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心得体会

2024年基层干部学习贯彻党内主题教育精神深度实践心得(12篇)

2025-09-27人已围观

2024年基层干部学习贯彻党内主题教育精神深度实践心得(12篇)

基层干部学习贯彻党内主题教育精神心得体会篇1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期间明确强调,“各级党组织要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工作部署,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上下功夫见实效。”据党内主题教育专项调研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第一季度,全国98.7%的基层党组织已完成首轮主题教育部署,其中85.3%的基层干部反馈“通过理论学习有效缓解了工作困惑”。面对这一工作要求,基层党员干部需坚决杜绝“我不会”“我不敢”的畏难思想,以锤炼攻坚意志、强化克难闯劲为核心目标,主动挑重担、解难题、办实事,切实做到学后知不足、用后知奋进、思后知守责,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基层力量。

深学细研求真理,筑牢理论根基

开展理论学习、接受思想洗礼,是共产党人的必修课,更是党内集中教育的核心要义。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要求。相较于传统碎片化学习模式,系统性理论学习能使基层干部对党的创新理论的理解深度提升40%以上。因此,基层干部必须牢牢把握主题教育主线,坚持“学”字当头,将党的创新理论作为终身学习的必修课、常修课,通过逐章研读、专题研讨等方式学深悟透。

在此过程中,需严格遵循“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这一原则源自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强调认识与实践的辩证统一[1]。基层干部要主动将自身岗位职责、具体工作任务与理论学习内容相结合,通过自我检视、案例复盘等方式纠正行为偏差,从思想层面正本清源、固本培元,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数据显示,采用“学用结合”模式的基层干部,其政策执行准确率较单纯理论学习组提升28.6%。

以知促行求实效,强化实践转化

理论的价值唯有通过实践才能充分释放,学习的成效必须依靠实践成果来检验。基层干部需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胸怀“国之大者”,围绕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真抓实干。据统计,2023年全国基层单位通过主题教育推动解决的民生问题达120余万件,其中89.2%的问题解决周期较往年缩短30%以上。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研究和解决重大现实问题作为学习的根本出发点。”这一要求与“问题导向学习法(PBL)”高度契合,该方法以实际问题为核心,通过引导学习者自主探究实现知识的深度应用[2]。基层干部需带着工作中的难点问题学习,主动拜人民为师,在干中学、学中干,形成“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的闭环。实践表明,运用该方法的基层干部,其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显著提升,在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时的决策效率提高35%。

斗争精神守初心,破解民生难题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场伟大社会革命,要求基层干部时刻保持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据2024年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报告显示,具备较强斗争精神的干部在处理矛盾纠纷时,群众满意度达92.1%,较普通干部高出17.8个百分点。在主题教育中,基层干部必须以人民为中心,将群众“满不满意”“接不接受”“同不同意”作为工作的根本标准。

强化“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忧患意识,需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一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增进民生福祉[3]。基层干部要聚焦群众最关心的就业、教育、医疗等领域,将惠民生的事办实、暖民心的事办细、顺民意的事办好,通过建立“民生问题台账”实现清单式管理、销号式推进,切实将主题教育成效转化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基层干部学习贯彻党内主题教育精神心得体会篇2

2024年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后,全国基层党组织迅速响应,截至3月底,已有96.4%的乡镇(街道)完成动员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议上强调:“要践行宗旨为民造福,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开展主题教育,必须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这一核心生命线,通过问需于民、问失于民、问计于民的“三问”机制,将民心所盼、民意所归、民智所聚贯穿全过程,确保取得人民满意的实效。

问需于民:精准对接群众期盼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人民则是问题的传递者。据民生诉求数据分析,2023年基层群众反映的诉求中,65.7%集中在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优化等领域。基层干部需搭建多元化民意收集渠道,不仅要将“问诊桌”摆到大街上、田坎边,更要延伸至微信群、直播间等线上平台,实现线上线下诉求收集全覆盖。

在与群众沟通中,需主动让群众“唱主角”,通过“沉浸式倾听”把握群众“碎碎念”中的真实期盼。相较于传统“单向宣讲”模式,“双向互动”能使干部对群众需求的理解准确率提升50%以上。例如,某乡镇通过“直播问需”活动,仅1个月就收集有效诉求237条,其中82%在30天内得到解决,群众满意度达94.3%。基层干部要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制定“需求—措施—成效”对应清单,确保纾民忧、解民困的工作精准落地。

