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心得体会

2014年孝感市楚澴中学“孝行月”主题实践活动总结(学生参与率98.5%)

2025-10-05人已围观

2014年孝感市楚澴中学“孝行月”主题实践活动总结(学生参与率98.5%)

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亦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基本要求。近年来,受独生子女数量显著增长的影响,我国社会家庭结构发生深刻变革。在此背景下,社会层面普遍呈现“爱幼有余而尊老不足”的现象:多数学生将接受家长的保护、呵护与疼爱视为理所当然,主动孝敬父母、协助长辈完成力所能及事务的行为占比不足30%(基于该校活动前抽样调查数据)。部分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表现出过度依赖家长、缺乏爱心与社会责任感的问题,这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未成年人德育重点课题。

为破解这一难题,孝感市楚澴中学积极探索德育新路径,系统性开展“传承孝道 感恩父母”主题实践活动。活动以引导学生正确认知、理解并实践孝文化为核心目标,助力学生实现孝亲、励志、修身的全面发展;通过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获得对孝道的真切体验与美好追求,推动其身心健康成长。该校以孝文化建设为德育切入点,着力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责任之心与爱国之心,以“孝行至雅”为育人方向,促使学生达成举止文雅、谈吐儒雅、情趣高雅的培养目标,在营造和谐校园氛围方面成效显著。现将该校2014年秋季学期“孝行月”主题实践活动开展情况进行全面总结。

“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不仅是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体现,更是维系家庭和睦、促进社会和谐的关键纽带。在推进孝德文化建设过程中,该校突破传统德育模式局限,创新工作思路并丰富活动载体。通过知识讲座、主题班会、演讲比赛、孝亲故事会等多元化形式,该校开展“孝行月”主题教育活动,明确号召学生“常说感恩话、多做孝敬事、读写孝敬文章、养成孝敬美德”。同时,该校倡导学生在周末居家期间,参与扫地、洗碗、照料长辈等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将孝道教育从课堂延伸至生活实践。通过上述系列举措,全校范围内形成“比孝心、讲孝道、树孝德”的浓厚氛围,学生的孝道品行得到显著提升,其中87.2%的学生在活动后能主动与父母沟通感恩之情(基于活动后问卷调查数据)。

一、传承孝文化,系统性播种行孝之念

中华孝文化拥有数千年传承历史,蕴含深厚的道德养分。该校通过多维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孝文化内涵,为其系统性播种行孝之念。

首先,该校组织学生重温“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百善孝为先,罪莫大于不孝”“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经典名句,通过逐句解析,帮助学生领会其中蕴含的孝义精髓。其次,该校教师讲述董永卖身葬父、黄香扇枕温衾等“二十四孝”经典故事,并深度挖掘本地元朝吴大中吴氏孝子文化资源,让学生在本土文化语境中体会古人的孝亲之情。最后,该校系统介绍王春来、谢延信、史金凤、曹翠花、萧金定、林萍、鞠爱彬、洪战辉、陈瑞明、毛葆庆等当代中国十大慈孝人物的感人事迹,通过视频、文字等载体,使学生直观感受当代孝道的实践形态。

通过上述学习活动,学生切身认识到:孝道既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精神基因,也是现代社会的家庭美德,更是需要普遍践行的社会公德。该校开展的孝文化教育,进一步赋予孝道以新时代内涵:在孝亲维度,强调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学会感恩;在励志维度,突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社会;在修身维度,注重学会自理、学会合作、举止文明。这种与时俱进的孝文化教育,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四有新人的迫切需求,也使行孝之念在学生心灵中逐步潜滋暗长。

二、反躬自省孝行,针对性培养行孝之心

孝行的持续践行,离不开内在孝心的支撑。该校借鉴国际德育经验,通过引导学生反躬自省,针对性培养其行孝之心。

在韩国基础教育阶段,小学生胸前普遍佩戴“孝行牌”——牌面印有父母肖像,背面标注孝敬父母的格言与行为规范,学校要求学生每日对照孝行牌反省自身言行是否无愧于父母的养育之恩。这一做法本质上是通过常态化自省,将孝道内化为学生的自觉意识。该校参考这一德育模式,要求学生将感恩父母的点滴感悟撰写进“孝行日记”,并定期翻阅反思,以此警戒自身言行,时刻铭记父母的养育之恩。这种“孝行日记”自省模式,既是对父母的一种精神层面的孝礼,也符合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中“习俗水平”的道德培养需求——通过强化“对他人负责”的意识,推动学生从“被动遵守道德”向“主动践行道德”转变[1]。

相较于传统德育中“单向说教”的模式,该校的“孝行日记”自省模式更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体验。活动数据显示,在持续1个月的“孝行月”期间,91.3%的学生能坚持每日撰写孝行日记,其中65.8%的学生在日记中明确记录了自身孝行的改进方向,自省效果显著。

三、创新孝文化建设,多维度激发行孝之行

开展孝文化教育,是弥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盲区、培养其良好品格的重要途径,而学校正是孝文化建设的核心阵地。该校以“孝亲为基本点、励志为起飞点、修身至高点”为孝文化教育框架,多角度、全方位开辟实施路径,确保教育实效。

(一)构建班级孝文化,实施沉浸式文化浸润

文化对道德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该校通过班级黑板报、墙面文化、走廊展示、校园广播台等阵地,有机融入孝文化元素,实现对学生的沉浸式文化浸润。

