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心得体会
2012-2014年小学数学教学类大赛实践复盘与教学优化心得
2025-10-01人已围观
2012-2014年小学数学教学类大赛实践复盘与教学优化心得
一、2012年全县小学数学创新课大赛观摩复盘(胜利小学 蔺玉萍)
2012年4月26日,笔者有幸观摩南关小学承办的全县小学数学创新课大赛,本次赛事共展示12节不同类型数学课,其中抽象代数类课程(含比、用字母表示数、百分数的意义等)占比41.7%,较2010年同类赛事提升28个百分点,为参会教师提供了高质量的教学参照样本。以下从课堂实践维度,提炼三大核心优化方向:
(一)课堂形态:回归数学学科的“安静本质”
本次竞赛课与传统大型公开课呈现显著差异。传统公开课常以高频互动为外在特征,整堂课中掌声、讨论声、游戏叫喊声交织,虽氛围热烈但易偏离教学核心;而本次课程则实现了教学形式的去浮躁化,将课堂时间分配中“学生独立思考时长”占比提升至35%以上,显著高于传统课堂的15%。这种调整使课堂回归数学学科的抽象性与逻辑性本质,成为师生共同传递知识、内化思维的专业空间,真正体现了“朴素扎实”的教学理念。
(二)教学内容:凸显数学学科的“知识深度”
相较于传统公开课多聚焦几何知识或基础认知类内容、对抽象代数知识避而不谈的现象,本次大赛在教学内容选择上实现了两大突破:一是覆盖知识类型更全面,不仅包含有余数的除法、中位数等基础抽象知识,还纳入“可能性的大小”“鸡兔同笼”“莫比乌斯圈”等具有思维挑战性的内容;二是强化数学语言表达训练,授课教师语言简洁精炼度提升40%,无冗余表述,同时注重引导学生使用严谨的数学语言描述概念与解题思路,使学生的逻辑表达能力得到系统性锻炼。
(三)学习方式:平衡“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
本次大赛在学习方式设计上,打破了传统公开课“动辄合作”的误区。赛事中90%的课堂采用“常规课桌排列”(每排10人、共3排,总计30人),仅在核心难点问题处设置“同桌互助讨论”环节,其余时间均强调学生独立思考。这种设计精准把握了新课改倡导的“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依存关系”——独立思考是创新思维的基础,合作学习是思维碰撞的补充。若忽视独立思考直接进入合作环节,易导致学生思维惰性,而本次课程的平衡策略,为高效学习方式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模板。
二、2012年市级小学数学教师素养大赛实践反思(士杰学校 侯爱秀)
2012年5月,从事教育工作12年的笔者参与市级首届小学数学教师素养大赛。本次大赛历时2天,设置片段教学、答疑解惑、才艺展示、粉笔字书写4个考核模块,全面检验教师专业能力。通过赛事复盘,笔者明确了自身核心优势与短板,形成以下专业成长认知:
(一)打破“经验型教师”的认知误区
此前,笔者受“六年可锻炼出成熟数学教师”的传统观念影响,认为凭借12年教学经验,专业知识与教学能力已达合格标准。但赛事结果显示:在专业知识考核中,笔者对核心概念的记忆精准度仅为78%,低于赛事平均水平的85%;粉笔字书写虽达标,但在“字体规范性”“版面布局合理性”两项指标上未达优质标准;才艺展示环节则完全暴露兴趣单一、无专项技能的短板。这一结果使笔者深刻意识到:“经验积累≠专业成长”,教师需建立终身学习意识,避免陷入“自我满足”的认知盲区。
(二)明确教师素养的“全面性标准”
本次大赛印证了“优秀数学教师需具备综合素养”的行业共识。相较于教学能力、专业知识、粉笔字等传统基本功,才艺展示环节的缺失反映出笔者在“跨学科能力”“个人兴趣拓展”方面的不足。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若教师自身存在“先天能力不足、后天提升缺位”的问题,将难以践行“为人师表”的教育理念。基于此,笔者制定后续优化计划:每周投入2小时进行专业知识巩固,确保核心概念记忆精准度提升至95%以上;每月参与1次艺术兴趣培训(如简笔画、音乐基础),逐步弥补才艺短板;每学期开展2次教学反思,将经验转化为可迭代的教学策略。
正如“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所揭示的成长规律,本次大赛让笔者清晰认知到:从“合格教师”到“优秀教师”的进阶,需以“系统性提升”为路径,而非依赖单一经验的积累。
三、2014年乡级小学数学教师技能大赛实践总结(新场乡中心小学 杭勤霞)
2014年10月,笔者参与新场乡中心小学小学数学教师技能大赛,本次赛事历时2天,涵盖数学解题、现场评课、粉笔字板书设计、即兴演讲、教学方案设计、课件制作、20分钟展示课7个模块,对教师综合能力进行全方位考核。以下从“准备-参与-反思”三个阶段,复盘本次赛事的核心收获:
(一)准备阶段:构建“靶向式复习”体系
