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心得体会
2002-2011年手部皮肤套状撕脱伤59例临床治疗与疗效分析
2025-10-01人已围观
2002-2011年手部皮肤套状撕脱伤59例临床治疗与疗效分析
【关键词】手部皮肤套状撕脱伤;治疗方案;疗效评价;临床体会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7.12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7-3618-01
手部皮肤套状撕脱伤是临床常见且严重的手部创伤类型[1],其伤情具有解剖结构破坏复杂、治疗难度大的特点。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此类创伤的治疗已形成多种术式,但目前尚未建立公认的标准化处理流程。我科于2002年12月至2011年12月期间,共收治该类患者59例,临床中针对不同伤情实施个体化治疗方案,最终取得满意疗效,现将具体治疗过程与临床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9例患者中,男性36例(占比61.0%),女性23例(占比39.0%);年龄跨度为16~65岁,平均年龄28.6岁。从致伤原因分类,压面机致伤27例(45.8%),其他机器轧伤23例(39.0%),车祸致伤4例(6.8%),其他原因致伤5例(8.5%)。从损伤部位与范围划分,手掌背部皮肤撕脱伤35例,手指皮肤套状撕脱伤22例(涉及27指),全手撕脱伤2例。
1.2 治疗方法
临床治疗严格遵循“伤情导向、精准适配”原则,根据撕脱皮肤的解剖层次、撕脱范围及挫伤严重程度,选择对应治疗术式,具体如下:
1.2.1 吻合血管的皮肤回植术
该术式适用于撕脱皮肤内血管网结构完整、挫伤程度较轻的病例,本组共实施27例,其中手掌及手背部皮肤撕脱回植18例,手指皮肤套状撕脱回植9例。手术核心目标为通过血管吻合重建血液循环,实现撕脱皮肤原位修复,其操作逻辑符合丁自海等提出的“手部创伤修复需优先保障血供连续性”的解剖学原则[1]。
手术操作分四步进行:首先在显微镜下实施系统性清创,彻底清除创面异物与失活组织;其次剪除坏死的肌肉碎块及脂肪颗粒,将撕脱皮肤修整为阶梯状(边缘厚度逐步递减),减少缝合张力;随后精准定位血管断端,同步修复损伤的骨、肌腱及神经组织,若存在动脉损伤需优先吻合,确保血供充足;最后将皮瓣边缘静脉与近端静脉多部位吻合,保障静脉回流,创面放置橡皮引流条,皮肤缝合避免过密及张力状态。
术后采用疏松包扎,患肢抬高至略高于心脏水平并制动,同时实施“三抗”(抗凝血、抗感染、抗痉挛)治疗。对于无肌腱损伤的病例,伤后3天启动适度功能锻炼,预防组织粘连[2]。
1.2.2 反取皮回植术或游离植皮术
该类术式针对撕脱皮肤层次浅、无可供吻合血管但创面血运良好的病例,本组共12例。操作中先彻底清创,若皮肤挫伤较轻,将其修薄并戳制小孔后回植创面,加压包扎;若皮肤挫伤严重无法回植,则采用游离植皮加压包扎。
其中5例采用负压封闭引流(VSD)护创材料固定,术后持续负压吸引7天,吸引强度严格控制在0.02~0.04MPa。相较于传统加压包扎,VSD技术可通过持续负压清除分泌物、提升皮片贴合度,显著降低感染风险,这一优势与裴国献等在创伤修复中提出的“封闭环境促进组织愈合”理论相符[1]。
1.2.3 皮瓣修复术
当撕脱皮肤挫伤严重、无法重建血液循环,且创面存在肌腱或骨外露(无法采用植皮修复)时,需选择皮瓣修复术,本组共15例。具体术式选择如下:
- 全手撕脱伤2例:均伴随1~5指部分毁损,先去除毁损指节,采用一期双侧腹股沟皮瓣瓦合包埋,二期分指成形;
- 手掌手背撕脱伤5例:4例实施一期皮瓣修复,1例因创面污染严重,经清创换药后行二期修复;
- 单指撕脱伤5例:锁骨下皮瓣修复2例、甲瓣修复1例、腹股沟皮瓣修复2例;
- 多指撕脱伤3例(8指):均采用腹股沟皮瓣修复,二期分指。
1.2.4 截指术
针对手指末节皮肤完全撕脱且患者主动要求截指的病例,实施截指联合残端修整术,本组共5例。手术严格遵循无菌操作,确保残端平整,降低术后感染与疼痛风险。
2 结果
2.1 吻合血管皮肤回植术疗效
18例手掌及手背回植病例中,撕脱皮肤成活率均达90%以上,外观与功能恢复满意;9例手指回植病例中,7例成活(成活率77.8%),2例坏死——1例经二期皮瓣修复痊愈(外观较回植差),1例再次手术截指修整。
2.2 反取皮回植或游离植皮术疗效
