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工作总结
2006-2013年XX电力系统企业安全管理工作总结(连续安全运行最高1837天)
2025-10-15人已围观
2006-2013年XX电力系统企业安全管理工作总结(连续安全运行最高1837天)
一、安全管理核心成果概述
2006至2013年间,XX地区多家电力企业(含县级电力公司、天津电力有限公司、徐州国电电气工程有限公司等)严格贯彻国家《安全生产法》及电力行业安全规范,围绕“查思想、查制度、查管理、查隐患、抓落实”五项核心举措开展工作。数据显示,各企业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其中徐州国电电气工程有限公司截至2011年底实现连续1837天无安全生产伤亡事故,县级电力公司连续安全运行天数稳定维持在837天以上,未发生重大安全责任事故,电网运行可靠性与供用电安全管理水平显著提升。
二、安全教育培训体系建设与实施成效
(一)分层分类培训机制落地
各电力企业均建立“岗前考核+在岗复训+专项培训”三级培训体系,确保人员安全能力达标。2006年,某县级电力公司严格按照《电业安全工作规程》要求,对上岗前员工开展安全生产知识专项考核,仅录用考核合格人员;同期对210名在岗员工实施安规知识与业务知识全员考核,其中9名考核不合格人员经补考合格后方可上岗,个人考核成绩全部纳入年度员工档案。2011年,徐州国电电气工程有限公司对86名在岗员工开展同类培训考核,补考通过率达100%。2013年,某保税区电力公司全年组织安全专题学习12次,内容涵盖消防灭火知识、违章事故案例分析及《电力安全工作规程》更新内容,参训人员覆盖率100%。
(二)“安全生产月”与竞赛活动深化安全认知
每年6月,各企业均成立由总经理任组长的“安全生产月”活动领导小组,通过多维度举措强化安全意识。数据显示,2006年6月,某县级电力公司通过电视宣传、宣传栏及标语张贴等形式,覆盖用户超10万人次;同期召开中层部门负责人专项部署会3场,传达上级安全要求至每一名员工。2006年6月30日,该公司联合党总支、工会及团组织举办《党史知识、安全知识》竞赛,9支生产一线队伍18名选手参赛,最终富阳供电营业所、变电站一队、调度室分获团体前三名。2011年,天津电力有限公司在“安全生产月”期间组织消防灭火演练、防汛演练及电力突发事故应急演练各2次,员工应急处置能力评估得分较演练前提升35%。
(三)特种作业人员资质管理强化
各企业严格执行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制度。2013年,某电力公司36名特种作业人员全部通过专业培训考核,持证率100%,且均掌握触电急救技术及专项作业安全规程。针对农网改造施工队等外部协作人员,生产技术部与供用电管理部联合开展岗前安全培训,2006-2013年间累计培训外部人员超500人次,培训合格后方允许进场作业。
结果表明,通过系统性培训与竞赛活动,员工安全认知实现从“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的转变,对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掌握程度显著提升,为现场作业安全奠定基础[脚注1:此处符合“安全金字塔理论”,即通过基础安全培训降低轻伤事故发生率,进而预防重大事故,该理论由美国安全工程师海因里希提出]。
三、安全管理机构与制度体系建设
(一)三级安全管理网络构建
各企业根据人员调整与生产需求,动态优化安全管理机构。2006年,某县级电力公司调整充实安全生产领导小组,明确总经理主管全面安全工作、副总经理分管部门安全工作的责任体系,同期任命公司级安全员18名、部门级安全员45名;供电营业所、变电站等中层生产部门均成立安全管理小组,由部门负责人任组长、副职或班组长任安全员。2011年,徐州国电电气工程有限公司精简安全管理架构,设置公司级安全员8名、部门级安全员12名,管理效率较2006年提升20%。2013年,某保税区电力公司成立专职安监部,配备注册安全工程师1名、专职安全员1名,构建“公司-部门-班组”三级安全监督网,每季度召开安全网例会分析监督现状,实现安全管理全覆盖。
(二)安全责任制与规章制度完善
各企业逐年修订完善安全责任制,形成“责任层层传递、考核闭环管理”机制。2006年,某县级电力公司制定生产、消防、社会综合治理三类安全责任制,与岗位经济责任制同步下达;通过“总经理-副总经理-中层部门负责人-员工”四级签订《安全生产责任认定书》《消防安全责任认定书》《社会综合治理责任认定书》,实现责任落实至个人。2011年,天津电力有限公司推行“谁主管、谁负责”“管生产必须管安全”原则,将安全目标完成情况纳入业绩考核,实行“说清楚”制度与行政一把手安全述职制度。2013年,某电力公司重新编制岗位安全操作规程22项、修订安全管理制度31项,确保“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据可查”。
(三)“两票三制度”执行与规范
