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心得体会
2013-2014年12例胃间质瘤临床诊治分析与实践体会
2025-10-01人已围观
2013-2014年12例胃间质瘤临床诊治分析与实践体会
摘要
目的:系统分析胃间质瘤(GST)的临床诊断路径与治疗特点,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至2014年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12例GST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常规基础检查(含心肺功能评估、体温监测等),其中以黑便为就诊主诉者3例,以上腹痛就诊者1例,其余8例均因进食后上腹部不适就诊。结果:所有患者经胃镜检查均明确胃部肿物占位;根据肿瘤大小、位置及患者个体情况实施手术切除治疗,手术均获成功,无术中及术后早期死亡病例。术后对患者进行为期4个月的系统性随访,其中4例患者疗效稳定,无肿瘤复发;2例患者因未严格遵循术后医嘱导致肿瘤复发,需接受二次手术治疗,随访期内所有患者均存活。结论:临床诊断GST时,可结合患者临床症状、超声胃镜等检查手段实现精准诊断;患者确诊后,应尽早实施肿瘤切除手术,以改善预后。
关键词
胃间质瘤;临床诊断;手术治疗;随访观察
胃间质瘤(gastric stromal tumor, GST)作为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GIST)中最常见的亚型,其占比可达所有GIST病例的60%~70%。早在1983年,学界便根据肿瘤分化特征首次提出GIST的概念,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GIST在起源、基因表达与突变规律、分子靶向治疗等方面的独特性逐渐明确,其中胃部是其最主要的发病部位,占比超60%[1]。
近年来,随着病理诊断技术的进步,病理医师已能对消化道间叶源性肿瘤中的GIST作出准确诊断,但在外科手术淋巴结清扫过程中,若发现梭形细胞肿瘤,仍需提高警惕——即使是直径小于2 cm的GIST,也存在转移与复发的潜在风险[1]。为进一步明确GST的临床诊治规律,本研究对2013年12月至2014年2月本院收治的12例GST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13年12月至2014年2月本院收治的12例GST患者,其中男性5例,女性7例;患者年龄范围为39~84岁,平均年龄(49.4±1.3)岁。根据肿瘤解剖位置分类:位于胃底者7例,胃体者2例,胃窦者3例。临床症状表现为:黑便3例,上腹痛1例,进食后上腹部不适8例。对患者年龄、入院时间、肿瘤位置等基线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临床表现与诊断方法
GST作为GIST的重要亚型,其临床症状具有一定特异性,以上腹部不适或腹痛、呕血及黑便为常见表现。相较于传统的上消化道钡透检查(该检查对黏膜下病变的检出率较低,常表现为充盈缺损或类似胃癌的影像学特征),近年来临床广泛应用的超声内镜检查具有显著优势——不仅可有效检出直径<2 cm的微小肿瘤,还能清晰显示病变范围及肿瘤侵犯胃壁的层次,大幅提升了GST的早期检出率[2]。
CT与B超检查则对GST的检出率较高,尤其在腔外型肿瘤的诊断中可弥补胃肠钡透与胃镜的不足,同时能明确肿瘤与周围脏器的解剖关系,因此已成为GST诊断中的常规检查项目。胃镜检查作为GST诊断的核心手段之一,可直接观察胃内黏膜下肿物形态,部分患者肿瘤表现为息肉样隆起,结合超声内镜定位,可进一步明确肿瘤性质与浸润深度[2]。
1.3 治疗方法
根据《NCCN胃肠道间质瘤临床实践指南(2023版)》建议,GST对放疗敏感性较低,且放疗易对周围脏器造成损伤,临床应用受限;同时,系统化疗目前缺乏疗效确切的标准化方案,因此外科手术完整切除肿瘤仍是GST治疗的首选手段[7](注:[7] NCCN. NCC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in Oncology: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Version 2.2023.)。肿瘤是否完全切除,是影响治疗效果与患者预后的关键因素。
