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工作总结

2015年度某某县第一医院城乡对口支援工作总结(门诊量10万人次、住院1.1万人次)

2025-10-03人已围观

2015年度某某县第一医院城乡对口支援工作总结(门诊量10万人次、住院1.1万人次)

为加快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程,逐步缩小城乡医疗卫生服务差距,提升医院整体服务能力,依据《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中“城乡医疗资源均衡配置”的要求,省卫生厅指定某某市中心医院为我院对口支援单位。2015年为双方对口支援第五年,在县卫生局直接领导下,双方以“患者为中心”开展协作,取得显著成效,现总结如下:

一、医疗队伍建设:多维度提升专业能力

通过“专家驻点帮扶+人员外出进修”双路径,系统性提高我院医疗队伍业务水平。数据显示,2015年我院选派12名业务骨干赴某某市中心医院进修,涵盖内科、外科、妇产科等6个重点科室,进修人员考核通过率达100%。同时,以“医院管理年活动”为抓手,严格落实“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要求,医护人员责任意识与奉献精神显著增强,行风建设满意度从2014年的85%提升至2015年的92%。

二、对口支援工作:精准落地显实效

2015年初,某某市中心医院院长陈明强一行赴我院开展帮扶衔接,明确年度支援重点。结果表明,专家组于2015年1月初、7月初分两轮派驻专家,累计10人次进驻我院,每轮专家专业方向均精准匹配我院临床需求。县卫生局高度重视支援工作,多次赴院慰问专家,并指导我院做好食宿保障,为支援工作顺利开展奠定基础。具体成效体现在以下五方面:

1. 全范围覆盖临床业务:支援专家服务范围涵盖全院,既参与门诊接诊,又深入病房开展诊疗与手术室带教,2015年累计参与门诊接诊1200余人次、病房查房300余次、手术带教80余台。

2. 系统性开展“传帮带”:结合每名专家专业特长,我院制定业务骨干轮训计划,让专家以“一对一”“一对多”形式传授临床经验与专业技能,累计完成25名骨干医师的专项培训,培训后骨干医师独立诊疗能力提升40%。

3. 规范化组织教学活动:支援专家定期开展教学工作,科学设计课程内容。2015年度累计开展全院性医疗培训10场次,覆盖医护人员300余人次;组织科室内部疑难病例讨论会20余次,我院临床诊断准确率从2014年的82%提升至2015年的91%,这与《临床诊疗指南》中“病例讨论促进诊疗能力提升”的理念高度契合。

4. 临时性医疗支援惠民:支援专家在完成科室帮扶基础上,开展下乡义诊活动,2015年累计下乡4次,覆盖我县6个乡镇,为800余名农村患者提供诊疗服务,使农村患者足不出乡即可享受省级专家服务,相关工作获群众广泛认可。

5. 免费提供进修培训:2015年某某市中心医院为我院免费提供3个进修名额,进修期限均为1年,进修方向为急诊科、妇产科、儿科。截至2015年10月,3名进修人员均完成阶段性学习,反馈显示其理论知识与实操能力均实现显著提升。

三、支援效益:实现医院与患者双向受益

经技术帮扶与协作,某某市中心医院结合我院及我县实际情况,推动我院实现多维度发展:

1. 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增长:数据显示,2015年我院门诊接诊量达10.0万人次,住院收治量达1.1万人次,相较于2014年同期分别增长15%、18%。在医院执行药品零加成政策、辅助检查费用下调15%的背景下,我院年度营收仍实现同比增长8%,达成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提升目标。

2. 新技术新项目填补空白:支援专家凭借精湛技术与务实作风,在我院开展2项新技术、新项目,分别为“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改良术式”“新生儿重症监护规范化护理流程”。结果表明,两项技术应用后,患者平均住院日从7.5天缩短至5.8天,患者外转率下降35%,既降低患者就医成本,又增进医患关系和谐度。

3. 群众就医便利性显著提升:支援专家在完成手术、会诊后均参与门诊坐诊,日均接诊量超20人次,最高达32人次。同时,对我院无法诊治的疑难病例,专家及时协助转诊,为患者搭建高效就医通道。2015年,白城市及周边地区慕名来院就诊患者达800余人次,群众对我院认可度提升20%。

4. 卫生行业作风建设提速:支援专家以高尚医德与务实作风赢得社会认可,2015年累计拒收患者红包12次、谢绝吃请18次。其行为为我院医护人员树立标杆,推动我院卫生行业作风建设,医护人员廉洁行医意识显著增强。

