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心得体会

2024年红色文化学习实践心得体会精选13篇

2025-09-28人已围观

2024年红色文化学习实践心得体会精选13篇

红色文化心得体会精选篇1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是教育领域广泛传播的核心认知,而中国革命历程中形成的革命圣地,已成为承载红色记忆的重要载体。其中,井冈山、西柏坡等革命圣地具有全国性影响力,井冈山地区年均日照时长约1600小时,森林覆盖率达81.2%,在自然环境层面呈现出阳光充沛、生态优良的特征。

井冈山红色文化的形成,与当地光荣的革命历史紧密关联。正如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终身研究员毛秉华所指出:“井冈山红色文化的形成得益于他的光荣历史。”1927年秋收起义遭遇挫折后,毛泽东同志科学分析当时敌我力量对比,果断放弃攻打湖南省会长沙的原定计划,转向敌人统治力量相对薄弱的农村地区,创造性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1927年10月,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率领中国工农红军抵达井冈山,建立起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相较于城市斗争模式,这一根据地的建立显著降低了革命力量初期的损耗率,为中国革命保留了关键火种。西柏坡地区则以“不骄不躁、艰苦奋斗”的精神特质著称,其精神内涵与新时代作风建设要求高度契合。作为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下辖的普通山村,西柏坡在1948年5月至1949年3月期间,成为中共中央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所在地。在这不足1年的时间里,毛泽东同志在这一“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中,领导指挥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为解放战争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核心认知,需转化为具体行动。对于新时代学习者而言,应通过系统性学习提升知识储备与综合能力,以实际行动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

红色文化心得体会精选篇2

为扎实推进学院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在校生党员深入探寻红色文化、传承革命精神,2024年暑期,河南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以社会实践为载体,组织15名师生党员代表前往兰考县、竹林镇开展“传承红色精神”主题实践活动,活动累计行程达420公里,实践时长共计72小时。

在兰考县实践环节,师生代表首先前往焦裕禄烈士陵园,在焦裕禄雕像前整齐列队,向焦裕禄同志敬献花篮并三鞠躬,以表达深切缅怀。随后,在讲解员的引导下,全体人员参观焦裕禄纪念馆,系统学习焦裕禄同志在兰考工作期间的120余个典型事迹,深入感悟“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据纪念馆统计数据显示,焦裕禄同志在兰考任职的475天里,走遍全县120多个村庄,行程达5000余公里,有效推动了当地除“三害”(风沙、盐碱、内涝)工作。

在竹林镇实践环节,该镇政府分管党史工作的负责人以“三十年风雨巨变”为主题,向师生代表详细介绍了竹林镇从贫困村落发展为现代化城镇的历程。数据显示,1984年至2024年的40年间,竹林镇GDP从不足50万元增长至18.6亿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20元提升至4.8万元,实现了“由村变镇、由穷变富、由落后变先进”的跨越式发展。随后,师生代表先后参观竹林镇博物馆、竹林镇碑苑,通过2000余件实物展品与150余块历史碑刻,系统梳理了当地的历史文化脉络与艰苦奋斗的实践成果。

实践活动结束后,学院组织专题交流会,参与师生围绕学习收获展开深入研讨。学生党员安雷在交流中表示:“焦裕禄同志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令人感动,竹林人身上永不服输的拼搏进取精神值得我们钦佩。作为当代大学生,应将红色精神转化为学习动力,通过强化专业技能与文化素质培养,为国家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此次实践活动所传承的红色精神,已转化为参与师生的内在动力,为其后续学习与工作提供了精神支撑。

红色文化心得体会精选篇3

按照市委常委会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统一部署,2024年X月,笔者赴马栏干部学院参加为期5天的集中封闭学习。此次学习严格遵循“理论学习+现场教学+研讨交流”的三段式模式,通过系统学习,深刻认识到马栏精神的时代价值,实现了精神层面的震撼、思想层面的升华与灵魂层面的洗礼。现将学习体会总结如下:

一、以党性修养为根基,筑牢信仰、信念、信心的“压舱石”

信仰、信念、信心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这一观点与党的建设理论中“思想建党”原则高度契合。马栏革命根据地作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既是近距离俯视泾渭、剑指西安的前进基地,也是革命青年北上延安的重要通道,更是我党我军购运军需物资的必经之路。据史料记载,1932年至1949年期间,马栏地区共发生大小战斗130余次,国共两党在此展开了长期的封锁与反封锁、磨擦与反磨擦斗争。

在频繁且残酷的军事斗争中,刘志丹、谢子长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之所以能够坚持斗争,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其坚定的理想信念。他们始终坚信,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事业代表着广大劳苦大众的根本利益,必然会取得最终胜利。这种信仰的坚定性,为新时代党员干部强化党性修养提供了历史镜鉴——唯有筑牢信仰之基,才能在复杂环境中保持政治定力。

