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心得体会

2003-2009年: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与感悟

2025-09-30人已围观

2003-2009年: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与感悟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篇1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提出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思想,二者具有内在的统一性。我们需辩证地理解这种统一关系,无论是作为一种社会状态,还是一种价值目标,和谐社会的建设均依赖于科学发展观的落实。

科学发展观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础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传统发展观以经济发展替代社会发展,将经济总量的增长作为衡量社会进步的唯一尺度。在这种发展观念的影响下,为追求经济发展速度,不惜高投入,导致了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破坏,使人与自然的关系陷入对立。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而社会要实现和谐,发展是首要前提。这是因为:其一,唯有经济发展,才能为社会的和谐与安定有序提供物质基础。据相关数据显示,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社会公共服务设施更为完善,社会矛盾相对较少,这充分说明了经济发展对社会和谐的重要性。其二,社会上存在的各种不和谐现象,归根结底只能通过科学发展来解决。当前,有一种错误认识,即认为公平和效率是对立的,追求效率就要牺牲公平,而注重公平则需否定效率。然而,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来看,效率不仅包括经济效率,还涵盖生态效率和社会效率,相应的公平也是经济公平、生态公平和社会公平的统一。和谐社会的建设并非是要不要发展的问题,而是只有通过科学发展,才能确保社会和谐。例如,在一些生态经济示范区,通过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产业,既提高了经济效率,又保护了生态环境,促进了社会公平,实现了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率的统一,为社会和谐奠定了基础。

科学发展观揭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取向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它要求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也正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揭示了和谐社会内在的价值取向。

首先,它揭示了和谐社会建设的内在目的。和谐意味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必须反对“物本”倾向。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确立“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一信念,从而将异己的客观力量转化为人自主活动的条件,使和谐的实现成为可能。例如,在教育领域,越来越多的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还重视学生的品德、艺术、体育等方面的发展,这正是“以人为本”理念在教育中的体现,有助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

其次,它揭示了和谐社会建设的依靠力量。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体。因此,要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切实保障人民的各项权益和当家作主的地位。要确立人民的主体地位,就必须反对“民本”的错误观念。“民本”思想是英雄史观的体现,在“民本”观念中,人民只是客体而非主体,是统治阶级为维持其统治而利用的工具,只能导致“官”和“民”的二元分化。而科学发展观强调的“以人为本”,与“民本”思想有着本质的区别,它真正将人民视为主体,充分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最后,它揭示了和谐社会建设的最终归宿。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利益主体日益分化,形成了各种利益博弈的局面。利益的分配需要遵循规则,而规则的确定不能仅从经济效益着眼,还需考虑生态成本和社会成本,不能让少数人享有发展成果,而使大多数人背负发展成本。资源和环境为全社会所共有,人民群众是生产劳动的主体,因此,发展成果应由广大人民群众共享。这就需要关注民生,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真正体现社会公平,使社会安定和谐。例如,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我国不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提高保障水平,让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到发展成果,促进了社会公平,维护了社会和谐。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篇2

2009年4月1日,我院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在行政楼会议室隆重召开,标志着我院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全面启动。此次会议明确了学习实践活动的意义、目标、原则及重要性,强调发展是主题,核心内容是和谐。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条主线,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

2003年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指出“发展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做到“五个统筹”。2007年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对科学发展观作了全面深入的阐释,概括其科学内涵为: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辩证的、全面的、对立统一的发展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将个人发展与国家社会的发展相统一。它是对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一系列重要思想和理论观点的高度概括,是十七大精神的灵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不同的发展观会导致不同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对发展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科学发展观吸收和借鉴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科学系统地揭示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这是因为:一方面,只有经济发展,才能为社会和谐与安定有序提供物质前提。从国际经验来看,许多国家在经济高速发展阶段,往往能够更好地解决社会矛盾,提升社会和谐程度。另一方面,社会上存在的种种不和谐现象,只能通过科学发展来解决。有人认为公平和效率是对立的,但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看,效率包括经济效率、生态效率和社会效率,公平也是经济公平、生态公平和社会公平的统一。和谐社会建设离不开科学发展,只有科学发展才能保证社会和谐。例如,在一些城市的旧区改造中,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不仅改善了居民的居住条件,提高了生活质量,还促进了经济发展,实现了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推动了社会和谐。

从我国近年来陆续出台的法律、法规可以看出,我国正朝着法制化国家迈进。这些法律的出台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成熟一个出台一个,出台一个落实一个,这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具有历史性指导意义,它不仅指导了改革开放的几十年,也将持续指导我党我国的各项事业。例如,在环境保护方面,我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如《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这些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是科学发展观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具体体现,有助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篇3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和祖国的未来。促进和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对于大学生而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最基本、最重要的是全面协调地发展自己。

大学阶段是人生航程的重要港湾,大学生能否在此阶段将人生之帆驶入充满希望和憧憬的“太平海”,关键在于自身。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内在统一。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我们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主张,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为发展提供良好社会环境。

例如,在大学教育中,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如志愿者服务、社会实践调查等,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为社会和谐做出贡献。此外,学校还可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氛围,促进学生之间的和谐相处,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基础。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篇4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自身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从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

推动科学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任务,需要分阶段、有层次地循序推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客观冷静地求真务实,坚持不懈地开拓前进,扎扎实实脚踏实地地团结奋斗,逐步实现预期目标。为此,我们要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认真踏实学习,加强自身素质。我们要深入学习业务知识,用专业知识武装头脑。在学习过程中,要有目的、有方向地进行系统思考、统筹安排,要有学习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将学习知识、提高素质作为生存和发展的紧迫任务,把学习当作一种追求,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知识层次。例如,我们可以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定期进行学习总结和反思,不断优化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同时,我们还可以积极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和培训课程,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和视野。

第二,努力完成工作,全心全意为大家服务。要兢兢业业、乐于奉献,积极为同学服务,增强责任感和主动精神,在实践工作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要掌握工作的主动权,本着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的宗旨做好各项工作,为今后进入社会打下坚实基础,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结合。比如,在班级管理中,我们可以积极参与班级事务的组织和管理,关心同学的学习和生活,帮助同学解决实际问题,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在社团活动中,我们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为社团的发展贡献力量,同时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能力。

第三,积极创新,增强综合素质。要进行多方位思考,多角度解决问题,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增强洞察力,努力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进行补充和延伸,充实自己的头脑,提高自己的能力,做一个全面、协调发展的人。例如,在学习中,我们可以尝试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在实践中,我们可以积极参与各种创新活动和科研项目,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我们还可以加强与他人的交流与合作,学习他人的长处,不断完善自己。

学习科学发展观,不仅要体现在完善知识结构上,还要求我们拥有健全的人格。人格健全的大学生能够积极开放自我,正确认识自己,坦率接受自己的局限并对生活持乐观向上的态度;心胸开阔,善解人意,宽容他人,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对不同的人际交往对象表现出合适的态度,既不狂妄自大,也不妄自菲薄,在人际关系中具有吸引力,深受大家喜爱;人生态度乐观向上,生活态度积极热情,有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能够用理性分析生活事件,头脑中非理性观念较少;人格独立、自信自尊,并具有自我发展、自我塑造与自我完善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够充分开发自身的创造力,创造性地生活,发现生命的意义并选择有意义的生活。因此,我们要努力塑造健全的人格,为自身发展和社会和谐贡献力量。

随机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