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工作总结
20XX年度科技工作年终总结(含银行、学校、农业三大领域核心数据)
2025-10-15人已围观
20XX年度科技工作年终总结(含银行、学校、农业三大领域核心数据)
20XX年度XX银行XX分行科技工作总结
20XX年度,XX银行XX分行科技工作在省分行科技处及地分行党委的统筹指导下,以“安全筑基、科技赋能业务”为核心目标,围绕全行业务数字化转型需求,强化技术支撑能力与网络运维管理,优化核心系统性能。数据显示,全年核心业务系统(含ABIS综合应用系统、CMS信贷管理系统)无重大安全责任事故,运行稳定性达标率维持在99.98%以上,为全行业务规模同比增长15%提供了关键技术保障,获评省分行“年度科技工作先进单位”。
一、以ISO 27001信息安全管理体系为框架,筑牢业务系统安全防线
为应对业务系统数量增多带来的运维压力,分行将“系统安全运行”列为年度首要任务,通过管理与技术双重举措,显著提升系统稳定性。
1. 责任机制落地:系统性实施计算机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各岗位安全职责,将“重大责任事故一票否决制”纳入年度考核体系。全年开展4次全行性计算机安全专项检查,问题整改率达100%,设备安全合规率提升至98.5%。
2. 核心系统优化:针对“新一代”综合应用系统运行痛点,组建专项技术小组完成23项问题测试与汇总,反馈至省分行后推动支票子系统帐页调整等8项功能完善,系统操作响应速度平均提升0.8秒/次,柜员业务办理效率提高12%。
3. 线路冗余保障:分层推进网点拨号备份方案落地,覆盖全辖42个营业网点。当电信主线路中断时,可在15分钟内切换至拨号备份通道,全年通过该方案保障37次线路故障下的业务连续性,网点业务中断时长较上年缩短82%。
4. 安全功能升级:对“新一代”系统前台进行重大安全升级,优化单折子系统(含账户密码更改、冻结解冻等6项功能)与借记卡子系统(含密码挂失解挂等3项功能)操作流程,客户资金安全事件发生率降至0.03‰以下,较上年下降60%。
5. 故障维权与预防:针对“五一”期间陇南电信设备故障导致全行DDN电路阻断25小时事件,与电信方协商达成三项解决方案:一是电信方公开致歉;二是减免全行主干网及网点2个月线路租用费,直接减少年度网费支出8.2万元;三是推动电信方制定《XX银行DDN线路故障处理应急预案》,实现全网点双线路备份全覆盖。
6. 信贷系统推广:完成CMS信贷管理系统向全辖28个营业网点的推广应用,同步对网点线路带宽进行提速(由2M升级至4M),系统数据采集效率提升40%,信贷业务审批周期缩短1.5个工作日。
7. 故障快速响应:建立“网点-县支行-分行”三级故障响应机制,全年累计排除网点各类故障317次,平均故障处理时长控制在45分钟内,业务恢复及时率达100%。
8. 系统迭代更新:按分行部署完成ABIS系统6次、CMS系统4次升级更新,优化软件功能21项,规范运维流程9个,核心系统日均交易量承载能力提升至5万笔/日,较上年增长25%。
二、聚焦业务数字化转型,稳步推进电子化建设
在保障系统安全运行的基础上,分行围绕“扩功能、提效率、降成本”目标,推进多项电子化项目落地,直接助力业务增收与服务升级。
1. 银行卡业务增收:拓展银行卡功能覆盖场景,完成银行卡收费功能推广应用。数据显示,全年银行卡手续费收入达152.8万元,占中间业务总收入的38%,较上年增长22%。
2. 中间业务平台整合:将全辖12类中间业务(含代收代缴、理财销售等)纳入统一中间业务平台管理,系统运行故障率由上年的1.2%降至0.3%,业务办理差错率下降75%。
3. 网络安全体系建设:一是完成入侵检测(IDS)服务器安装调试,实现网络攻击实时监测与拦截,全年拦截异常访问请求1.2万次;二是新增PASSPORT8603设备,与原有PASSPORT1150设备形成双机备份,消除网络单点故障风险,网络无故障率时长延长至99.99%;三是为6个县支行部署Baystack450二层交换机,实现生产网与办公网物理隔离,网络安全防护等级显著提升。
