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心得体会
2019年彭阳县赴庆阳市管理人员培训:校长能力提升实践复盘
2025-09-29人已围观
2019年彭阳县赴庆阳市管理人员培训:校长能力提升实践复盘
——乡级中学管理人员能力提升培训心得
2019年3月29日至4月1日,本人有幸参与彭阳县师资培训中心组织的赴庆阳市东方红小学“全国中小学学校管理人员能力提升培训”。本次培训为期4天,聚焦学校管理核心能力建设,通过名师讲堂、专家报告会等形式,系统传递教育管理前沿理念与实践方法,对本人后续开展学校管理工作具有显著指导意义。
一、培训核心内容复盘
(一)3月30日名师讲堂:优秀班主任成长与发展专题
当日培训聚焦“优秀班主任的成长与发展”主题,重点听取武岗老师《营建润泽生命活力的文化教师》与刘小红老师《用活动唤醒成长的种子》两大报告,核心观点与实践方法可总结为以下维度,且均已转化为后续管理工作的参考依据:
1. 学生教育理念升级:传统教育中对待学生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绳之以法”三维方式,需迭代为“双向成就”理念——爱是师生共同创造美好教育生态的基础,而非对学生发展的单向约束,需避免以“爱”为名的教育绑架行为。
2. 教育规律认知深化:教育过程具有内在规律性,不存在短期速成的“捷径”,需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节奏,适度推进教学与管理工作,不可违背教育本质追求效率。
3. 学生发展定位优化:需从“基础培养”转向“潜力激发”,抬高学生成长的起点与事业发展的预期,通过正向引导帮助学生建立更高层次的发展目标。
4. 评价机制功能重构:学生评价需找准推动成长的核心动力,避免单一化、结果导向的评价模式,应将过程性表现、能力提升等纳入评价体系,提升评价的激励性与指导性。
5. 学生活动价值挖掘:“生命在于运动,学生在于活动”,需将各类学生活动转化为课程资源,明确“问题即资源、活动即课程”的思路,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
6. 教室文化建设创新:需与学生共同打造具有个性化、育人功能的教室环境,打破传统教室的单一教学属性,使其成为兼具学习、交流、成长功能的空间。
(二)3月31日专家报告会:魏书生教育教学艺术专题
当日近距离学习魏书生老师的教育教学艺术,其教育思想与管理理念对校长角色定位、学校管理方法具有深刻启发,核心内容可归纳为:
1. 管理心态建设:开展任何教育管理工作均需秉持“平常心”,在个人定位上做到“不高人一等,不低人一筹”,以平等视角对待师生,避免因身份差异产生的管理偏差。
2. 学生资源挖掘:通过“学生自我优缺点梳理”(要求学生罗列个人20条长处与短处)的方式,系统发掘学生成长资源,为个性化教育提供依据,相较于传统“教师单向评价”模式,该方法更能激发学生自我认知与自我改进意识。
3. 进步标准界定:学生成长的核心标志在于“生命状态的变化”,而非单一的成绩提升,需关注学生在品德、能力、心态等维度的点滴进步,将“状态改善”纳入进步评价体系。
4. 自我提升路径: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为理论指引,构建“发奋图强、厚德载物、不攀不比、超越自己”的生命发展状态,引导师生建立向内归因、自我超越的成长逻辑。
5. 幸福管理模式:推行“松、静、匀、乐”的工作与学习模式——“松”即心态放松不紧绷,“静”即情绪平稳不浮躁,“匀”即节奏均匀不慌乱,“乐”即状态积极不消极,以此提升师生的幸福感与工作学习效率。
6. 工作执行原则:以“平平常常的心态、高高兴兴的情绪”为基础,通过“快节奏、高效率”的执行方式,完成“实实在在的事情”,避免形式主义与低效工作,确保管理工作落地见效。
二、校长能力提升的核心路径
通过两天的系统培训,本人显著更新了对学校管理的认知框架,结合自身教育教学与管理实践,深刻理解“教育的发展关键看学校,学校的发展看校长”的内涵。校长需从“学校品牌设计”“师资队伍建设”“管理水平提升”三大维度发力,系统性提升能力,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
(一)精心设计学校品牌:构建无形资产体系
校长作为学校品牌建设的核心推动者,需将办学理念系统转化为实践路径,构建学校独特的无形资产体系。校长不仅是学校的领导者、决策者与管理者,更需承担学科带头人的专业引领角色,同时履行服务教师的“勤务员”职责,正如“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校长的办学思想需贯穿于日常管理活动,通过先进教育理念带动教师行为转变,并将理念转化为实践成果。