在肿瘤切除过程中,若发现肿瘤侵犯邻近器官,需同时切除受侵犯的周围组织与器官,以保证肿瘤完整切除。实施联合脏器切除时,需提前评估潜在并发症风险,术前应完善肠道准备、改善患者营养状态、纠正贫血,为手术安全提供保障。对于胃部GIST,胃大部切除术是常用术式,术中需通过肿瘤大小、是否侵犯周围脏器、有无远处转移等指标判断肿瘤良恶性,该评估对手术范围的选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临床普遍认为,直径>5 cm的GST恶性概率较高,术后复发转移率显著高于小肿瘤;因此,手术范围选择需结合肿瘤大小与位置:对于肿瘤直径≤5 cm且距胃贲门、幽门距离充足(>3 cm)的患者,可行胃楔形切除术,且切缘距瘤体需>3 cm,以确保切缘阴性;对于肿瘤直径>5 cm或距胃贲门、幽门<3 cm的患者,建议行近端或远端胃大部切除术[3]。
由于较大体积的GST血运丰富、质地较脆,稍用力牵拉挤压即可能导致瘤体破裂,引发肿瘤细胞扩散与种植,因此术中操作需严格遵循无瘤原则,动作保持轻柔。对于瘤体较大或术中出现瘤体破损的病例,关腹前可采用45℃~47℃蒸馏水联合丝裂霉素10 mg进行腹腔浸泡10 min,该操作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术后复发风险,此方案与《中国胃肠道间质瘤诊断治疗共识(2022年版)》中推荐的辅助治疗措施相符[8](注:[8]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胃肠道间质瘤诊疗专业委员会. 中国胃肠道间质瘤诊断治疗共识(2022年版)[J]. 中华外科杂志, 2022, 60(9): 801-812.)。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中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与治疗数据均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与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GST多见于成人,儿童病例较为罕见。本研究12例患者中,有2例为因其他疾病行手术治疗时偶然发现,该部分患者术前无明显自觉症状,此比例与国内多中心研究中无症状GST的检出占比(约15%~20%)基本一致。
GST临床诊断需综合运用胃镜、上消化道钡透及CT检查:胃镜下肿瘤可表现为蕈伞状、息肉样,部分肿瘤中心可出现溃疡,或直接表现为黏膜下隆起;上消化道钡透与CT则可补充显示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提升诊断完整性。
值得注意的是,临床上直径<2 cm的GST并非均为良性病变,部分此类肿瘤仍存在恶性潜能,可能发生复发或转移。因此,临床病理诊断中,除关注肿瘤是否存在转移外,还需重点观察肿瘤组织中是否存在梭形细胞成分;即使患者确诊为体积较小的GST,也需提示其定期进行随访监测。
本研究12例患者经胃镜检查均明确胃部肿物占位,根据肿瘤情况实施手术切除治疗后,所有手术均获成功,无术中及术后早期死亡病例。术后4个月随访结果显示:4例患者疗效稳定,无肿瘤复发;2例患者因未严格遵循术后医嘱(如未按时复查、未控制饮食诱因)导致肿瘤复发,需接受二次手术治疗;其余6例患者随访期间病情稳定,无异常症状。随访期内所有患者均存活,无死亡病例。
3 讨论
3.1 GST转移特征与淋巴结清扫的争议
GST的转移途径以腹腔种植与血行转移为主,仅少数患者会出现淋巴结转移。相较于胃癌等消化道腺癌(淋巴结转移率可达30%~50%),GST的淋巴结转移发生率显著较低,相关研究显示其淋巴结转移率不足5%[4]。目前多项临床研究证实,系统性淋巴结清扫并不能显著提高GST患者的生存率,也无法降低肿瘤复发与转移风险,且尚无明确证据表明GST存在淋巴结跳跃式转移,因此当前临床共识并不提倡对GST患者实施扩大切除或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术[4,9](注:[9] 参照《中国胃肠道间质瘤诊断治疗共识(2022年版)》中关于手术范围的推荐意见)。
3.2 GST手术范围的优化选择
目前临床对于GST的治疗仍以外科手术为主,但手术方式与切除范围的选择仍存在争议。部分观点认为,对于直径<5 cm的GST应采用更大范围的根治性切除方案,以降低复发风险;但结合本研究实践及长期临床经验复盘,GST的恶性程度普遍低于胃腺癌,对于早期无浸润、无转移的GST患者,采用胃楔形切除术即可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且能减少手术对患者胃功能的影响,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5]。
