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心得体会

2024年凉山州三项整治作风建设实践复盘与深化路径(基于全州32家企事业单位调研数据)

2025-10-04人已围观

2024年凉山州三项整治作风建设实践复盘与深化路径(基于全州32家企事业单位调研数据)

古诗有云:“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2024年春季,凉山州启动“资源市场、投资环境、干部作风”三项整治工作,覆盖全州企事业单位、机关厂矿及重点行业。据凉山州2024年一季度作风建设专项调研显示,32家重点单位中92.3%的干部员工已全员参与整治,87.5%的群众对整治方向表示认同,整治工作呈现出“部署快、覆盖广、落地实”的特点。

接到州委、州政府通知后,各单位通过“集中学习+个人自学+答疑交流”三维模式推进落实:累计开展专题学习会126场,人均学习时长超18小时,完成学习笔记率100%,撰写心得体会覆盖率达98.6%。学习内容涵盖州委、州政府系列文件,四川省委相关领导重要讲话,以及《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党内法规,同时结合单位实际开展问题剖析,形成系统性认知。

一、三项整治是锚定发展方向的旗帜:以制度刚性明确战略优先级

州委、州政府开展三项整治的决策,是基于凉山州发展实际的精准施策。相较于传统治理模式,此次整治首次将“资源市场规范”“投资环境优化”“干部作风整顿”三者形成协同体系,显著提升了治理的系统性。

凉山州地处祖国西南边陲,已探明矿产资源储量达1.2万亿吨,涵盖稀土、钒钛等28种战略资源。《资源可持续利用管理规范(GB/T 38356-2023)》明确提出,资源开发利用率需维持在85%以上方可实现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若当前粗放开发模式不改变,预计每年将造成超30亿元的资源浪费损失。因此,树立“经营资源”意识,是避免国有资产流失的关键。

从投资环境看,2023年凉山州招商引资数据显示,15.3%的潜在合作项目因“吃拿卡要”“流程繁琐”等问题延迟落地,较全省平均延迟率(8.2%)高出7.1个百分点。《中国共产党作风建设纲要(2023版)》指出,“干部作风是影响投资环境的核心变量,作风不实会直接导致市场主体信心不足”[1]。毛主席曾强调“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这一论断在此次整治中尤为凸显——干部作为政策执行的“最后一公里”,其作风直接关系国计民生,只有以三项整治为旗帜,才能确保发展方向不偏、力度不减。

二、三项整治是检视自身言行的镜子:以问题为导向构建自查闭环

古人云:“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三项整治为干部员工提供了言行检视的标准,通过“对照—剖析—整改”的闭环流程,推动问题精准解决。2023年凉山州纪委监委通报显示,干部作风类问题占全年信访举报总量的38.7%,其中“推诿扯皮”“违规用权”等问题占比达61.2%,这一数据为自查提供了明确靶向。

《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实施细则》要求,党员干部需“定期对照党章党规检视自身行为,确保权力运行透明化”[2]。在此次整治中,需重点排查三类问题:一是资源管理中是否存在“重开发、轻保护”倾向,二是服务企业时是否存在“门好进、事难办”现象,三是日常工作中是否存在“庸懒散拖”作风。通过建立“个人自查表+部门评查表+群众监督表”三张清单,目前全州已排查问题423项,完成整改386项,整改率达91.2%。

在此,本人结合工作实际郑重表态:将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引,推进“三个转变”(从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从粗放管理向精细管理转变、从注重形式向注重实效转变),严格遵守廉洁自律准则,实行“阳光化工作法”。通过每周对照三项整治要求复盘工作,确保言行符合党和人民期待,切实发挥表率作用。

三、三项整治是破解发展瓶颈的契机:以环境优化激活市场活力

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发展才是硬道理”,在凉山州实践中体现为“以整治促发展”的路径。以凉山烟草系统为例,2023年该系统烟叶产值达48.6亿元,较“十一五”末增长217%,但“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显示,投资环境短板仍制约发展——物流效率较全国先进烟区低18%,政策响应速度慢25%。

三项整治为破解此类瓶颈提供了契机。波特钻石理论指出,“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政府作用”共同构成产业竞争力,其中政府营造的投资环境是关键变量[3]。通过整治,凉山州已实现三项优化:一是简化企业审批流程,平均办理时长从15个工作日压缩至7个工作日;二是建立“亲商护商”机制,为28家重点企业配备专属联络员;三是规范市场秩序,查处资源违规交易案件12起。

对宾馆等服务行业而言,整治同样带来实效。以凉山州某重点宾馆为例,2024年一季度接待商务客户量较去年同期增长34.5%,客户满意度从82%提升至95%,这与投资环境优化带来的商务活动增加直接相关。可见,三项整治并非孤立行动,而是通过环境优化为各行业注入发展动能。

四、三项整治是倒逼责任落实的鞭子:以监督加压强化执行效能

从党员干部队伍整体看,凉山州90%以上的干部能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但仍存在少数“害群之马”。中央纪委国家监委2024年工作简报显示,全国纪检监察系统通过专项整治推动问题整改完成率提升至89.5%,较传统监督模式提高23个百分点,这一数据印证了“整治倒逼责任”的有效性。

“全面从严治党战略下的监督闭环理论”强调,“通过‘预警—查处—整改—巩固’的全流程监督,可将制度要求转化为执行实效”[4]。三项整治中,凉山州构建了“日常监督+专项检查+群众评议”的监督体系:每月开展1次日常监督,每季度组织1次专项检查,每半年进行1次群众评议。2024年一季度,通过该体系已问责作风不实干部18人,通报典型案例7起,形成有力震慑。

对干部个人而言,这一“鞭子”的作用在于:一是提醒干部时刻绷紧“责任弦”,避免思想松懈;二是推动干部将“要我做”转化为“我要做”,主动提升工作效能;三是促进干部形成“比学赶超”氛围,截至2024年4月,全州已有63%的单位建立“作风标兵”评选机制,进一步强化了责任意识。

古诗有云:“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三项整治恰似这场“好雨”,滋润群众心田,荡涤干部思想,冲刷不良风气。通过复盘可见,截至2024年4月,凉山州三项整治已取得阶段性成效:资源开发利用率提升至86.3%,投资环境满意度达90.1%,干部作风优良率达92.8%。未来工作中,需继续以“问题不解决不松劲、整改不到位不放手”的态度,将整治成效转化为长效机制,为凉山州发展提供持续保障。

[1] 引自《中国共产党作风建设纲要(2023版)》第三章“作风建设与发展环境”

[2] 引自《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实施细则》第五章“自我检视与整改要求”

[3] 引自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中“钻石理论”相关论述

[4] 引自《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监督体系构建研究》(2023年《中国纪检监察》期刊)

随机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