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工作总结

2024年七年级(2)班前半学期班主任工作总结(2024.9-2024.11)

2025-10-02人已围观

2024年七年级(2)班前半学期班主任工作总结(2024.9-2024.11)

2024年9月至11月,本人担任七年级(2)班班主任。在学校领导支持、政教处协同及各科任教师密切配合下,班级管理工作有序推进。截至2024年11月,班级累计完成学校布置的12项核心任务,任务达成率100%;在德育与教学融合实践中,累计开展专题教育活动18次,学生行为规范达标率从开学初的68%提升至85%。现将前半学期工作具体总结如下:

一、前半学期核心工作开展情况

(一)开学筹备与学情建档(2024.9.1-2024.9.10)

与学生正式接触前,班主任完成全体学生小学阶段资料的系统性查阅与分析,建立包含学习成绩、行为表现、家庭背景在内的初步学情档案。数据显示,班级48名学生中,六年级毕业成绩优秀(85分以上)12人,中等(60-84分)23人,后进生(60分以下)5人,另有8名学生存在小学阶段行为调皮记录。

基于学情档案,班主任采用“同伴互助”原则进行座位排布:将12名优秀生均匀分配至6个小组,每组搭配3-4名中等生及1名后进生,形成“1+3+1”帮扶小组。针对8名调皮学生,采用“分散落座+邻座监督”模式,确保其课堂干扰率降至最低。同时,通过电话与32名学生家长建立初步沟通,家长反馈率达66.7%,为后续家校协同奠定基础。

(二)行为规范与校规教育(2024.9.11-2024.9.30)

七年级学生初入初中,行为规范问题突出。开学首月数据显示,班级存在三大核心问题:迟到率25%(每日平均12人迟到)、作业拖欠率30%(每周平均14人拖欠作业)、课间喧哗发生率40%(每日课间平均2次班级喧哗记录)。

针对上述问题,班主任累计开展6次专题班会,涵盖《中学生守则》解读、校园一日常规培训、时间管理方法指导等主题。采用“案例教学+行为演练”模式,例如通过模拟“上课铃响后校园行走”场景,纠正15名学生拖沓行为;通过“作业打卡制度”(每日18:00前提交作业照片),结合科任教师反馈,逐步降低作业拖欠率。截至9月底,班级迟到率降至12%,作业拖欠率降至18%,课间喧哗记录每周减少至1次。

(三)寄宿生活适应指导(2024.9.1-2024.10.15)

班级48名学生中,36名为寄宿生(占比75%),其中28名学生首次经历寄宿生活,存在内务整理混乱、人际矛盾频发等问题。前3周内务检查数据显示,寄宿生宿舍达标率仅为50%,累计发生6起宿舍人际矛盾。

班主任从两方面开展指导工作:生活层面,组织3次内务整理培训(含叠被子、物品摆放、卫生清扫),联合宿管建立“每日内务评分表”,达标率从50%提升至83%;人际层面,开展2次“同伴交往技巧”班会,通过角色扮演解决常见矛盾场景,同时建立“宿舍矛盾反馈箱”,累计处理矛盾4起,矛盾发生率降至每周0.5次。学习层面,针对寄宿生时间管理问题,设计“晚自习分段计划表”(19:00-20:00理科学习、20:10-21:00文科学习),学生晚自习效率问卷显示,82%的寄宿生表示“能更合理安排学习时间”。

(四)班干部团队建设(2024.9.1-2024.10.31)

遵循“临时观察-正式选拔-系统培养”路径,开学首月设立临时班干部7人(含班长2人、学习委员1人、卫生委员1人、纪律委员2人、文体委员1人),基于日常表现(含课堂管理、任务执行、同学评价)进行量化评分,评分达标率(80分以上)为71.4%。

2024年10月,通过学生民主投票(投票率100%)与教师评估,确定正式班干部团队,其中班长由白福任、王志军担任(两人综合评分分别为92分、89分)。依据马卡连柯“平行教育理论”,班主任每月召开2次班干部会议,明确职责分工(如班长负责班级整体协调、纪律委员记录每日违纪情况),同时建立“班干部工作失误反馈机制”,累计指出并修正工作问题5项。截至11月,班干部任务完成率从70%提升至90%,班级自主管理事件(如自习课纪律维护)处理占比达60%。

(五)习惯培养与班级文化建设(2024.10.1-2024.11.15)

1. 习惯培养:联合各科任教师制定“班级习惯培养清单”,涵盖学习、卫生、礼仪三大类12项内容。例如学习习惯方面,要求“课前预习+课后复习”,通过科任教师课堂提问检查,预习完成率从45%提升至78%;卫生习惯方面,实施“个人卫生每日自查”(含桌框整理、衣物整洁),卫生达标率从65%提升至88%;礼仪习惯方面,开展“见师问好”专项监督,课间问好率从50%提升至92%。

