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工作总结

2018年XX乡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专项行动工作总结(涉及6个行政村,完成3类问题100%整改)

2025-10-05人已围观

2018年XX乡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专项行动工作总结(涉及6个行政村,完成3类问题100%整改)

根据《中共XX县办公室、XX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XX县整治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专项行动工作方案〉的通知》(汉委办〔2017〕82号)文件精神,XX乡立足辖区实际,以“规范基层权力运行、维护群众切身利益”为核心目标,系统加强组织领导,科学制定实施方案,明确分级工作责任,全面开展线索排查,稳步推进专项治理。截至2018年12月,专项行动覆盖全乡6个行政村,完成3类突出问题整改,整改合格率达100%,现将具体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强化组织架构,夯实专项行动实施基础

为确保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专项行动(以下简称“专项行动”)落地见效,XX乡于2018年1月15日经乡党委、政府专题会议研究,正式成立专项行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以乡长为组长,乡人大主席为副组长,全体党政领导、6个行政村“三职”干部(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村文书)为成员,全面统筹专项行动的规划部署、协调推进与监督检查;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于乡党政办,配备专职工作人员3名,具体负责线索收集、台账管理、进度上报等日常工作。

从治理理论层面看,该组织架构的搭建遵循了“基层治理闭环管理理论”——通过明确“决策层(党委政府)—执行层(领导小组)—操作层(党政办+村‘三职’干部)”的三级权责体系,实现了专项行动从部署、推进到监督的全流程闭环,有效避免了“责任悬空”“执行碎片化”等问题[脚注1:理论参考《基层党风廉政建设规范化指南》(2017年版)中“基层专项治理组织架构设计”相关内容]。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2月,领导小组共召开专题推进会8次,党政办累计收集各类线索23条,线索办结率达100%,组织架构的高效性得到充分验证。

二、聚焦问题排查,精准定位基层治理短板

通过“村级自查+乡级抽查+群众反馈”三维排查模式,XX乡在专项行动中精准识别出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的3类突出短板,具体问题及量化情况如下:

(一)“三资”管理档案规范化程度不足

排查结果表明,全乡6个行政村中,4个村存在“三资”(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台账未分类归档问题,占比66.7%;部分村的档案资料存在“混装存放”“缺少卷内目录”等情况,如XX村2017年度集体资产租赁台账与村级日常开支票据混放,导致查阅效率低下,不符合《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档案规范》中“分类归档、一案一卷”的要求。

(二)“三资”管理制度公示执行不到位

经乡纪委抽查,6个行政村中有5个村的“三资”管理制度存在标题名称表述不规范问题(如将“XX村集体资产租赁管理制度”简化为“资产管理制度”),占比83.3%;且5个村均未按要求在村级公示栏对制度内容进行公示,相较于“制度公示率100%”的专项行动目标,存在显著差距。此类问题直接导致群众对“三资”管理规则的知晓率不足65%,影响了群众监督权的有效行使。

(三)专项举报渠道宣传覆盖存在盲区

数据显示,6个行政村均未在村务公开栏张贴XX县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突出问题专项整治举报电话,问题覆盖率达100%。专项举报电话作为群众反馈问题的重要渠道,其宣传盲区的存在,导致2018年上半年全乡通过专项举报渠道收集的问题线索仅3条,占线索总数的13%,远低于“专项举报线索占比不低于30%”的预期目标。

三、坚持靶向整改,全面提升问题治理成效

针对排查出的3类突出问题,XX乡制定“一问题一方案、一村一台账”的整改策略,通过“限期整改+跟踪核查+效果验收”的流程管控,实现3类问题100%整改到位,具体整改措施及成效如下:

(一)“三资”档案规范化整改:从“混装”到“分类”的系统性优化

乡党政办联合乡农经站制定《XX乡村级“三资”档案分类归档操作手册》,明确“资金类、资产类、资源类”3大类12小项档案的归档标准,并组织6个村的村文书开展专题培训2次。整改过程中,共完成120余册“三资”台账的分类整理,为每册档案建立卷内目录60余份,配备档案盒30余个;对4个存在“混装存放”问题的村,实行“乡级工作人员驻点指导”,确保档案分类符合规范。验收结果显示,整改后全乡“三资”档案规范化率由33.3%提升至100%,档案查阅时间由平均30分钟缩短至5分钟以内,效率提升83%。