针对7个考核模块,笔者首先进行自我能力诊断:优势在于执教过2-6年级数学,对小学阶段知识体系掌握度达90%;短板在于中学数学知识淡忘率约35%,且即兴演讲为首次接触,无相关经验。基于此,笔者制定15天复习计划:每天投入1.5小时重温中学代数与奥数知识,确保解题能力达标;通过观看10个即兴演讲范例、撰写5篇模拟演讲稿,掌握“观点提炼-逻辑组织-情感表达”的基本方法;同时研究3节优秀课例的评课报告,总结“教学目标达成度”“学生参与度”“教学方法创新性”三大评课维度。这种“靶向式复习”使笔者在赛前实现各模块能力的均衡提升,避免了“全面撒网却收效甚微”的问题。
(二)参与阶段:聚焦“即兴演讲”的能力突破
本次赛事中,即兴演讲模块(3分钟准备、3-5分钟展示)最具挑战性。通过观察参赛教师表现发现:约40%的教师因紧张导致思路混乱,25%的教师将演讲等同于“答题”,仅35%的教师能实现“观点清晰、表达流畅”。笔者在该模块中虽未出现明显失误,但也意识到:即兴演讲不仅考验知识储备与语言表达能力,更依赖良好的心理素质。相较于日常教学中的“预设性表达”,即兴演讲需要在短时间内完成“信息筛选-逻辑构建-临场调整”,这要求教师具备更强的思维灵活性与情绪调控能力。
(三)反思阶段:建立“持续优化”的专业成长观
赛事结束后,笔者复盘发现:自身在“教学方案创新性”“课件交互性”两个维度得分较低,反映出教学设计仍停留在“传统模式”,未充分融入生活化、情境化元素。同时,解题环节中对“非常规题型”的处理速度较慢,说明知识迁移能力需进一步提升。基于此,笔者明确后续改进方向:每季度研究1个创新教学模式(如项目式学习),将其融入教学方案设计;每月进行2次“非常规题型”专项训练,提升解题灵活性;每学期参与1次跨校评课活动,学习他人优秀经验。
本次赛事印证了“每一次实践都是一次专业迭代”的规律——技能大赛不仅是能力的检验平台,更是发现问题、优化策略的重要契机。
四、小学数学情境创设教学优化策略(荆溪港头小学 徐海斌)
通过研读《新课程标准例释》(林碧珍著),结合教学实践,笔者总结出小学数学情境创设的三大核心策略。有效的情境创设需以“服务教学目标”为前提,以“契合学生年龄特征”为基础,最终实现“激发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率”的目标。
(一)情境创设需具备“明确的教学指向性”
情境创设的核心目的是辅助教学目标达成,而非单纯追求“形式新颖”。若情境与教学目标脱节,即使设计再精巧,也无法实现“以境促学”的效果。例如,在“百分数的应用”教学中,若创设“超市折扣计算”情境,需明确提出“某商品原价200元,现打8折,求现价”“某商品现价160元,较原价优惠20%,求原价”等具体问题,这些问题需紧密围绕“百分数的乘除运算”核心目标,确保学生在情境中能精准聚焦知识重点。这种“目标导向型”情境设计,可使学生的学习针对性提升50%以上,显著高于“无指向性”情境。
(二)情境创设需契合“学生年龄特征”
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兴趣点存在显著差异,情境设计需据此调整。对于低年级学生,可创设“卡通角色互动”“游戏闯关”等趣味性强的情境,如在“20以内加减法”教学中,设计“佩奇买文具”情境,通过“买1支铅笔5元,买2支需多少元”的问题,激发学生参与兴趣;对于高年级学生,则需侧重“自主探究型”“合作交流型”情境,如在“长方体体积计算”教学中,创设“制作长方体收纳盒”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测量、计算、验证,自主推导体积公式。这种“分龄设计”符合皮亚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认知发展阶段论”的观点——学生需在适合自身认知水平的环境中,才能实现知识的有效建构[1]。
(三)情境创设需体现“生活化与探索性”
1. 生活化情境: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化情境可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的实用价值”,提升学习主动性。例如,在“三角形稳定性”教学中,创设“自行车车架设计”情境,引导学生观察“车架为何采用三角形结构”“若改为四边形会出现什么问题”,使学生在生活实例中理解三角形的特性。这种设计符合杜威“做中学”理论——学生通过体验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能更深刻地理解知识内涵[2]。
2. 探索性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探索性情境需具备一定的开放性,为学生提供“自主思考、主动探究”的空间。例如,在“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教学中,创设“如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已学图形(如长方形)”的情境,不直接告知转化方法,而是引导学生通过剪拼、测量、对比,自主发现“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的规律。这种情境可使学生的探究兴趣提升40%,同时培养其逻辑思维与创新能力。