2. 班级文化建设:完成教室环境美化(含学习专栏、图书角、班级公约墙),其中图书角累计投放书籍80册,学生借阅率达每周32人次;开展“书法赛”“朗诵比赛”各1次,参与学生分别为35人、40人,占班级总人数的72.9%、83.3%,有效丰富班级文化生活。

(六)德育渗透与学习指导(2024.9.15-2024.11.20)

1. 德育与心理辅导:基于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累计开展8次励志教育班会,通过爱因斯坦成长案例、班主任自身经历分享等形式,引导学生建立积极价值观。课后问卷显示,85%的学生表示“对自身学习目标更清晰”。针对学生矛盾,采用“道理疏导+情感共鸣”方式,累计处理同学矛盾12起,矛盾解决满意度达91.7%;组织观看感恩教育片1次,学生撰写感恩信件48封,家长反馈“孩子感恩意识显著提升”。

2. 学习指导:期中考试前后(2024.10.25-2024.11.5),开展2次学习方法专题班会,邀请班级前10名学生(平均总分620分)分享学习经验,涵盖“学科时间分配”“错题整理方法”等内容。同时,利用黑板报设置“学习心得专栏”,累计发布学习技巧15条。数据显示,期中考试班级平均分较月考提升18分,其中数学学科平均分提升22分,英语学科平均分提升15分。

(七)科任协同与课外活动(2024.9.20-2024.11.10)

1. 科任协同:建立“每月科任协调会”机制,累计召开3次会议,解决学科平衡问题8项(如英语作业量过多、数学课堂互动不足)。通过调整作业布置时间、优化课堂提问设计,英语作业完成率从65%提升至82%,数学课堂互动参与率从50%提升至75%。

2. 课外活动:开学第1周启动大课间羽毛球活动,参与学生42人(占比87.5%);第7周组建班级足球队(15人),每周开展2次训练,学生体质测试达标率较开学初提升10%;鼓励12名学生参与学校美术队、文艺队、篮球队,其中3名学生在学校文艺汇演中获奖。

二、前半学期工作不足与反思(2024.11.20-2024.11.25)

1. 班级考核与活动参与:前10周值周考核中,班级未获得流动红旗,其中6次位列年级倒数第一,综合评比得分平均仅为72分,低于年级平均水平15分。学校开展的5项活动中,班级仅1项获得三等奖,活动参与积极性评分(由政教处评定)为60分,低于年级平均75分。分析显示,班干部活动组织能力不足(活动方案完整率仅50%)、学生集体荣誉感薄弱(活动自愿参与率70%)是主要原因。

2. 问题学生与家庭教育:班级5名后进生中,3人存在作业拖欠超10次的情况,其中1人累计拖欠7门学科作业达15次;2名学生因家长过度溺爱,周末频繁聚集玩手机,累计被家长反馈3次。数据表明,这5名学生的家长沟通响应率仅为40%,家庭教育配合度显著低于班级平均水平(75%)。

3. 班干部培养与管理体系:部分班干部存在职责履行不到位问题,如卫生委员未记录作业收交情况,导致3次作业拖欠统计遗漏;面对5名调皮学生(课堂换座位、随意说话),班干部管理成功率仅30%,相较于年级优秀班级(80%)存在显著差距。同时,班级管理缺乏系统化设计,3项核心举措(内务检查、作业督查)因执行频次不足(每周仅1次)未能持续落地。

4. 学生行为与成绩分布:8名男生存在言行不文明问题(日均说脏话2次),对班级风气造成负面影响;期中考试数据显示,班级600分以上学生仅3人(占比6.25%),后进生(400分以下)8人(占比16.67%),成绩两极分化现象较明显。

三、后半学期改进措施(基于前半学期数据反馈)

1. 强化班干部建设:开展2次班干部专题培训(含“问题学生管理技巧”“活动方案设计”),建立“班干部工作量化评分表”(每周评分、每月评优),目标将班干部任务完成率提升至95%,活动方案完整率提升至80%。

2. 优化成绩分层管理:针对3名尖子生,制定“个性化提升计划”(每周1次额外拓展训练),目标将600分以上学生数量提升至5人;对8名后进生实施“一对一帮扶”(由优秀生担任帮扶人),每周开展2次课后辅导,目标将后进生平均分提升20分;关注23名中等生,通过“潜力挖掘课”(每月2次),目标将中等生向优秀生转化率提升15%。

3. 完善班级管理制度:细化“班级量化考核细则”,将内务检查、作业督查频次提升至每周3次,建立“每日考核公示栏”,目标将班级综合评比得分提升至85分以上,流动红旗获得次数不少于2次。

4. 整顿不良行为与家校协同:开展“文明言行专项整治”(每周1次主题班会),建立“言行不文明记录台账”,目标将男生说脏话频次降至日均0.5次以下;增加家长沟通频次(每月2次电话沟通),针对5名问题学生召开家长会,目标将家长沟通响应率提升至80%,家庭教育配合度提升至70%。

截至2024年11月,前半学期工作已形成完整的问题台账与改进路径。后续将严格遵循上述改进措施,结合班级实际动态调整,确保后半学期班级管理质量显著提升。

随机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