4. 柜员身份认证升级:推广柜员身份认证系统,建立“证书+柜员号”双重认证机制,替代传统“柜员号+密码”登录模式。数据显示,该系统上线后,柜员账户操作风险事件发生率较上年下降90%,安全管理风险显著降低。
5. 设备管理数字化:落地设备信息管理系统,完成全辖892台电子化设备(含服务器、终端、自助设备等)的信息录入与规范化管理。相较于传统手工管理模式,设备盘点效率提升80%,设备闲置率由12%降至5%,年度设备采购成本节约15万元。
6. 办公自动化提速:将电子邮件与公文传输系统推广至所有县支行,实现信息发布、公文流转、经营分析等办公流程电子化。数据显示,公文流转时长由平均3天缩短至1天,办公纸张消耗减少60%。
7. 网络带宽优化:将二级分行至省分行电信线路带宽由1M升级至2M,核心业务数据传输速度提升100%,有效支撑日均3.2万笔的业务交易量需求。
8. 自助设备布局:完成成县农行营业室ATM机与自助终端的安装调试,新增自助服务点3个,全年自助设备交易笔数达18.6万笔,占总交易笔数的23%,分流柜面压力效果显著。
9. 特色系统推广:先后完成凭证式国债通卖通兑系统、现金管理平台的推广应用,以及代收联通话费业务上线,全年通过新系统实现业务增收28.5万元。
三、以数据驱动决策,提升统计工作规范化水平
围绕“统计数据精准化、报表生成自动化”目标,分行对统计工作模式进行优化,为业务经营提供数据支撑。
1. 数据采集渠道升级:将统计数据采集渠道由ABIS系统手动提取,改为从省分行经管网自动下载,数据采集时长由2小时缩短至15分钟,数据差错率由0.5%降至0.01%。
2. 考核机制完善:修订《陇南分行统计工作考核评比办法》,从报表管理、工作流程、统计分析、系统运行4个维度设置18项考核指标,统计工作合规率提升至99%。
3. 接口软件应用:推广ABIS-统计、CMS-统计系统接口软件,实现数据自动提取与加工,报表生成效率提升70%,业务监测响应速度加快60%。
4. 分析报表优化:修改完善信贷现金统计资料分析表,引入对比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提升数据解读准确性;将业务监测周期由“旬报”改为“5日报”,经营动态掌握更及时。
5. 网点监测全覆盖:运用统计系统代报功能,要求各行代报营业网点[092]、[094]总账报表及[926]五级分类报表,生成《网点存贷款情况表》《不良贷款监测表》,实现全辖42个网点业务经营实时监测,为基层管理决策提供数据依据。
四、强化技能培训,提升科技队伍专业素质
针对全行计算机应用水平薄弱问题,分行于4月16日-18日举办计算机应用技能培训班,覆盖县支行系统管理员、营业部及大网点坐班主任共56人。培训内容聚焦网点拨号备份方案操作、网络故障诊断技术、前台程序安装、新业务系统操作等核心技能,通过“理论+实操”模式,学员技能考核通过率达100%,有效解决技术人员知识面窄的问题,为系统稳定运行提供人才保障。
20XX年度XX学校科技创新教育工作总结
20XX年度,XX学校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挖掘创新潜能”为目标,依据STEM教育(科学、技术、工程、数学融合)理念与《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将科技创新教育作为素质教育核心突破口,分层推进系列活动,师生科创成果数量与质量较上年显著提升,获评市级“科技创新教育示范校”。
一、构建“三级联动”机制,保障科创教育落地
1. 组织架构完善:成立以校长为组长,教导主任、科技辅导员、年级组长为成员的科技创新教育领导小组,将科创教育纳入学校年度发展规划,明确“每月1次专题会议、每季度1次进度复盘”的工作机制。
