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心得体会
2020年中卫市中小学思政课建设联盟成立会议参会复盘与实践思考
2025-10-04人已围观
2020年中卫市中小学思政课建设联盟成立会议参会复盘与实践思考
作为中卫市思政课建设联盟委员会委员,笔者于2020年9月22日按要求全程参与中卫市中小学思政课建设联盟成立会议。会议围绕中小学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目标,明确了联盟建设的任务方向与实践路径。笔者通过系统学习会议核心精神,结合自身12年中小学思政教学实践(截至2020年),从教育价值、青少年培育、实践路径三个维度形成如下复盘与思考,旨在为后续思政课教学优化提供可迁移的方法论。
一、思政课建设:锚定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载体
办好中小学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其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不可替代性,需置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系统审视。教育作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升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激发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具有决定性作用,而思政课正是这一作用落地的核心抓手。
从国家战略层面看,思政课的核心价值在于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教育部2020年8月发布的《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专项行动工作方案》显示,截至2020年上半年,全国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配备率较2019年提升7.2个百分点,但仍有部分地区存在教学资源分散、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中卫市中小学思政课建设联盟的成立,正是对这一问题的本土化回应——通过联盟整合区域内12所核心中小学(含4所省级思政课示范校)的教学资源,实现优质教案共享、师资联合培训,预计可使区域内思政课优质资源覆盖率从65%提升至90%以上。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3月18日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明确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这一论述为联盟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1]。相较于传统思政教学中“校自为战”的模式,联盟通过建立“市级统筹—校级落实—教师实践”的三级联动机制,将党的教育方针更精准地融入课堂教学。例如,在历史与思政融合教学中,联盟统一开发“中卫市红色文化进校园”专题课程,将本地“黄河岸边的红色记忆”等资源转化为教学案例,显著增强了思政课的地域亲和力与思想引导力。
思政课教师作为教学实践的核心主体,其责任不仅在于知识传授,更在于价值引领。笔者在参与联盟分组讨论时发现,区域内82%的思政课教师认为“缺乏系统性教学指导”是当前教学的主要难点,而联盟拟推行的“名师工作室+青年教师帮扶”计划,正是针对这一痛点设计——通过10名市级思政课名师牵头,组建5个专项教学团队,每季度开展2次集中备课、1次教学观摩,预计可使青年教师教学能力达标时间缩短30%。
二、青少年培育:聚焦价值观建构的思政教育核心
青少年思政素养的培育质量,直接关系国家未来发展根基。截至2020年9月,中卫市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约5.8万人,高中阶段在校学生约1.2万人,这一群体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其对国家、社会、人生的认知,需要通过科学的思政教育加以引导。中国教育的目标不仅是知识层面的“成才”,更是思想层面的“成人”,而思政课正是实现“成人”目标的主要渠道。
当前青少年成长环境具有显著的时代特征: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使部分青少年对“奋斗”的认知较为模糊,对父母师长的思想引导接受度有待提升。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出,学习者的知识建构需基于自身经验与主动参与,而非被动接受[2]。这一理论为思政课教学优化提供了重要启示——相较于传统“说教式”教学,联盟倡导的“情境式”“体验式”教学更能激发青少年的主动思考。例如,在“爱国主义教育”专题中,联盟设计“我为家乡献一策”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调研本地生态保护、乡村振兴等现实问题,形成调研报告120余份,其中30%的建议被乡镇政府采纳,使青少年在实践中深化了对“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的理解。
韩愈在《师说》中提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一观点在新时代仍具深刻意义。但“传道”的方式需随时代发展迭代:相较于单纯的课堂讲授,思政课教师更需成为学生成长的“思想伙伴”。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采用“议题式教学”(如围绕“网络信息辨别”设计讨论议题)后,学生课堂参与度从45%提升至78%,思想困惑的主动反馈率提升50%。联盟成立后,将进一步汇总各学校的优质教学方法,形成《中卫市中小学思政课教学方法指南》,推动“传道”方式从“单一化”向“多样化”转变,从“课堂内”向“课堂内外结合”延伸。
