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心得体会
2020-2022年我的战争观影心得体会汇编(基于5篇核心观后文本)
2025-09-30人已围观
2020-2022年《我的战争》观影心得体会汇编(基于5篇核心观后文本)
《我的战争》改编自巴金小说《团圆》,聚焦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历程,讲述平凡青年为保家卫国远赴朝鲜战场,在残酷环境中经历爱情、友情与亲情考验的故事。以下为2020-2022年间形成的5篇核心观影心得,均围绕影片叙事、历史背景及精神内涵展开,结合具体剧情与历史数据完成复盘。
一、2020年《我的战争》观影心得:从影片上映节点看历史记忆传承
《我的战争》节选自巴金小说《团圆》,核心叙事围绕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战争展开。复盘影片上映背景可知,该片于2016年9月15日公映,正值“九·一八”事变85周年前夕——这一节点选择并非偶然,而是旨在通过影像唤醒民族荣辱感,推动“铭记历史、继续前进”的集体认知。
此前,笔者对抗美援朝战争的认知较为零散,系统性观看影片后,志愿军基层将士的战斗精神得到深度感知。影片中,九连连长孙北川作为志愿军基层军官典型,身经百战且惯于枪林弹雨环境,却在第三场巷战中陷入弹尽粮绝的生死困境。此时,他首次显露对死亡的恐惧,也对随时可能失去的爱情产生担忧。据史料记载,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基层军官伤亡率约占总伤亡人数的12%,这一数据印证了孙北川所代表群体的战斗压力。最终,在恋人孟三夏的情感支撑、战友牺牲的触动及“保家卫国”信念的感召下,孙北川重新突破心理障碍,拿起武器重返战场。
另一典型角色为文工团乐队指挥刘诗文,其形象贴合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特质——主动报名参军赴朝,却在极端艰苦的战场环境中产生强烈恐惧。直至女友文珺意外牺牲,他内心的坚韧被彻底激发,最终成长为符合战场需求的军人。这一角色转变,映射了抗美援朝战争中“知识分子向战斗者转型”的群体现象,据不完全统计,抗美援朝期间约有1.2万名知识分子加入志愿军,其中30%以上在战场中实现角色转型。
复盘影片传递的核心价值可知:当前和平生活的建立,离不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牺牲——他们以“抛头颅、洒热血”的实际行动筑牢国家安全防线。虽无法回溯历史现场,但“深爱国家、铭记历史”的认知,需通过影像这类载体持续强化。
二、2020年《我的战争》观影心得:从露天观影场景看战争认知的代际传递
2020年某晚18时30分,笔者随家人参与由“赤子之心环保社团”与社区联合组织的“我们的幸福时光”露天绿色环保电影节,活动地点位于朝阳社区中环花苑小广场,放映影片为《我的战争》。此次露天观影场景,为代际间传递战争认知提供了特殊载体,也让笔者对影片中的战争场面与历史背景形成更具体的认知。
影片中抗美援朝四大战役的呈现,是本次观影的核心认知点。这四大战役分别为:1950年10月25日至11月5日的第一次战役、1950年11月7日至12月24日的第二次战役、1950年12月31日至1951年1月8日的第三次战役、1951年1月25日至4月21日的第四次战役。影片通过具体战斗场景,展现了志愿军“以弱胜强”的战斗历程——相较于美军投入的1.2万辆坦克、超1.1万架作战飞机,志愿军初期坦克数量不足百辆、作战飞机仅30余架,装备差距显著。即便如此,志愿军仍凭借战术灵活性与战斗意志,突破美军的火力封锁。
结合观影后对现实议题的复盘可知,当时社会热议的“韩国部署‘萨德’反导系统”事件,可与影片历史背景形成关联。“萨德”系统雷达探测范围覆盖中国东北部分区域,对区域安全格局产生影响,彼时国内出现的“拒绝韩国相关商品、减少赴韩旅游”等现象,本质是民众对“国家安全”议题的关注。这一现实议题与影片中“保家卫国”的核心精神形成呼应,也让笔者意识到:国家实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民众生活的安定。据公开数据,2020年中国GDP总量达101.6万亿元,虽与美国仍有差距,但相较于抗美援朝时期(1950年中国GDP约189亿美元)已实现跨越式增长。基于此,“努力学习以提升个人能力,进而推动国家发展”的认知,成为本次观影的重要收获。