2. 计划与档案管理:结合师生需求制定《20XX年度科技创新教育活动计划》,涵盖活动主题、实施步骤、责任分工等内容;建立科创教育专项档案,完整留存活动材料、图片、视频等资料,全年归档资料达320份。
3. 资源整合保障:在学校经费紧张情况下,专项投入8.5万元用于科创活动开展(含器材采购、奖项设置等);同时联动社区、家长资源,邀请5名科技领域专业人士进校园开展讲座,提升活动专业性。
二、开展“三维联动”活动,提升科创教育实效
以“校园为核心、家庭为延伸、社会为拓展”为路径,开展多元化科创活动,覆盖全体师生。
1. 防震减灾科普系列活动:以创建省级“防震减灾示范校”为契机,分层推进三项工作:一是以班级为单位开展手抄报制作(累计完成286份)、知识竞赛(参与率100%)等班队活动;二是组织全校1200名师生开展2次防震应急演习,平均疏散时长由5分钟缩短至2分30秒;三是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通过学生向家长普及防震知识,覆盖家庭850户,获州市主管部门及家长高度认可。
2. “三小”科创活动:组织全校学生参与“小发明、小论文、科幻画”创作,实现参与率100%。其中,高年级学生完成科技小论文156篇、小发明作品32件;全校学生完成科幻画892幅。经校内评选后,推荐优秀作品参与省州市竞赛,成果显著:郜容静楠同学《向日葵式旋转房屋》(剪纸)获国家级一等奖,张树茂同学《空气清洁鱼》、侯玖林同学《穿越历史》获四川省一等奖,另有20件作品分获市州一、二、三等奖;教师吴杰《两维月相仪》获省级一等奖,胡霞《可爱的凉山我的家》创新方案获省级二等奖,刘雨璜同学《去鱼鳞的手套》、王立老师《热循环动力船》等8件作品获市级三等奖。
3. 社会实践科创活动:组织学生以“科学视角观察社会”为主题开展实践调查,完成调查报告48份。其中,苏凡尧同学《凉山艾滋病孤儿生活现状调查》获市级一等奖,张熙蕾同学《西昌市草莓种植利弊调查》、科技小组《让交通法规造福社会》《低碳校园》获市级二等奖,有效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与科学探究能力。
4. 科学DV创作活动:指导有条件的学生开展科学DV拍摄,完成作品12部。其中,赵晨等同学《旧房与新房》获市级二等奖,苏凡尧等同学《诡异的光》获市级三等奖,进一步丰富科创教育形式。
三、延伸教育边界,构建“家校协同”科创生态
1. 家庭教育指导:通过家长会、家庭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780份)、电话沟通等方式,向家长普及科创教育理念,指导家庭开展“亲子科创活动”,累计形成家庭科创作品136件。
2. 线上平台赋能:依托学校官网搭建科创教育专栏,发布科普知识、活动动态等内容120条,学生访问量达3500人次;鼓励学生通过平台分享科创心得,形成线上交流氛围。
数据显示,20XX年度学校师生科创参与率达100%,较上年提升30%;获各级科创奖项65项,较上年增长45%,“学科学、用科学、爱科学”的校园氛围显著浓厚。
20XX年度XX县农业科技工作总结
20XX年度,XX县农业科教工作以“服务三农、助力乡村振兴”为核心,严格遵循《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21-2025年)》要求,围绕“农民技能提升、粮食增产增效”目标,实施阳光工程、超级稻“种三产四”等重点项目,为全县农业产值同比增长8%提供科技支撑。
一、精准实施阳光工程,提升农民科技素质
20XX年度省阳光办下达我县农村劳动力培训任务2490人(含农业职业技能培训850人、农业专项技术培训1600人、农民工创业培训40人),截至11月底,任务完成率100%,参训学员技能考核通过率89%。