1. 品牌核心构建:需重视办学经验的系统性积累与理性扬弃,每学年通过“教师代表座谈会+管理团队复盘会”形式,梳理1-2个核心办学理念关键词(如“以生为本”“特色育人”),形成学校内在的精神积累与管理理念。依据学校组织文化理论[1],这类精神积累与管理理念是学校无形资产的核心,也是品牌差异化的关键所在,需通过校刊、家长会、开放日等渠道向师生与社会传递,强化品牌认知。
2. 管理团队建设:校长需当好“班子班长”,带好管理队伍,遵循“思想同心、事业同干”的原则,构建“层层分工、层层把关、层层负责”的管理体系。具体需把控四大核心问题:一是思想建设,确保管理团队理念一致;二是班子团结,避免内部分裂与内耗;三是科学决策,充分听取团队意见,做到“当好主管而不主观,处事果断而不武断”;四是榜样作用,要求管理团队以身作则,发挥示范引领效应。
3. 服务与管理平衡:校长需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践行“站起来能当伞(为师生遮风挡雨),俯下去能做牛(为师生办实事)”的服务理念,耐得住清贫、忍得住孤单,专注学校发展。在团队互动中,多一点人情味、少一点火药味,多一点教育引导、少一点空洞说教,尊重并信任班子成员,鼓励其自主思考、主动谋划。同时,建立“同事即朋友”的团队关系,从工作支持、生活关心等维度维护团队友谊,将岗位视为干事平台,在“想干事、会干事”上持续发力。
4. 竞争与制度保障:校长需善于营造良性竞争氛围,通过“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动态管理,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发掘团队潜力。在原则性问题上坚持“刚则刚”,在非原则性问题上采用“避雷针效应”(灵活化解矛盾),同时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确保制约机制周全、具有操作性与实效性,易被师生接受与执行。此外,在团队管理中践行“三多三不”原则:多记他人好处、多看他人长处、多想他人难处,不自私、不猜疑、不妒忌,以人格魅力凝聚团队力量。
(二)全力打造高效师资队伍:夯实教育质量基础
教师是学生成长的直接引导者,其言行举止对学生具有示范作用,只有具备先进教育理念与扎实教学基本功的教师,才能有效带领学生探索知识、实现成长。正如“先有名师,才有名校”,校长需将师资队伍建设作为核心工作,通过“阅读引领、反思推动、专业支持”等方式,系统性提升教师专业能力。
1. 阅读习惯培养:“知识就是力量,教育就是财富,学习就是生命”,教师职业具有如医生、律师般的专业不可替代性,需通过持续阅读更新知识储备、提升专业素养。校长需为教师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与条件:一是明确阅读内容,要求教师每学期至少阅读3类书籍(前沿性理论书、教育名著、教学实践文章),其中前沿理论书占比不低于40%;二是搭建阅读平台,每月组织1次主题读书分享会,每学期开展1次阅读成果评比(如读书笔记、读后感展示);三是提供阅读保障,为教师购置专业书籍,设立教师阅览室,确保教师每周有不少于2小时的集中阅读时间。正如培根所言“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系统性阅读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础,需纳入教师年度专业发展考核,阅读成果占考核权重的25%。
2. 反思能力提升:“行成于思毁于随”,缺乏反思的教育教学易陷入经验主义误区。校长需引导教师养成反思习惯:一是要求教师建立“教学反思档案”,每节课后记录教学得失,每周撰写1篇教学反思(字数不少于800字),每学期形成4篇高质量教学案例;二是搭建反思交流平台,通过教研组活动、教学研讨会等形式,组织教师分享反思成果,相互借鉴、共同提升;三是引入外部指导,邀请区域内学科专家对教师反思案例进行点评,提升反思的深度与针对性。依据叶澜教授的“教师专业成长阶段论”[2],反思是教师从“经验型”向“研究型”转变的关键环节,需通过制度约束与专业引导,帮助教师形成“实践-反思-优化”的成长闭环。