5. 协作转诊机制高效运行:某某市中心医院专家时间观念强,充分利用支援机会开展工作。对我院现有条件无法诊治的病例,专家及时协助转诊至上级医院,2015年累计规范转诊疑难重症患者56人次,转诊成功率达100%。

2011年度梅仙镇卫生院对口受援工作总结(门诊住院人次增长20%、获赠设备价值23万元)

为落实医改政策要求,缩小城乡医疗卫生服务差距,提升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针对我院医务人员紧缺、医疗设备落后的现状,平江县第一人民医院被确定为我院对口支援单位。2011年,双方按《乡镇卫生院建设标准》中“优先发展基础临床科室”的要求开展支援工作,现总结如下:

一、受援目标:聚焦重点科室发展

以产科、内儿科为核心帮扶方向,同步带动妇科、理疗科业务能力提升,通过系统性支援,使我院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水平显著提高,更好满足梅仙镇7万群众的基本医疗需求。

二、支援落实情况:多举措达成目标

1. 业务指导:核心制度落地与诊疗能力提升

平江县第一人民医院选派2名高年资中级职称以上医务人员,每周一进驻我院妇产科、综合科开展指导。结果表明,此项工作推动我院实现三方面提升:一是临床首诊负责制、三级查房制度等14项医疗核心制度执行率从2010年的65%提升至2011年的98%;二是医务人员对常见病、多发病系统治疗能力显著增强,危重病人急救处理与转诊指征把握准确率达95%;三是成功开展糖尿病胰岛素规范治疗、心房纤颤系统治疗、慢性宫颈炎局部激光治疗、小儿疝气小切口手术4项新业务,填补我院技术空白。数据显示,2011年我院门诊人次达3.2万人次,住院人次达850人次,相较于2010年同期增长20%,且全年无医疗事故发生,医疗安全指标优于县域平均水平。

2. 人员培训:“授课+进修”双轨赋能

按“理论授课+外出进修”相结合模式,我院完成年度人员培训计划。一方面,选派门诊医师毛京德进修理疗3个月,方文辉、张英、钟彬彬进修妇产科3个月,综合科罗治国进修内儿科1年,护理部李伦敦等6人分别进修儿科(含新生儿科)、妇产科、急诊科3个月,所有进修人员均通过考核,实现学以致用;另一方面,每月邀请平江县第一人民医院中级职称以上医师来院授课,2011年累计开展培训12场次,覆盖医护人员200余人次。培训后,医务人员对新生儿窒息复苏抢救、气管插管操作,以及心肌梗塞、主动脉夹层、小儿肺炎等疾病的诊治能力显著提升,相关疾病诊疗准确率提高35%。

3. 硬件支援:关键设备改善诊疗条件

为满足我院运转需求,我院向平江县第一人民医院提出高压蒸汽灭菌消毒锅、心电监护仪等设备支援需求。2011年,价值23万元的大型全自动高压蒸汽灭菌消毒锅已完成免费支援对接。该设备投入使用后,我院医疗器械灭菌合格率从92%提升至100%,完全符合《医院消毒卫生标准》(GB 15982-2012)要求,为医疗安全提供坚实保障。

2014年度XXX第一人民医院城乡对口支援工作总结(义诊680人次、培训200余人次)

为扎实推进“城乡医疗卫生机构对口支援”工作,我院严格按照县卫生局《全县城乡医疗卫生对口支援工作实施方案》要求,结合医院实际制定支援计划,2014年对口支援工作成效显著,现总结如下:

一、组织领导:明确责任保障执行

我院高度重视对口支援工作,成立以院长为组长、业务副院长为副组长的对口支援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医务科科长兼任。通过制定《对口支援乡卫生院实施方案》与《对口支援卫生院工作计划》,明确各部门职责与工作节点,确保任务落地。2014年3月,我院与乡卫生院签订对口支援协议,明确双方权责,为协作开展工作奠定基础。

二、蹲点帮扶:驻点专家精准赋能

依据协议要求,我院选派2名思想觉悟高、责任心强、业务水平突出的医务人员长期驻守乡卫生院开展帮扶,具体成效如下:

- 中医专科建设:推广适宜技术

我院主治医师依托我院中医特色专科优势,依据《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中“推广中医适宜技术”的部署,通过“师带徒”模式为卫生院培养2名中医专业人才,助力其独立开展15项中医适宜技术。支援期间,累计收治住院病人30余人次,诊治门诊病人300余人次,下乡义诊100余人次;开展教学查房、示教20余次,专题学术讲座6次,培训卫生院人员200余人次,内容涵盖经络腧穴学、穴位注射法等。结果显示,卫生院中医诊疗占比从2013年的12%提升至2014年的25%,医务人员中医药知识掌握率提高40%。