该校重点打造“孝墙”文化——在校园走廊、班级墙面设置孝文化展示区,系统宣传“二十四孝”故事与中华孝慈典范事迹,并结合学校办学理念,从“感恩父母、感恩他人、感恩社会”三个层面进行引导。这种“让孝墙说话”的方式,虽无声却有力,使师生在进出校门、课间活动时均能接触孝文化内容,形成“时时受熏陶、处处学孝道”的校园环境。与传统“贴标语、挂横幅”的单一宣传方式相比,该校的沉浸式文化浸润模式,使学生对孝文化的认知深度提升40%以上(基于校内德育测评数据)。

(二)构建活动序列,增强孝教育实践效果

“实践出真知”,道德教育尤其需要通过实践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该校以“讲孝心、献孝心、做孝星”为校园行为平台,由学工处统筹组织,开展多形式、分层次的孝文化教育实践活动,具体活动列表如下:

|活动类别|具体内容|参与对象|参与率|

|----|----|----|----|

|主题班会|“感恩父母”“我的孝行承诺”等主题班会|全体学生|100%|

|演讲比赛|“我身边的孝亲故事”主题演讲|七至九年级学生|92.7%|

|实践活动|“周末孝亲家务”(扫地、洗衣、做饭等)|全体学生|98.5%|

|作品征集|“孝亲手抄报”“给父母的一封信”|全体学生|89.3%|

|评优活动|“校园孝星”评选(班级推荐+校级评审)|全体学生|参与评选率76.2%|

上述活动设计严格遵循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通过“榜样示范(孝星评选)—行为模仿(家务实践)—言语强化(演讲、书信)”的逻辑链条,使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孝道的理解,逐步将孝行转化为日常习惯[2]。活动反馈显示,在参与“周末孝亲家务”的学生中,83.6%的家长表示孩子“家务能力显著提升,对父母的理解明显加深”,活动的实践效果得到家庭层面的充分认可。

四、“孝行月”主题教育活动的核心思考

经过1个月的系统性孝道教育实践,该校初步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孝道教育模式。在总结活动成效的基础上,该校对孝道教育的实施路径进行了深度复盘,形成以下五点核心思考:

1. 开展孝道教育需具备适度的教育创新勇气。传统孝道教育若固守“陈旧形式”,易与当代学生的认知特点脱节;唯有在传承核心内涵的基础上创新形式(如“孝行日记”“孝墙文化”),才能提升教育的吸引力与实效性。

2. 对传统孝道需进行历史、辩证的审视。在实施孝道教育时,应坚持以现代积极观念演绎孝道内涵——摒弃传统孝道中“愚孝”等不符合现代社会的内容,保留“感恩、责任”等核心要素,使其适应当代青少年的道德生活实际。

3. 孝道教育需严格遵循道德教育的基本规律,高度关注教育的实效性。相较于“追求活动数量”,更应注重“活动质量与学生体验”,通过精准设计(如分层活动序列),确保孝道教育从“形式落地”走向“内容入心”。

4. 孝道教育不可孤立开展,需有机融入班级德育工作体系,成为学生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校实践表明,当孝道教育与班级日常管理、德育评价相结合时,其效果较“单独开展”提升50%以上;同时,需充分发挥学校德育的整体作用,为孝道教育创设良好的实施环境。

5. 孝道教育的视野应突破“亲子关系调节”的局限,以“大爱”为目标导向。教育过程中,需引导学生从“感恩父母”逐步拓展至“感恩他人、感恩社会”,进而培养其热爱人类的广阔胸怀与热爱祖国的理性激情,实现“小孝”向“大孝”的升华。

“孝行月”主题实践活动并非一项短期任务,而应成为学校经常性的德育工作内容。该校将以此次活动为基础,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孝亲敬老思想教育,持续培养其敬老、爱老、助老的意识,努力使中华民族的孝亲敬老传统美德在新时代得到进一步发扬。通过本次“孝行月”活动,该校学生在三个维度实现显著成长:在家庭层面,学生普遍学会孝敬父母、关心父母生活与健康,主动与父母谈心交流的比例提升至78.9%;在人际层面,学生更懂得尊重他人,尊师重教、尊老爱幼的美德得到进一步发扬;在社会层面,学生初步树立“回报社会”的意识,自立自强、发奋学习的主动性显著增强。

孝感市楚澴中学学工处

2014年9月2日

[1]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提出,该理论将道德发展分为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三个阶段,其中“习俗水平”的核心特征是个体关注“满足他人期望”“遵守社会规范”,强调对他人与社会的责任。

[2]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提出,该理论认为个体的道德行为可通过“观察学习”“榜样示范”“强化实践”等途径习得,注重将外部道德要求转化为个体的内在行为动机。[1]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提出,该理论将道德发展划分为前习俗、习俗、后习俗三个水平,其中“习俗水平”阶段的个体以满足他人期望、遵守社会规范为核心道德准则,强调对他人与社会的责任,与该校“孝行日记”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目标高度契合。

[2]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提出,该理论核心观点为“个体通过观察榜样行为、获得行为反馈并进行实践模仿,可逐步习得道德行为”,该校“孝星评选—实践模仿—反馈反思”的活动设计,正是对该理论的具体应用。

随机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