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工作总结
2014年湖南大湘西魔芋有限公司合作工作总结——10万亩魔芋产业建设与农企校企协同实践
2025-10-09人已围观
2014年湖南大湘西魔芋有限公司合作工作总结——10万亩魔芋产业建设与农企校企协同实践
湖南大湘西魔芋有限公司自成立以来,秉持艰苦创业、励精图治的发展理念,在农企合作、校企协同推动魔芋产业发展领域积累了系统性实践经验,现将具体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政府引导+企业实施:构建魔芋产业扶贫攻坚体系
魔芋作为自然界中唯一可大量提取葡甘聚糖的作物,兼具医药、食品、工业多重用途,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其列为第七大营养元素,医药界更称其为“生命的稳定剂”。市场数据显示,全国魔芋种植面积缺口超200万亩,加工产品供给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该产业具备显著的朝阳产业属性。
针对魔芋产业的发展潜力,桑植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将其作为武陵山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高寒山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经济收入提升的核心突破口,在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培育方面给予重点扶持,明确专项领导及责任人推进落实。具体举措包括:
1. 政策与资金整合:制定契合桑植县魔芋产业发展的专项政策,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整合各类项目资源,重点向规模化种植主体、产业化经营企业、专业合作社及种植大户倾斜;
2. 示范基地建设:联合县扶贫办、村级扶贫单位,在桑植县官地坪镇、八大公山、细砂坪、蹇家坡、白石、西莲6个乡镇共同实施“1000户农户种植1000亩魔芋”示范项目,以点带面推动魔芋产业起步;
3. 种植规划落地:结合魔芋喜荫怕强光、喜温怕高温、喜湿怕干旱水渍的生长特性,对全县150个适宜种植魔芋的高寒山区村地块进行精准规划,创新采用油茶-魔芋、柑橘-魔芋、桃李-魔芋、向日葵-魔芋、玉米-魔芋及房前屋后零星种植等多元套种模式。同时明确2014-2020年分阶段建设目标:2014年完成1000亩种植面积,2015年、2016年各完成10000亩种植面积,2017-2020年累计完成79000亩种植面积,最终实现10万亩基地建设目标,且要求150个高寒山区村90%以上农户房前屋后魔芋种植面积不低于0.5亩。
二、产业链建设+产学研协同:突破魔芋产业核心技术瓶颈
魔芋产业具有产业链长、关联度高的显著特征,其全流程涵盖魔芋种植、干片加工、精粉提取、低聚糖生产及终端制品加工等多个环节。从产业带动效应来看,上游种植可拉动养殖、肥料、运输等关联产业发展,下游加工能推动销售、服务等配套产业升级,同时可新增收购、加工、运输、销售等就业岗位,并为张家界旅游业发展提供特色产业支撑。
然而,魔芋产业从种植到加工的关键环节及产品升级过程中,存在多项制约发展的核心技术瓶颈,仅依靠企业自身技术力量难以突破。基于此,桑植县人民政府通过湖南省委组织部引入魔芋领域权威特派专家驻企指导,推动公司与湖南农业大学建立长期产学研合作关系,具体实践如下:
1. 技术与品种引进:依托湖南农业大学“双百工程”魔芋产业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及专家后援团,在上游种植环节引入该校抗病害、耐高温新品种“湘芋1号”,下游深加工环节应用该校“魔芋葡甘聚糖酶法降解技术”,显著提升产业技术水平;
2. 专利与平台建设:在高校专家支持下,公司累计申请国家专利16件;2014年,联合湖南农业大学吴永尧(二级教授、博导、理学博士)、周海燕(副研究员、硕导、理学博士)、杨大伟(副教授、硕导、理学博士)、张学文(教授、博导、理学博士)及湖南农科院肖鹜轩(研究员、农学硕士)等7名专家,组建张家界市魔芋科学研究所,重点开展种植端品种改良、病害防治、全程机械化管理及加工端核心技术攻关、资源循环利用、新产品研发等工作,为产业链各主体提供技术支撑;
3. 企业资质提升:得益于产学研协同创新成效(注:产学研协同创新理论强调企业、高校、科研机构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现技术突破与产业升级,是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核心模式),公司于2013年成功获评“湖南省高新技术企业”“湖南省创新型企业”。
三、专业合作社引领:探索“公司+基地+合作社”共同发展模式
当前魔芋生产已从传统半野生、零星、粗放种植,逐步向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方向转型。但需注意的是,魔芋产业属于“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高风险”的“四高”产业,要实现千家万户规模化种植,需突破两大核心制约:一是农户收入水平较低,难以承担高额种植投入;二是产业风险较高,农户无法承受种植失败损失。
