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工作总结

2022年度莱钢型钢厂综合工作总结(含个人履职、生产调度及质量管理成果)

2025-10-03人已围观

2022年度莱钢型钢厂综合工作总结(含个人履职、生产调度及质量管理成果)

2022年度,莱钢型钢厂围绕质量管理优化、技术创新突破及生产效能提升三大核心目标,系统性推进各项工作,累计实现国家级QC成果突破1项、专利申报11项、6项权威认证审核通过,关键指标较历史同期显著提升。以下从个人履职成效、厂级生产管理及烧结车间调度工作三方面展开总结。

一、个人履职核心成果(2022年度)

(一)QC小组体系化建设与国家级成果突破

2022年,牵头构建型钢厂QC小组管理体系,全年注册QC小组46个,参与成员516人,覆盖生产、技术、质量等8个核心环节,小组活动覆盖率达92%。针对《降低大型型钢轧后检废量》课题,严格遵循PDCA循环(计划-执行-检查-处理)方法论[1],历经20轮方案修订与现场验证,于4月20日云南昆明市举办的中国质量2022年第一次全国“海洋王”杯QC成果发表赛中斩获一等奖,填补型钢厂建厂以来国家级QC成果空白。后续该成果进一步获山东省冶金系统2022年度优秀质量管理成果一等奖及最佳材料奖,项目所属大型轧钢车间QC小组同步获评2022年度全国优秀QC小组。12月厂内QC成果发表会中,12项课题通过现场评审,成果转化率达26.1%,直接降低生产损耗120万元。

(二)TRIZ理论推广与技术创新典型打造

2022年8月参与莱钢技术创新方法及TRIZ理论专项培训后,牵头制定《型钢厂TRIZ理论推广实施方案》,明确“培训-应用-转化”三阶推进路径。全年组织两期专项培训班,覆盖122名中层干部及工程技术人员,课程聚焦阿奇舒勒创新原理中的物场分析、矛盾矩阵等核心工具[2],使型钢厂成为莱钢首个实现TRIZ理论系统培训的二级单位。培训结束后第9天,结合H型钢生产锈蚀问题,运用物场理论设计“增设静电防护场+纳米防锈剂”复合解决方案,研发的钢材表面锈蚀防护装置成功申报专利——该专利为莱钢首次通过TRIZ理论应用产出的技术专利,获集团技术委员会专项认证。

(三)专利申报量创历史峰值

2022年建立“课题挖掘-技术交底-材料审核-申报跟踪”专利管理全流程机制,通过月度专利申报推进会、技术难点专题研讨等形式,营造创新氛围。全年推动《矫直机后翻钢装置》《H型钢偏心率校正设备》等11项专利申报,数量较1998年建厂至2021年十年累计申报量(10项)增长10%,创型钢厂专利申报历史最高水平。其中3项专利涉及核心生产设备改进,经技术部门评估,投用后可降低设备故障率15%、提升生产效率8%。

(四)H型钢“金杯奖”复评与市场竞争力巩固

2022年上半年启动莱钢H型钢冶金产品实物质量“金杯奖”复评筹备工作,历时6个月完成四阶段任务:一是材料体系编制,累计整理质量管控文件32份、第三方检测报告156份;二是现场审核整改,针对加热炉温度控制、轧机精度校准等关键节点提出12项优化措施并100%落实;三是专家评审预案制定,完成20分钟汇报幻灯片及50个答辩问题库建设;四是现场答辩演练,组织3轮模拟评审。12月随厂领导参与2022年度冶金产品实物质量“金杯奖”专业评审会,系统汇报H型钢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情况,答辩通过率100%,最终实现产品“金杯奖”复评通过。数据显示,该认证使产品保持国际先进水平,市场订单转化率较复评前提升12%。

(五)技术进步项目管理与奖项突破

2022年严格执行技术进步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流程,7月29日组织《合金熔覆铸钢轧辊的研究与应用》《H型钢大型生产线圆盘锯片性能优化》等9项科技成果参与集团公司鉴定,鉴定通过率100%,其中6项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11月2日莱芜钢铁集团2022年度科学技术奖颁奖中,《欧标系列H型钢产品研制与开发》获重大科学技术奖三等奖,另有《H型钢表面氧化皮控制技术》等9项项目分获技术创新奖二等奖(3项)、三等奖(6项)。同年该欧标H型钢项目再获山东省冶金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成果已应用于3条生产线,产品合格率从96.5%提升至98.7%。

