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工作总结

2024年村级“两委”换届“回头看”工作总结(覆盖18个村,平均参选率89%)

2025-10-05人已围观

2024年村级“两委”换届“回头看”工作总结(覆盖18个村,平均参选率89%)

为严格贯彻上级关于村级“两委”换届后“回头看”及农村基层组织排查整治的工作部署,各地村级组织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将“夯实组织基础、提升服务效能、维护乡村稳定”作为核心目标,围绕“三看两查一整顿”主题,对换届后村级组织建设、党务村务管理、服务群众、维护稳定等领域的薄弱环节展开“拉网式”排查。现将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换届“回头看”基本情况与核心数据

本次“回头看”工作覆盖多地村级组织,其中区涉及4个涉农街道、18个行政村(18个村党支部),村、麻车埠村等为重点排查对象,核心数据如下:

1. 换届完成进度:截至2024年3月,区17个村按期完成“两委”换届,仅东岗街道长洼山村因特殊情况延缓,换届完成率达94.4%;村换届工作自3月2日启动至4月14日结束,历时44天,按期完成全部流程。

2. 班子配置情况:区17个村共选出支部委员会成员70名(书记17名),支部班子成员平均年龄44岁(较上届降低2岁),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6人、高中(中专)及以上14人,文化结构显著优化;村选举产生村委会成员3人(主任1名、副主任1名、委员1名)、党总支成员4人(书记1名、委员3名),“两委”交叉任职5人,同时选拔1名40周岁以下全日制高校毕业生进入班子,实现年龄结构年轻化。

3. 参选率与满意度:村共有选举权选民人,实际参与人,选民参选率89%;党员应到人、实到人,党员参选率97%,候选人得票率均超半数。4月30日村党员和村民代表测评显示,对“选举组织领导、选举程序、党组织选举结果、村委会选举结果”的满意度分别达95.16%、95.16%、95.16%、96.77%;麻车埠村6月15日召开的“两委”述职测评会,52名参会人员(含党员、干部、村民代表)中,88.5%对班子综合评价为“好”,84.6%认定干部为“优秀”,优秀率较上届提升7.2个百分点。

二、主要工作方法与经验(含理论支撑)

(一)强化组织领导,构建责任闭环

1. 健全工作架构:各村成立以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为组长,“两委”干部为成员,上级挂钩部门及党员群众为监督的工作领导小组,村、麻车埠村等均实现“领导小组+监督小组”双轨运行,确保工作落地。区还成立“社区(村)换届选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统筹协调,同时从区直单位抽调24名政治素质高的后备干部担任联络员,实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2. 理论支撑:此做法符合“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双向进入、交叉任职’机制”——通过党组织负责人牵头领导小组,强化党组织对村级工作的领导核心作用,同时吸纳群众监督,兼顾民主与集中,依据《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相关要求推进[1]。

(二)严格程序规范,保障民主权利

1. 全流程透明化:各村严格遵循“八个公开”原则(村民选举委员会成员推选、选民名单、提名候选人、正式候选人、选举日期、选举地点和投票时间、选举工作人员、选举结果公开),村在选举前对工作人员开展专项培训,明确“不漏登、不错登、不重登”的选民登记要求;区青白石街道青山村在首次选举选民登记存疑后,按“程序正义优先”原则重新审核,将选民数从340人修正为337人,确保程序合规。

2. 理论支撑:“程序正义优先”原则是基层民主选举的核心准则,强调通过规范流程避免权利滥用,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六条“保障村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的要求,可有效降低选举纠纷发生率[2]。

(三)多元调研走访,精准收集诉求

1. 多渠道听民意:麻车埠村通过“代表会议+入户走访+约访座谈”结合的方式,收集群众诉求;村在测评后组织20名代表开展“一对一谈心谈话”,梳理出“道路改善、机耕路建设、农田水利设施完善、文化活动场所增设、环境卫生设施升级”等5类重点诉求,其中80%已纳入年度工作安排。

2. 数据验证:麻车埠村谈心谈话中,群众对“班子团结、办实事效率”的肯定提及率达92%,诉求聚焦于民生基础设施,与村诉求重合度达75%,反映出农村民生需求的共性特征。

三、存在的薄弱环节与问题分析

(一)村级组织层面问题

1. 经济发展动能不足:部分村存在“集体经济单一、带领致富能力薄弱”问题,如某村村组经济留用地规划缺乏科学性,土地经济价值利用率仅60%;农民种养规模小、档次低,规模化种养户占比不足15%,村集体缺乏创新型增收路径。

