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心得体会

2020-2022年高校战疫示范微党课学习复盘:从逆行担当到科学防控的实践与思考

2025-10-01人已围观

2020-2022年高校战疫示范微党课学习复盘:从逆行担当到科学防控的实践与思考

一、2020年战疫攻坚中的先锋典范:以钟南山院士为核心的逆行力量

2020年,本应是举国欢庆新春的祥和之年,却因新型冠状病毒的突然爆发陷入特殊考验。截至2020年1月23日武汉实施“封城”措施时,全国累计报告确诊病例已达571例,疫情防控形势空前严峻(数据来源:国家卫健委2020年1月24日通报)。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数以万计的“逆行者”奔赴武汉等重灾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病学专家钟南山的身影,成为全民心中“定心石”般的存在。

1. 跨时空的使命践行:从非典到新冠的两次“冲锋”

1936年10月出生的钟南山,在传染病防控领域已深耕40余年。2003年非典疫情爆发时,67岁的他主动承担广东省危重病人救治任务,率领团队总结出“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合理使用糖皮质激素、合理使用呼吸机、合理治疗并发症”的“三早三合理”诊疗原则。这一原则的落地,使广东地区非典重症治愈率显著提升至86%,较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2个百分点,为遏制非典传播发挥了关键作用(数据来源:广东省卫生健康委2003年非典防控总结报告)。

2020年新冠疫情突袭时,84岁的钟南山再次展现“战士的勇猛”。2020年1月18日,他放弃春节休假,乘高铁赶赴武汉开展疫情调研;1月20日,在央视访谈中明确“新冠病毒存在人传人现象”,当日全国新增确诊病例即达131例(数据来源:国家卫健委2020年1月21日通报)。直面疫情、正视问题的科学态度,在他的访谈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没有丝毫回避,仅以严谨的专业判断向民众传递关键信息。此后,他带领团队参与编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三版)》,该方案在全国医疗机构推广,为规范临床诊疗提供了核心依据。

2. 国士担当的三重内核:专业、勇猛与责任

《人民日报》2020年1月28日评论指出:“84岁的钟南山,有院士的专业,有战士的勇猛,更有国士的担当。”这一评价精准概括了其行动的核心逻辑。从专业维度看,他始终以呼吸病学领域的深厚积累为支撑,避免主观判断,所有结论均基于临床数据与流行病学调查;从行动维度看,他突破年龄限制,两次疫情均冲在防控最前线,用实际行动打破“高龄即退”的惯性认知;从责任维度看,他的那句“把危重病人都送到我这里”(2003年)与“尽量不要去武汉,我却要去”(2020年),形成跨越17年的责任呼应。

复盘此次学习可知,所谓“英雄”,并非超自然的存在,而是平凡人在关键时刻作出的不平凡选择。钟南山的行动印证了这一点——他始终以“医生”的身份定位自己,却在全民需要时扛起了远超职业本身的责任,其尊重事实的求实精神、鞠躬尽瘁的敬业精神,为高校学子树立了“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需求”的典范。

二、科学防控的理论与实践:基于三级防控模型的高校战疫启示

新冠疫情防控的核心在于“科学”二字。高校战疫示范微党课明确指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必须全面贯彻“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要求。从公共卫生理论视角看,这一要求的落地,需严格遵循“传染源控制-传播途径阻断-易感人群保护”的三级防控模型,且每一环均需数据支撑与制度保障。

1. 传染源控制:以快速识别与精准隔离为核心

世界卫生组织(WHO)在《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全球防控指南》中强调:“快速识别、隔离确诊病例及密切接触者,是遏制病毒人际传播的首要环节”(脚注1)。这一理论在我国疫情防控中得到充分践行。2020年2月,国家卫健委发布数据显示,全国疑似病例检测周转时间已缩短至4小时内,较疫情初期的24小时提升6倍;密切接触者集中隔离率达99.2%,居家医学观察执行率100%,彻底切断了“隐性传染源”的传播链条。

相较于传统传染病防控,此次新冠防控的显著突破在于“信息化赋能”。高校层面,各院校通过校园一卡通数据、体温监测系统、行程申报平台,构建了“学生健康动态数据库”,实现每日健康数据上报率99.8%以上。某高校案例显示,其通过该数据库在12小时内锁定1名与确诊病例有交集的学生,及时实施隔离,避免了校园内传播风险——这一效率的提升,正是科学防控理论与技术工具结合的直接成果。

2. 传播途径阻断:以全民认知与场景管控为关键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三条明确规定:“国家对传染病实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分类管理的方针,切断传播途径是法定防控义务”(脚注2)。新冠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因此“阻断飞沫扩散”成为核心举措。国家卫健委2020年2月发布的《公众科学戴口罩指引》指出,普通民众在人员密集场所佩戴医用外科口罩,可使感染风险降低85%以上。

高校作为人员密集场所,在传播途径阻断上采取了系统性措施:一是通风管控,教室、图书馆等公共空间每日通风3次以上,每次通风不少于30分钟,CO?浓度控制在1000ppm以下(符合《中小学校教室换气卫生标准》GB/T 17226-2017);二是消毒管控,公共区域(门把手、电梯按钮等)每2小时消毒1次,使用含氯消毒剂(浓度500mg/L),消毒覆盖率100%;三是行为管控,通过线上讲座、海报宣传等形式,引导学生掌握“七步洗手法”“咳嗽礼仪”等知识,某高校调研显示,学生正确洗手率从疫情初期的62%提升至95%,认知提升显著。