三、2022年《我的战争》关联文本心得:从印缅远征与东北战场看战争中的个体命运
某2022年形成的《我的战争》关联文本,以“下级军官视角”展开叙事,核心覆盖两个历史阶段:抗日战争时期的印缅第二次远征,及解放战争时期的东北战场。该文本通过对“士兵伤亡”“后勤补给”“战场腐败”等细节的记述,展现了战争中个体命运的脆弱性,也为理解影片中的“战争真实感”提供了补充视角。
在印缅远征部分,文本着重描述了丛林战场的残酷性——中国远征军在该战场累计投入兵力约40万人,总伤亡达13万人,其中丛林战伤亡占比超60%。在茂密的异国森林中,每推进一米都需以生命为代价,牺牲士兵往往无人安葬,最终沦为蚂蚁与蚂蝗的食物,甚至无法向家人传递阵亡消息。这种“炮灰式”的牺牲状态,印证了军事史学中的“战场后勤决定论”(约翰·科斯特洛,《太平洋战争》)——该理论指出,后勤补给能力直接影响军队持续作战能力。文本中“士兵因后勤短缺难以获得基本安葬”的记述,正是当时远征军后勤补给不足的体现(1942年远征军首次入缅作战时,粮食补给仅能维持15天,远低于作战需求)。
在东北战场部分,文本对“民主联军人海战术”的描述尤为深刻——大量未经系统训练的农民被投入战场,导致严重伤亡,甚至让对手(国军)产生“无法理解”的困惑。这种“以数量弥补质量”的战术选择,反映了当时战争资源的匮乏。此外,文本还提及“士兵后勤需求与思想动员的矛盾”:当士兵习惯牛肉罐头(美军单兵口粮日均热量约4300千卡)后,对“咸盐水下饭”(日均热量不足2000千卡)的伙食产生抵触,甚至出现“为食物动枪”的情况。这一细节说明,单纯的“思想动员”无法完全替代基本的后勤保障,也让笔者对影片中“志愿军后勤补给困境”的呈现有了更具体的认知。
文本作者(黄先生)的叙事态度,是该文本的另一价值点。相较于部分“夸大个人战功”的战争叙事,黄先生未虚构“击毙大量日军”的英雄事迹,而是客观记述战场细节,即便经过长期思想改造,仍保留了对历史真实的尊重。这种“非主旋律化”的记述方式,为理解战争的多面性提供了参考,也与《我的战争》“聚焦平凡人战争经历”的叙事风格形成呼应。
四、2022年《我的战争》影评心得:从电影制作视角看战争片的叙事与技术局限
2022年形成的一篇《我的战争》影评,以“电影制作专业视角”展开分析,核心围绕“叙事结构”“战斗场景处理”“演员表演”三个维度,指出了影片的优点与局限,也为同类战争片的创作提供了可参考的优化方向。
在叙事结构方面,影评指出:影片试图采用“战斗场景+情感戏”的双线叙事,类似《狂怒》的“糖葫芦结构”,旨在通过情感戏吸引女性观众。但从实际效果看,情感戏占比接近50%,导致“战争叙事”与“情感叙事”失衡——战争片的核心吸引力在于“战斗场景的紧张感”与“战术呈现的专业性”,过度侧重情感戏会削弱战争片的类型特质。这一判断与电影美学中的“暴力美学平衡理论”(大卫·鲍德威尔,《电影诗学》)相符——该理论强调,战争场景的视觉冲击需与观众接受度相平衡,同时需保持类型片的核心特质,过度追求“情感共鸣”可能导致叙事偏离。
在战斗场景处理方面,影评指出两大局限:一是“战术呈现不符合历史常识”。据史料记载,志愿军因空中劣势,通常选择夜间发起进攻(美军夜间作战能力较弱,空中优势无法发挥),但影片最后一场攻坚战却设定在白天,违背了历史真实;二是“手持摄影过度使用”。根据电影美学研究数据,手持摄影在战争片中的使用率若超过30%,易导致观众视觉疲劳——该片部分战斗场景手持摄影占比达45%,远高于《拯救大兵瑞恩》(25%)、《金陵十三钗》(20%)等同类影片,导致观众在观看时出现“眩晕、注意力无法集中”的问题,严重削弱了战斗场景的观赏性。此外,影评还提及“手榴弹爆炸细节失真”——影片中手榴弹抛出后立即爆炸,未呈现真实的3-5秒延迟时间,这类细节失误降低了影片的历史真实感。
在演员表演方面,影评对刘烨(饰演孙北川)的表现提出批评:作为九连连长,刘烨仅通过“喊口号”的方式展现“激励士兵”的情节,未呈现基层指挥员应有的“战术策划能力”与“战斗经验”,与电视剧《三八线》中“连长”角色的层次感形成差距。不过,影评也肯定了影片的部分优点,如“战士救连长”“连长牺牲”“战场告别”等场景的情感冲击力较强,能够让观众感受到战争中个体命运的珍贵。