3. 专业发展支持:校长需结合“新时代基础教育教师专业标准”,为教师提供针对性专业支持:一是制定分层培训计划,针对新教师开展“岗前培训+师徒结对”(师徒结对周期不少于1学年),针对骨干教师开展“外出学习+课题研究”(每学年外出学习不少于2次,主持或参与1项校级及以上课题);二是搭建教研平台,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集体备课、听课评课、同课异构”等活动,每周教研活动时间不少于2小时;三是建立激励机制,对在专业发展中表现突出的教师(如获得优质课奖项、发表教学论文)给予表彰与奖励,将专业发展成果与职称评聘、绩效工资挂钩,激发教师自主发展动力。
(三)努力提高管理水平:提升学校治理效能
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核心在于提高校长的管理水平,学校质量高低与竞争力强弱,直接取决于校长的管理能力。结合培训所学与实践经验,校长需从“目标定位、教育理性、精神重塑”三大维度优化管理策略,确保管理工作科学、高效、精准。
1. 目标定位精准化:校长需制定清晰的学校发展目标,分短期(1学年)、中期(3学年)两个层级明确目标方向:一是师资配备目标,短期实现教师培训覆盖率100%、骨干教师占比提升至30%,中期实现骨干教师占比达到50%、培养2-3名区域内知名教师;二是质量目标,需先明确对比坐标(如区域内同类学校top30%水平),再界定质量内涵(如学业成绩、综合素质、社会满意度),最后确定质量类型(如基础质量、特色质量)。依据德鲁克的目标管理理论[3],目标需具有“具体性、可衡量性、可实现性、相关性、时限性”(SMART原则),需将目标分解为部门与个人任务,明确责任主体与完成时限,确保目标落地。
2. 教育理性系统化:校长需树立明确的教育理念,具备科学的“发展观”、正确的“人才观”、全面的“育人观”,并通过教职工大会、教研活动等渠道,确保理念深植于教师认知中。在管理实践中,需把握三大核心:一是掌握主线,找准质量新增长点(如特色课程建设、课后服务优化);二是转变增长方式,分析每位教师的潜力(如年轻教师的创新能力、老教师的经验优势),做到“扬长避短”;三是结合管理方式,将思想引导与严格管理相结合,既大胆管理、严格执行制度,又注重情感沟通、人文关怀,避免“一刀切”式管理。
3. 学校精神重塑:学校精神是信仰与信心的依托、理想的支点、动力的源泉,需结合学校实际提炼核心精神。以本人所在学校为例,针对教师精神支持不足的现状,明确四大核心精神:一是团结协作精神,通过“跨学科教研、集体活动”等方式培养教师团队意识;二是敬业精神,通过“师德师风建设、先进典型宣传”强化教师职业责任感;三是奉献精神,通过“志愿服务、帮扶活动”引导教师践行教育初心;四是拼搏精神,通过“教学竞赛、目标挑战”激发教师进取意识。学校精神需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如校训、校歌、文化墙)、日常活动(如开学典礼、表彰大会)等方式渗透,成为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
三、培训总结
本次2019年彭阳县赴庆阳市管理人员培训,通过名师讲堂与专家报告的形式,为本人提供了系统的教育管理理论与实践方法,明确了“一个好校长可以成就一所好学校”的深刻内涵。后续工作中,本人将严格遵循“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转换传统管理思维,通过“复盘-迭代-优化”的闭环逻辑,深化学校内部改革,健全规章制度,推行人性化管理,全面提升学校综合竞争力,确保将学校建设成为当地人民满意的农村寄宿制初中学校。
[1] 学校组织文化理论:由美国教育管理学家科恩(D.K. Cohen)提出,强调学校组织文化是学校成员共同的价值观、信念与行为准则,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无形资产,需通过长期积累与系统建设形成。
[2] 教师专业成长阶段论:由我国教育学家叶澜教授提出,将教师专业成长分为“非关注阶段、虚拟关注阶段、生存关注阶段、任务关注阶段、自我更新关注阶段”,认为反思是教师从“任务关注”向“自我更新关注”转变的关键。
[3] 目标管理理论:由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Peter F. Drucker)提出,强调通过明确目标、分解任务、考核反馈,实现组织与个人的协同发展,核心是“自我控制”与“成果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