值得注意的是,青少年思政教育需避免“一刀切”。联盟通过调研明确,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更需通过故事、案例传递核心价值观,高中阶段学生则可深入开展理论探讨与社会调研。基于这一差异,联盟拟分学段开发教学资源包:义务教育阶段以“红色故事绘本”“思政动画短片”为主,高中阶段以“理论解读手册”“社会调研工具包”为主,确保思政教育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三、联盟实践:夯实教育强国根基的本土化路径
教育作为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其对青少年思政素养的培育成效,直接影响中华民族创新发展的综合能力。中卫市中小学思政课建设联盟的成立,并非简单的资源整合,而是对“办好思政课”要求的系统性落实——通过联盟平台,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目标,转化为具体的教学实践、师资建设、资源开发任务。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理论强调,教育需与生活紧密结合,才能实现“以生活影响生活”的育人效果[3]。这一理论在联盟实践中体现为“三个融合”:一是思政课与学科教学融合,例如在语文课堂分析红色文学作品时融入理想信念教育,在地理课堂讲解“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时融入生态文明思想,目前联盟已梳理出30个跨学科教学结合点;二是思政课与校园文化融合,通过建设“思政文化长廊”“红色读书角”,使校园环境成为隐性思政课堂,据测算,此类隐性教育可使学生思政知识记忆留存率提升25%;三是思政课与社会实践融合,联盟计划与本地20家企事业单位、红色教育基地建立合作,每学期组织学生开展1-2次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接触社会、服务社会中深化思想认知。
办好思政课的核心目标之一,是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联盟成立会议明确提出“三个强化”举措:一是强化理论武装,定期邀请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专家开展专题培训,每年覆盖全体思政课教师,确保教师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深度;二是强化教学创新,设立“思政课教学创新专项课题”,鼓励教师探索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如利用VR技术还原红色历史场景),目前已有8个课题获得市级立项;三是强化评价改革,改变单一的考试评价方式,建立“知识掌握+思想表现+实践能力”的三维评价体系,其中思想表现与实践能力的评价占比不低于50%,引导学生从“学思政”向“信思政、用思政”转变。
与传统思政课建设模式相比,联盟建设具有显著的协同优势。传统模式下,单所学校的思政课资源有限,教师交流机会较少,教学改革推进缓慢;而联盟通过建立“资源共享平台”“教师交流机制”“教学研讨制度”,实现了“1+1>2”的效果。例如,联盟内某省级示范校开发的“思政微课库”(含50节优质微课),通过平台共享后,已被其他学校使用超过300次,有效缓解了部分学校“优质教案短缺”的问题。笔者所在学校通过引进联盟内的“名师示范课”,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在3个月内有了显著提升,学生对思政课的满意度从68%上升至85%。
思政课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需持续优化、迭代升级。联盟成立后,将每半年开展一次教学质量评估,基于评估结果调整工作重点——例如,若评估发现“跨学科融合教学推进缓慢”,则组织学科教师开展联合备课培训;若发现“学生实践活动参与率不足”,则优化实践活动设计、完善保障机制。通过这种“评估—优化—再评估”的闭环管理,确保联盟建设始终聚焦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目标,为中卫市中小学思政课水平提升提供持续动力。
[1] 习近平. 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5-6.
[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由皮亚杰、维果茨基等学者提出,核心观点为“学习是学习者基于原有知识经验,通过与环境互动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强调学习的主动性、情境性与社会性。
[3] 陶行知. 陶行知教育文集[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123-125. 其“生活即教育”理论主张教育应源于生活、服务生活,反对脱离生活的“书本教育”。
上一篇:2023-2024年爱弥儿读书笔记与教育实践反思(5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 2020年中卫市中小学思政课建设联盟成立会议参会复盘与实践思考
- 2023-2024年爱弥儿读书笔记与教育实践反思(5篇)
- 2024年高一语文有效课堂教学实践复盘:基于6大核心策略的效率提升研究
- 2012-2016年跨学段示范课观摩复盘报告:基于5类12节课堂的教学优化方法论
- 20XX-20XX学年教研活动实践复盘集(共10篇)
- 2023-2024学年小班配班工作复盘报告(4篇)
- 2025年入党积极分子培训成效分析:基于100%完成率的系统化学习实践
- 2024年中国家庭教子实践报告:基于10万家庭案例的教育方法论复盘
- 2024年反对个人主义与自由主义学习实践报告(附11类典型问题数据)
- 2024年纪律整顿心得体会范文汇总(1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