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工作总结
2013-2017年度公路工程测量员专项工作总结汇编
2025-09-27人已围观
2013-2017年度公路工程测量员专项工作总结汇编
2013年度内蒙古省道308线公路工程测量与现场管理工作总结(陈远彬)
2013年,本人于内蒙古省道308线工程项目部任职,主要负责现场施工管理与水准测量工作。现场工作作息严格遵循标准化流程:每日5:30起床,6:00就餐,6:30抵达作业现场;12:00至13:00为午休时段,14:00重返现场作业,19:30就餐;部分时段需在餐后加班完成当日测量数据整理,确保资料闭环率达100%。
项目执行期间,依据《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T 3610-2019)要求,掌握新型路基施工工艺与动态管理方法,优化机械(挖掘机、压路机)与砂石材料调配方案,减少人机窝工现象。经统计,2013年度项目路基施工效率较行业平均水平提升12%,除一段大挖方路基(长度约120m,挖方量8600m3)未达成型标准外,其余路段路基均满足设计要求。需说明的是,内蒙古地区有效施工周期仅5-6个月,气候因素对工期影响显著,本年度进度虽达标,但仍需进一步优化效率。
现场工作期间,同步开展个人技能提升,参与项目组织的《工程测量标准》(GB 50026-2020)专项培训,水准测量误差控制在±2mm以内,符合项目精度要求。复盘发现,个人存在情绪管控不足问题,偶将负面情绪带入作业流程,导致与施工班组协作效率降低,此类情况对当日施工进度的影响率约3%,后续需强化情绪管理能力。
此外,通过现场种花记录施工周期:花卉种植与养护过程同步反映项目进度,花开阶段对应路基施工高峰,花败阶段对应施工收尾,果实成熟阶段则标志年度测量资料归档完成,该方式为项目进度可视化管理提供辅助参考。
2007年度长城杯工程测量与土建管理工作总结
2007年,本人在项目中兼任测量员与土建工长,承担双重岗位职责。工程测量方面,依据《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 50300-2013),将测量放线作为工程质量核心控制环节,杜绝“无基准施工”现象。针对长城杯工程的高精度要求,现场测量误差控制在±1mm以内,较规范要求提升50%。
日常工作中,建立“三级复核”机制:劳务队放线工初测、本人复测、监理终测,累计完成楼层平面放线32次、高程抄测28次,巡察发现并整改放线偏差问题5起,将误差消灭在施工前,未对工期造成影响。首次长城杯检查期间,严格按总工办要求完成楼层轴线与高程标识,测量资料完整率、合格率均达100%。
7月起主管北楼施工后,面对地下一层施工阶段劳务队人员流失率达40%、管理人员不稳定的问题,联合项目部制定“分阶段攻坚方案”:第一阶段(7-8月)补充技术工人23名,完成地下一层顶板封顶;第二阶段(9-11月)更换砼班组2次,解决技术力量薄弱问题。最终实现北楼年底顺利封顶,较计划工期提前7天。同步完成北楼屋面做法优化建议3项,测算二次结构砖用量(2.3万块)与混凝土用量(186m3),为次年施工提供数据支撑。
本年度参与长城杯申报、市级文明工地创建及公司外审工作,累计提交测量专项报告12份、质量整改记录8份,助力项目通过各项审核。
2011年度矿山工程测量试用期工作总结(刘勇)
2011年9月至12月,本人入职后参与矿山工程测量工作,经3个月试用期,已熟练掌握现场测量与内业处理流程,现将工作成果总结如下:
工作执行情况:通过图纸研读、网络资料查询及同事指导,15日内完成矿山总体布局(含卷扬机、斜井口、天轮架)认知,内业数据处理准确率达98%。首次独立参与的卷扬机基础放样、斜井口轨道中心线定位及天轮架基础放样工作,依据《矿山测量规程》(GB/T 17742-2020)要求,采用“双仪器复核法”(全站仪+水准仪),最终放样点位误差均小于±3mm,满足设计精度。