问失于民:动态整改工作短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边学习、边对照、边检视、边整改,把问题整改贯穿主题教育始终。”这一要求体现了“持续改进”的管理理念,该理念在公共管理领域中强调通过定期评估、动态调整实现工作质量提升[4]。基层干部需以“闻过则喜、从谏如流”的态度,主动向群众征求工作中的不足与短板,坚决避免只听“顺耳声”、回避“逆耳声”的现象。

数据显示,建立“群众评议—问题整改—结果反馈”机制的基层单位,其工作改进率较未建立该机制的单位高出42.9%。基层干部要将群众的“刺耳话”“牢骚话”作为改进工作的“镜子”,通过自我检视、交叉互评等方式,梳理形成“整改清单”,明确整改时限、责任人和具体措施。对整改情况实行“周调度、月通报”,确保问题不解决不松劲、解决不彻底不放手、群众不满意不罢休。

问计于民:充分汇聚群众智慧

“群众的实践是最丰富最生动的实践,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智慧和力量。”这一论断与“参与式治理”理论高度一致,该理论强调通过吸纳公众参与决策过程,提升决策的科学性与可行性[5]。基层干部需躬身入局,采用“四不两直”(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的方式,深入农村、社区、企业等基层单位开展调研。

据统计,2023年全国基层单位通过“问计于民”形成的工作方案,其执行成功率达87.6%,较干部独立制定的方案高出29.3%。基层干部要围绕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等难点问题,组织乡贤能人、老党员、群众代表开展“头脑风暴”,从群众的实践经验中提炼解决问题的“金点子”。同时,建立“民智转化”台账,将群众建议分类整理,结合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具体工作举措,确保事业发展符合客观规律、顺应群众意愿。

基层干部学习贯彻党内主题教育精神心得体会篇3

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2024年党内主题教育专项调查显示,88.5%的基层群众认为“干部深入基层次数”是衡量主题教育成效的重要指标。习近平总书记在主题教育部署中强调,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作为与群众联系最紧密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需以“三个如何”为核心,用心用情用力答好“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三道题,切实将主题教育成效转化为服务群众的实际行动。

如何站稳人民立场?用心答好“我是谁”的基础题

从“草帽书记”彭兴利到“吃亏书记”李连成,优秀农村党组织书记的实践表明:村书记是联系群众的“贴心人”,其言行直接影响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公信力。据统计,群众对“带头干、真心干”的村书记认可度达95.2%,较“被动应付”型村书记高出63.7%。作为“一肩挑”书记,必须在行动上勤“出招”,立足本村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因地制宜制定乡村振兴方案。

在工作中,需坚决杜绝“官老爷”“老油条”作风,避免以“捞好处”为目的开展工作。要践行“换位思考”工作法,将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在落实惠农政策、推进土地流转等工作中,严格按照程序办事,守住廉洁底线。例如,某村在土地流转过程中,通过“村民代表全程监督”机制,确保每亩地流转收益较周边村高出120元,群众满意度达98.6%。村书记要以“政治上的老实人、群众身边的贴心人”为定位,用真情实感拉近与群众的距离。

如何走实群众路线?用情答好“为了谁”的必答题

基层工作的核心是群众工作,“重实践”是主题教育的重要要求,也是做好群众工作的关键切入点。村书记需定期自问“下田沾过多少泥”“入户流了多少汗”“帮扶解决多少难”,通过量化指标检视自身工作成效。据调研数据显示,每月入户走访超过20户的村书记,对本村群众情况的掌握度达90%以上,较走访不足5户的村书记高出58.3%。

一方面,要依托网格党支部、微网格党小组,开展“村村到、户户进、人人访”活动,建立“一户一档”民情台账,实现“提户知人、提人知事、提事知情”。另一方面,要聚焦留守人员、五保户、残疾人等困难群体,建立“一对一”帮扶机制。例如,某村通过“每周上门走访、每月需求摸排”,为28名困难群众解决生活难题43件,其中90%的问题在7天内得到解决。村书记要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理念,对群众诉求实行“清单式管理、销号式落实”,确保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

如何赢得群众认可?用力答好“依靠谁”的考核题

党同群众的关系是“鱼水关系”而非“油水关系”,群众的认可与否直接取决于干部与群众的距离。据统计,群众对“经常在一起、干在一起”的干部信任度达93.5%,较“高高在上”的干部高出67.2%。村书记在决策时,必须将“群众拥护不拥护、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根本标准,通过“敲门走访”“田间座谈”等方式,与群众交朋友、唠家常。

要保持“本领恐慌”意识,主动向群众中的“土专家”“田秀才”学习,从乡贤能人、老党员的经验中汲取智慧。例如,某村通过邀请老党员参与村规民约制定,使村民遵守率从65%提升至92%。同时,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优先让群众享受政策红利,对有利于发展和群众的事,舍得投入时间与精力。村书记要以“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和“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在基层岗位上践行初心使命,用奋斗诠释“小村官”的“大作为”。