为破解上述瓶颈,公司创新采用“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发展模式,具体措施包括:
1. 合作社组建与利益绑定:协助魔芋种植户组建3个专业合作社,与合作社建立利益共同体机制,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2. 订单农业保障:与合作社签订“订单农业”合同,明确产量、质量、价格、收购标准,彻底解决农户“卖难”问题,消除种植后顾之忧;
3. 种植端支持:为种植大户统一提供魔芋种,采挖时由农户按年初领取种芋数量等量抵偿;免费提供种芋消毒及病害预防药品,并同步开展技术指导;对公司提供种芋的种植户,实行3.6元/公斤的保护价收购;
4. 经济效益验证:数据显示,按10万亩目标种植面积测算,每亩产鲜魔芋2000公斤,总产可达20万吨,以3600元/吨计算,可实现农业产值36000万元;按10000户种植户分摊,户均年创收3.6万元,该模式可稳定解决10000户农民脱贫致富问题。
四、林下种植攻坚:夯实魔芋产业可持续原料基础
魔芋作为林下植物,其生长需满足长期系统发育形成的生态特性,仅在适宜生境下才能实现健壮生长,有效抵御生物灾害。实践表明,林下种植模式可实现“从林中来、到林中去”的原生态种植目标,创造接近魔芋原产地的生长环境,满足其健身栽培需求。
桑植县境内海拔800米以上的高寒山区村共150余个,林下种植资源面积达30万余亩,覆盖农户数万户。基于这一资源优势,公司自2013年起启动林下魔芋种植攻坚计划:以每年1000-3000户的速度,无偿扶持高寒山区农户在房前屋后开展林下魔芋种植,每户种植面积0.5亩;每年举办魔芋种植技术培训班6期,累计培训人员1000-3000人次,重点培养魔芋种植大户,为实现10万亩林下魔芋种植目标、保障企业可持续原料供应奠定基础。
五、现存问题与系统性解决建议
(一)现存核心问题
1. 种植管理粗放:多数农户仍沿用传统种植方法,存在种芋不分级、不消毒,地块不倒茬,施肥不科学,除草不及时等问题,导致产量稳定性不足;
2. 种芋供应受限:魔芋繁殖系数低、用种量大,且种芋越冬易腐烂、保存难度高;同时,近年种芋市场价格攀升至5-10元/斤,且供应紧缺,农户因资金匮乏难以大规模购种,制约产业规模化发展;
3. 病虫害防控难题:魔芋易发生软腐病、白绢病等传染性病虫害,目前仅能通过预防控制,尚无有效根治手段,若管理不当,轻则导致减产,重则面临绝收,可能造成农户重大经济损失并阻碍全县魔芋产业推进;
4. 有机肥料短缺:魔芋种植禁止使用化肥,规模化种植所需有机肥料仅依靠农户自有农家肥远不能满足,形成产业发展瓶颈;
5. 技术研发经费不足:企业在产业链加工环节需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如魔芋神经酰胺类物质制备技术),但与科研机构合作攻关的经费缺口较大,导致部分研发项目难以推进。
(二)系统性解决建议
1. 强化科技培训:在魔芋生产基地常态化举办技术培训班,重点普及魔芋软腐病、白绢病“两病”防治技术,严格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从选种、播种消毒等环节切断病虫害传播路径;
2. 建设种芋储藏设施:规划建设桑植县规模化魔芋越冬储藏设施,为种植户提供统一的储藏场地及专业技术支持,确保越冬后种芋优质率维持在较高水平,保障种芋长期稳定供应;
3. 推进有机肥基地建设:目前已引进生物有机肥料加工技术,且完成环境评价、土地预审、规划用地、土地租赁及项目备案等前期工作,该项目设计年处理禽畜粪便8万吨、农作物秸秆2万吨,可年产生物有机肥料8万吨,投产后可解决规模化种植的肥料短缺问题;
4. 争取扶贫政策支持:建议政府将魔芋产业纳入专项扶贫项目,协调扶贫单位、扶贫办、农办、农业局、县财政等部门,每年为农户提供种芋专项资金扶持,助力农户通过魔芋种植实现脱贫增收;
5. 保障技术研发资金:建议从产业引导资金中划拨专项经费,支持魔芋产业核心关键技术研究,提升企业品牌影响力及国际市场竞争力。
湖南大湘西魔芋有限公司
2014年3月12日
上一篇:旗第XX届人大常委会五年工作总结(201X-201X年)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 2014年湖南大湘西魔芋有限公司合作工作总结——10万亩魔芋产业建设与农企校
- 旗第XX届人大常委会五年工作总结(201X-201X年)
- 202X年度建筑技术员工作总结(累计管理5项工程,验收合格率100%)
- 2024年服装制版技术总结报告(含12项核心参数与8类实操标准)
- 2024年XX镇中心小学“校园安全教育月”工作总结(参与师生1200人次,隐患整改率
- 2023年度工程管理岗位工作总结:项目执行与技术创新
- 2006-2011年采编部工作综合总结报告
- 202X年度XX医院药局工作总结
- 2023年度公司年终工作总结大会发言稿(核心数据:产值17506万元,销售收入17945万
- 202X年度财务月度工作总结与核心工作举措(9月-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