团队协作方面,遵循“分工明确、数据共享”原则,与队友建立每日测量数据交底机制,累计完成协作测量任务18次,无因配合失误导致的返工。复盘显示,测量工作的团队协作效率较单人作业提升40%,印证《工程测量团队管理规范》中“多人协同是精度保障核心”的理论。
问题与改进:存在两大不足:一是聆听能力不足,在3次技术交底中因信息接收不完整,导致后续放样准备时间增加15分钟/次;二是对矿山施工程序熟悉度不足,误判放样需求2次,造成无效作业3小时。后续计划通过“专项记录+施工流程学习”改进,每月参与施工程序培训不少于2次。
思想建设方面,每月开展政治学习4次,关注行业政策动态,提升服务意识,为后续独立承担测量任务奠定基础。
2016年度上海浦东路桥市政工程测量工作总结(第1篇)
2016年6月,本人加入上海浦东路桥建设有限公司,于市政事业第一项目部担任测量员,参与丹东地区市政工程(含桥墩、地下管道)测量工作,现将半年工作成果总结如下:
测量精度控制:严格遵循“数据先行、反复验证”原则,施工前审核图纸12套,提出并解决图纸疑问3处(如管道坐标冲突)。采用“双公式计算法”复核测量数据,累计验证坐标点86个,无计算错误。原始数据归档率100%,为后续施工复盘提供依据。
技能提升与经验积累:针对高速铁路项目测量要求,学习新型测量仪器(如RDK定位系统)操作,20日内掌握其使用方法,将地下管道放样效率提升30%。通过观摩其他标段施工,借鉴“分段测量法”,解决长距离(1.2km)桥墩放线偏差问题2起,符合《市政工程测量规范》(CJJ/T 8-2011)要求。
问题解决案例:入职次日遇后视杆使用难题(无基座情况下立镜),通过自主研究“水平气泡调平法”,30分钟内完成立镜操作,后续同类作业时间缩短至10分钟/次。半年内累计解决测量技术问题7起,无因个人操作导致的工期延误。
截至12月,累计完成桥墩放样32个、地下管道测量1.8km,测量数据合格率100%,助力项目按计划推进。
2016年度建筑工程测量与工长工作总结(第2篇)
2016年,本人在项目中承担测量与土建工长职责,核心成果为保障项目符合长城杯质量标准,现将工作细节总结如下:
测量工作以“误差最小化”为目标,依据《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 8-2016),对楼层放线采用“正倒镜观测法”,累计完成28层平面放线,高程传递误差均小于±2mm。日常巡察发现劳务队放线偏差3起,及时整改,未造成结构质量问题。
工长工作方面,面对首层施工阶段大模板工技术不达标(合格率仅60%)的问题,制定“技术培训+实操考核”方案:组织专项培训4次,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最终模板安装合格率提升至98%。同步协调砼班组更换2次,解决混凝土浇筑密实度不足问题,确保结构强度满足设计要求(试块检测合格率100%)。
本年度完成测量资料编制23份、施工日志记录365篇,参与长城杯复查2次,提交质量整改报告6份,助力项目维持长城杯标准。年底完成项目精装修前期准备工作,测算装修阶段材料用量(如地砖1.2万块),为次年施工提供数据支持。
2016年度公路工程施工放样技术总结(第3篇)
2016年,本人参与公路工程施工放样管理工作,依据《公路工程施工放样规范》(JTG/T L100-2017),建立“事前复核、事中控制、事后验收”的放样管理体系,具体流程如下:
施工前准备:收到设计单位移交的控制桩(12个)、水准点(8个)及逐桩坐标资料后,14日内完成复核检测,采用“闭合导线测量法”,发现并要求设计单位补定损坏控制桩2个,复核数据经监理工程师审核通过后投入使用。
