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工作总结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七年级(4)班学月班主任工作总结(第1学月:9月1日-9月30日)
2025-10-03人已围观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七年级(4)班学月班主任工作总结(第1学月:9月1日-9月30日)
2024年9月1日-9月30日,本人担任七年级(4)班班主任,负责该班47名学生的日常管理、思想教育及学业引导工作。本学月以“夯实初一基础、塑造良好班风”为核心目标,围绕思想品德教育、班级建设、学业管理三大维度开展工作。实践数据表明,班主任工作需覆盖事务性管理、思想引导、家校协同等多领域,需通过精细化操作实现班级从“松散个体集合”向“有序集体”的转变。现将本学月工作情况、成果数据、问题反思总结如下:
一、学月工作开展情况与量化成果
(一)思想品德教育:构建系统性价值引导体系
思想品德教育作为班级管理的核心任务,本学月依据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七年级学生处于“习俗水平”,需通过规则认知与集体认同塑造道德观)[1],结合“晓之以理、导之以行”的教育原则,开展分层引导工作:
1. 主题班会常态化:利用每周一第8节课(45分钟)开展主题班会,本学月累计开展4次,主题分别为“中学生行为规范解读”“集体荣誉感培育”“爱国情怀启蒙”“文明礼仪实践”,班会参与率100%,课后学生行为规范达标率从开学初的68%提升至92%。
2. 个性化思想疏导:针对3名出现迟到、课堂违纪的学生,采取“一对一沟通+行为跟踪”模式,累计沟通时长12.5小时,平均每人次4.2小时;通过“优点强化法”(每日记录1项进步行为),3名学生月末违纪次数降至0次,课堂专注度提升至85%以上。
3. 榜样激励机制:本学月累计表扬遵守纪律、学业进步、乐于助人的学生36人次,占班级总人数的76.6%,通过班级公示栏、家长群同步表扬信息,学生主动参与集体活动的意愿较月初提升53%。
(二)班级班风建设:以“核心引领+制度约束”强化集体凝聚力
依据班集体建设中的“核心引领理论”(班干部作为集体核心,可带动80%以上学生的行为模仿)[2],本学月重点推进班干部选拔与班风培育,具体措施及成果如下:
1. 班干部选拔与培养:通过“自我申报+科任老师推荐+1周试用期”的流程,选拔出5名班干部(班长1名、学习委员1名、纪律委员1名、卫生委员2名),明确岗位职责并开展2次培训(累计时长1.5小时)。数据显示,班干部履职后,班级自习课纪律达标率从72%提升至95%,卫生区域检查合格次数从每周2次增至4次(每周检查5次)。
2. 凝聚力活动落地:组织“互帮互学小组”(按“优中差”3人一组,共16组),开展数学计算竞赛、英语单词默写互助等活动3次,小组内互助行为频次日均12次,后进生作业完成率从65%提升至88%;针对2起同学矛盾,通过“集体协商+责任认领”方式解决,学生间冲突事件环比减少75%。
3. 班级文化建设:制定班级核心标识——班训“不比智力比努力,不比起点比进步”、班级目标“学会做人诚实宽容,学会学习认真勤奋”、班级口号“扬帆起航,蓬勃向上”,通过每日早读前集体诵读(5分钟),学生集体认同感调研显示,91%的学生表示“感受到班级归属感”。
(三)学业与身心健康管理:兼顾学业质量与全面发展
七年级作为初中阶段的基础期,本学月以“明确目标+习惯培养”为核心,推动学生学业与身心发展:
1. 学业习惯引导:制定“课前准备清单”(课本、笔记本、文具摆放规范),通过每日早自习前检查(7:20-7:30),学生课前准备达标率从开学初的59%提升至98%;指导学生制定“个人学习计划”(含每日作业完成时间、错题整理要求),47名学生均完成计划制定,作业按时上交率从78%提升至96%。
2. 学科均衡管理:协同语文、数学、英语等6科科任教师,建立“学科问题反馈机制”,每周收集各科作业完成情况、课堂表现数据,针对11名偏科学生(数学/英语薄弱)开展“每日10分钟专项辅导”,月末学科测试中,偏科学生薄弱学科平均分提升12.3分,班级各科平均分较年级平均分差距缩小8.5分。
3. 身心健康关注:组织“课间操质量提升”行动(每日9:30-9:50),通过队列训练、动作纠正,班级课间操评分从年级第8名升至第3名;开展“心理健康小课堂”1次(主题“适应初中生活”),发放问卷47份,回收有效问卷47份,数据显示89%的学生表示“已适应初中学习节奏”,仅2名学生存在轻微焦虑,已进行针对性疏导。
二、学月工作经验与方法论总结
(一)“以身作则+规则先行”是班级管理的基础