(二)“三资”制度公示整改:从“不规范”到“标准化”的全流程完善

乡纪委牵头对6个村的18项“三资”管理制度标题进行修订完善,统一规范表述(如将“资产管理制度”修订为“XX村集体资产登记与处置管理制度”),并制作标准化公示展板6块。修订完成后,要求各村在24小时内将制度展板张贴于村级公示栏核心位置,乡纪委安排专人对张贴情况进行逐一核查,拍摄公示照片24张归档备案。相较于整改前“零公示”的状态,整改后群众对“三资”管理制度的知晓率提升至82%,符合“公开透明”的基层治理要求。

(三)专项举报电话张贴整改:从“盲区”到“全覆盖”的宣传落地

乡党政办统一制作XX县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突出问题专项整治举报电话标识牌6块,明确张贴位置为村级办公场所入口处、村务公开栏等群众易见区域。张贴完成后,乡纪委组织工作人员通过“实地核查+随机访谈”的方式验收,共访谈群众30人,群众对举报电话的知晓率达100%。整改后,2018年下半年全乡通过专项举报渠道收集的问题线索增至12条,占线索总数的52%,较上半年提升39个百分点,举报渠道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此处整改工作的推进,契合了“问题导向治理理论”的核心逻辑——即通过精准识别问题、针对性制定措施、严格把控整改质量,实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效果巩固”的治理闭环,这一逻辑在《基层腐败治理实践与创新》(2016年版)中被证实为提升基层专项治理成效的关键路径[脚注2:理论参考《基层腐败治理实践与创新》中“靶向整改机制构建”相关内容]。

四、健全长效机制,巩固专项行动治理成果

为避免问题反弹,XX乡以专项行动为契机,从制度建设、公开机制、考核问责三个维度,构建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的长效治理体系,具体措施如下:

(一)完善“三资”管理长效监督机制

依据《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条例》,修订《XX乡“三资”管理实施细则》,新增“月度自查、季度抽查、半年督查”的常态化监督机制:每月5日前,由村文书完成村级“三资”管理自查,形成自查报告报乡农经站;每季度末,由包村干部带队开展村级抽查,抽查覆盖率不低于50%;每年6月、12月,由乡纪委牵头开展半年督查,实现6个村全覆盖。同时,建立“问题整改台账”,实行“销号管理”,要求问题整改完成率达100%且群众满意度达85%以上方可销号。相较于原有“事后整改”模式,该机制实现了“事前预防、事中管控、事后完善”的系统性转变,为“三资”管理规范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优化村务、党务公开标准化体系

制定《XX乡村务、党务公开标准化手册》,明确公开内容、时间、地点、程序的“四统一”标准:公开内容涵盖“三资”收支、惠民政策落实、村级项目进展等8大类32小项;公开时间实行“常规事项每月10日前公开、重点事项(如集体资产处置、低保评定)即时公开”;公开地点除村级公示栏外,新增“XX乡政务公开微信群”“村级广播”等线上线下渠道;公开程序需经“村‘两委’商议—乡级审核—公示反馈”三步流程。数据显示,该体系实施后,群众对村务、党务公开的满意度由65%提升至88%,公开的及时性、透明度显著增强,符合当前“阳光政务”建设的行业趋势。

(三)强化专项行动考核问责力度

将专项行动工作成效纳入乡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考核权重由原来的10%提升至20%,考核指标包含“问题排查数量、整改完成质量、群众满意度、长效机制建设”等5项核心内容,采用“量化评分+民主测评”的方式进行。考核结果显示,对年度考核排名后两位的村,由乡党委对村“两委”主要负责人进行约谈;对因履职不到位导致问题反弹的(如“三资”档案再次出现混装),依据《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相关规定,严肃追究村“两委”主要负责人及包村干部责任。2018年,XX乡共开展专项考核2次,约谈村“两委”负责人2人,问责机制的威慑力得到有效发挥。

这一长效机制的构建,借鉴了“绩效管理PDCA循环理论”——通过“计划(制定细则与手册)—执行(落实监督与公开)—检查(考核评估)—改进(问责与优化)”的循环流程,持续提升专项行动成效,确保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得到常态化治理[脚注3:理论参考《公共部门绩效管理实务》(2017年版)中“PDCA循环在基层治理中的应用”相关内容]。

XX乡人民政府

2018年12月30日

随机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