(六)韩标认证通过与海外市场拓展基础夯实

2022年针对韩标认证严苛要求(如成分波动允许范围±0.5%、表面质量零缺陷),牵头构建“原料-工艺-设备-现场-记录”五位一体质量管理体系:完善原料检验标准18项,确保入厂原料合格率100%;优化工艺参数23组,重点调整轧制速度、冷却水温等关键指标;完成设备精度校准46台次,设备稳定性达标率100%;规范现场操作记录模板12套,实现过程可追溯。历经6个月筹备,5月26-27日韩标认证机构现场审核中,体系符合率达100%,无不符合项,顺利通过审核。据市场部门测算,该认证为莱钢H型钢开拓韩国市场奠定基础,预计可新增海外订单量占年度总订单的8%-10%。

(七)六西格玛质量管理推进与工艺优化

2022年初组织各车间、科室开展六西格玛项目申报,经技术委员会评审确定《降低大型H型钢偏心率》《降低中型H型钢弯曲废品率》为公司级重点项目。项目实施过程中严格遵循DMAIC模型(定义-测量-分析-改进-控制)[3],提供Minitab数据统计工具培训4次,使参与工程技术人员100%掌握六西格玛项目实施流程。截至年底,两项目分别实现大型H型钢偏心率降至1.2%(目标值1.5%)、中型H型钢弯曲废品率降至0.8%(目标值1.0%),累计减少废品损失86万元。同时指导中型储运车间六西格玛项目(降低服务差错率),通过流程优化使服务差错率从3.5%降至1.1%,提升客户满意度9个百分点。下半年组织2023年度六西格玛课题申报,15项课题通过初审列入研讨清单。

(八)管理制度起草与技术创新激励

2022年根据厂级管理需求,牵头起草《专业职务人员工作成果积分考评管理办法》,明确考评机构职责(技术科牵头、各车间配合)、积分计算规则(专利10分/项、QC成果5分/项、技术攻关3分/项)及积分应用场景(职称评定、评优评先)。文件实施后,工程技术人员技术创新申报量较2021年增长40%,其中35岁以下青年技术人员申报占比从30%提升至52%。此外,先后完成《厂内技术项目鉴定管理办法》《QC小组活动实施细则》《TRIZ理论应用推广方案》等6项制度起草,形成技术管理闭环体系。

(九)技术攻关组织与成果转化

2022年初参与厂内技术攻关项目筛选工作,对各部门上报的43项攻关课题进行技术可行性、经济效益及风险评估,最终确定《H型钢表面质量提升》《大型轧机能耗优化》等8项重点项目。通过首席工程师课题竞标机制,组建8个专项改善团队,建立“周例会、月复盘”推进机制,全年累计召开项目例会32次,解决关键技术难题15个。8项项目全部按期结题,成果应用后累计降低生产成本280万元,其中《轧机润滑油循环系统改进》项目使润滑油消耗降低30%。

(十)《科技快讯》编审与科技信息传播

2022年严格执行《科技快讯》编审管理制度,每周完成稿件审核、修改及上投全流程操作,全年累计审核修改稿件282篇,投稿量较2021年(188篇)增长50%。3月20日推出《科技快讯》型钢厂专版,集中刊发技术创新成果12篇,其中《TRIZ理论在H型钢防锈中的应用》一文被集团科技信息平台转载。截至12月11日,全年刊发稿件105篇,较2021年同期(84篇)增长25%,5篇稿件获集团级优秀科技信息奖。

(十一)多类认证审核通过与资质维护

2022年统筹推进各类认证审核准备工作,除前述韩标认证及“金杯奖”复评外,先后完成交通产品认证(审核通过率100%)、国金恒信认证有限公司QES体系复评(无不符合项)、CE认证复评及FPC认证复评,全年累计通过6项权威认证,确保产品市场准入资质全覆盖,未出现因认证失效导致的订单延误情况。

