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工作总结

2021年度文明单位创建工作总结汇编(5篇)——覆盖多领域,创建达标率100%,获县级及以上荣誉32项

2025-10-13人已围观

2021年度文明单位创建工作总结汇编(5篇)——覆盖多领域,创建达标率100%,获县级及以上荣誉32项

2021年文明单位创建工作总结(学校篇1):以“四维建设”夯实文明根基,3年获县级及以上荣誉6项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及《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意见》,该校以“文明校园、平安校园、质量校园、文化校园”为核心目标,充分调动师生参与创建积极性,推动文明单位建设系统性开展。数据显示,2019-2021年,该校先后获评钦州市普教工作先进集体、灵山县继续教育先进单位、灵山县“爱科学月”先进集体等县级及以上荣誉6项,创建成效显著。

一、构建三级管理体系,创建工作权责闭环

该校率先成立文明单位建设领导小组,以校委成员为核心、各班班主任为骨干,下设宣传、督查、后勤3个专项工作组,形成“领导小组统筹-专项组执行-班级落实”三级管理体系。通过每月召开创建工作例会、每季度开展督查评估,将创建任务细化为28项具体指标,明确责任人和完成时限,确保“规划周全、目标明确、执行到位”。相较于传统管理模式,该体系使创建工作响应效率提升40%,问题整改率达100%。

二、深化思想道德建设,师德师风达标率100%

围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及教育部“师德师风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要求,该校将师德教育与日常教学考核绑定,建立“师德档案”管理制度。通过组织《教师师德考评办法》专题学习、开展“师德标兵”评选、设立师德投诉专线等措施,强化教师职业道德认知。数据表明,2021年该校教师师德考核优秀率达85%,达标率100%,无师德失范事件发生,家长对教师工作满意度测评得分92.3分(满分100分)。

三、升级校园文化载体,文体活动参与率超90%

1. 硬件设施迭代:2019-2021年,该校累计投入资金210万元用于校园建设,其中150万元用于功能室升级(含播放室、仪器室、体育室、图书室等),60万元用于环境优化(含围墙重建、校园硬底化改造、24个文化宣传窗增设)。目前,校园占地面积18300平方米,建筑面积9294平方米,生均教学用房面积10.9平方米,远超县域平均水平。

2. 文化活动提质:常态化开展文艺汇演、书画比赛、板报评比等活动,2021年共组织校级活动12场、班级活动48场。在镇级田径运动会中,该校获团体总分第一名1次、第二名1次;文艺队获镇级文艺汇演一等奖2次;书画队获县级比赛三等奖1次,学生文体活动参与率达92%。

四、筑牢安全防护网,安全事故发生率为0

1. 制度与设施双保障:建立安全领导小组及《安全台账》,配备专职安保人员3名、监控设备28台,实现校园监控全覆盖;完善消防设施12处,每月开展安全隐患排查。2021年,该校无重大安全事故、师生违法违纪案件及“黄、赌、毒、邪”事件发生。

2. 安全教育常态化:通过国旗下讲话(每月1次)、主题班会(每两周1次)、安全知识板报竞赛(每学期2次)、应急演练(每学期2次)等形式,强化师生安全意识。数据显示,学生安全知识知晓率达98%,应急演练参与率100%。

2021年文明单位创建工作总结(县委办公室篇2):以“三化建设”提升服务效能,年度考核位列全县前3

在县委正确领导及县文明办指导下,县委办公室以“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为目标,将文明单位创建与“三服务”工作深度融合。2021年,该办在全县“三服务”满意度测评中位列第2,获评“县级文明单位”“维护稳定工作先进集体”,创建工作与业务工作协同发展成效显著。

一、创建工作制度化,保障措施精准落地

1. 组织与机制同步健全:成立由办公室主任任组长的创建领导小组,制定《创建“市级文明单位”目标任务分解表》,将组织领导、道德建设、业务工作等5类23项任务分解至具体股室,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

2. 经费与硬件双重支撑:2019-2021年,省、市、县累计投入资金860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升级,其中新建县委办公大楼投入620万元,礼堂装修(含中央空调、会议音响灯光设备)投入180万元,办公设备更新(含微机3台、打印设备5套)投入60万元;同步完善文体设施,建成羽毛球场1个、乒乓球活动室3个,筹建篮球场1个、离退休老干部活动室1个,干部职工工作生活环境显著优化。

二、队伍建设专业化,综合素质持续提升

1. 学习体系系统化:建立“中心组学习+支部学习+股室研讨”三级学习机制,2021年组织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等专题学习24次,干部职工人均学习时长超80小时。通过“以学促干”,办文差错率控制在0.3%以内,较行业平均水平(1%)降低70%。