1. 培训基地规范化认定:依据《湖南省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项目实施方案》,通过招投标与公示制,确定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县职业中专、县农机学校为年度培训基地,确保培训资质合规。
2. “三堂课”质量管控:一是“开班课”:基地提交开班申请后,县阳光办3个工作日内批复,通过农业信息平台通知学员,并联合财政部门现场核实学员身份(累计核实2490人次),发放培训手册与教材,宣讲惠农政策;二是“抽查课”:每个培训班期间开展1次抽查,重点核查学员到课率、培训内容匹配度,全年发现并整改问题12项;三是“结业课”:参与结业考试监督与满意度调查,全年学员满意度达96%。
3. 全流程监管与跟踪:建立“培训前审核、培训中巡查、培训后评估”机制,核查培训时长(确保每人不少于40学时)、内容覆盖率(达100%)及补助资金使用情况(专款专用率100%);对参训学员开展3个月跟踪服务,82%的学员实现技能转化。
4. 信息数字化管理:每期培训结业后3个工作日内,完成学员信息录入省级阳光工程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培训过程可追溯、可监管。
5. 验收标准量化:制定《阳光工程培训班级验收标准》,从学员管理、课程质量、档案完善度等6个维度设置20项指标,全年28个培训班均一次性通过验收。
二、深化超级稻“种三产四”工程,保障粮食优质高产
20XX年为我县实施超级稻“种三产四”丰产工程第7年,围绕“核心示范带动全域推广”思路,实现超级稻增产目标。
1. 千亩核心示范片成效:在白果镇建筑村设立1625亩“早超+晚超”核心示范片,早稻选用株两优02、陆两优996等组合,目标亩产490公斤,经市县级专家实割测产,平均亩产515.8公斤,较示范片前五年均值(438公斤)增产17.76%;晚稻选用天优华占、准两优608等组合,目标亩产550公斤,实割平均亩产559.5公斤,较前五年均值(476公斤)增产17.54%;双季合计增产35.3%,超额实现“种三产四”目标。
2. 全域推广规模与产量:全县落实超级稻种植面积29.5万亩(较上年增加3.25万亩),其中早稻12.5万亩、中稻1.6万亩、晚稻15.4万亩。数据显示,超级早稻平均亩产490.5公斤(较前五年增产17.24%),超级晚稻平均亩产559.5公斤(较前五年增产16.9%),双季平均亩产1029公斤,较前五年均值增产34.15%。
3. 关键技术与管理措施:
- 技术落地:推广软盘育秧+小苗移栽技术(覆盖率98%)、宽窄行规范化插植(覆盖率95%)、科学水肥管理(亩均节水20立方米、节肥15%)、综合病虫草害防治(病虫害损失率控制在3%以下);
- 组织保障:成立以县长为组长的项目领导小组,县财政配套50万元专项经费;召开全县动员大会,明确乡镇责任;
- 技术支撑:组建农业局专家组,聘请省市专家指导;全年举办培训班100期,培训高级技术指导员20人、村级示范户1000户,辐射带动农户2万户,发放技术资料10万份。
三、开展科技下乡活动,推动农业科技普及
20XX年度,围绕“早稻集中育秧、超级稻种植”等重点,开展多形式科技下乡活动:
1. 集中育秧专项培训:3月5日-30日,在开云、店门等乡镇举办早稻集中育秧员培训班12期,培训育秧大户205人,辐射带动种粮大户2000余户,发放技术资料2万份。
2. 政策与技术宣讲:参与省州市“农业科技下乡”活动,累计提供技术咨询5000人次,宣讲强农惠农政策30场,覆盖农户1.2万户,引导农户扩大双季稻、超级稻种植面积。
3. 基层农技推广:配合完成基层农技推广示范县补助项目,技术人员年均下乡指导160天,推广超级稻新品种8个、节水灌溉等新技术5项,发放《湖南农业》期刊50份,指导农户8000人次。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