二、以为民服务为核心,锤炼能干、能处、能忍的“进阶力”

能干、能处、能忍是党员干部推动事业发展的关键能力,这一能力体系与现代管理学中的“胜任力模型”存在内在一致性。长期战斗在马栏地区的革命先辈,始终将为民服务作为核心宗旨,其行为集中体现了共产党人的公仆意识与为民情怀。在战时,他们为保护群众安全多次牺牲个人利益;在农忙时节,主动帮助群众开展生产劳动,累计帮助群众耕种土地达8000余亩,解决群众实际困难2300余件。

革命先辈在实践中展现的“能干”,体现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处”体现为团结群众、协调各方的能力;“能忍”则体现为面对困难时的包容与坚持。正是凭借这三种能力,革命先辈与群众建立了鱼水相依的紧密关系,为红色政权的巩固提供了坚实的群众基础。这一实践经验表明,党员干部唯有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持续提升综合能力,才能推动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三、以依靠群众为根本,锻造眼力、魄力、毅力的“动力翼”

眼力、魄力、毅力是实现理想目标的重要支撑,这一观点与“群众路线”的核心要求高度统一。马栏革命根据地自1932年建立以来,先后经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三个历史时期,在不同阶段始终坚持依靠群众开展工作。以马栏地区1942年的大生产运动为例,当地党组织通过宣传动员,发动群众开垦荒地3.2万亩,实现粮食年产量提升40%,有效缓解了军需民用的粮食压力。

革命先辈在实践中展现的“眼力”,体现为准确判断群众需求的能力;“魄力”体现为果断决策、推动工作的能力;“毅力”体现为长期坚持、攻坚克难的能力。据统计,马栏地区共有1200余名群众直接参加革命队伍,累计为红军筹款筹粮折合现币超500万元,救护伤员800余人次。这一历史事实充分证明,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群众的支持是革命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保障。

四、以自我革新为路径,激活自醒、自警、自省的“预警器”

自醒、自警、自省是党员干部保持先进性的重要途径,这一自我革新机制与“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相契合。在马栏革命旧址参观过程中,革命先辈的生活与工作环境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在他们的居所内,未发现任何奢华物品,所有用具均与普通群众无异,部分物品甚至为劳动工具。这种与群众同甘共苦的作风,体现了共产党人的先进性本质。

革命先辈始终将自己定位为普通劳动者,通过持续的自醒、自警、自省,保持了艰苦奋斗的作风。这一实践经验对新时代党员干部具有重要启示:唯有通过思想自觉与行动自觉,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才能始终保持队伍的先进性与纯洁性,为党的事业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马栏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时代价值历久弥新。对于党员干部而言,传承马栏精神不是阶段性任务,而是长期的政治责任,需通过持续的实践转化,将精神力量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实际成效。

红色文化心得体会精选篇4

2024年4月9日,文家市中学组织全体七年级师生共820人,前往秋收起义纪念馆开展红色文化学习实践活动。此次活动以“追溯革命历史、传承红色基因”为主题,通过实地参观、现场讲解、情景体验等形式,让师生们近距离感受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

活动伊始,师生们在纪念馆广场集合,广场中央矗立的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雕塑引发了大家的关注。据讲解员介绍,该雕塑以中国共产党党旗早期形态为设计原型,主体由两只巨手构成:一只巨手紧握枪杆向上,象征“党指挥枪”的根本原则;另一只巨手高举燃烧的火炬,寓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革命信念;雕塑底座采用“V”字形设计,代表革命胜利的必然趋势。这一雕塑的设计细节,让师生们深刻认识到红色符号背后的历史意义。

在纪念馆陈列馆内,师生们通过观看320余幅历史照片、150余件革命文物,以及听取80余个革命故事,系统了解了秋收起义的历史背景与发展历程。其中,1927年9月9日秋收起义爆发时使用的军旗、起义军战士使用的步枪等实物展品,让历史场景变得更加直观可感。通过讲解员的介绍,师生们了解到,秋收起义作为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重要标志之一,虽然在初期遭遇挫折,但为后续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随后,师生们前往秋收起义会师旧址——里仁学校。在当年毛泽东同志发表重要讲话的小操场,讲解员还原了1927年9月19日秋收起义部队在此会师的历史场景。据史料记载,当时毛泽东同志在此向起义部队发表讲话,提出“向农村进军”的战略构想,这一决策成为中国革命道路转折的重要标志。站在小操场内,师生们仿佛能感受到当年革命先辈们斗志昂扬、坚定必胜的精神风貌。

此次活动前,部分师生虽曾到访纪念馆,但多以休闲参观为主,对红色历史的认知较为浅显。通过此次系统性学习实践,师生们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实现了从“表面认知”到“深度认同”的转变。大家深刻认识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应将红色精神转化为学习动力,通过提升自身能力,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