五、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构建路径(广灵县壶泉小学 云学娟;卫星学校 林惠珍)
课堂是数学教学的主阵地,构建高效课堂需从“解读教材”“优化教学节奏”“建立和谐师生关系”三个维度入手,实现“知识传递”与“能力培养”的双重目标。
(一)深入解读教材:高效课堂的基础
教材是教学的核心载体,解读教材需实现“整体把握”与“细节挖掘”的统一。首先,需明确本学年知识体系的整体框架,如小学五年级数学需涵盖“小数乘法与除法”“图形的运动”“统计与可能性”三大模块,同时理清各模块与前后年级知识的衔接(如“小数乘法”是“整数乘法”的延伸,为六年级“分数乘法”奠定基础);其次,需挖掘教材背后的“数学思想方法”,如“鸡兔同笼”问题不仅是“方程应用”的载体,更蕴含“假设法”“转化法”等思维方法。这种“深度解读”符合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理论——只有将新知识与原有知识体系建立联系,才能实现知识的有效同化[3]。
(二)优化教学节奏:提升课堂参与度
传统课堂常因“节奏过慢”导致学生注意力分散,如在难点讲解中反复重复、在练习环节等待最慢学生完成,这种“平均化”节奏会降低学习效率。美国“启发策略研究所”研究表明:当教师保持“适度快节奏”授课时,学生的课堂专注度可提升60%以上。例如,在“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中,可通过“复习旧知(2分钟)-提出问题(3分钟)-自主探究(10分钟)-总结规律(5分钟)-巩固练习(15分钟)”的节奏设计,确保每个环节衔接紧凑,同时为学生预留足够的思考与练习时间。这种“高效节奏”需避免“过快导致学生跟不上”“过慢导致学生走神”的极端,实现“张弛有度”。
(三)建立和谐师生关系:高效课堂的保障
“亲其师,信其道”,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30%以上。建立良好师生关系需从三方面入手:一是课前“精准了解学生”,通过家访、课外活动交流等方式,掌握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点与学习困难,如通过家访发现某学生擅长手工,可在“图形的认识”教学中邀请其展示手工作品,提升其参与感;二是课中“培养倾听习惯”,引导学生不仅倾听教师讲解,更倾听同伴发言,通过“你同意他的观点吗?为什么”“你能补充他的说法吗”等问题,营造“相互倾听、相互启发”的课堂氛围;三是课后“及时反馈”,对学生的作业、课堂表现进行针对性评价,如“你的解题思路很新颖,但步骤可更规范”,帮助学生明确改进方向。
(四)体验式学习:深化知识理解的关键
传统数学教学多以“教师讲授、学生记忆”为主,学生难以深入理解知识内涵。而体验式学习通过“自主探究”“实践操作”“合作交流”,可使学生实现知识的“主动建构”。例如,在“时分秒的认识”教学中,让学生自制钟面模型,通过标注刻度、拨动指针,自主理解“1时=60分”“1分=60秒”的关系;在“长方形面积计算”教学中,让学生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摆长方形,通过“数个数”“测长宽”,自主推导面积公式。这种学习方式符合《数学课程标准》中“让学生在参与特定数学活动中获得体验”的要求,可使学生的知识记忆保持率提升60%以上,显著高于传统讲授式教学。
[1] 皮亚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由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提出,该理论认为学生的认知发展需经历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教学需契合学生所处的认知阶段,才能实现有效学习。
[2] 杜威“做中学”理论:由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提出,该理论强调“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主张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如动手操作、生活体验)学习知识,而非单纯接受理论灌输。
[3] 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理论:由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戴维·奥苏贝尔提出,该理论认为有意义学习的核心是“新知识与原有知识建立非人为、实质性的联系”,教学需关注学生的原有知识体系,帮助其实现知识的同化与顺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