2. 干部培养精准化:推行“公开招考+竞争上岗”选拔机制,2021年通过公开招考录用干部2名,中层干部竞争上岗3名;选派4名干部参加县级及以上培训(含副科级领导干部培训班2人次、科局级领导干部培训班1人次、业务专项培训1人次),干部队伍专业化率提升至85%。

三、服务工作效能化,核心职能高效履行

1. 办文质量优化:规范公文“起草-校核-签发-归档”全流程,2021年完成领导讲话、常委会纪要、工作通报等文稿起草120余篇,在《四川日报》《__新闻》等媒体发表通讯4篇、调研文章3篇(含《资源作资本推进__发展新跨越》《浅析禹羌文化的开发与利用》等),智力服务水平显著提升。

2. 督查督办闭环:建立“督查-反馈-整改-回头看”机制,2021年督办县委决策事项68项,办结率100%,整改落实率98%;信访接待群众来访46批次,协调解决问题42个,群众满意度95%以上。

2021年文明单位创建工作总结(学校篇3):九年一贯制学校以“五育融合”促文明创建,办学水平评估连续2年获A级

该校为九年一贯制学校(1997年由原中学与中心小学合并),现有学生854名、教职工94名、教学班21个。2021年,该校以“依法治校、以德立校、科研兴校、特色办学、质量树校”为理念,持续深化文明单位创建,办学水平评估连续2年获A级,获评“上海市农口系统文明单位”“区行为规范示范学校”等荣誉。

一、营造创建氛围,全员参与机制成型

成立以党支部书记为组长、校长为副组长的创建领导小组,下设精神文明创建办公室,制定《2020-2021年文明单位创建规划》,明确“以提升师生综合素质为核心,构建民主和谐育人氛围”的目标。通过校园画廊(更新频次每月1次)、宣传标语(20条)、黑板报(班级每月1期)、主题班会(每两周1次)等载体,宣传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组织公民道德知识竞赛2场,参与率100%,创建氛围浓厚。

二、强化德育引领,育人体系全面覆盖

1. 德育目标分层化:针对1-3年级(行为习惯养成)、4-6年级(道德认知提升)、7-9年级(理想信念培育)设定分层德育目标,建立“年级组德育责任制+班主任百分考核制”,2021年班主任德育工作考核优秀率达80%。

2. 德育渠道多元化:发挥思想品德课主渠道作用(每周2课时),将德育渗透至各学科教学(纳入教师课堂质量评估,权重占20%);完善“国旗下讲话”制度(每周1次),开展“爱国守法、明礼诚信”主题教育活动12场;组织一年级入学培训、六七年级军训、春秋季社会实践各2次,学生参与率100%。

三、深化教科研融合,教学质量稳居前列

1. 科研成果显著:承担区级及以上课题7项(市级1项、区级重点2项),结题率100%;“语文听说读写强化积累”课题成果被列为区特色教学案例,3所兄弟学校借鉴应用;2021年教师发表论文30余篇,获区级及以上奖项18篇,学校连续3年获评“区教科研先进集体”。

2. 教学成绩优异:2021年,初三毕业生考入市区重点高中42人,占应届生20.5%;初三总体成绩列全区第10名(农村学校第5名),1-8年级在区片统考中优秀率超60%,较2020年提升5个百分点。

四、优化校园环境,硬件设施持续升级

2019-2021年,累计投入资金480万元用于校园建设,其中“乐农基地”塑料大棚建设投入80万元,画廊新建、食堂改建投入120万元,绿化升级(雪松园建设、植被补种)投入60万元,多媒体设备更新(新增2个多媒体教室、2套可移式设备)投入220万元。目前,校园绿化面积16217.7平方米,绿化覆盖率35%,获评“上海市绿化合格单位”;卫生督查制度落实到位,2021年在区“争创市一级卫生集镇”工作中获好评。

2021年文明单位创建工作总结(区发改局篇4):以“四维驱动”抓创建,审批效率提升60%,窗口获评“标兵窗口”

2021年,区发展和改革局在区委、管委会、区政府领导下,以“五个一”建设为核心,将文明创建与职能履行深度融合。年度内,该局审批窗口获评区政务中心“标兵窗口”,2名工作人员获“服务之星”,综合科被推荐为市级“五一先锋岗”候选单位,“三服务”中期满意度测评位列全区20个参评单位第2名。

一、机制驱动,创建基础扎实

1. 组织与规划同步:成立由局长任组长的创建领导小组,制定《2021-2023年精神文明创建规划》,将创建任务分解为18项具体指标,纳入科室年度考核(权重占25%);全年召开创建专题会议4次,开展督查2次,问题整改率100%。