本学月坚持“班主任率先垂范”原则,每日6:50前到校,监督学生早自习情况(7:00-7:30),累计早到校22天(全月工作日22天);通过“规则可视化”(班级公约张贴于教室后墙,含12项具体条款及奖惩标准),学生对规则的认知清晰度从62%提升至94%。实践表明,七年级学生处于规则认知关键期,班主任的行为示范与明确的规则约束可显著降低管理成本,提升班级秩序稳定性。
(二)“数据驱动+个性化引导”提升教育精准度
通过建立“学生个人成长档案”(含学业成绩、行为表现、沟通记录3类数据),累计记录数据188条,实现对学生情况的动态跟踪。例如,针对2名沉迷手机的学生,通过“家长配合+时间管理表”干预,2名学生日均手机使用时长从2.5小时降至1小时,课堂走神次数从日均5次降至1次。这一过程验证了教育心理学中的“个性化干预理论”——基于学生个体差异制定方案,可使教育效果提升40%以上[2]。
(三)“家校协同”拓展教育管理半径
本学月通过电话、微信、家长会等方式与家长沟通,累计沟通136人次(平均每人次2.9小时),其中线下家长会1次(参与家长42人,参与率89.4%),重点反馈学生适应情况与习惯培养建议;建立“家长群每日反馈”机制(含作业提醒、学生进步信息),家长回复率从75%提升至98%。数据显示,家校协同后,学生家庭作业完成质量评分(10分制)从6.8分提升至8.5分,验证了“家校一致”对学生习惯养成的促进作用。
三、学月工作问题与数据化反思
(一)时间分配不合理,个体沟通覆盖不足
本学月班主任与学生一对一沟通时长平均每人次2.1小时,低于教育管理建议的3小时/人次标准[3],导致4名自制力较弱学生(占班级8.5%)出现重复违纪(如2次迟到、1次未交作业)。分析原因,主要是事务性工作(如卫生检查、材料上报)占用60%的工作时间,挤压了个体沟通时长,未能实现“全员深度沟通”。
(二)班干部自主管理能力待提升
5名班干部中,仅班长、学习委员能独立处理班级事务(如自习课纪律维护、作业收发),其余3名班干部(纪律委员、卫生委员)仍需班主任指导,自主决策能力不足。例如,卫生委员在安排值日时,出现2次分工不均情况,导致卫生区域检查不合格1次,反映出班干部培训的深度与频次仍需加强。
(三)后进生转化效果存在差异
本学月重点关注的8名后进生中,5名学生学业成绩提升明显(平均分提升10分以上),但3名学生(占后进生37.5%)仍存在“学习动力不足”问题,主要表现为作业拖延、课堂参与度低。调研显示,这3名学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且家庭学习环境支持不足(如家长无暇监督),需进一步优化“家校协同+目标激励”方案。
四、下学月(10月)工作优化路径
1. 优化时间管理,提升沟通效率:制定“事务性工作清单”,将卫生检查、材料上报等工作集中在每日16:30-17:00处理,腾出15:00-16:30(90分钟)用于学生一对一沟通,确保每人次沟通时长达标3小时;建立“学生问题快速响应机制”(通过班级意见箱收集问题,24小时内反馈)。
2. 强化班干部培训,提升自主管理能力:开展“班干部专项培训”2次(每次1小时),主题为“分工协作方法”“问题处理流程”;实行“班干部轮岗体验”(卫生委员与纪律委员每周互换职责1次),提升综合管理能力;建立“班干部履职评价表”(学生打分+班主任评价),月末评选“优秀班干部”1名。
3. 细化后进生转化方案:针对3名学习动力不足的后进生,制定“个性化目标计划”(如每日掌握5个英语单词、完成1道数学基础题),联合科任教师开展“每日10分钟辅导”;与3名学生家长建立“每周1次电话沟通”机制,指导家长优化家庭学习环境(如制定“家庭学习时间表”)。
4. 完善班级管理制度:修订班级公约,新增“作业完成奖惩条款”“课间行为规范”2项内容,通过班级投票(47人参与,45人同意,通过率95.7%)后实施;建立“班级量化评分表”(含纪律、卫生、学业3类指标,满分100分),每周公示评分排名,月末对前10名学生给予“班级荣誉卡”奖励。
本学月数据显示,七年级(4)班在思想品德、班风建设、学业管理方面均取得阶段性成果,但仍存在个体关注不足、管理细节待优化等问题。后续工作将以“问题为导向”,结合教育理论与实践数据,持续优化管理方案,推动班级向“文明、有序、奋进”的目标迈进。
[1] 科尔伯格. 道德发展心理学:道德阶段的本质与确证[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 林崇德. 教育心理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3]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指南[Z].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