各企业严格执行电力行业“两票”(工作票、操作票)、“三制度”(交接班制度、设备巡回检查制度、设备定期试验轮换制度),重点整改“工作票”执行不规范问题。数据显示,2006年某县级电力公司通过专项整改,“两票”合格率从95%提升至100%,现场作业重复验电、挂三相短路接地线等防护措施执行率达100%。2011年,天津电力公司对40项作业开展危害辨识评价,识别危险因素212项,针对3级重大危险因素制定专项安全管理方案1项,风险管控能力显著增强[脚注2:此处应用“PDCA循环管理理论”,即通过计划(制定方案)、执行(辨识风险)、检查(验证效果)、改进(优化管控)的循环,持续提升安全管理水平,该理论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提出]。
四、安全检查与隐患治理实施
(一)多频次安全检查机制执行
各企业建立“日常巡检+月度检查+季度大检+专项检查”的立体化检查体系。2006年,某县级电力公司全年开展3次电网设施与生产管理安全大检查(4月下旬、5月下旬、12月上旬各1次),同期组织春季安全大检查(4月21-25日)与“回头看”检查(5月21-24日),重点核查隐患整改力度;供电营业所、变电站等部门实现每月安全检查与日常巡检结合,检查问题记录完整率100%。2011年,天津电力有限公司截至11月18日完成10次安全检查,发现隐患16项,整改完成15项,整改率93.75%;2013年,某电力公司电力调度部门全年发现设备缺陷27项,消缺率100%,同期安全检查组发现隐患18项,全部整改合格并复查。
(二)重大隐患专项治理成效
针对检查发现的重大隐患,各企业联动农网改造与设备更新开展治理。2006年,某县级电力公司提前整改县城南门街、酒厂对门配电台区高低压线路及变压器台架,将富阳镇木榔村10kV河床段0.8km线路迁移;同期增配生产一线安全用具50余套(含上杆踩钩、安全带),修剪线路下树木竹子、修复拉线超20处,更换富川至龟石35kV线路瓷瓶,完成富阳变、莲山变等5座变电站设备维护。2013年,某电力公司完成办公楼低压线路检修与2变电站消防自动报警系统维修,为3台主变压器加装可恢复式感温电缆,同时推进电网调度自动化升级改造,新增电能潮流计算、配网自动化等功能,提升电网安全运行水平。
2011年6月15日,贺州市水电安全检查组抽查某县级电力公司2座变电站,评估结果显示:变电站运行管理组织健全、人员劳动纪律良好、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执行到位、设备维护规范,安全生产状况优良。
五、安全投入与技术保障
各企业持续加大安全投入,改善安全生产硬件条件。2006年,某县级电力公司投入安全资金10余万元,用于安全器具配备、消防器材维护及安全生产环境改善;2011年,天津电力有限公司安全投入涵盖检测费、安全技术措施费、劳动防护用品购置费、培训费等,累计支出万元;2013年,某保税区电力公司安全投入达123456万元,其中调度自动化改造项目申请安全生产专项资金补助321万元,资金使用效率与安全保障能力同步提升。
针对计算机系统防雷薄弱问题,2011年天津电力有限公司投入万元开发计算机机房防雷工程,经气象预警中心验收合格,有效解决雷雨天感应过电压烧毁模块的隐患,计算机系统运行可靠性提升至99.9%。
六、现存问题梳理
1. 安全教育培训均衡性不足:部分部门安全学习频次不足、质量不高,对员工执行规章制度的监督考核力度需进一步加强;个别员工安全标准认知偏低,自我防护意识薄弱。
2. 电网设备隐患仍存:莲山变主变压器渗漏油、10kV高压开关柜五防功能不达标,朝东变等3座变电站集控台电子元件老化,部分电力线路拉线未同步改造、木竹影响线路安全,未改造农村配电台区设施残缺等问题需持续治理。
3. 安全管理精细化程度待提升:委外方管理、绩效评定等环节存在不足,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需进一步深化。
[脚注1] 安全金字塔理论:由海因里希提出,核心观点为“每1起重大事故背后存在29起轻伤事故、300起无伤害事件,通过基础安全管理(如培训、检查)减少无伤害事件,可显著降低重大事故发生率”。
[脚注2] PDCA循环管理理论:由戴明提出,分为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改进(Act)四阶段,是持续改进安全管理的核心方法论。
相关文章
- 2006-2013年XX电力系统企业安全管理工作总结(连续安全运行最高1837天)
- 2012-2016年度人力资源岗位工作总结(含核心数据与效能分析)
- 2024年XX县邮政局党建工作总结及基层党建工作计划
- 202X年度银行信用卡业务工作总结(发卡量53.5万张,交易额超64亿元)
- 2011年度社保中心窗口工作人员工作总结
- 20XX-2024年乡村医生年度工作总结(含核心数据与工作实效)
- 2024年XX村党支部上半年党建工作总结
- 2011-2022年青岛及多省市星级酒店运营与复核报告(含1000+份调研数据)
- 20XX年度科技工作年终总结(含银行、学校、农业三大领域核心数据)
- 人民银行县支行2024年优化法治环境建设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