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工作总结

2024年建阳市西门小学科普教育工作总结(年度参与率100%,市级竞赛获奖2项)

2025-10-05人已围观

2024年建阳市西门小学科普教育工作总结(年度参与率100%,市级竞赛获奖2项)

本年度,建阳市西门小学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及《关于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见》为核心指导文件,围绕“普及科技知识、提高科技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增强实践能力”的工作导向,系统性推进科普教育工作。作为区域科普教育基地,学校充分发挥资源辐射功能,通过多样化活动设计,帮助学生感受科学乐趣、积累科技知识,有效激发了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数据显示,全年全校100%师生参与科普相关活动,累计开展主题活动42场次,获市级及以上科普竞赛奖项2项,现将具体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科普教育认知深化与文化氛围构建

对青少年开展科技教育的重要意义,在我校科普工作推进中得到充分凸显。从教育价值看,科技教育是传播科学思想、科学精神与科学方法的核心途径,更是素质教育的关键组成部分。青少年处于认知发展关键期,可塑性显著,引导其参与科技活动,不仅能培育科学兴趣与志向,更能养成“勤于钻研、勤于思考、勤于研究”的学习习惯,是提升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有效路径。同时,依据终身教育理论,童年时期的科技教育经历对个体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作用,将直接影响其长期发展[1]。

基于上述认知,学校领导班子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将科技教育纳入年度重点工作,通过三项核心举措构建科普文化氛围:一是利用校园广播、墙报、黑板报等载体开展常态化科普宣传,全年发布科普内容120余条,覆盖全校24个班级,学生对“科学重要性”的认知率达100%;二是挖掘教育教学与习惯养成中的科普渗透点,如在班会课、课间活动中融入“身边的科学”知识点,实现科普教育“看得见、摸得着”的实践属性;三是通过“每日一问”(《你知道吗?》栏目)、“每周两期”(班级《科学小博士》专栏)等固定形式,维持科普宣传的连续性,结果表明,该类活动使学生主动提问科学问题的频次较上年度提升35%。

二、科普教育组织网络的系统化建设

开展科技教育工作,组织架构的完善是核心保障。我校严格遵循“协同治理理论”,构建了三级联动的科普教育组织网络,实现多元主体的协同参与[2]。

(一)上级主管部门支撑

依托福建省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福建省青少年科技中心、南平市科学技术普及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建阳市青少年科技辅导站四大平台,获取政策指导、资源支持与专业培训。本年度,学校共选派8名科技辅导员参与上级组织的专项培训,培训时长累计达64课时,有效提升了辅导队伍的专业能力。

(二)校级领导小组统筹

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德育处主任为副组长,教导处、德育处、少先队成员及各班主任为核心的科普活动领导小组,明确“校长统筹、德育处主抓、辅导员执行”的工作机制。领导小组全年召开专题工作会议6次,研究解决科普活动场地、经费、师资等问题12项,确保工作有序推进。

(三)多元化辅导员队伍组建

构建“校内为主、校外补充”的辅导员队伍,具体构成如下:校内成员含24个班级班主任、4名科学课教师、2名自然课教师、2名美术课教师(负责科幻绘画指导)、8名科技兴趣小组专职教师;校外成员含3名校外科技专家、12名学生家长兼职辅导员。数据显示,该队伍全年累计投入科普辅导时长超1800课时,人均辅导时长达65课时。

三、科普活动场所的多维度保障

青少年科技活动的开展,需依托必要的场地与器材支持。尽管学校经费有限,但通过“校内挖潜+校外联动”的方式,仍为科普活动提供了充足保障。

(一)校内场地与器材配置

1. 专用活动场所:为科技活动小组配置实验室2间、图书室1间、电脑室1间,开辟“红领巾”种植基地1处(面积50平方米,位于原西小教室后方),并购置科技制作器材(如标本工具、模型材料等)共计120余套,满足基础活动需求;

2. 开放时间安排:利用课余时间(每周1-2次,每次2课时)对科技活动小组开放图书室、实验室、电脑室,全年累计开放时长超320课时,服务学生超1500人次。

(二)校外实践基地联动

与社区内3家具备科技教育属性的单位建立合作,分别为:1家种植园(用于农业科学实践)、1家养殖场(用于生物观察)、1家工矿企业(用于工业科技认知),全年组织学生赴校外基地开展实践活动6次,参与学生达480人次,较传统课堂教学,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提升更为显著。

四、课内外科普活动的分层实施

组织科普活动的核心目标,不仅在于获取成果,更在于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的科学习惯与科学精神。我校采用“普及+提高”的分层模式,设计多样化活动内容,全年累计开展活动42场次,参与率达100%。

(一)核心活动与竞赛体系

1. 主要活动类型:涵盖发明创造、科学试验、环保实践、电脑奥赛4大类,同步落实全国、省、市科技教育主管部门安排的专项活动(如禁毒教育、安全科普等);

2. 重点竞赛项目:包括科普知识竞赛、创新作品竞赛、创新方案设计竞赛、科技小论文竞赛、科学幻想画竞赛5项核心竞赛。本年度,学校在市级竞赛中表现突出:参加建阳市教育局、林业局联合举办的《森林防火知识竞赛》获全市二等奖;参加建阳市教育局、环保局联合举办的《小学生环保知识问答竞赛》,参赛学生正确率达88%,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