控制网点加密:针对设计网点覆盖不足问题,新增加密控制点9个(采用混凝土桩埋置,刻凿十字标志),通过“角度+距离双观测”确定坐标,平差后精度满足二级导线要求。加密方案经监理审批后实施,确保路线各部位均能准确定位。
放样过程控制:施工放样前提交专项方案3份,监理旁站监督放样15次,采用“自检→互检→监理复检”流程,累计完成路基、涵洞放样28处,放样偏差均小于±5mm。放样报检表与原始记录提交及时率100%,无因放样错误导致的返工。
2014年度四川公路项目测量与技术管理工作总结
本人2014年于四川XX公路项目担任测量员,累计参与2座桥梁、4.2km路基的测量工作,现将全年成果总结如下:
测量精度管理:桥梁施工中,依据《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 3650-2020),对桥墩坐标采用“三维坐标法”放样,累计完成16个桥墩定位,误差控制在±2mm以内;路基施工阶段,采用“断面测量法”控制开挖坡度(1:0.75),超挖率控制在3%以下,低于行业平均水平(5%)。
应急任务处理:路基施工队离场后,承接临时调平任务,制定“分段测量+实时指导”方案:3日内完成4.2km路基高程复测,指导工人调平,最终路基交验合格率达100%,位列项目各标段第一。桥梁桥面铺装阶段,加班完成测量放样7次,确保按期完成业主下达的阶段性工期。
传帮带工作:带教新员工2名,通过“理论培训(4次)+实操指导(12次)”,使其2个月内独立完成路基放线任务,测量准确率达98%。同步编制《测量仪器操作手册》1份,规范仪器使用流程。
问题与改进:对互通区匝道坐标计算不熟悉,导致1次放样准备时间增加2小时,后续通过学习《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17),补充匝道测量知识,同类问题未再发生。
2012年度唐山曹妃甸巡道项目测量工作总结(薛守隆)
2012年2月至7月,本人于唐山大业建筑有限公司曹妃甸巡道项目部担任测量员,参与巡道路基与结构物测量工作,现将半年工作成果总结如下:
测量流程执行:施工前审核图纸6套,采用CAD软件复核坐标点48个,无计算错误;测量放线后执行“双尺复核法”,累计完成1.2km巡道路基放线,线段误差均小于±4mm,满足《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 1-2008)要求。
技能提升:通过参与甲方、监理组织的技术交流活动,学习“动态测量法”,将路基高程抄测效率提升25%;现场观摩施工班组作业,掌握3种新型压实工艺,为测量数据与施工工艺匹配提供支持。
现场协作:累计配合施工队解决测量问题8起(如路基边线偏差),与监理沟通测量方案4次,确保测量工作与施工进度同步。半年内完成测量资料编制15份,归档率100%,未因测量问题影响工期。
2012年度高层建筑测量主管工作总结(许天活)
2012年,本人担任高层建筑项目测量主管,负责测量团队管理与现场精度控制,现将工作成果总结如下:
团队管理与培训:面对新入职测量员3名(无现场经验),制定“1个月理论+2个月实操”培训计划:组织《工程测量标准》培训4次,带队实操23次,3名员工均在3个月内独立上岗,测量误差控制达标率100%。
测量精度控制:依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对楼层轴线采用“内控法”传递,累计完成33层放线,高程偏差小于±2mm;日常巡察发现劳务队放线问题6起,整改完成率100%,未造成结构质量隐患。
数据管理:建立测量数据“每日归档、每周复盘”机制,累计归档原始数据286组,复盘发现并优化测量流程2项,将测量作业时间缩短15%。同步完成测量仪器(全站仪、水准仪)校准3次,确保设备精度满足要求。
本年度累计提交测量专项报告18份,助力项目通过质量检查6次,未发生测量相关质量事故。
2017年度渠道工程10月测量工作总结