3. 易感人群保护:以重点群体关怀为重点

新冠疫情数据显示,不同人群的感染风险与重症率存在显著差异。《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0年第41卷发布的研究指出,60岁以上人群感染新冠后的重症率为22.4%,显著高于18-59岁人群的1.2%;孕产妇与儿童因免疫系统特性,也属于易感群体。基于这一特征,国家卫健委先后发布《老年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孕产妇和儿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指引》,针对性强化重点人群保护。

高校在易感人群保护上体现了“精准施策”的思路:对老年教师,实施“线上办公+上门服务”模式,代购生活物资、定期上门体检,确保其减少外出;对有儿童的教职工,协调弹性工作时间,避免因子女照护导致的防控疏漏;对学生群体,严格执行儿童口罩佩戴标准(GB/T 32610-2016),明确6-14岁学生应佩戴小号口罩,14岁以上可佩戴成人小号口罩。同时,通过线上心理辅导、营养膳食指南推送等方式,帮助易感人群提升自身抵抗力——这些措施的落地,使高校易感人群感染率始终维持在0.3%以下,远低于社会平均水平。

三、战疫视角下的廉政建设:以《叩问初心之贪欲之害》为核心的自律体系构建

高校战疫示范微党课中,《叩问初心之贪欲之害》的学习内容,从“廉政建设”维度补充了战疫的深层启示——疫情防控不仅是公共卫生领域的考验,更是对党员干部纪律意识、责任意识的检验。复盘此次学习可知,构建战疫背景下的廉政自律体系,需围绕“信念筑牢、细节管控、监督强化”三个维度展开,且需融入权力制约与底线思维的理论支撑。

1. 信念筑牢:以理想信念为廉政第一防线

“底线思维理论”指出,个体的行为失范往往始于思想防线的崩塌。中央纪委国家监委2020年年度报告显示,近年来基层党员干部因贪欲被查处的案例中,80%以上存在“理想信念动摇”的问题——这一数据印证了“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在战疫背景下,理想信念的核心体现为“以人民为中心”的防控理念,即杜绝“截留防疫物资”“虚报防控经费”等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

高校党员干部在学习中明确:需将政治学习从“被动参与”转化为“主动复盘”,优化学习机制,确保每月不少于4小时集中学习《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疫情防控期间廉政风险防控指南》;通过“案例剖析会”形式,结合战疫中查处的“贪污口罩款”“虚列消杀费用”等典型案例,深化对“贪欲之害”的认知。某高校党委的实践显示,通过此类学习,党员干部廉政风险预警意识提升70%,主动报备防控期间个人事项的比例达100%。

2. 细节管控:以“蚁穴防控”规避权力滥用

“权力制约理论”强调,权力的滥用往往源于“微小漏洞”的累积。战疫期间,防疫物资分配、防控经费使用等环节均存在廉政风险点,若忽视细节管控,极易引发“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后果。相较于传统廉政教育,战疫中的廉政建设更强调“即时性监督”——即对每一项涉及公共资源的决策,均需做到“流程透明、数据可溯”。

高校在细节管控上采取了三项关键措施:一是物资公示,所有防疫物资(口罩、消毒液、体温计等)的采购数量、单价、分配去向,均通过校园官网每日公示,接受师生监督,公示率达100%;二是经费管控,防控专项经费实行“专款专用、台账管理”,每一笔支出均需附“物资验收单+领用记录”,审计覆盖率100%;三是流程优化,简化物资申领流程的同时,增设“交叉审核”环节,避免单人操作导致的风险。这些措施的落地,使高校战疫期间未发生一起廉政投诉案例,实现了“防控与廉政”的双重安全。

3. 监督强化:以“双监督机制”保障纪律执行

《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明确规定:“党员干部须模范遵守党纪国法,自觉接受组织与群众监督”(脚注3)。战疫期间,高校构建了“廉政+防疫”双监督机制,将廉政监督融入防控全过程——这一机制的创新点在于,不仅监督“是否廉洁”,更监督“是否尽责”,避免“不作为、慢作为”等隐形失职行为。

具体实践中,高校成立“战疫监督小组”,由纪检部门、教师代表、学生代表共同组成,主要开展三项工作:一是日常巡查,每日检查防控措施执行情况,如口罩佩戴率、消毒频次等,发现问题即时通报整改;二是专项督查,针对防疫物资分配、隔离点管理等重点环节,每月开展1次专项检查,形成督查报告;三是线索核查,对师生反映的廉政线索,做到“24小时内响应、7日内办结”。数据显示,该机制运行期间,高校防控措施整改率达98%,师生满意度提升至95%,显著优化了监督效能。

四、学习总结:战疫精神与科学实践的双重启示

2020-2022年高校战疫示范微党课的学习,本质是一次“精神洗礼+实践复盘”的过程。从钟南山院士代表的“逆行精神”中,我们看到了“平凡人担起不平凡责任”的价值内核;从“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的三级防控实践中,我们掌握了“科学理论指导实际行动”的方法论;从《叩问初心之贪欲之害》的廉政学习中,我们深化了“底线思维与权力制约”的认知。

对高校学子而言,此次学习的核心启示在于:无论是疫情防控,还是未来的职业发展,均需以“专业为基、责任为魂、纪律为纲”——专业能力是应对风险的底气,责任意识是扛起使命的动力,纪律观念是行稳致远的保障。唯有将这三者融入日常,才能在各类考验中始终保持清醒、坚守初心。

脚注

1. 世界卫生组织(WHO).《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全球防控指南》[R].2020年2月.

2.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Z].2013年修订版.

3. 中共中央办公厅.《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Z].2015年发布.

随机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