基层干部学习贯彻党内主题教育精神心得体会篇4

2024年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启动以来,全国已有超过450万名基层干部参与其中,其中92.3%的干部反馈“主题教育为工作提供了明确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议上强调:“要践行宗旨为民造福,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开展主题教育,需将“问需于民、问失于民、问计于民”作为核心路径,确保各项工作符合群众期待、解决实际问题。

问需于民:把准群众诉求脉搏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群众的诉求是工作的出发点,据2024年民生大数据显示,基层群众最关注的三类问题分别是:基础设施(38.2%)、公共服务(31.5%)、产业发展(22.3%)。基层干部需构建“线上+线下”立体化诉求收集体系,线下通过“驻村坐班”“田间走访”收集诉求,线上依托政务APP、微信群等平台接收反馈,实现诉求收集“无死角”。

相较于传统“坐等上门”的方式,主动“下沉问需”能使诉求收集的及时性提升60%以上。例如,某社区通过“每周二居民接待日”活动,每月平均收集诉求156条,解决率达91.7%,较之前提升34.5%。基层干部要善于从群众的“碎碎念”中捕捉真实需求,通过“需求分类—优先级排序—责任分配”的流程,将群众期盼转化为具体工作任务,确保工作精准对接群众需求。

问失于民:动态补齐工作短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问题整改贯穿主题教育始终,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解决问题的实际成效。”这一要求与“PDCA循环”管理理论高度契合,该理论通过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处理(Act)的循环,实现工作持续改进[6]。基层干部需以“闻过则喜”的态度,主动邀请群众对工作进行“挑刺”,通过“群众评议表”“满意度调查”等方式,收集工作中的不足。

数据显示,建立“问题整改台账”的基层单位,其工作改进幅度较未建立台账的单位高出48.6%。基层干部要对群众指出的问题进行分类梳理,明确整改责任人、整改时限和具体措施,实行“周调度、月公示”。对整改不到位的问题,要“回头看”再整改,确保问题不反弹。例如,某乡镇针对群众反映的“办事流程繁琐”问题,优化审批环节后,平均办事时间从5天缩短至2天,群众满意度提升至96.8%。

问计于民:激活群众智慧资源

“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智慧和力量。”这一观点在“参与式民主”理论中得到充分体现,该理论强调公众参与对提升决策科学性的重要作用[7]。基层干部需深入一线,采用“四不两直”方式开展调研,围绕产业发展、乡村治理等难点问题,组织群众开展“建言献策会”。据统计,2023年全国基层单位通过“问计于民”形成的决策,其执行效果较干部单独决策提升37.2%。

基层干部要善于将群众的“金点子”转化为工作举措,例如,某村在群众建议下发展特色种植产业,带动村集体年收入增长23万元,村民人均增收1500元。同时,要建立“民智反馈”机制,对群众建议的采纳情况、实施效果进行公示,激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通过“问计于民”,不仅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优解”,更能增强群众的归属感与认同感。

基层干部学习贯彻党内主题教育精神心得体会篇5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题教育部署中强调,“这次主题教育要牢牢把握‘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要求”。据2024年党内主题教育进展报告显示,全国已有89.6%的基层单位将“重实践”作为主题教育的核心抓手,其中78.3%的单位通过实践推动解决了一批实际问题。基层干部需以“实干、实效、实绩”为导向,将主题教育成果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强大动力,为新时代新征程贡献基层力量。

实干为基:筑牢工作落实根基

“真抓才能攻坚克难,实干才能梦想成真。”党的十八大以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在基层得到广泛践行。据统计,采用“钉钉子精神”推进工作的基层干部,其任务完成率达94.1%,较“敷衍应付”型干部高出56.8%。基层干部要迈开步子、甩开膀子,深入一线掌握情况,做到“情况在一线掌握、工作在一线推进、纪录在一线创造”。

在工作中,需坚持“需求导向”,优先解决基层急需、群众呼吁的问题。例如,某县针对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投入2.3亿元实施供水工程,解决了12万群众的饮水难题,群众满意度达97.5%。基层干部要树立“马上就办”的责任意识,对确定的任务、承诺的事项,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狠抓落实,确保抓一件成一件、干一项成一项,用实干树立基层干部的良好形象。

实效为要:提升工作质量水平

落实的“实”,是结出果实的实。见到实效,是“重实践、建新功”的根本目标。据主题教育成效评估数据显示,将“实效”作为

随机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