2017年10月,本人参与渠道工程测量工作,重点完成边坡、底板基础测量与超欠挖控制,现将月度成果总结如下:
测量任务完成:依据《水利工程测量规范》(SL 197-2013),完成渠道边坡放线1500m、基础验收2730m,边坡模板校正1500m,放样点位误差均小于±3mm。采用“断面法”检测渠底基础开挖面,累计检测断面48个,发现欠挖部位12处(最大欠挖深度15cm),均指导施工队整改完成。
问题与改进:因与施工队沟通方式不当,2次超挖整改延误1天,后续采用“书面整改单+现场交底”模式,整改效率提升50%。月度内无因测量误差导致的施工返工,测量资料提交及时率100%。
效率优化:通过优化测量路线,将每日测量工作量从300m提升至450m,效率提升50%,确保月度任务按期完成。
2017年度园区工程测量与管理工作总结
2017年6月至10月,本人负责园区工程测量工作,涉及建筑物定位、围挡坐标提供及后续施工支持,现将工作成果总结如下:
仪器与效率优化:针对原有全站仪放线效率低(日均30个点位)的问题,建议并引入RDK定位系统,经1个月调试与学习,掌握其操作方法,日均放线点位提升至60个,效率提升100%,未影响施工进度。
测量流程规范:依据《建筑施工测量技术标准》(JGJ/T 408-2017),建立“图纸审核→现场放样→复核验收”流程:累计审核图纸8套,发现并解决坐标冲突问题3起;完成建筑物定位放样23处,误差小于±2mm;复核验收发现偏差2起,整改后达标。
问题反馈:现场管理中发现,部分工作依赖口头交底,导致2次材料领用偏差,建议建立“书面交底+签字确认”制度;假期累积问题需明确规则,避免薪资核算争议;测量团队需补充1名技术人员,提升协作效率。
2013年度石油勘探测量工作总结
2013年,本人作为常规组观测员兼班组长,参与“龙岗”会战与“大足-安岳”区块石油勘探测量工作,现将全年成果总结如下:
现场测量执行:依据《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测量规范》(SY/T 5171-2019),采用“GPS+全站仪”组合测量法,累计完成测线测量180km,控制点布设45个,测量精度满足一级导线要求(点位中误差小于±5mm)。
恶劣环境应对:“龙岗”会战期间(1月),在-15℃低温、雨雪天气下,坚持每日野外作业10小时,10天内9天无午餐补给,仍确保测线完成率100%;“大足-安岳”区块施工期间(7月),日均高温38℃,通过“早晚作业、中午休整”模式,完成测线测量95km,无人员中暑事件。
团队管理:带领班组8名成员(含民工5名),建立“每日安全交底+技术培训”机制,累计开展培训12次,民工测量操作合格率从60%提升至90%。全年无因测量失误导致的勘探延误,助力项目完成年度勘探任务。
20XX年度建筑与基坑工程测量工作总结
20XX年,本人先后参与两项工程测量工作,现将成果总结如下:
第一项工程(二次结构阶段):负责建筑物二次放线,依据《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4-2015),采用“激光投线仪+钢尺复核”法,累计完成32个开间放线,尺寸偏差均小于±3mm,确保二次结构施工精度。
第二项工程(基坑与抗拔桩阶段):1. 基坑测量:接收设计单位移交控制桩8个、水准点4个,10日内完成复核,加密控制点6个,基坑开挖期间布设沉降观测点12个、位移观测点8个,按规范要求每周观测2次,累计提交观测报告18份,无异常沉降位移。2. 抗拔桩定位:针对51根抗拔桩(与结构柱连接),采用“轴线定位+钢尺量距”法,提前1天完成每根桩的坐标计算与草图绘制,现场放线后经监理复核,偏差均小于±2mm,确保抗拔桩与结构柱精准对接。
本年度累计完成测量资料编制35份,监理审核通过率100%,无测量相关质量问题。
2017年度湖南武陵山文化产业园景观工程测量工作总结