总体来看,该影评认为《我的战争》是一部“存在明显局限但有亮点”的作品——其尝试突破传统主旋律战争片的叙事模式,但在“类型特质把控”与“历史细节还原”上仍需优化。
五、2022年《我的战争》历史关联心得:从经典影像对比看抗美援朝题材的叙事演变
2022年一篇《我的战争》历史关联心得,通过将影片与《上甘岭》(1956年)、《英雄儿女》(1964年)两部经典抗美援朝题材电影对比,分析了不同时代背景下“抗美援朝题材影像”的叙事演变,也深化了对《我的战争》创作定位的理解。
首先,在历史背景与创作导向方面,三部影片存在显著差异。《上甘岭》与《英雄儿女》创作于计划经济时期,核心导向是“弘扬革命英雄主义”——《上甘岭》聚焦上甘岭战役(1952年10月14日-11月25日,持续43天),通过“坑道坚守”场景展现志愿军的战斗意志,该片观影人次累计超1.2亿;《英雄儿女》则以“王成喊出‘为了胜利,向我开炮’”的经典情节,塑造了“舍生取义”的英雄形象,1964-1976年间放映场次达50万场。而《我的战争》创作于2016年,此时社会对“战争叙事”的需求已从“英雄崇拜”转向“个体关怀”,影片通过孙北川、孟三夏等角色的情感线,展现战争中“平凡人的伟大”,这种转变符合“历史叙事从‘集体化’向‘个体化’发展”的行业趋势。
其次,在原著改编维度,三部影片(《英雄儿女》与《我的战争》)均改编自巴金小说《团圆》,但改编侧重不同。巴金《团圆》创作于1953年,基于其1952年赴朝鲜战地采访经历,小说中“英雄群像”塑造符合当时“革命英雄主义”的文学导向。《英雄儿女》改编时,强化了“王成式英雄”的个体形象,弱化了爱情线;而《我的战争》则保留了小说中的“爱情、亲情线索”,并通过“钢九连”的集体叙事,平衡了“个体情感”与“集体意志”。这种差异印证了文学改编理论中的“忠实性与创新性平衡原则”(杰里米·布莱克,《电影改编研究》)——该原则指出,影视改编需在保留原著核心精神的基础上,结合媒介特性与时代需求进行叙事创新。
最后,在核心精神传递方面,三部影片虽叙事方式不同,但均围绕“保家卫国”展开。《上甘岭》通过“坑道坚守”传递“坚韧不拔”的精神,《英雄儿女》通过“王成牺牲”传递“舍生取义”的精神,《我的战争》则通过“士兵在战争中的成长与牺牲”传递“平凡人亦能成就伟大”的精神。这种“精神内核的一致性”与“叙事方式的差异性”,反映了抗美援朝题材影像的“传承与创新”——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反对侵略、维护和平”的核心价值始终是这类作品的灵魂。
[注1] 军事史学中的“战场后勤决定论”:约翰·科斯特洛在《太平洋战争》中提出,后勤补给是军队持续作战的基础,缺乏后勤保障的军队即便拥有战术优势,也难以长期维持战斗力。
[注2] 电影美学中的“暴力美学平衡理论”:大卫·鲍德威尔在《电影诗学》中提出,战争片的“暴力场景”需兼顾视觉冲击与观众接受度,过度追求形式创新可能导致内容传达失效。
[注3] 文学改编理论中的“忠实性与创新性平衡原则”:杰里米·布莱克在《电影改编研究》中提出,影视改编需保留原著核心精神,同时结合电影媒介的特性(如视觉化、叙事节奏)进行创新,避免“机械照搬”或“脱离原著”。
相关文章
- 2020-2022年我的战争观影心得体会汇编(基于5篇核心观后文本)
- 2024年教育工作者学习能力指导培训综合心得体会(覆盖3类教育场景·涉及5项核
- 2023-2024学雷锋精神志愿活动心得体会范文锦集(6篇)
- 202X年教师支教交流工作总结报告(累计服务182课时,覆盖5所乡村学校)
- 2024年大学生社会实践心得体会汇编(13篇)
- 2014-2018年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工作复盘及实践方案
- 2022年中国高房价现象深度复盘:影响、成因与民生关切
- 2025年甘肃文交中心党建工作实施情况及心得体会
- 2020-2024年违纪违法典型案例学习深度体会:以案例为鉴筑牢思想防线
- 2023年党员干部警示教育大会心得体会1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