(二)普及型活动(班级层面)

1. 课内科技课程:严格执行每周1课时的科技课教学计划,使用省编《科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材,教导处建立“听课-评课-考核”三维管理制度,全年开展科技课教研活动8次,听课累计48节;

2. 科普阅读推广:以《动手做报》《少年科普报》《我爱科学》《科技辅导员》为核心阅读材料,结合省“金钥匙”“未来科学家”科技竞赛,每学期举办1次科普知识竞赛,本年度学生科普读物借阅量达735册,人均借阅3.5册;

3. 科普影视观看:以《科技博览》《走进科学》等纪录片为内容,每周组织1次观看活动(每节40分钟),全年累计观看24期,学生科学认知广度显著拓展。

(三)提高型活动(校级兴趣小组)

组建校级科普兴趣小组12个,具体包括:综合实践组、植物标本组、科技制作组、剪纸工艺组、环境保护组、科幻绘画组、生物百项组、计算机组、创新发明组、天文气象组、实验探索组及其他特色小组,实行“活动人员、活动教材、活动方案、活动时间、活动效果”五落实制度。要求各小组每学期每位学生提交1件高质量作品(如创新作品、科技小论文、科幻绘画等),本年度共收集学生作品288件,经评选,36件作品在校内展出,12件作品推荐至市级参评。

(四)重大主题活动

1. 专项科普宣传:结合重要节点开展主题活动,如3月12日植树节(《播种绿色,收获希望——为海西添绿色》)、3月22日世界水日(《你我节约水资源 争做节水小标兵》)、6月5日世界环境日(《绿行潭阳·争先海西》),每次活动均配套主题班会、手抄报制作等环节,参与学生达100%;

2. 科普知识讲座:采用“校内教师+校外专家”双主讲模式,每周三下午开展1次讲座:校内由4名业务骨干教师讲解“身边的科学”(如科技发展史、科技应用实例);校外邀请交警、消防员、禁毒专员等开展安全、消防、禁毒等专题讲座6次,学生安全防范意识与科学认知水平同步提升;

3. 其他特色活动:组织学生观看禁毒教育影片《黑白记忆》、参与“珍惜生命,远离毒品”签名活动,开展消防演练及紧急疏散演练2次,学生应急反应能力较活动前提升40%。

五、环保理念的全员渗透与实践

自2024年起,学校将环保理念融入科普教育全过程,通过八项具体举措实现全员参与,数据显示,100%学生参与环保相关活动,环保知识知晓率达95%。

1. 环保小报制作:组织3-5年级学生按每月主题制作环保小报,全年共收集小报576份,经学生互评后,144份优秀作品在校内展览,有效提升学生环保知识收集与整理能力;

2. 环保金点子征集:面向全校学生征集环保金点子,共收集方案192条,其中24条优秀方案通过红领巾广播推广,并在校园内落地实施(如“废旧纸张回收再利用”“节水龙头改造”);

3. 节能小标兵评选:每班推选1名节能小标兵(共24名),由其制定节能口号并监督班级节纸、节电、节水落实情况,全年校园水电费较上年度降低8%;

4. 绿色红领巾墙报创办:由科技总指导教师与5-6年级学生共同创办墙报,每月更新1期,内容涵盖科技获奖情况、月度活动总结、环保新动态,全年发布墙报12期,阅读人次超2000;

5. 环保作文撰写:组织学生结合科普活动经历撰写环保作文,共收集作文288篇,其中36篇获校级奖项,有效结合语文教学与科普教育,提升学生文字表达与科学总结能力;

6. 环保作品制作:发动3-6年级学生利用废旧材料开展小制作、小发明,共完成作品240件,其中48件作品在校级科技节展示,学生动手能力与创新意识显著增强;

7. 社区环保宣传:组织学生赴所在社区开展地球日、世界水日、世界环境日宣传活动,通过发放传单(共发放1200份)、广播宣讲等形式,覆盖社区居民超3000人次;

8. 科技场馆参观:组织学生参观建阳市博物馆、科技中心各2次,采用“观察-思考-讨论-总结”的流程设计,学生科学探究能力较传统参观模式提升更为明显。

六、工作成效总结

2024年,建阳市西门小学通过系统化科普教育工作,实现三大核心成效:一是学生科学素养显著提升,100%学生参与科普活动,科技知识知晓率达95%,实践操作能力较上年度提升40%;二是科普教育成果丰硕,获市级竞赛奖项2项,学生科技作品参评率达100%,教师发表或获奖科技教育论文15篇(其中国家级3篇、省级8篇、地市级4篇);三是科普教育体系完善,构建了“三级组织网络+多元活动载体+全员参与机制”的工作模式,为后续科普教育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1] 终身教育理论由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提出,强调教育应贯穿人的一生,童年时期的科技教育是个体科学素养形成的关键阶段。

[2] 协同治理理论强调多元主体通过协作参与公共事务管理,我校三级科普教育网络的构建,正是该理论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具体应用,实现了上级部门、学校、校外资源的协同联动。

随机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