- 护理能力提升:规范操作流程

我院主管护师在支援期间,累计参加义诊活动15次,免费采血300余人次,提供健康咨询200余人次;举办专题讲座、业务培训3次,对卫生院全体专业技术人员开展护理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常见病、多发病护理理论与常规操作,以及急救技术、急救药品和器械使用规范。经培训,卫生院护理人员操作规范率从68%提升至90%,急救响应时间缩短30%。

三、人才培养:免费进修强基础

2014年,我院免费接收乡卫生院2名医师来院进修。其中,医师于2014年5月—7月在我院急诊科进修,医师于2014年8月—11月在我院妇产科进修。我院医务科为2名进修人员制定“一对一”带教计划,安排高年资医师全程带教,重点培养临床实操与诊疗思维能力。进修结束考核显示,2名医师对急诊科常见病处理、妇产科常规手术操作的掌握程度均达优秀水平,可独立开展相关业务。

四、义诊活动:服务百姓惠民生

依据市、县卫生局统一部署,我院每月组织专家团队赴乡卫生院开展“服务百姓义诊健康快车”活动,内容涵盖免费义诊、专题讲座、教学查房、疑难病例讨论。数据显示,2014年累计参与医护人员90余人次,覆盖内科、外科、妇科、儿科、急诊科5个科室;免费义诊患者680人次,发放健康宣传资料3000余份,群众健康知识知晓率提升30%。

同时,我院在卫生院开展2次专题学术讲座,主题分别为《2010心肺复苏指南解读》《多发伤救治的若干进展》,卫生院50余名医务人员参加培训。培训后测试表明,参训人员急诊急救知识考核平均分从培训前的62分提升至85分,基本掌握止血、清创、缝合、包扎、骨折固定等基础技术的处理方法。

五、工作不足:客观分析找差距

通过2014年度对口支援工作,乡卫生院整体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水平提高,基层群众就医便利性增强。但受我院客观条件限制,支援工作仍存在不足:一是技术力量缺口较大,现有临床医师45人,缺口15人,导致参与支援的人员数量有限;二是年度对口支援专项经费20万元,难以满足高频次、广覆盖的支援需求;三是支援服务频次未达上级要求,与“每季度开展4次专项帮扶”的标准存在差距。

2017-2019年度涞源县某医院对口受援工作总结(开展新技术3项、病历合格率提升25%)

为落实《河北省加强三级医院对口帮扶贫困县县级医院工作方案》要求,2017-2019年我院接受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对口支援,2019年起新增保定市第二医院为支援单位。双方以“解决医疗急需、突破薄弱环节、带出技术团队、新增服务项目”为目标,开展对口帮扶,现总结如下:

一、协议签订:明确目标定方向

我院分别与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2017-2019年)、保定市第二医院(2019年起)签订对口帮扶协议,同步与涞源县人民政府签订对口帮扶责任书。协议明确年度量化考核指标,包括“每年度开展新技术不少于2项”“培训医务人员不少于100人次”等,为支援工作划定清晰路径。

二、临床专科建设:“组团式”支援提能力

两家支援医院采用“组团式”支援模式,每年度派驻5名支援队员驻点帮扶,并指派1人担任我院挂职业务副院长,统筹开展诊疗服务与能力提升工作。我院为支援医师提供住宿、就餐等生活保障,数据显示,支援医师工作日在岗率达100%,假期紧急情况响应率达100%,有效解决我院临床急需。

三、新技术开展:填补空白强实力

2017-2019年,支援专家助力我院开展新技术3项,均填补县域或院内技术空白:一是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医师帮助我院开展玻璃体腔注药术、视网膜激光光凝术,使我院眼科微创治疗能力从无到有,2019年眼科门诊接诊量同比增长50%;二是保定市第二医院医师帮助我院开展涞源县首例显微镜脑肿瘤切除术,该技术达到县域内领先水平,使本地脑肿瘤患者外转率从2017年的90%下降至2019年的50%。

四、医疗文书规范:细节把控促质量

2019年起,我院依托支援医师力量,开展医疗文书规范化提升工作。6月起建立“病历带教审阅”机制,每周抽取40-50份运行病历,由支援医师联合医务科人员开展分类审阅,将问题按“书写规范”“诊断逻辑”“用药记录”等维度反馈至临床科室。结果显示,我院病历书写合格率从2019年5月的65%提升至12月的90%,完全符合《病历书写基本规范》要求,医疗质量管控能力显著增强。

随机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