(十二)辅助工作开展

2022年同步参与党组织建设(组织技术党员攻关小组2个,完成攻关课题3项)、QES体系日常运行(组织内部审核3次,发现并整改问题28项)及宣传报道(撰写技术创新稿件18篇,发表于《莱钢日报》等平台)工作,为厂级工作推进提供支撑。

二、2022年度莱钢型钢厂生产调度与烧结车间工作总结

(一)生产指标与产能释放

2022年,莱钢烧结厂围绕“系统优化,诚信保铁”核心目标,克服炼铁高炉“一大带五小”格局下产能扩张(高炉总产能提升20%)、含铁原料质量波动(原料品种达12种,成分波动幅度±5%)及280m2烧结机技改三大挑战,全年实现烧结矿总量550万吨,较2021年(495万吨)增长11.1%。其中烧结矿426.71万吨(同比+9.9%)、球团矿73.30万吨(同比+25.5%),设备作业率达98.5%,较2021年提升3.5个百分点,产能释放效率创历史新高。

(二)质量管控与指标优化

2022年烧结厂关键质量指标持续改善:烧结矿合格率94.24%(同比+1.28个百分点)、碱度稳定率92.56%(同比+1.21个百分点)、品位稳定率98.73%(同比+0.35个百分点);球团矿合格率94.70%(同比+0.8个百分点)。集团质量考核月均得分102分(满分100分),全年无炼铁端质量异议记录,实现“诚信保铁”目标。

(三)成本攻关与能耗控制

2022年烧结厂以“全员降本、挖潜增效”为核心,通过三项关键措施实现成本优化:一是综合利废,全年100%利用转炉污泥、瓦斯灰等废料2.08万吨,降低原料成本4130万元;二是熔剂攻关,通过配方优化使熔剂单耗降至35kg/t,较2021年(42kg/t)降低16.7%,降本801万元;三是能耗控制,130m2、180m2烧结机工序能耗分别维持在58kgce/t、56kgce/t,较行业平均水平(62kgce/t)低6.5%,全年累计实现成本降低额6050万元,超额完成集团二档目标(5800万元)4.3%。

(四)设备管理与技改推进

2022年烧结厂推行TPM全员设备管理[4],建立设备点检巡检标准38项,明确设备维护责任到岗到人,故障停机率降至1.5%(同比-2个百分点),设备综合效率(OEE)提升至92%。同时设立设备作业率攻关奖,推动维修人员响应速度提升30%。下半年推进280m2烧结机建设项目,组建专项监督小组开展安装质量实时管控,完成关键岗位人员外培32人次、内培86人次,制定单机试车、联动试车及热负荷试车方案各1套。项目于12月按计划进入试生产阶段,设备安装质量合格率100%,为后续达产达效奠定基础。

(五)管理优化与问题改进

2022年烧结厂强化管理创新:一是指标分解机制,将成本、质量指标细化至12个车间、56个岗位,动态调整原料波动等不可控因素系数(设定为0.2),确保考核公平性;二是费用管控,非生产性可控费用较预算降低30%,废旧物资修旧利废率达45%(同比+10个百分点);三是现场管理,借集团创全国质量管理奖契机,深化5S管理,车间环境达标率从85%提升至92%。

存在问题方面,2022年工作仍有三方面不足:一是部分员工节能降耗意识不足,3个车间出现可控费用超支(超支幅度5%以内);二是5S管理细节存在短板,现场整改完成率85%(目标95%);三是制度执行力有待加强,设备点检记录填写不规范等问题发生率3%,安全生产隐患排查闭环率90%(目标98%)。

[1] PDCA循环: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提出,是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工具,通过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处理(Act)四阶段循环,实现持续改进。

[2] TRIZ理论:由苏联发明家阿奇舒勒提出,通过总结全球250万件专利中的创新规律,形成的系统创新方法论,核心包括40个创新原理、39个工程参数等。

[3] DMAIC模型:六西格玛管理的核心流程,通过定义(Define)、测量(Measure)、分析(Analyze)、改进(Improve)、控制(Control)五阶段,实现过程优化与质量提升。

[4] TPM全员设备管理:起源于日本,以“设备综合效率最大化”为目标,通过全员参与设备维护,实现设备寿命延长与故障减少。

随机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