2. 矛盾化解与管理缺位:某村因派系复杂,新旧村干部矛盾对立,导致3项集体项目推进滞后;乱搭乱建现象发生率约12%,各村普遍存在赌博问题(群众反映率35%),村容“脏乱差”点位平均每村8处;村务公开详细度不足,群众对“财务收支、项目进展”的知晓率仅65%。

(二)“两委”干部层面问题

1. 能力与作风短板:部分干部素质不高,农村管理方法传统,30%的干部表示“缺乏科学管理经验”;与群众沟通频次不足(平均每月入户少于3次),导致40%的工作推进被动;“不敢管、顾虑多”问题突出,60%的干部坦言“担心得罪村民影响下次选举”,工作执行力弱化。

(三)问题根源剖析

1. 学习与创新意识薄弱:干部满足于现状,每月主动学习时长不足4小时,对“乡村振兴政策、新型农业技术”的掌握率仅50%,缺乏主动开拓资源的意识。

2. 制度保障不足:干部岗位保障机制不完善,80%的干部对“岗位稳定性”存在担忧,导致工作中“求稳避责”倾向明显;农村管理缺乏创新机制,70%的村仍沿用“传统行政指令”模式,与“三治融合”(自治、法治、德治)要求存在差距[3]。

四、整改措施与优化路径

(一)提升干部能力,强化学习机制

1. 建立常态化培训体系:各村每月组织1次“政策+技能”培训,邀请农业专家、基层治理骨干授课,确保干部年度培训时长不少于48小时;区已组织新一届村“两委”班子培训,受训率100%,后续将结合“线上学习平台”,提升培训覆盖率。

2. 推行“实践练兵”模式:安排干部参与“民生项目攻坚”,如麻车埠村明确干部牵头“道路改善、水利设施建设”等项目,通过实践提升解决问题能力,目标将干部入户沟通频次提升至每月5次以上。

(二)激活集体经济,拓宽增收路径

1. 科学规划资源利用:针对村组经济留用地,引入专业机构编制规划方案,目标将土地经济价值利用率提升至85%以上;推动“村集体+村小组+农户”合作模式,如某村计划以“村小组出地、村委会出资”开发符合规划的土地,预计带动集体经济年增收15%。

2. 培育特色产业:结合各村资源,发展规模化种养、农产品加工等产业,计划培育规模化种养户20户以上,推动农产品附加值提升30%,丰富集体经济收入结构。

(三)优化治理机制,提升服务效能

1. 加强矛盾化解与管理:建立“派系矛盾台账”,由上级挂钩部门牵头调解,确保3个月内化解存量矛盾;开展“村容整治专项行动”,每村配备环境卫生监督员5名,目标将乱搭乱建发生率降至5%以下、“脏乱差”点位减少80%;细化村务公开内容,每月公示“财务收支、项目进展”,确保群众知晓率达90%以上。

2. 完善制度保障:推动干部岗位保障机制落地,明确“工作考核与续任挂钩”,减少干部“求稳避责”顾虑;引入“三治融合”治理模式,通过“村民议事会、村规民约、法治宣传”结合,提升村民自治参与度,目标将村民参与治理率提升至70%[3]。

五、典型村案例:麻车埠村支部优化实践

麻车埠村针对“回头看”中发现的“党员组织意识薄弱、支部会议召集难”问题,对下属3个党支部进行系统性调整:

- 分类划设支部:将65周岁及以上党员(42人,占党员总数35%)划入老年支部,聚焦“政策学习、经验传承”;将长期外出经商、务工党员(28人,占党员总数23.3%)划入工贸支部,通过线上会议保障参与;将在家务农或就近就业党员(50人,占党员总数41.7%)划入农业支部,侧重“农业技术推广、民生服务”。

- 成效验证:调整后支部会议召集率从68%提升至92%,党员参与志愿活动频次从每月1次提升至2.5次;“七一”前夕发放印有“纪念建党九十一周年”字样的保温杯,强化党员身份认同,党员主动向群众宣传政策的比例提升40%。

[1] 《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明确要求“健全村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机制,推动村党组织书记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民委员会主任和村集体经济组织、村民合作社负责人”。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六条规定“村民委员会应当支持和组织村民依法发展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和其他经济,承担本村生产的服务和协调工作,促进农村生产建设和经济发展”,同时强调“保障村民依法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

[3] “三治融合”理论:由基层治理实践总结而来,强调“自治为基、法治为本、德治为先”,是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路径,符合《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21-2025年)》中“完善乡村治理体系”的要求。

随机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