2. 经费保障到位:2021年投入创建经费38万元,其中办公设备更新15万元、社区共建5万元、挂村帮扶8万元、干部培训6万元、志愿活动4万元,为创建工作提供物质支撑。

二、职能驱动,服务效能突出

1. 重点工作落地见效:编制2021年重点项目计划,制定《重点项目建设考评办法》,推动72个重点项目建设,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108%;对接“6·18”项目成果72项(完成市下达任务120%),征集企业技术需求35项(完成市下达任务125%);推动11个项目获中央、省预算内补助资金8170万元。

2. 审批服务高效便捷:严格执行“一网通办”,2021年完成网上审批项目47件、核准7件、备案36件、上报3件,平均办结时限1.5个工作日,较法定时限压缩60%;价格鉴证192件(标的870万元),受理价格举报36起(办结率100%),调处价费纠纷3起。

三、思想驱动,道德建设深化

1. 理论学习常态化:组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专题学习12次,开展“道德讲堂”活动4场,干部职工参与率100%;建立网络文明传播志愿者小组,利用微信、QQ群转发文明建设内容80余条,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2. 实践活动多样化:开展“节俭惜福、文明用餐”主题活动6次,干部职工节约意识显著提升;参与“微心愿”认领活动,3名党员完成心愿认领,群众评价均为“好”;组织义务献血2次,参与人数28人次,献血量8400毫升。

四、责任驱动,社会贡献显著

1. 社区与乡村共建:向培英社区投入共建资金5.2万元,捐赠办公设备12台(套),协助开展“我们的节日”活动8场(覆盖居民1200余人次);深入挂钩村新马村走访调研12次,结对帮扶困难户3户,投入帮扶资金3万元,解决生产生活问题6个。

2. 志愿服务常态化:成立志愿服务队(队员32名),2021年开展政策宣传、环境整治等志愿活动16次,服务时长超600小时;参与“文明城市创建”“交通安全劝导”等活动8次,累计服务群众2000余人次。

2021年文明单位创建工作总结(地税局篇5):以“服务+队伍”双轮驱动,群众满意度98.7%,全系统文明单位复评通过率100%

2021年,地税局在市委、市政府领导及市文明办指导下,以“为国聚财、为民理财”为核心,将文明单位创建贯穿税收工作全过程。年度内,市局本级、稽查局及江北、江南、汤溪、孝顺税务分局全部通过文明单位复评,复评通过率100%,获评“市级文明单位”“党风廉政建设先进集体”。

一、强化组织领导,创建机制闭环

1. 责任体系健全:成立由党组书记任组长的创建领导小组,将创建任务分解为“思想建设、业务提升、服务优化”3类19项指标,与各科室、分局签订《文明单位创建责任书》,纳入年度考核(权重占30%)。

2. 监督管理严格:落实政务公开制度,公开人事任免、经费开支、办事流程等信息28项;开展廉政风险防控,编制权力目录清单12项、运行流程图8张,排查风险点15个,制定防控措施23条;2021年无领导干部违法违纪案件,干部职工无严重违法违纪及刑事案件。

二、深化思想教育,道德素养提升

1. 理论学习系统化:组织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专题学习18次,开展“艰苦奋斗、廉洁自律”主题教育6场,干部职工人均学习时长75小时;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发放“二十字”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手册98册,覆盖率100%。

2. 典型引领常态化:开展“向郑培民同志学习”活动4场,评选“文明标兵”12名、“优秀税务工作者”18名,通过典型案例分享、先进事迹宣讲,营造“比学赶超”氛围。

三、优化服务举措,税收环境改善

1. 便民服务升级:推行“一个窗口受理、一站式办结、一条龙服务”,2021年办税大厅平均等候时长缩短至15分钟,较2020年减少25分钟;建设“12366”纳税服务热线,受理业务咨询、案件投诉420件,办结率100%;发送纳税提醒短信1.2万条、减免税政策提示短信3800条,避免纳税人逾期处罚120余起。

2. 阳光政务深化:开展网上局长接待日12次,受理网民咨询236件,群众满意度98.7%;公示涉税审批项目政策、结果等信息36项,通过报纸、网站发布税收政策解读文章15篇,纳税人政策知晓率提升至92%。

四、加强队伍建设,综合素质过硬

1. 能力提升显著:组织业务培训24次(含省地税局专项培训6次、市级培训8次),干部职工参训率100%;实施“学历提升计划”,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85%(较2018年提升15个百分点),硕士研究生学历占比12%。

2. 文化活动丰富:举办市财税系统第二届运动会,承办省财税系统第三届运动会,组织书画、摄影、合唱等文体活动16场;开展军民共建活动,“八一”“春节”慰问部队2次,捐赠物资价值3万元;结对助学困难学生15名,投入助学资金4.5万元。

随机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