红色文化心得体会精选篇5

一、长征:人类历史上不可复制的精神丰碑

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壮举,也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军事行动。据史料记载,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期间,红军长征途经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行程达二万五千里,期间共进行重要战役战斗380余次。在这一过程中,红军面临着兵力不足、武器落后、情报匮乏等多重困难,特别是1934年11月的湘江战役,红军损失近5万人,兵力从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至3万余人,而此时国民党军队兵力达40余万人,敌我力量对比悬殊。

红军长征在进入贵州境内后出现重大转机。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纠正了“左”倾错误军事路线,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此后,红军通过“四渡赤水”的迂回作战,有效牵制了国民党军队,其中娄山关战役歼灭国民党军2个师、1个团,俘虏敌军3000余人,显著提振了红军士气。随后,红军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通过连夜行军120公里等机动战术,彻底摆脱了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

美国著名记者索尔兹伯里在《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中评价:“长征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它是一曲人类求生存的凯歌,是红军为了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的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险象环生、危在旦夕的战斗。”长征的胜利,不仅为中国革命保留了有生力量,更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精神奇迹,成为激励后人的精神丰碑。

二、理想信念:红军战胜困难的核心战斗力

长征期间,红军在兵力、武器、后勤保障等方面均处于劣势,但最终能够以弱胜强,关键在于坚定的理想信念。据统计,红军将士中约80%为贫苦农民,他们之所以能够忍受极端恶劣的环境,冒着生命危险坚持战斗,根本原因在于其心中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消灭压迫与剥削,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为人类解放事业而奋斗。

在理想信念的支撑下,红军将士展现出了惊人的战斗力。据史料记载,红军在长征途中平均每天行军37公里,在饥饿、寒冷、疾病等多重考验下,始终保持着高昂的斗志。这种以理想信念为核心的战斗力,与现代组织管理中“愿景激励”理论高度契合——当组织成员拥有共同的理想目标时,能够产生强大的凝聚力与执行力。长征的实践充分证明,理想信念不仅是精神支撑,更是转化为实际战斗力的关键因素。

三、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苟坝会议的启示

1935年3月,苟坝会议期间出现的决策分歧,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历史启示。当时,红军领导集体多数成员主张攻打打鼓新场(今金沙县),仅有毛泽东同志一人持反对意见。为坚持自己的主张,毛泽东同志甚至提出辞去红军总政治委员职务。随后,他在深夜提着马灯步行2公里前往周恩来同志住处,详细分析了攻打打鼓新场的风险——国民党军队已在此布下重兵,若贸然进攻将导致红军陷入重围。最终,毛泽东同志的主张得到周恩来同志的支持,红军取消了作战计划,避免了重大损失。

苟坝会议的历史事实表明,在关键决策时刻,真理并不一定掌握在多数人手中。毛泽东同志凭借其对形势的准确判断、坚强的意志与卓越的智慧,在关键时刻挽救了党和红军。这一历史经验对新时代的决策工作具有重要启示:在复杂问题决策中,应充分尊重不同意见,注重发挥专业人员的作用,通过科学论证而非简单少数服从多数,确保决策的科学性与正确性。

四、长征精神在当代的实践转化

长征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内涵包括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团结奋斗、实事求是等,这些精神特质在当代工作与生活中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当面临困难与挫折时,应从长征精神中汲取力量,通过以下路径实现精神的实践转化:

首先,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对比革命先辈为民族解放事业所做出的牺牲,我们应更加珍惜当前的发展机遇,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工作与生活中的挑战。其次,强化责任担当意识。革命先辈为实现理想信念不惜牺牲生命,我们在工作中更应立足岗位,认真履行职责,以实际行动践行“好干部”标准。最后,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长征中红军通过灵活机动的战术克服困难,我们在工作中也应注重创新思维,通过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红色文化心得体会精选篇6

人类精神财富中,最具价值的部分往往体现为推动社会进步的精神力量。一个前进的时代必然伴随奋发向上的精神,一个发展的民族必然拥有积极进取的意志。红色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实践中形成的崇高精神,不仅是革命时期克服困难的重要法宝,更是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撑,其核心内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高度契合。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在不同历史时期形成了丰富的红色精神谱系。其中,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是最具代表性的四种精神,它们分别形成于土地革命战争、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四个关键历史阶段,涵盖了“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等核心特质。《红色精神》一书通过梳理120余个红色经典故事,系统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极端困难条件下,通过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突破困境的英雄气概。

从历史维度来看,这四种红色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与传承关系。井冈山精神形成于1927年至1930年,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革命道路初期形成的精神财富,为后续红色精神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长征精神形成于1934年至1936年,是在战略转移过程中形成的不怕牺牲、团结奋斗的精神体现;延安精神形成于1935年至1948年,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形成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结晶;西柏坡精神形成于1948年至1949年,是在解放战争胜利前夕形成的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精神概括。这四种精神既各有侧重,又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核心内容。

在当代社会,红色精神的

随机图文