践”的协同推进,才能形成完整的保障体系。每个人的每一次节约、每一份理性消费,都是对国家粮食安全的直接贡献,也是应对全球粮食挑战的中国公民责任。
[脚注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国政府网,2021年3月。
[脚注2]《“十四五”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建设规划》,农业农村部,2021年12月。
[脚注3]《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2021-2035年)》,自然资源部,2023年7月。
上一篇:2024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实践与思考(10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 2023-2024年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心得体会范文合集(基于全国粮食总产量1.39万亿
- 2024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实践与思考(10篇)
- 2020年:党员干部学习年轻干部提高七种能力的心得体会
- 2024年学习榜样7:从8位党员楷模事迹中汲取奋进力量的6篇观后心得
- 2024年教导主任岗位职责体系与培训实践复盘(含9类岗位职责+1篇核心培训心得)
- 2003-2009年: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与感悟
- 2020-2022年我的战争观影心得体会汇编(基于5篇核心观后文本)
- 2024年教育工作者学习能力指导培训综合心得体会(覆盖3类教育场景·涉及5项核
- 2023-2024学雷锋精神志愿活动心得体会范文锦集(6篇)
- 202X年教师支教交流工作总结报告(累计服务182课时,覆盖5所乡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