2017年8月至12月,本人担任湖南建工集团武陵山文化产业园项目测量主管,负责中轴线、西广场、桥梁等景观工程测量,现将工作成果总结如下:
测量准备工作:1. 图纸审核:完成15套景观工程图纸审核,提出并解决坐标冲突、尺寸标注不清问题4起;2. 控制点复核:采用“闭合水准测量法”复核设计移交控制点6个,发现并要求补定偏差点1个,复核数据经监理审核通过;3. 仪器校准:完成全站仪、水准仪校准2次,确保设备精度满足《城市测量规范》(CJJ/T 8-2011)要求。
现场测量执行:1. 中轴线与西广场:采用“方格网测量法”,累计完成2.3万㎡场地放线,高程控制误差小于±3mm;2. 桥梁(2、4桥):采用“三维坐标法”完成桥墩定位8个、桥面铺装测量1.2km,误差均小于±2mm;3. 滨江路与双河景观:完成1.8km道路放线与5处景观节点定位,无放样错误。
本年度累计提交测量专项报告12份,助力项目通过阶段性验收3次,测量工作未对工期造成影响。
20XX年度建筑工程施工与测量管理工作总结
本人从事建筑工程工作XX年,结合施工管理与测量放线经验,总结核心工作方法如下:
施工管理方面:1. 图纸与方案:施工前完成图纸会审,累计审核图纸40余套,提出优化建议23项;建立“分阶段验收”机制,某4m深基坑工程中,通过3次阶段性验收,解决开挖坡度偏差问题2起,确保基坑安全。2. 进度管控:针对土方工程,采用“多机联合作业”(2台360挖掘机),结合天气预警调整作业计划,将基坑开挖工期缩短10%;主体结构施工中,建立“日计划-周复盘”机制,累计调整施工计划8次,确保混凝土浇筑连续进行(最大单次浇筑量180m3)。3. 问题处理:累计解决预留洞遗漏、模板跑模等问题15起,返工率控制在2%以下。
测量管理方面:1. 前期准备:仪器送检合格率100%,与规划院交接控制点累计32个,复核闭合率100%;2. 施工测量:基础阶段采用“外控法”,主体阶段采用“内控法”,累计完成28层建筑放线,高程传递误差小于±2mm;3. 专项观测:塔吊垂直度观测累计36次,沉降观测累计48次,无异常数据。
工作中坚持“五勤”原则(勤思考、勤记录、勤交流、勤学习、勤巡查),累计带教新员工5名,均能独立上岗。
2014年度莞龙公路改造工程第三合同段测量与施工管理总结
2014年,莞龙公路改造工程第三合同段(桩号K3+480~K8+133,全长4.403km)完成施工任务,现将测量与管理成果总结如下:
工程概况:本工程为一级公路改造,设计车速80-100km/h,路基宽度21.0-50m,含中桥2座(K6+900.4、K7+125.4,总长80.88m)、箱涵1道、涵洞2道,合同总价3658.45万元,计划工期4个月。
测量工作执行:1. 控制点管理:接收设计单位移交控制桩15个、水准点8个,14日内复核完成,加密控制点12个(混凝土桩埋置),导线闭合误差小于1/10000,满足《公路勘测规范》(JTG C10-2007)要求;2. 分项测量:路基开挖放线4.4km,控制挖方量45162m3、填方量29319m3(利用方16917m3+借土12402m3),超挖率2.5%;桥梁钻孔桩定位28根(φ1000-1300mm),放样误差小于±3mm;路面测量完成底基层16.35万㎡、基层21.04万㎡、面板12.01万㎡,高程偏差小于±2mm。
管理措施与成果:1. 计划管控:因征地拆迁与设计修改,工期滞后15天,通过增加施工机械4台(总量达12台)、补充工人35名,最终按调整后工期完成;2. 质量控制:建立“测量-试验-质检”联动机制,测量资料与试验数据匹配率100%,工程验收合格率100%;3. 成本控制:优化材料调配,减少砂石浪费约800m3,节约成本6.4万元。
本年度累计完成测量报告28份、施工日志365篇,项目通过业主、监理各项审核,无质量安全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