12例病例皮片均成活良好,无感染、坏死等并发症,功能恢复符合临床预期,患者满意度较高。
2.3 皮瓣修复术疗效
15例皮瓣均成活(成活率100%),3例因皮瓣臃肿行二次整形,4例行分指、虎口或指蹼成形术,1例行甲瓣移植,最终功能恢复可满足日常生活需求。
2.4 截指术疗效
5例均实现一期愈合,残端无感染表现,患者对残端外观与舒适度评价良好。
3 典型病例
3.1 病例1
女性患者,58岁,2003年5月右手被磨面机致伤,表现为腕部以远皮肤完全撕脱、指骨部分缺损,皮肤毁损无法回植。采用双侧腹股沟皮瓣瓦合一期包埋,4周后断蒂(皮瓣成活);半年后行分指、虎口成形术,同步甲瓣移植再造拇指。术后1年复查,再造拇指两点辨别觉8mm,可完成写字、系鞋带等活动,患者自评满意。
3.2 病例2
男性患者,35岁,右手被剥树皮机致伤,手背皮肤逆行撕脱呈碎片样,伴2、3掌骨骨折、骨间肌挫伤(仅2、3掌骨背侧皮肤完整)。清创后骨折内固定,完整皮肤原位缝合(吻合2条静脉),其余皮肤碎片反取皮回植(碎纱加压包扎),皮瓣下放置引流条。术后遗留小创面二期植皮,半年后随访,手部外观自然,手指屈伸功能接近正常。
4 讨论
手部皮肤套状撕脱伤的治疗核心在于“伤情评估与术式适配”,需结合解剖学基础与临床实践制定方案。
传统手掌、手背逆行撕脱伤直接原位缝合坏死率高,其根源在于手部腕关节以远静脉瓣“深静脉向浅静脉开放”的解剖特点[2]:逆行撕脱导致动脉血供减少、静脉回流阻断,血液淤积引发皮肤肿胀,进而压迫动脉造成缺血坏死。而显微镜下清创联合血管吻合术可解决这一问题——显微镜操作提升清创彻底性,降低血管二次损伤风险;静脉吻合重建回流通道,避免血瘀滞,这与王树锋等在全手脱套伤治疗中提出的“静脉回流优先修复”结论一致[2]。
手指完全撕脱伤回植原理同断指再植,但需特别注意术后肿胀管理:手指皮肤薄,肿胀易压迫血管导致供血障碍,因此缝合需疏松,术后需密切监测肿胀程度,及时调整包扎松紧度。
皮瓣修复术是创面外露病例的必要选择,但术后易出现皮瓣臃肿、并指等畸形,需二次手术矫正。临床中应尽早封闭创面,避免组织坏死、肌腱粘连等继发损伤;对于皮瓣较厚的病例,可通过“远端逐步修薄”改善外观,提升功能恢复质量。此外,甲瓣移植、多组织组合移植等术式可进一步优化疗效,但对术者技术要求高,需患者充分配合并理解风险[1]。
游离植皮或反取皮回植疗效可靠,但传统术式存在积液、感染风险。VSD技术的应用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其持续负压可同步实现引流与加压,提升皮片成活率,为该类病例提供了更优选择[1]。
综上,手部皮肤套状撕脱伤治疗需遵循“疗效优先、代价最小”原则:具备回植条件时应优先选择吻合血管回植术,该术式可保留原有皮肤特性,避免二次创伤,降低医疗费用,是目前最优方案;不具备回植条件时,植皮、皮瓣修复等可作为补充;对于高龄、基础疾病多且对手功能要求低的患者,截指残端修整术是安全快捷的选择。
参考文献
[1] 丁自海,裴国献. 手外科解剖与临床[M]. 济南:山东科技出版社,1993:350-358,147-150.
[2] 王树锋,张高孟,路培法,等. 五个组织瓣组合移植修复全手脱套伤伴五指缺损[J]. 中华手外科杂志,1999,15(4):225-227.
相关文章
- 2002-2011年手部皮肤套状撕脱伤59例临床治疗与疗效分析
- 2024年学校领导干部培训复盘:以“八度”领导艺术优化教育管理实践
- 2024年企业管理核心理论学习复盘:基于15项经典定律与3大模块的实践洞察
- 2024年执行力建设实践与复盘:多场景下的认知深化与方法优化
- 2022年: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多维感悟与实践
- 2023-2024学年高中班主任工作实践总结与方法论复盘(基于6个班级、320名学生
- 2024年生本课堂教学模式实践复盘与实施方案(基于30所基层学校案例数据)
- 2024年遵纪守法警示教育体系化实践报告(6篇合集)
- 2023-2024年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心得体会范文合集(基于全国粮食总产量1.39万亿
- 2024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实践与思考(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