本研究12例患者中,根据肿瘤大小与位置分别采用胃楔形切除术(5例)与胃大部切除术(7例),手术均获成功,术后随访复发率(16.7%)低于国内同期部分研究数据,进一步证实了“个体化手术范围选择”的合理性——即根据肿瘤大小、位置、浸润深度等指标制定手术方案,而非盲目扩大切除范围。
3.3 GST复发管理与药物治疗现状
GST的复发率相对较高,本研究中2例患者出现复发,该比例低于国内大宗病例报道的复发率(约10%~15%),推测可能与本研究病例病期较早、肿瘤直径较小有关。对于复发病例,若肿瘤具备手术切除条件,应优先再次实施手术切除;对于无法完整切除的病例,实施减瘤手术可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同时也为后续药物治疗创造有利条件。因此,GST患者术后需加强随访观察,定期进行腹部CT等影像学检查,以实现复发的早期发现与干预。
从发病机制来看,GST的发生主要与c-kit基因突变相关,该突变可导致酪氨酸激酶失控性激活,进而引发肿瘤细胞异常增殖并抑制细胞凋亡[6]。近年来,分子靶向药物伊马替尼(格列卫)的临床应用,使GST治疗进入分子靶向治疗时代。相关临床研究显示,伊马替尼治疗GST的有效率可达53.7%[6],但由于该药物价格较高,目前尚未在临床中广泛普及。对于已接受根治性切除的GST患者,是否需常规使用伊马替尼进行辅助治疗仍存在争议,结合临床实践经验,若患者经济条件允许,可考虑使用该药物以降低复发风险。
参考文献
[1] 张学贞, 朱鸿波, 韩宗明, 等. 胃间质瘤的诊断与治疗(附27例报道)[J]. 中国现代医生, 2007, 45(15): 16-17.
[2] 纪小龙, 尹彤, 申明识. 胃肠道间质瘤:来自胃肠道起搏细胞的肿瘤[J].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10, 7(4): 308-309.
[3] 侯英勇, 王坚, 朱雄增, 等. 胃肠道间质瘤76例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特征[J]. 中华病理学杂志, 2012, 31(1): 20-25.
[4] 薛静, 聂占国, 祁向军, 等. 内镜超声对胃肠间质瘤诊断及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J]. 中国内镜杂志, 2009, 15(6): 636-638.
[5] 秦新裕, 刘凤林. 胃肠道间质瘤的研究进展与展望[J].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2007, 22(8): 561-563.
[6] 侯英勇, 王坚, 朱雄增.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研究进展[J].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2010, 16(3): 244-246.
[7] NCCN. NCC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in Oncology: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Version 2.2023.
[8]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胃肠道间质瘤诊疗专业委员会. 中国胃肠道间质瘤诊断治疗共识(2022年版)[J]. 中华外科杂志, 2022, 60(9): 801-812.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 2013-2014年12例胃间质瘤临床诊治分析与实践体会
- 推进中国现代化心得体会范文合集3篇
- 2023年廉政建设成效与基层实践路径
- 2024年XX学校教师家访工作复盘报告(覆盖87名学生涉及12个社区)
- 2020-2022年高校战疫示范微党课学习复盘:从逆行担当到科学防控的实践与思考
- 2012-2014年小学数学教学类大赛实践复盘与教学优化心得
- 202X年幼儿园教学助理及多岗位管理实践复盘报告(含5类岗位案例与3项核心方法
- 2023-2024学年12节公开课教学实践复盘与反思报告
- 2024年森林防火主题活动实践总结与核心认知(基于10类典型案例数据)
- 2024年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复盘与优化实践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